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山話史
-
2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吳曦是南宋名將吳璘的孫子,吳挺的兒子。壞了吳家三世英名的正是叛逆稱王的吳曦。由於吳家三代都在經營四川,舊部下滿川。吳曦擔任太尉時,就看到了南宋的衰弱,心懷異志,那時他已被調離四川擔任閒職。開禧元年(1205年),誇大狂韓侂冑北伐金國。吳曦趁機依附韓侂冑請求回到四川。吳曦回到四川后,把兵權和財權都抓到手,叛宋降金,請金國封他為蜀王。開禧三年(1207年),吳曦自稱蜀王,稱王僅四十一天,後被部下所殺。
吳曦叛宋稱王的主要原因有:
1,吳曦的主觀願望,從小就野心極大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誅曦詔》記載,吳曦十歲就有黃巢之志:
曦年十許歲時,其父挺嘗問其志,曦有不臣之語。其父怒,蹴之爐火中,灼其面,號吳巴子。
岳飛的孫子岳珂《桯史》卷八把吳曦寫成野心很大的人妖,《月中人妖》:
逆曦未叛時,嘗歲校獵塞上。一日夜歸,笳鼓競奏,曦方垂鞭四視。時盛秋,天宇澄霽,仰見月中有一人焉,騎而垂鞭,與己惟肖。問左右,所見皆符,殊以為駭。默自唸曰:“我當貴,月中人其我也。”揚鞭而揖之,其人亦揚鞭。乃大喜,異謀由是決。
2,南宋文臣集團對川陝吳氏軍事集團的壓制。吳玠、吳璘、吳挺的吳氏家族守川陝歷史數十年,南宋朝廷一直對武將長期守邊存在不信任,經常派出文臣進行牽制。
吳曦的老爸、爺爺都經常與南宋朝廷派出的制置使和財賦大臣發生矛盾。比如四川制置使京鏜未經吳挺調兵去討伐叛軍,吳挺本來就與京鏜積怨很深,趁機以京鏜擅自調兵為理由把他拉下臺。
管理四川財賦的趙彥逾到四川調查軍餉,查明吳挺軍隊名額60000,其實只有54000,6000士兵的軍餉被吳挺私吞。搞得吳挺很不爽。
吳氏大將守邊浴血奮戰時,朝廷還要把他們的子女留在杭州作為人質。
吳挺死後,朝廷不允許吳曦繼承他父親的職位,任建康都統制的吳曦當然是懷恨在心。
3,金章宗對吳曦的誘降金章宗讓完顏綱到吳曦的老家,找到吳曦的族人吳端,並任命了一個不小的官,透過吳端與吳曦聯絡:威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自古如此,非止於今。
然後舉出岳飛的例子:“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參夷之誅,可不畏哉!”(《金史》卷九十八《完顏綱傳》)
金章宗出手大方,四川這個地方就是吳曦的封地(拿別人的東西送人不心疼):全蜀之地,卿所素有,當加封冊。並且還發誓:天日在上,朕不食言。
一面是宋朝的猜忌,一面是金國的誘惑。吳曦已經忍耐不住了。
4,韓侂冑的錯誤任用韓侂冑與吳曦的私人關係比較好,韓侂冑北伐也需要一個得力的戰將負責川陝。這時,吳曦的機會來了。在吳曦請求統兵四川時,韓侂冑就同意了。
-
3 # 文史磚家
一提起抗金名將,大多數人腦海中閃現的都是岳飛、韓世忠這兩個人的名字,其實與他們齊名者還有好多位,除了同為“中興四將”的張俊、劉光世之外,尤其著名者還有楊沂中、吳玠、吳璘(以上七位因都被封王,所以合稱“七王”)、張浚、劉錡等人。正是由於這幫人在疆場上的拼殺,才力保大宋朝半壁江山的不失,就功勞而論,都配得上“國家柱石”的稱號。
就將門世家而論,雖然一再提倡“忠”、“烈”二字,但仍保不齊家族中會出現一兩個“敗類”,不是在前線畏葸不前,便是在疆場怕死貪生,有甚者還賣國求榮,將祖上的榮光敗的一乾二淨。
就以上抗金名將而論,雖然他們的子孫大多數能繼承父祖遺志,但仍不免會出現個別“叛逆”,為滿足割據稱王的慾望,公然向金國稱臣,最終卻落得身首異處、家族滅門的下場。此人,便是信王吳璘之孫,太尉、四川宣撫副使吳曦。
吳曦是信王吳璘之孫,而吳璘卻是大大的忠臣。吳璘早年追隨兄長吳玠活躍在抗擊西夏、剿滅方臘、平定河北等前線,俱以勇略知名,南宋初年先後受曲端、張浚節制,在川陝一帶抗擊金兵。在南宋建立後的40年時間裡,吳氏兄弟在經歷最初的富平之敗後,隨即在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剡家灣等地重創金兵,力保川陝要地不失,功莫大焉。
