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郭靜的社群空間

    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產品過剩的時代,到處都有好產品,各平臺都推出自己的產品,有時生意不好做,錢不好收,貨不好賣,真的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思路問題。

    利用社群思維,所有產業都可以重做一遍。

    不懂社群思維,始終面臨缺流量,缺客戶,每天為客戶發愁。並且成交越來越困難,變現越來越困難。知道社群思維,可以擁有源源不斷的精準流量,永遠被客戶追著成交。

    如何用社群思維?

    首先有一個賺錢的底層邏輯,適用各行各業,各個公司和個人創業。賺錢=產品的利潤*流量*成交率,賺錢是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怎麼來的?就由這三個因素組成,其他都是外圍和表象,提升這三個指標其中之一,賺錢能力隨之提升!三個指標都可以透過社群思維解決,從而引爆商業,關於產品的利潤,透過增加產品的附加值,虛擬價值,解決產品利潤和不好賣的問題。關於流量,找到精準流量進行裂變,並放大10倍,就能解決缺客戶的問題。關於成交率,只要將產品內容和流量做到極致,設計成交流程,無需成交,自動成交。

    其次,人性問題是所有賺錢問題唯一的解藥。人性邏輯是什麼?所有成交的前提只有一個,就是相信。如何經營相信,社群是最好的載體!相信就是不斷的價值輸出加社群能量場。

    總之知道,知道賺錢的底層邏輯,搞懂人性,透過社群思維,重新做商業,必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 2 # 楊哥職場Vlog

    社群經濟是目前正在發展中的一種經濟形勢,很多資本也開始投資。社群團購就是這種形式的一個代表。什麼是社群團購?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小區有專門的管理員,把這個小區的人組織起來,透過微信來賣貨,價格比拼多多還便宜,還有人專門負責物流和售後。在我看來,拼多多最大的對手很有可能就是社群,團購就是社群經濟的一種。

     

    我有一個朋友姓王,是人民大學畢業的,他們一個人大的校友會,最近眾籌了一個專案,叫“這樣生活”——日用快消品平臺, 以小區為單位,每個小區找一個區長,由區長拉動本小區的人進群,群主是平臺的人。由於區長就是本小區的人,所以有信任基礎,這個群很快就建起來了。區長把群建立起來之後,負責在群裡和大家進行互動,每天有什麼好產品、好活動就在群裡發。群裡的人下了單之後,平臺統一把貨配到區長那裡,區長負責把貨派送到每家每戶,非常的高效。

     

    那麼,區長為什麼會去做這些事情?第一,這個小區所有產生的銷售額,區長拿3到5個點,送貨還有送貨費用。同時,區長還有開發周邊小區的權力和相關的權益。透過社群的做法,一個多月的時間,這個平臺在上海的三四個區鋪開了,覆蓋幾十萬人。所以我覺得接下來這種社群的模式,一定很快會到各位身邊。

     

    但是粉絲經濟和社群經濟有什麼不同?粉絲經濟是中心化,是一個人的狂歡,粉絲之間缺乏互動,是有缺陷的。而社群經濟是去中心化,是一群人真正的狂歡。群成員之間有互動有連結,可以互利互惠。

     

    做個小結:地段經濟和流量經濟可以歸屬為物以類聚,商品聚焦在一起,比如超市、購物街、百貨公司、天貓京東,這些都是都是先有物再有人。粉絲經濟和社群經濟是以人為區分的,大家都共同的標籤、身份、利益訴求,重構了人貨場。

    2.社群思維的核心是人的思維

     瞭解了社群經濟的發展和重要性,接下來進入第二個板塊,也是今天分享的核心社群思維。

    請各位思考一個問題,企業對客戶成長的追終極追求是什麼?客戶來了,企業希望客戶能夠成長什麼樣子,最終呈現的狀態是什麼?

