首頁>Club>
群體心理有哪些特徵?和個體有什麼區別?
18
回覆列表
  • 1 # 暗夜思考

    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分支叫群體心理學,是一門以研究群體心理現象與特徵為主的科學。

    關於群體心理的特徵問題,我推薦一本書《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是由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古斯塔.勒龐所著,在群體心現學領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如果你真的對群體心理特徵感興趣的話,我建議可以讀一下這本《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下面,就群體的心理特徵及群體心理與個體心理的不同說下我的理解與看法。

    首先,要弄清楚我們所要研究的群體是如何定義的?其次,一個人在群體中的時候與他個體獨處時其心理會有所不同,造成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最後,根據造成群體與個體不同心理特徵的原因來分析下群體心理究竟有哪些特徵。

    心理群體的概念

    常規群體:群體就是一群聚集在一起的個體。

    然而,在很多時候,常規群體的形成具有相當大的偶然性。比如:偶然出現在公共場所的一些人。這樣由於偶然性而形成的群體,在群體心理的研究上沒有任何的意義。因此,我們所指的群體是心理群體。

    心理群體:一些人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或因為某些相同的目的,而形成了統一的組織化集體心理特徵時,這些人才能稱做心理群體。比如:選舉時的選民群體;某個宗教的信徒群體;學生群體;工人群體;議員群體..........

    造成群體心理與個體心理不同的原因

    個體特徵:遺傳會給我們每個人賦予心理特徵。

    在所有的心理特徵中,同一個種族的人會擁有某些相同的特徵,這些相同的特徵加起來就是這個種簇的種族心理。

    群體特徵:當一些人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因為某些相同的原因或目的而走到了一起,形成心理群體時。在群體中的他們就會表現出適應於群體的新的特徵。

    群體中的人,其群體特徵取代了原本的個體特徵,因而在群體中所表現出來的想法、情感、思維方式和行為與他們獨處時頗為不同。例如:一個人分別在有宗教信仰和無宗教信仰的狀態下對於同一事物的想法、感情和行為就會有很大不同。

    群體特徵中有一些可能與孤立的個體特徵沒有什麼不同,而有一些則完全只能在全體中體現,為群體所特有。那麼出現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現代心理學真理:“無意識現象不但在有機體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動中,都發揮著一種完全壓倒性的作用。”也就是說在我們的心裡活動中,決定我們想法與行為的主要是我們的無意識因素,而真正的有意識因素只起著非常小的做用。

    無意識因素:先天的潛意識的條件反應。

    有意識因素:後天教育與經歷而形成的思維反應。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思想行為主要受先天無意識因素的影響,但同時後天的有意識因素會對我們加以限制與約束。比如:在潛意識的影響下,我們渴望財富,但是我們不會去偷或搶,儘管那樣做有機會獲得財富。因為在有意識的約束下我們很清楚那樣做所需要承擔的後果。

    然而,當我們處於群體中時,由於群體人數的優勢以及受到其他群體成員的暗示與傳染,我們感受到了非常強大的群體力量,在這種力量下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在這種力量的庇護下,我們不用負私人責任,因此我們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慾望與本能得以釋放。這樣,起約束與理性做用的有意識因素徹底消失,我們的思想、行為完全受無意識因素支配。

    是否受到有意識因素的影響是造成個體與群體不同特徵的直接原因。

    群體心理特徵

    因為群體中有意因素的消失,其思想行為完全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從而導致其產生了與個體獨處時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徵。如:

    從眾:完全受無意識支配的群體,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非常容易受到暗示並且有著極強的傳染性,有著嚴重的從眾心理。輕信:不再進行邏輯思考,做事全憑自己的主觀,在別人暗示性傳染的過程中,即使面對面目全非毫無邏輯的事情也會極易輕信。不理性:失去有意識因素的影響,沒有了懷疑與批判的能力,行為完全由所受到的刺激因素來決定。衝動:群體行為由所受到的刺激因素來決定,沒有了理性的約束力。同時意識到全體力量的強大,認為沒有什麼是不能做的,因此在受到刺激時變得興奮且衝動。多變:刺激因素本就多種多樣,所以群體也因刺激因素的變化而多變。極端:情緒在群體中進行暗示性傳染,暗示性傳染的過程中力量不斷增強,同時感受到自己擁有強大的集體力量,可以不用負私人責任,因此情緒爆發時非常誇張且極端。偏執: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情感,偏執的全部接受或全部拒絕,專橫:群體因為意識到自己的強大,於是給自己的理想與偏執賦予了專橫的性質,自己認定的東西不容反駁。狂熱:群體對於自己的信念非常狂熱,願意為之而付出一切,甚至犧牲性命也再所不惜。

    ........................................................

  • 2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說起群體心理,我們肯定會談及它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烏合之眾》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在勒龐看來,群體心理擁有以下幾種特徵:

    第一,衝動與多變。當面臨問題時,群體不會進行理性的計劃與籌謀,而是代之以盲目衝動和感情用事。

    第二,易受暗示和輕信。群體很容易被煽動,尤其是被帶有強烈情緒與暗示性的言語和行為所煽動。

    第三,情緒的誇張與單純。在群體中產生的情緒非常濃烈,但卻相對單一。是、非、愛、恨都被置於一個絕對與極端的角度上進行考慮。

    第四,偏執與專橫。群體在行事時會因“法不責眾”而呈現出一種偏執的任性,面對個體時常常表現得態度專橫。

    如果說,個體是兼具理性與感性,同時擁有成熟的人格與過往天真稚拙時代的精神殘餘的存在,那麼群體就是由一群退行了的個體所組成。

    所謂的退行,便是指個體不再以成熟的理性與人格模式主導行為,而是退行到口欲期或肛欲期,以那時的心智模式主導行為。退行的個體會顯得自戀、輕信、偏執、不負責任,而這與群體展現出的特徵驚人地相似。

    為什麼個體在群體之中會被裹挾而呈現出退行的狀態?現代心理學還不能很系統明確地解釋這一點。但結合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的觀點,也許我們可以窺見一些端倪。

    弗洛姆提及,人性向往自由,但人性同時也懼怕未知與壓力。當我們真正獲得自由時,短暫的狂喜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對自由的茫然與恐懼:我們不知道該拿這自由怎麼辦。當我們必須要獨立做出每一個選擇,為自己的每一個行為負責任,但又不知道未來等待我們的會是什麼時,巨大的惶恐將鋪天蓋地襲來。但如果此時個體躋身於一個群體之中,他將獲得一種有據可依、共同進退的感覺,不再感到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大家共同的選擇應該是好的,就算不好,也不是我一個人倒黴。大家一起做的事應該是對的,就算不對,也不用我一個人承擔責任。在這樣的心態之下,人就可能慢慢陷入上述那種退行的狀態。

    形成一個群體,已經不需要將人實際上聚焦在一起,動動手指和滑鼠,一支大軍就有可能建立起來。

    如何在這樣一個隱形群體鋪天蓋地的時代裡清醒而自省地生存著,這是每一個以理智和思想為自我要求的人都需要面對與思考的重大問題。

  • 3 # 心夥伴

    群體雖然是由個體組成,可是卻又與個體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人是群居動物、是社會的人,因此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群體,群體可以是由三五個朋友組成的小群體,也可以是一隊人或者一個國家的居民組成的大群裡,而對於群體的研究,則屬於社會心理學的範疇。有這樣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我們的態度會受到群體的影響。

    有一個經典的實驗,招募了一些人參與實驗,並且每一輪實驗中只安排了一個真正的志願者被試,而其餘的都是工作人員扮演的假被試。實驗過程中,實驗者向他們呈現一些圖片,圖片上是一些長短不一的線段,讓被試判斷哪根線段與目標圖片一樣長。結果發現,即便是知道答案明顯錯誤的情況下,由於受到群體的影響,真被試有時候仍然給出了錯誤的答案,而和其他參與者的答案保持一致。這種現象通俗的說,就是當你置身於一個群體中時,即便你認為這個問題是不正確的,而其他人都認為是正確的,你就很可能改變你的態度,從而和其他人保持一致。