要論到川陝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地理上簡單談一下。四川居於長江上游,四周有山川之阻,易守難攻,只要衝出三峽天險,東進向下遊之路則可謂毫無險阻,可直搗江南腹心。在長江下游一帶無法開啟局面的情況下,這個方案對金國來講,將是唯一的滅宋方案。歷史上的西晉、隋兩朝在統一江南的過程中,都曾利用過四川這種地理優勢,而金國之後的蒙古,同樣為佔據四川費盡心機。
而要佔據四川,則必須首先佔據入川要道-陝南漢中一帶,而此地正是吳氏兄弟拼死力保之地。陝南失則四川失,四川失則南宋亡。吳氏兄弟守土之功,對南宋朝廷來講,如何強調都不為過。所以,為保證川陝不失,宋廷便命吳氏世代鎮守川陝,雖然給的官職、名號各不相同,但實際上都是名副其實的“川陝王”。
吳玠病故後,弟弟吳璘接班,吳璘薨逝後,由兒子吳挺接班,吳挺死後,則是兒子吳曦接班。而吳曦,恰恰就是吳氏家族中的“敗類”,不僅割據川陝,而且還外通金國準備夾擊南宋,實在是壞到極致。
吳曦是吳挺的次子,官至興州知州、四川宣撫副使,進位太尉,成為吳氏鎮守川陝的第三代“當家人”,可謂位尊權重。然而吳曦與祖、父不同,此人野心極大,雖然官爵、職位不斷地提升,但依然不能填滿他的“胃口”,他心中所想的,是幹一番大“事業”,是實現大則稱帝小則為王的“宏圖抱負”。
這“機會”,終於讓他在寧宗朝的開禧北伐中抓住。1206年,執政韓侂冑出兵伐金,為達到東西並舉的效果,便任命吳曦為四川宣撫副使兼陝西、河東招撫使,令他見機行事。然而吳曦接到命令後,自認為金國勢大,北伐之舉斷無成功的可能,所以非但沒有出兵,反而外通金國,暗中獻上大散關外的階、成、和、鳳四州,以請求金國封其為蜀王,被金國欣然接受。
由於吳曦的叛變行為都是在暗中進行,所以韓侂冑對吳曦的小動作竟然毫無察覺。次年正月,吳曦派將官利吉接金兵進鳳州,把階、成、和、鳳四州割給金國,並以鐵山為國界。同年正月十八,吳曦在興州自稱蜀王,以治所為行宮,並派部將董鎮到成都修宮殿,準備遷都。隨後,吳曦又派部將祿祁、房大勳戍守萬州,泛舟沿嘉陵江而下,聲稱與金人相約夾攻襄陽,至此宋廷方知吳曦叛變的訊息。
正當韓侂冑等人為如何平定吳曦叛亂犯愁時,四川義士、興州合江倉官楊巨源等人卻率先行動起來討逆。二月二十八日晚,楊巨源同隨軍轉運官安丙、李好義等70餘人勇闖興州偽王宮,誅殺吳曦及黨羽,隨即將吳曦的首級獻給朝廷。至此,一場看似將給川陝帶來滅頂之災的叛變,終以一場看似輕鬆的“政變”而終結。而吳曦從正式叛變稱王到覆滅,前後僅41天而已。
吳曦伏法後,宋寧宗下詔處死吳曦的妻子,並將吳璘的子孫全部罷職、除名並遷出蜀地,唯有吳玠的子孫免於連坐。吳氏三代建功川陝,積德累功八十餘年,深得百姓愛戴與朝廷信任,一旦因吳曦的叛逆之舉,將累世榮耀功勳都付之東流,實在是非常可惜。
-
4 # 趣觀歷史
▲宋代將領劇照
在南宋歷史上,吳氏家族可謂大名鼎鼎。吳玠,乃是吳氏家族所出的第一位抗金名將。吳玠少年時就性格穩重,通曉兵法,又擅長騎射之術,北宋末年入伍從軍。靖康初年,西夏軍隊犯邊,吳玠率領著一百多人前往追擊,斬獲許多敵軍物資,因表現英勇而被晉升為副將。吳玠自此開始在軍中展露鋒芒,屢建奇功之下也一路高升。可以說,吳玠的一生都在與敵人博弈,也為守護南宋邊疆奉獻了一生。他率領士兵鎮守秦鳳要塞,使得金人始終沒辦法突破蜀地,同時吳玠又積極在當地推行屯田政策,大力發展農業,有效減輕百姓負擔,得到了蜀地百姓的由衷愛戴。
▲吳玠、吳璘雕像
吳玠之弟吳璘也深受哥哥影響,成為南宋抗金戰場上的堅實力量。吳璘與兄長一同抗金,相互依靠,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保衛了秦隴之地。對吳家而言,並非只有兄弟協同作戰,還有父子齊上陣的事例——吳璘之子吳挺也是一位抗金名將。吳挺自從聰慧過人,剛識字時就已經能熟讀《左氏春秋》,深得其父寵愛,十七歲就從軍,不久便升為中書第一將。
▲今人仿建的宋皇宮
光宗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六月,吳挺因為勞累過度,積勞成疾,請求致仕,然而還沒等到詔書下發就溘然長逝,享年五十六歲。吳挺去世之前仍然心繫南宋,所述遺言皆是憂國憂民之語,聞者無不感動流淚。這幾位名將開創了吳家的門庭榮耀,到吳挺之時已是頂峰。本來子孫在此庇護之下,可享美名百年,結果卻出了個不肖子孫——吳曦。因為祖上的榮耀,吳曦奉詔出任右承奉郎,後來升任興州知州、太尉等高職。