    企業對客戶成長的終極追求,就是形成一個客戶自迴圈系統,也就是流量轉化、復購、轉介紹,就是讓更多的人來讓來的人買,讓買的人再來買,讓買的人介紹人來買。

    我們所有的商業都應該是這樣一個迴圈,我們所有的努力無外乎讓人來買、讓人帶人來買、讓買的人再介紹人來買。

    用這套理論去看我們身邊的企業,去看我們的商業,你會驚奇地發現,很多企業十年如一日地在做前兩步——流量和轉化。一些企業花錢做廣告,請明星代言,做各種活動,只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讓這些人來的人一次性買很多的東西。廣告活動結束之後,很多客戶的購買也隨之結束,更重要的後兩部——復購和介紹,被忽略了。

    當有了種子使用者之後,工作的重心應該是讓這些人持續的復購,買完之後還能夠持續地介紹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來購買。客戶自迴圈理論,可以指導任何行業的企業工作,所以我覺得特別應該把這樣一套系統分享給大家。

     

    客戶自迴圈系統反覆強調的是什麼?是人,而不再是商品。市場發生了變化,評判的標準發生了變化。在供小於求的時代,市場的大小就是所有商品的總和,所以是以商品為中心。而今天市場的大小是所有消費者需求的總和,以消費者的需求來匹配產品,所以是以人為中心。產品好、技術好是標配,產品只是變現的工具,人才是核心。

     

    那麼就要了解人的價值,這個人到底有什麼價值,哪些價值是要關注並經營的。一個人的價值就是終身價值和社交價值。

    終身價值是這個人在和我們互動的這個時間段內,如果是和我們互動三年,就是這三年內他總共消費的總額;如果是十年,就是十年內消費的總額;如果他跟我們互動了一輩子,就是這一輩子他總共消費了多少錢。企業所有的營銷努力——服務、體驗和互動,都是為了讓這個人產生更大的消費額,從10萬變成100萬,從100萬變成1000萬。這是我們要做的重點。 這是終身價值,我們用兩個字來概括,叫復購。

    第二個是社交價值,就是這個人他能夠影響多少人花錢。我們不僅僅希望這個客戶買我們的東西,持續買,還期望他介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來買。用三個字概括,叫轉介紹。

    任何企業都要用復購流量和轉介紹流量來替代廣告流量,實現客戶自迴圈,構建社群商業模式。廖桔總結的非常好,你會發現商業經營一下變得簡單了——把市場做好就是把人經營好。

    關於拼多多,這裡想給大家多聊一點。很多人說拼多多是賣假貨的平臺,沒有未來。我覺得也對,也不對。

    我們先看一下拼多多是如何誕生的。2015年5月,淘寶打假,砍掉了24萬的低端商家;同年7月,京東拋棄了拍拍;幾十萬的低端商家一下子就被砍掉了。那這些商家該怎麼辦,何去何從?他們的救星就出現了。2015年9月份,拼多多這艘“航空母艦”手握“拼團”寶劍強勢襲來,低端商家陸續上船,幾十萬的商家供給側就解決了。

    我們說的消費升級,其實是指一二線城市的高消費者,但一個巨大的人群被忽略掉了,他們是一二線城市以外的大半個中國的海量低端消費者,他們追求低價、便宜,不講究品牌,甚至根本不知道哪個品牌是真的。

    這些是實用主義者,以最便宜的價格解決問題就可以了——需求側也有了。供給和需求放在一起,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化學反應——拼多多三年多時間上市,市值300億美金,超過京東和美團的一半。

    GMV破千億,京東用了十年,淘寶用了五年,美團用了六年,拼多多用了不到三年。為什麼拼多多這麼牛逼?聽了李善友關於拼多多的分享之後,我總結了兩個核心的點:第一個是創始人的認知水平,第二個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中心,我們拿阿里和拼多多做個比較,來給大家做一個解釋。阿里巴巴是人和貨的匹配,它是人找貨。而拼多多剛好是相反的,他的核心是貨找人。拼多多開始的時候是建立在微信上,微信月活躍量達到9.3億,人就在那裡,拼多多用拼團把這些人啟用,形成了拼多多平臺。 

    社群思維,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載體。移動網際網路構建了很多新的社交關係,社群思維就是基於這種關係而產生的圈子思維,調動集體的智慧,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此外社群思維也產生了新的客體關係,也就是使用者的思維。說到使用者思維,那我們從我們要儘可能的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生產產品,那麼就需要有產品思維。接下來,我要講一下產品思維。

    3.建立社群就是構建起粉絲的信仰

    什麼是社群?簡單來講就是一群人,一群有著同樣的認知,同樣的身份,同樣的追求的這樣一群人。

     

    你是不是期望客戶能對你的產品產生濃厚興趣,並且依賴你,在精神上產生一種依靠,感覺少了你的服務和商品,生活就不那麼美好了?

