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的分類:軀體感覺和內臟感覺兩類,包括: 特殊內臟感覺:嗅覺(senseofsmell)、味覺(tastesense) 一般內臟感覺:起源於內臟、漿膜、血管的脹、痛、壓、空等感覺。 特殊軀體感覺:分別由眼、耳所感受的視覺(visualsense)、聽覺(senseofhearing)、平衡覺(equilibriumsense)。 一般軀體感覺:主要介紹的 淺感覺:面板、淺表粘膜的感覺。包括:淺痛覺,溫度覺,觸覺。 深感覺:即本體感覺。包括:皮下組織的壓覺,肌腱和關節的運動覺、位置覺、深痛覺及骨骼上感受的振動覺。 複合感覺:定位覺,兩點辨別覺,實體覺,重覺等。 一、感覺系統的組成 周圍部分:感受器——接受刺激進行初步分析,並將刺激轉變為神經衝動。左邊為壓覺感受器,右邊為觸覺感受器) 傳導部分:感覺傳導束 中樞部分:感覺皮層中樞 各種一般感覺均有其特有的感受器和傳導路徑。 1.感受器RECEPTORS 外感受器:淺感覺,來自面板和粘膜接受從外界直接加於機體組織上的各種刺激。 痛覺:遊離神經末梢(freenerveendings) 溫度覺:冷覺Krause球狀小體,熱覺Ruffini小體。 觸覺:毛囊周圍的神經末梢,觸覺小體(meissner),觸盤(merkel)。。 壓覺:Paccini環層小體。 本體感受器:深感覺,接受來自肌肉(神經肌梭)、肌腱(腱梭)、關節等深層組織中刺激,包括運動覺、位置覺、振動覺和精細觸覺。 神經肌梭 神經肌腱(高爾基腱器)。 內感受器-接受來自內臟方面的刺激。 感覺傳導束及傳導系統: 淺感覺(痛溫覺)傳導系統(Thepainandtemperaturesystem) 脊髓丘腦側束——痛覺和溫度覺, 脊髓丘腦前束——輕觸覺 意識性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傳導系統: 後索(薄束,楔束)內側丘系通路——精細觸覺,包括外感覺(觸覺-壓覺),兩點分辨覺,立體觸覺,面板書寫覺等複合感覺,以及振動覺。 非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系統: 後索及脊髓小腦束通路——本體感覺(運動覺,位置覺)。 感覺皮層中樞:對傳來的刺激進行高階綜合分析 大腦皮質中央後回(Brodmann第3,1,2域)和部分頂上回(Brodmann第5,7域) 2.傳導路徑 (一)意識性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傳導系統(Thediscriminativetouchsystem) 觸覺,振動覺,壓覺等感受器→周圍神經→脊神經節細胞(1)→脊神經後根→薄束,楔束→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2)→經內弓狀纖維交叉→內側丘系(對側)→丘腦外側核(3)→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感覺皮層中樞:大腦皮質中央後回(Brodmann第3,1,2域)和部分頂上回(Brodmann第5,7域) (二)痛溫覺傳導系統(Thepainandtemeraturesystem) 面板和粘膜痛覺和溫覺感受器→周圍神經→脊神經節細胞(1)→脊神經後根→脊髓后角尖部Rolando膠質(2)→經白質前連合交叉→脊髓丘腦側束(對側)→丘腦外側核(3)→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感覺皮層中樞(大腦皮質中央後回和部分頂上回)。 