▲宋代將士形象
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吳曦背叛了祖上守護幾代的南宋,向家族鬥爭了幾十年的金國投降,並請求金國封他為蜀王。次年吳曦乾脆自稱為蜀王,然而稱王剛滿四十天,其部下楊巨源和李好義兩人集結了七十名勇士,手持斧頭,衝進了吳曦的宮殿。李貴闖到了吳曦居室之中,砍掉了他的頭顱,肢解其身體。這位叛臣身死之時,不到四十六歲。吳曦的兩個兒子、叔父、弟弟、堂弟等人,都被一一誅殺。而他的同黨徐景望、趙富、吳曉等人雖然還在城外,但也被楊巨源派人處死。事後,這些人把吳曦的人頭放入匣中,獻給了南宋朝廷。
▲宋寧宗趙擴像軸
宋寧宗得知訊息後,很快就下詔處死吳曦的妻子,他的親兄弟們也被除去名籍,原有官職也被一一取消。吳璘的子孫後代雖然免於死罪,但是他們都必須遷出蜀地。至於吳玠的子孫則免於連坐,不用接受處罰。就這樣,一個曾經無比榮耀的世家,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漢奸之家,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都只因為一個貪生畏死、愛慕榮華的子孫。
參考資料:
《宋史》
回覆列表
吳曦是抗金名將吳璘的孫子。在南宋史上,據守川蜀的吳氏家族富有傳奇色彩。吳玠、吳璘兄弟都是難得的名將,為保衛川陝立下殊功。吳璘去世後,其子吳挺任利州安撫使,仍然手握兵權。由於吳氏執掌兵權太久,在川陝聲望極高,其麾下軍隊有“吳家軍”之稱,朝廷認為難以駕馭。吳挺去世後,朝廷便將其子吳曦調入朝中,擔任殿前指揮使。吳氏幾代人在川陝浴血奮戰,朝廷居然不信任,吳曦內心相當不滿,漸有叛反之心。
後來,吳曦用金錢賂賄朝中權貴,又得以回到川陝,任興州(陝西略陽)都統制,把吳家軍舊部招攬過來,再起爐灶。正好韓侂冑欲發動北伐,便委任吳曦為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得以總攬川蜀軍政大權。然而,吳曦並不想為朝廷賣命。
開禧二年(1206年)四月,南宋發動對金國的進攻。北伐剛剛開始,吳曦便與金人秘密接觸,表示願意獻上階、成、和、鳳四州之地,換取金人支援他當蜀王。金章宗當然求之不得,遂一口答應。當時南宋在東線的北伐全線受挫,韓侂冑把希望寄託在西線,一再催促吳曦在陝西發動攻勢,但吳曦卻找種種藉口按兵不動。
十月,金國集結十五萬兵力,全線反攻,分兵九道大舉南下伐宋。如今戰局顛倒過來了。原來是宋軍北伐,現在成了金兵南侵。在金兵的猛烈攻擊下,宋軍幾乎毫無抵抗能力,一潰千里。吳曦趁著南宋兵敗東南之機,宣佈投降金國,奉上降表,同時獻上蜀地圖志以及吳氏牒譜予金人。一時間,朝野震驚,吳家軍的抗金旗幟在飄揚數十年後,竟然改弦易幟了。金章宗遣使持詔書、金印,立吳曦為蜀王。
吳曦開始做起蜀王的美夢,在興州設行宮,置百宮,儼然已是一獨立王國之主。伯母趙氏、叔母劉氏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痛斥他的叛國行為,可是吳曦哪裡聽得進去。然而,有著光榮抗金傳統的吳家軍,絕不甘心跟著吳曦充當金人的走狗,一股反吳曦的力量悄然興起。
吳曦部將楊巨源聯絡一批將領、義士,決意發動兵變。被吳曦任命為丞相長史的安丙也有平亂之志,遂召楊巨源至臥所,對他說:“必得豪傑,乃滅此賊。”楊巨源慨然道:“非先生不足以舉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與此同時,任興州中軍正將的李好義也密謀誅殺吳曦,在民族大義面前,他毫不含糊地表示:“此事誓死報國。”
開禧三年二月,李好義、楊巨源等七十四人發動兵變,闖入吳曦行宮。當時行宮裡有衛兵一千多人,李好義知道這些衛兵誰也不想為吳曦賣命,便喝道:“奉朝廷密旨,以長史安丙為宣撫使,令我誅反賊,若有敢反抗者夷其族。”衛兵們紛紛放下武器,楊巨源等闖入行宮,踢開宮門,把吳曦一刀劈了,砍下頭顱。
從吳曦稱蜀王到被殺身亡,僅僅四十一天。
吳曦敗亡後,眾人推安丙為四川宣撫使,並趁機出兵,收復割讓予金國的和、成、階、鳳四州,西北之局勢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