    並且我們多多少少會存在著從眾心理,別人做什麼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除此之外,這種群體帶來的影響也會受到我們是否對這個群體有著歸屬感、認同感,認同感越強,這個群體就越能影響我們的態度和行為。比如當你喜歡一個朋友,她喜歡的東西往往你也會喜歡上,而當你討厭一個人時,她喜歡的東西你就會傾向於認為那是不好、糟糕的。

  • 4 # 顏馨若水
    群體心理有哪些特徵?

    1情緒極端化:衝動易怒、專橫偏執

    《烏合之眾》的作者——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說過:“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當我們處在群體中時,大多數人會難以抗拒“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就是受到外界人群的影響,在判斷和認識上表現出符合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僅有少數人能在群體中保持原有的思想和行動。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人們往往容易衝動,從而做出一些不計後果的事情;產生“非黑即白”的思維,對待事情常常全盤接受或者全盤否定;排斥任何異己的思想,只要群體中共同認可的事情,就偏執地認為是真理。

    2頭腦簡單化:易受暗示、輕信他人

    勒龐還告訴我們“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感到安全的歸屬感。”為了群體的思想和情感方向統一化,個體融入群體就勢必要犧牲自己的個性。這也是個體不斷受到暗示,最終接受群體規則的過程。每個長時間處在某群體之中的人,都會變得容易接受暗示,就好像進入淺催眠狀態,失去原有的判斷力。這也是群體心理的力量,既能讓軍隊變得整齊劃一,也能讓民眾變得馬首是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總統選舉。按照常理,公民會傾向選擇長遠發展,但當他們置身於群體之中,會變得更傾向於支援那些“看起來有即刻好處”的提議。

    3道德矛盾化:底線降低、野蠻破壞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是人們共同的行為準則。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法律上或者道德上的責任,但是很難讓群體去承擔任何責任。可見,個體一旦進入群體,自我道德便很容易受到動搖,變得底線模糊。比如,貨車出事故翻車時,人們集體哄搶貨物的現象就是典型的群體心理在作祟。單獨一人去搶,會害怕受到法律制裁,但一堆人去搶,大家就會變得肆無忌憚。這是因為個體在群體中時,表現出了本能中的野蠻性和破壞性。

    和個體有什麼區別?

    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意見頭領,這些頭領引領著群體目標和情感的發展方向。正如那些大V們,佔據著頭部流量,粉絲數量眾多,影響力巨大。

    這些頭領們影響群體的方法主要有三個:斷言、重複和傳染。

    首先,來看看“斷言”。斷言就是指輕易地對某件事情下主觀性非常強的言論。也就是不用任何證據和事實,直接給出簡短有力的觀點,讓這種觀點直接入侵群眾大腦。我們已經知道,群體的理性幾乎為零,所以很難用邏輯推理去說服他們,頭領們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斷言越簡單易懂越有威力。

    其次,來說說“重複”。成語“三人成虎”意思就是謠言說的人多了,人們就會把它當作事實。重複會產生神奇的效果,不斷重複的內容會進入我們的大腦深處——潛意識區,影響我們的行為動機,並在頭腦中穩定下來,讓我們認為自己就是這樣想的,而不是他人強加給我們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能會忽略掉主張者,卻還記得這個觀點。

    最後,來談談“傳染”。群體裡的傳染現象常常是情緒性的。傳染的力量非常強大,它不但能使你接受某個觀點,還能改變你的思維習慣。這種傳染就像是病毒一樣,在不經意間肆意擴散。而處於群體中的個體,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失去判斷力,被某種情緒左右。電影《霸王別姬》中,批鬥現場的場景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那些義憤填膺的群眾形成了群體,他們不管事件的真相如何,全都沒有理性地妄加評價,將不滿和憤怒迅速傳染給每一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急需歌頌中秋的詩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