第2級神經元發出的纖維在同側先上升2~3節段,然後經前連合交叉到對側側索和前索,分別組成脊髓丘腦側束(傳導痛、溫覺)和脊髓丘腦前束(傳導粗糙或輕觸覺)上行。 二、非意識性本體感覺通路(Theproprioceptivesystem)(運動覺,位置覺) 1.下肢和軀幹:脊神經節細胞(1)→後索→Clarke柱(2)→脊髓小腦後束→小腦下腳→小腦核(3)→小腦。同側傳導,不交叉。 2.上肢和頸部:神經節細胞(1)→後索(楔束)→楔束副核→楔小腦束→脊髓小腦後束→小腦下腳→小腦核(3)→小腦。同側傳導,不交叉。 感覺傳導系統的特點 感覺系統的組成:周圍——感受器,傳導——傳導系統,中樞——大腦皮質 痛溫覺傳導系統(Thepainandtemperaturesystem)和本體感覺精細觸覺傳導系統(Thediscriminativetouchsystem): 三級傳導:第一神經元在脊神經節細胞; 第三神經元在丘腦腹後外側核; 第二神經元:本體感覺為薄束核和楔束核,痛溫覺 為脊髓后角尖部Rolando膠質。 二級交叉:後索內側丘系通路在延髓處交叉,脊髓丘腦束在脊髓白質前連合處交叉。 對側支配 非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系統(Theproprioceptivesystem)三級傳導,不交叉,支配同側。 所有感覺傳導束皆由三個神經元單位組成。 三、感覺神經纖維在神經系統各部的排列和面板分佈 1.周圍神經:片塊狀分佈 2.神經節或後根:節段型分佈(軀幹呈環狀,四肢呈條狀)。 上肢(頸膨大)C5-T2;下肢(腰膨大)L1-S2 軀幹:T3-T12;會陰和肛門周圍部:S3-S5 頭頸部——C1-C4;面部——三叉神經 內側:精細觸覺及深感覺外側:淺感覺(內:粗糙觸覺;中:溫度覺;外:痛覺) 3.脊髓: 後索:薄束:內側-下肢(T4或T6以下僅有之)。楔束:外側——上肢。內?外:骶-腰-胸-頸(由於進入後索的纖維不交叉,來自上部節段的後索纖維-楔束陸續將來自下部節段的後索纖維-薄束推向內側引起) 背側至腹側:精細觸覺、位置覺、運動覺、振動覺和壓覺。 脊髓丘腦側束和前束:內側-上肢,中間-軀幹,外側——下肢;外?內:骶-腰-胸-頸(由於來自上部節段的脊髓丘腦束纖維陸續將來自下部節段的脊髓丘腦束纖維推向外側所致)傳導束的層次排列次序,特別是痛、溫覺障礙時,對髓內腫瘤及髓外腫瘤的鑑別診斷有重要意義。例如頸段的髓內腫瘤,痛、溫覺障礙是按頸-胸-腰-骶順序發展,即自病灶水平開始自上向下發展;而頸段的髓外腫瘤,痛、溫覺障礙的發展順序相反。 背側至腹側:溫度覺、痛覺、粗糙觸覺和壓覺 5.腦幹: 內側丘系(後索)延髓——無頭人背向而立;腦橋——下部:無頭人背向而坐;上部:無頭人背向而臥;中腦——無頭人倒向而立,背側為下肢,腹側為上肢 脊髓丘系(脊髓丘腦束):延髓——內側為上肢,外側為下肢。腦橋:位於內側丘系之外,內側為上肢,外側為下肢。中腦:位於內側丘系之背側,背側為上肢,腹側為下肢 內側丘系與脊髓丘系在腦橋上部以後緊密相連,故病變時深淺感覺均有障礙,無分離性感覺障礙改變。 6.丘腦:丘腦腹後外側核,淺感覺:外側;深感覺:內側 7.內囊:後肢的後1/3部,上肢前上方,下肢後下方 8.感覺皮質:中央後回(Brodmann第3,1,2域),倒置人形。 上部-下肢,中部-軀幹、上肢,下部——頭面 交叉性,代表區與體表面積不成比例,與感受器的分佈相關 四、感覺障礙的症狀 按"程度"劃分:感覺喪失anesthesia,感覺減退hypoethesia,感覺過敏hyperethesia(輕微刺激引起強烈感覺)。 按"性質"劃分: 感覺分離dissociatedsensibility:一種感覺障礙,另一種儲存。