    這個是我們要研究的。今天經營的社群企業,建立自己的社群,就是構建起自己粉絲的信仰,構建起我們所有來的客戶,讓他能夠對我們所做的產品和服務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且形成一種精神上的依靠時期,成為他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會趨向於有自己的歸屬社群,每個人因為有不同的需求和標籤,可以同時加入不同的社群,連結不同的價值。2016年,吳曉波先生就說未來是社群經濟時代。兩年過去了,社群確實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這只是一個初始的階段,大的爆發即將開始。

    各位選擇學習社群,已經先人一步。如果用心深入地去了解社群思維背後的邏輯,用這個邏輯去經營我們的商業,去經營會員的各種歸屬感各種特權。那我相信,社群一定會為我們的企業價值帶來一個質的飛躍。

  • 3 # 搭姐研究所

    人們在接納不同的資訊時會有較大的差異。新的資訊傳播比較容易影響那些接納門檻比較低的人。資訊傳播的真正目的是被更多人所接納。

    當我們看到被我們視為可信賴的人,例如家人、朋友,接納了資訊傳播的模式,我們的接納門檻就會降低。之所以關注朋友的口碑推薦,其本質就是在降低接納門檻,讓資訊更容易進入消費者的心裡

    1⃣記住一個點:個體行為是受群體行為影響的

    而引爆社群的這個支點,就是俗稱“臨界點”

    同時,這個臨界點也是最能降低接納門檻的

    專業稱呼:“臨界大多數”。

    一般來說,具有更多連線的社群節點,將更具備穩定性。

    而連線較少,社群互動較少的節點,將更易被引爆,因為其被引爆更加簡單。

    例如,假設節點中有3個緊密聯絡的人,其中一個是活躍的。單個節點佔A的所有聯絡節點的1/3,而節點B如果是同樣的門檻,其中一個是活躍的,其只佔到B節點的1/4。

    擁有更多連線的朋友或者決策時會徵求更多人的意見,這樣的節點在引爆中就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在特定群體裡面如果其連線的人較少,或者決策時只徵求幾個人的意見,那麼引爆就會變得容易。

    任何社群,都可以被理解成為複雜系統,每個複雜系統都有弱點,一旦以合適的方式打擊關鍵節點群,系統就會坍塌,人群就會被引爆。

    2⃣我們在釋出新產品或舉行相關市場活動中,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引起“引爆平臺”的效應:

    (1)給早期傳播的人或採用者以更大的激勵,衝擊臨界大多數;------常見的手段-----刷單原理(羊群效應簡化版)

    (2)補貼容易引爆的群體,防止因為他們不知曉新產品或新事物而錯失引爆的機會;-----特別容易被套路的人,重點下手

    (3)給予更強的傳播動力、話題性、娛樂性。-----從本質產品和活動出發(用噱頭引爆)

    在社會網路中,傳播是一個高度依賴群體狀態的過程,個體的接納門檻表明個體的決策及資訊接收容易受到周圍人影響的程度。如果中心節點具有高門檻,這樣會對我們傳播的覆蓋提出很大的挑戰,普通的資訊往往在接納門檻高的節點被卡斷,很難繼續傳播下去。

    但是互動類產品(例如電話、傳真機等),消費者決定購買決策的接納門檻將更大程度依附於和他們日常聯絡中有多少比例的人已經採用新了產品,隨著比例的提高,接受門檻也逐漸降低等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購買行為

    3⃣總結:瞭解傳播網路的結構,比簡單地使用意見領袖更具有效果。

    ①故事、影片、漫畫的表達形式會降低接納門檻,讓資訊更好地流轉起來。

    ②透過某個人的朋友介紹、推薦,也可降低接納門檻,讓資訊加上線下關係的元素,資訊將產生更好的效果,打消受眾的懷疑,使人們更迅速地產生行動。

    4⃣引爆新使用者-----如何裂變

    新客戶獲取透過不同的營銷手段、內容產生不同的變化。

    新模式中,使用者以指數級的方式增長,它比傳統的營銷模式更快捷有力。這種指數級增長來自社會網路、病毒式營銷和分銷,以及由社會影響導致的擴散模式。

    社群運營不簡單,但是現在有一份新媒體運營資料包可以手把手教你運營。裡面包含了“使用者增長、營銷技巧、新媒體人必備書籍、社群營銷、活動策劃資料包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捷安特普通的腳踏車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