如痛觸覺分離:痛覺障礙,觸覺儲存。分裂性感覺障礙。 感覺過度hyperpathia:興奮閾增高,反應時間延長,性質和部位難確定,有強烈不適感,刺激部位有擴散。如丘腦病變,末梢神經炎。 感覺異常paresthesia:沒有外界刺激感到麻、木、癢、針刺、蟻行感、束帶感。 自發性疼痛spontaneouspain:如根痛。 抑制性症狀: 感覺缺失(anesthesia)-感覺徑路被破壞。完全性-在同一部位各種感覺(淺深感覺〕均缺失;分離性-在同一部位內只有某種感覺障礙而其它感覺儲存。 感覺減低(hypoethesia)-感覺機能受抑制。 刺激性症狀: 感覺過敏(hyperethesia)-輕微刺激引起強烈感覺。 感覺倒錯-非疼痛性刺激而誘發出疼痛感覺,或冷覺刺激當作熱覺刺激。 感覺過度(hyperpathia)-各種刺激引起的強烈難受感覺,見於帶狀皰疹後的疼痛、丘腦的血管性病變〔腦出血〕、周圍神經外傷的恢復期等。 感覺異常(paresthesia)-無外界刺激時感到麻、木、癢、針刺感、蟻行感、腫脹感和束帶感等。 疼痛(pain)-區域性疼痛,放射性疼痛(神經幹、神經根或中樞神經受病變刺激時,疼痛不僅發生於刺激區域性,且可擴充套件到受累感覺神經的支配區。如椎間盤脫出的壓迫時),擴散性疼痛(刺激由一個神經分支擴散到另一個神經分支而產生的疼痛。如牽涉性疼痛,心絞痛時引起左胸左上肢內側痛)。 按"分佈"劃分有周圍型、節段型與傳導束型 五、感覺障礙的定位診斷:感覺系統各部病變時所致的感覺障礙 1.周圍神經: 單發性:片塊狀分佈,各種感覺障礙。如股外側皮神經炎 多發性:四肢遠端對稱性手套襪套樣分佈,各種感覺障礙;即末梢型感覺障礙。如多發性神經炎,多由中毒(砷-吡霜,呋喃西林——利特靈)或代謝障礙(維生素B1缺乏、糖尿病、酒精中毒)。 後根型感覺障礙:節段型(軀幹呈環狀,四肢呈條狀),各種感覺均障礙。可有根性疼痛。如神經根炎、椎間盤突出、脊髓髓外腫瘤,一個根的損毀病變查不出,因為相鄰根的支配範圍有重疊,但可有一個根的刺激徵-根痛。神經節病變:分佈類似根性,可有皰疹-帶狀皰疹。圖見馬尾損害。 上肢(頸膨大:C5-T2)C5——三角肌;C6——拇指;C7——中指,無名指;C8——小指;T1——前臂尺側(部分),上臂內側;T2——腋窩。 胸部T3-T6,男性乳頭T4;腹部:上腹部T7-T8,劍突T7;中腹部T9-T10,肚臍T10;下腹部T11-T12,腹股溝T12;下肢:L1-S2;會陰:S3-S5. 脊髓: 灰質:節段型分佈、分離性感覺障礙 A后角:一側節段型分佈、分離性感覺障礙——痛觸覺分離,痛覺障礙,觸覺儲存。如脊髓空洞症,好發於脊髓中央管、后角。圖圓錐損害。 B灰前連合:兩側節段型分佈、分離性感覺障礙——痛觸覺分離,痛覺障礙,觸覺儲存。損傷脊髓丘腦束的束前纖維,頸胸髓病變呈"馬褂樣"分佈,腰髓病變呈"褲衩樣"分佈。如脊髓空洞症、脊髓髓內腫瘤(縱向發展多)、脊髓出血。 白質:病變水平以下傳導束型分佈的感覺障礙 A後索:病變水平以下傳導束型分佈的深感覺障礙,同側,並有感覺性共濟失調(走路不穩,尤在無視覺調節時-夜間或閉眼,走路聲大,踩棉花感,有穿鞋上床史,洗臉時易摔交),Romberg氏徵陽性。如脊髓癆,真性-梅毒,假性-糖尿病;亞急性聯合變性(胃大部切除後維生素B12缺乏)。 壓覺減退,不能感覺到腳下所處的場地,站立或行走不穩,尤其是在無視覺調節時(如夜間和閉眼時);並有踩棉花感;Romberg氏徵(閉目難立徵)陽性。 位置覺和運動覺障礙,閉眼後不能說明他的肢體所處的位置。 振動覺喪失,不能感覺到放置在其骨骼上的音叉振動。 面板上的兩點辨別覺喪失。 複合感覺喪失,閉眼後不能辨別在其面板上寫的字,不能描述出他觸控物體的形態與性質。 B白質前連合: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交叉的纖維,節段型分離性感覺障礙,雙側痛溫覺障礙,但觸覺儲存,痛觸覺分離。 脊髓半側損害(Brown-Sequard氏綜合徵) 同側:後索-深感覺障礙 對側: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痛溫覺障礙,但觸覺儲存,痛觸覺分離。分離性感覺障礙 脊髓橫貫損害:後索,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雙側。各種感覺均障礙。 腦幹 延髓:交叉性感覺缺失,同側面部(三叉神經脊束核),對側肢體(脊髓丘系)痛、溫覺缺失。 臨床疾病:小腦下後動脈血栓形成(Wallenberg氏綜合徵、延髓中上水平後外側部病變)。 腦橋和中腦:對側面部和肢體的感覺障礙,感覺纖維均已交叉到對側,多有受損平面的同側顱神經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多見於腦血管病。 丘腦型感覺障礙:丘腦三偏徵 對側偏身傳導束型各種感覺障礙。四肢遠端明顯,深感覺重。 偏身共濟失調。 同位性偏盲(外側膝狀體) 丘腦性自發性疼痛,感覺過度,感覺倒錯等。如丘腦腫瘤,腦血管病-大腦後動脈血栓形成 內囊型感覺障礙:內囊三偏徵,如腦出血,內囊部 對側偏身性感覺障礙,傳導束型各種感覺障礙。 腦性偏癱 同位性偏盲(外側膝狀體) 6.皮質型感覺障礙: 刺激症狀:感覺皮質受刺激後可致感覺性侷限性癲癇發作。 損毀症狀:(1)單肢體感覺障礙,以手或足明顯; 複合感覺障礙:定位覺,兩點辨別覺,實體覺,重覺等實體感覺障礙,借觸控不能分辨物體的大小、形狀、質地等。
感覺的分類:軀體感覺和內臟感覺兩類,包括: 特殊內臟感覺:嗅覺(senseofsmell)、味覺(tastesense) 一般內臟感覺:起源於內臟、漿膜、血管的脹、痛、壓、空等感覺。 特殊軀體感覺:分別由眼、耳所感受的視覺(visualsense)、聽覺(senseofhearing)、平衡覺(equilibriumsense)。 一般軀體感覺:主要介紹的 淺感覺:面板、淺表粘膜的感覺。包括:淺痛覺,溫度覺,觸覺。 深感覺:即本體感覺。包括:皮下組織的壓覺,肌腱和關節的運動覺、位置覺、深痛覺及骨骼上感受的振動覺。 複合感覺:定位覺,兩點辨別覺,實體覺,重覺等。 一、感覺系統的組成 周圍部分:感受器——接受刺激進行初步分析,並將刺激轉變為神經衝動。左邊為壓覺感受器,右邊為觸覺感受器) 傳導部分:感覺傳導束 中樞部分:感覺皮層中樞 各種一般感覺均有其特有的感受器和傳導路徑。 1.感受器RECEPTORS 外感受器:淺感覺,來自面板和粘膜接受從外界直接加於機體組織上的各種刺激。 痛覺:遊離神經末梢(freenerveendings) 溫度覺:冷覺Krause球狀小體,熱覺Ruffini小體。 觸覺:毛囊周圍的神經末梢,觸覺小體(meissner),觸盤(merkel)。。 壓覺:Paccini環層小體。 本體感受器:深感覺,接受來自肌肉(神經肌梭)、肌腱(腱梭)、關節等深層組織中刺激,包括運動覺、位置覺、振動覺和精細觸覺。 神經肌梭 神經肌腱(高爾基腱器)。 內感受器-接受來自內臟方面的刺激。 感覺傳導束及傳導系統: 淺感覺(痛溫覺)傳導系統(Thepainandtemperaturesystem) 脊髓丘腦側束——痛覺和溫度覺, 脊髓丘腦前束——輕觸覺 意識性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傳導系統: 後索(薄束,楔束)內側丘系通路——精細觸覺,包括外感覺(觸覺-壓覺),兩點分辨覺,立體觸覺,面板書寫覺等複合感覺,以及振動覺。 非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系統: 後索及脊髓小腦束通路——本體感覺(運動覺,位置覺)。 感覺皮層中樞:對傳來的刺激進行高階綜合分析 大腦皮質中央後回(Brodmann第3,1,2域)和部分頂上回(Brodmann第5,7域) 2.傳導路徑 (一)意識性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傳導系統(Thediscriminativetouchsystem) 觸覺,振動覺,壓覺等感受器→周圍神經→脊神經節細胞(1)→脊神經後根→薄束,楔束→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2)→經內弓狀纖維交叉→內側丘系(對側)→丘腦外側核(3)→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感覺皮層中樞:大腦皮質中央後回(Brodmann第3,1,2域)和部分頂上回(Brodmann第5,7域) (二)痛溫覺傳導系統(Thepainandtemeraturesystem) 面板和粘膜痛覺和溫覺感受器→周圍神經→脊神經節細胞(1)→脊神經後根→脊髓后角尖部Rolando膠質(2)→經白質前連合交叉→脊髓丘腦側束(對側)→丘腦外側核(3)→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感覺皮層中樞(大腦皮質中央後回和部分頂上回)。 第2級神經元發出的纖維在同側先上升2~3節段,然後經前連合交叉到對側側索和前索,分別組成脊髓丘腦側束(傳導痛、溫覺)和脊髓丘腦前束(傳導粗糙或輕觸覺)上行。 二、非意識性本體感覺通路(Theproprioceptivesystem)(運動覺,位置覺) 1.下肢和軀幹:脊神經節細胞(1)→後索→Clarke柱(2)→脊髓小腦後束→小腦下腳→小腦核(3)→小腦。同側傳導,不交叉。 2.上肢和頸部:神經節細胞(1)→後索(楔束)→楔束副核→楔小腦束→脊髓小腦後束→小腦下腳→小腦核(3)→小腦。同側傳導,不交叉。 感覺傳導系統的特點 感覺系統的組成:周圍——感受器,傳導——傳導系統,中樞——大腦皮質 痛溫覺傳導系統(Thepainandtemperaturesystem)和本體感覺精細觸覺傳導系統(Thediscriminativetouchsystem): 三級傳導:第一神經元在脊神經節細胞; 第三神經元在丘腦腹後外側核; 第二神經元:本體感覺為薄束核和楔束核,痛溫覺 為脊髓后角尖部Rolando膠質。 二級交叉:後索內側丘系通路在延髓處交叉,脊髓丘腦束在脊髓白質前連合處交叉。 對側支配 非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系統(Theproprioceptivesystem)三級傳導,不交叉,支配同側。 所有感覺傳導束皆由三個神經元單位組成。 三、感覺神經纖維在神經系統各部的排列和面板分佈 1.周圍神經:片塊狀分佈 2.神經節或後根:節段型分佈(軀幹呈環狀,四肢呈條狀)。 上肢(頸膨大)C5-T2;下肢(腰膨大)L1-S2 軀幹:T3-T12;會陰和肛門周圍部:S3-S5 頭頸部——C1-C4;面部——三叉神經 內側:精細觸覺及深感覺外側:淺感覺(內:粗糙觸覺;中:溫度覺;外:痛覺) 3.脊髓: 後索:薄束:內側-下肢(T4或T6以下僅有之)。楔束:外側——上肢。內?外:骶-腰-胸-頸(由於進入後索的纖維不交叉,來自上部節段的後索纖維-楔束陸續將來自下部節段的後索纖維-薄束推向內側引起) 背側至腹側:精細觸覺、位置覺、運動覺、振動覺和壓覺。 脊髓丘腦側束和前束:內側-上肢,中間-軀幹,外側——下肢;外?內:骶-腰-胸-頸(由於來自上部節段的脊髓丘腦束纖維陸續將來自下部節段的脊髓丘腦束纖維推向外側所致)傳導束的層次排列次序,特別是痛、溫覺障礙時,對髓內腫瘤及髓外腫瘤的鑑別診斷有重要意義。例如頸段的髓內腫瘤,痛、溫覺障礙是按頸-胸-腰-骶順序發展,即自病灶水平開始自上向下發展;而頸段的髓外腫瘤,痛、溫覺障礙的發展順序相反。 背側至腹側:溫度覺、痛覺、粗糙觸覺和壓覺 5.腦幹: 內側丘系(後索)延髓——無頭人背向而立;腦橋——下部:無頭人背向而坐;上部:無頭人背向而臥;中腦——無頭人倒向而立,背側為下肢,腹側為上肢 脊髓丘系(脊髓丘腦束):延髓——內側為上肢,外側為下肢。腦橋:位於內側丘系之外,內側為上肢,外側為下肢。中腦:位於內側丘系之背側,背側為上肢,腹側為下肢 內側丘系與脊髓丘系在腦橋上部以後緊密相連,故病變時深淺感覺均有障礙,無分離性感覺障礙改變。 6.丘腦:丘腦腹後外側核,淺感覺:外側;深感覺:內側 7.內囊:後肢的後1/3部,上肢前上方,下肢後下方 8.感覺皮質:中央後回(Brodmann第3,1,2域),倒置人形。 上部-下肢,中部-軀幹、上肢,下部——頭面 交叉性,代表區與體表面積不成比例,與感受器的分佈相關 四、感覺障礙的症狀 按"程度"劃分:感覺喪失anesthesia,感覺減退hypoethesia,感覺過敏hyperethesia(輕微刺激引起強烈感覺)。 按"性質"劃分: 感覺分離dissociatedsensibility:一種感覺障礙,另一種儲存。如痛觸覺分離:痛覺障礙,觸覺儲存。分裂性感覺障礙。 感覺過度hyperpathia:興奮閾增高,反應時間延長,性質和部位難確定,有強烈不適感,刺激部位有擴散。如丘腦病變,末梢神經炎。 感覺異常paresthesia:沒有外界刺激感到麻、木、癢、針刺、蟻行感、束帶感。 自發性疼痛spontaneouspain:如根痛。 抑制性症狀: 感覺缺失(anesthesia)-感覺徑路被破壞。完全性-在同一部位各種感覺(淺深感覺〕均缺失;分離性-在同一部位內只有某種感覺障礙而其它感覺儲存。 感覺減低(hypoethesia)-感覺機能受抑制。 刺激性症狀: 感覺過敏(hyperethesia)-輕微刺激引起強烈感覺。 感覺倒錯-非疼痛性刺激而誘發出疼痛感覺,或冷覺刺激當作熱覺刺激。 感覺過度(hyperpathia)-各種刺激引起的強烈難受感覺,見於帶狀皰疹後的疼痛、丘腦的血管性病變〔腦出血〕、周圍神經外傷的恢復期等。 感覺異常(paresthesia)-無外界刺激時感到麻、木、癢、針刺感、蟻行感、腫脹感和束帶感等。 疼痛(pain)-區域性疼痛,放射性疼痛(神經幹、神經根或中樞神經受病變刺激時,疼痛不僅發生於刺激區域性,且可擴充套件到受累感覺神經的支配區。如椎間盤脫出的壓迫時),擴散性疼痛(刺激由一個神經分支擴散到另一個神經分支而產生的疼痛。如牽涉性疼痛,心絞痛時引起左胸左上肢內側痛)。 按"分佈"劃分有周圍型、節段型與傳導束型 五、感覺障礙的定位診斷:感覺系統各部病變時所致的感覺障礙 1.周圍神經: 單發性:片塊狀分佈,各種感覺障礙。如股外側皮神經炎 多發性:四肢遠端對稱性手套襪套樣分佈,各種感覺障礙;即末梢型感覺障礙。如多發性神經炎,多由中毒(砷-吡霜,呋喃西林——利特靈)或代謝障礙(維生素B1缺乏、糖尿病、酒精中毒)。 後根型感覺障礙:節段型(軀幹呈環狀,四肢呈條狀),各種感覺均障礙。可有根性疼痛。如神經根炎、椎間盤突出、脊髓髓外腫瘤,一個根的損毀病變查不出,因為相鄰根的支配範圍有重疊,但可有一個根的刺激徵-根痛。神經節病變:分佈類似根性,可有皰疹-帶狀皰疹。圖見馬尾損害。 上肢(頸膨大:C5-T2)C5——三角肌;C6——拇指;C7——中指,無名指;C8——小指;T1——前臂尺側(部分),上臂內側;T2——腋窩。 胸部T3-T6,男性乳頭T4;腹部:上腹部T7-T8,劍突T7;中腹部T9-T10,肚臍T10;下腹部T11-T12,腹股溝T12;下肢:L1-S2;會陰:S3-S5. 脊髓: 灰質:節段型分佈、分離性感覺障礙 A后角:一側節段型分佈、分離性感覺障礙——痛觸覺分離,痛覺障礙,觸覺儲存。如脊髓空洞症,好發於脊髓中央管、后角。圖圓錐損害。 B灰前連合:兩側節段型分佈、分離性感覺障礙——痛觸覺分離,痛覺障礙,觸覺儲存。損傷脊髓丘腦束的束前纖維,頸胸髓病變呈"馬褂樣"分佈,腰髓病變呈"褲衩樣"分佈。如脊髓空洞症、脊髓髓內腫瘤(縱向發展多)、脊髓出血。 白質:病變水平以下傳導束型分佈的感覺障礙 A後索:病變水平以下傳導束型分佈的深感覺障礙,同側,並有感覺性共濟失調(走路不穩,尤在無視覺調節時-夜間或閉眼,走路聲大,踩棉花感,有穿鞋上床史,洗臉時易摔交),Romberg氏徵陽性。如脊髓癆,真性-梅毒,假性-糖尿病;亞急性聯合變性(胃大部切除後維生素B12缺乏)。 壓覺減退,不能感覺到腳下所處的場地,站立或行走不穩,尤其是在無視覺調節時(如夜間和閉眼時);並有踩棉花感;Romberg氏徵(閉目難立徵)陽性。 位置覺和運動覺障礙,閉眼後不能說明他的肢體所處的位置。 振動覺喪失,不能感覺到放置在其骨骼上的音叉振動。 面板上的兩點辨別覺喪失。 複合感覺喪失,閉眼後不能辨別在其面板上寫的字,不能描述出他觸控物體的形態與性質。 B白質前連合: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交叉的纖維,節段型分離性感覺障礙,雙側痛溫覺障礙,但觸覺儲存,痛觸覺分離。 脊髓半側損害(Brown-Sequard氏綜合徵) 同側:後索-深感覺障礙 對側: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痛溫覺障礙,但觸覺儲存,痛觸覺分離。分離性感覺障礙 脊髓橫貫損害:後索,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雙側。各種感覺均障礙。 腦幹 延髓:交叉性感覺缺失,同側面部(三叉神經脊束核),對側肢體(脊髓丘系)痛、溫覺缺失。 臨床疾病:小腦下後動脈血栓形成(Wallenberg氏綜合徵、延髓中上水平後外側部病變)。 腦橋和中腦:對側面部和肢體的感覺障礙,感覺纖維均已交叉到對側,多有受損平面的同側顱神經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多見於腦血管病。 丘腦型感覺障礙:丘腦三偏徵 對側偏身傳導束型各種感覺障礙。四肢遠端明顯,深感覺重。 偏身共濟失調。 同位性偏盲(外側膝狀體) 丘腦性自發性疼痛,感覺過度,感覺倒錯等。如丘腦腫瘤,腦血管病-大腦後動脈血栓形成 內囊型感覺障礙:內囊三偏徵,如腦出血,內囊部 對側偏身性感覺障礙,傳導束型各種感覺障礙。 腦性偏癱 同位性偏盲(外側膝狀體) 6.皮質型感覺障礙: 刺激症狀:感覺皮質受刺激後可致感覺性侷限性癲癇發作。 損毀症狀:(1)單肢體感覺障礙,以手或足明顯; 複合感覺障礙:定位覺,兩點辨別覺,實體覺,重覺等實體感覺障礙,借觸控不能分辨物體的大小、形狀、質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