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忘川星玉
-
2 # 道之塵
本人認為崇禎皇帝在治國的大方面上失敗導至明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好皇帝。不管什麼貪汙,東林黨,小冰川氣候,李自成事件等所有的原因,祟禎都沒有本事力挽狂瀾救國救民於水火中,明朝最後是在他的手上滅朝的。無論是以以前的歷史觀評價還是現代觀評價這就是祟禎皇帝的最大的歷史責任。但是崇禎皇帝對滅朝責任的自盡,讓後來者都能升起一些有尊嚴的死比賴活和被俘後侮辱死的方式好。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中國的皇帝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核心和權力主體,是法定的國家首腦和最高統治權力的執掌者。皇帝的權柄有六:生之、殺之、富之、貧之、貴之、賤之。此六權柄,為皇帝所掌握。皇帝透過奏事、朝議、刺察等方式,掌握全國的民政、軍政資訊,進行日常統治。
崇禎繼位時,皇帝的權柄看似沒有失去,比如他誅除閹宦,啟用東林黨人,“眾正盈朝”。可到最後,他卻憤恨地說,諸臣誤朕,文官各個可殺!這是為何?
從私德上說,崇禎皇帝確實很出色,勤政、不尚奢靡、不好女色等,這中國曆朝的皇帝中,私德幾乎可以做楷模。崇禎皇帝也是一個道德優越感很強的人,他本希望透過他的人格魅力,能夠讓已經衰朽腐敗的晚明吏治能夠有所起色,因此他不斷以“聖人賢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同時,也希望他的臣民能夠體會到他的用心。然而,病入膏肓,不祛除病灶,晚明沉痾難有好轉。
晚明的病因,有很多,比如災荒、腐敗、瘟疫等,然而事在人為,多難興邦。晚明難以起死回生,其根本原因在於皇帝已失去天下權柄,朝政、軍政系統已然失控。
在崇禎皇帝大量啟用東林黨人時,皇帝的權柄就已經失去了。在朝政上,皇帝孤掌難鳴,很多措施都以有違祖宗之法、有違聖君之道的名義給否決了。皇帝的聖旨不管用了?不是說皇帝是天下之主嗎?
沒錯,皇帝依然可以下聖旨,但是華人最精通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崇禎下發的再好的政策,執行起來都會走樣,最後變成了害民、傷民之政。
明朝的錦衣衛呢?可以讓他們去刺察政策的執行結果呀。晚明的錦衣衛,也早已被東南既得利益群體給買通了。崇禎在中後期,已經成為了孤家寡人。最終,他不得不重新啟用閹宦去制衡在朝中坐大的東林黨,卻不料此時的閹宦官斂財之道有之,為政為官之道卻遠遠不如魏忠賢。
崇禎可謂無人。
很多人認為晚明之時,有名將名相,而崇禎不能用,是以落敗。可是,名將名相也需要有穩固的後方,才有發揮的空間。如果沒有張居正,也就沒有戚繼光,其事理所當。可是崇禎朝,黨爭激烈,非吾黨人不用,甚而為置政敵於死地,罔顧國政,借刀殺人,其心可誅。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可眾朝臣一者明哲保身,二者落井下石,三者推波助瀾,對晚明局勢的崩壞,起到了補刀的作用。
崇禎皇帝當聽到淮河以北,原本的繁華之地,已是千里無人煙,瘟疫死難人數,多達千萬時,他下了罪己詔——他確實不清楚,如果不是一個低階官員冒死上疏,崇禎對華北平原民力凋敝之事還矇在鼓裡。這個問題很嚴重,在政治上,說明皇帝已經失去了可靠的資訊來源,被朝臣架空;在內政上,說明朝廷據往年資料所定的徵發賦稅和徭役嚴重脫離實際,客觀上為民亂提供了不絕的兵源;在軍事上,說明北方的戰爭潛力已經被掏空了。
這豈是一紙“罪己詔”所能解決的?
實事求是,瞭解和掌握實際情況,是多麼重要——一般居上位者,都要派親信到社會底層暗訪實際情況,防止被屬下架空。
類似這樣的事,數不勝數,崇禎已經對全國朝政失去了控制。
為何至此?
因為崇禎皇帝不是被當做皇帝來培養的,他的皇帝哥哥,天啟皇帝的駕崩是個意外,也因此皇位輪到他也是一個意外,他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好一個“好皇帝”。
做皇帝,實際上是政治鬥爭的終結者和決策者,其本質為平衡,防止一家獨大難制。不偏不倚,兼聽則明。當東林黨人把持了朝政後,崇禎朝的所有政策都已不是崇禎所能主導的了,東南財富之地,一毛不拔;華北、西北已成丘墟,卻還要負擔“三餉”。很難相信這是出於對全國資訊通盤掌握後做出的判斷,有理由相信,這是既得利益群體在朝廷裡的代言人,透過各種方式讓朝廷做出的錯誤決策。
這樣的事多了,崇禎皇帝也必有所察覺,他也進行了補救措施,比如再次提拔閹宦,派往各地,凌駕於地方督撫之上。他的本意是政由己出,可實際結果卻是這些閹宦只懂斂財,對地方政務的影響反而更壞。
崇禎想收稅,文官們開始群青激憤,聲稱為政禍國殃民。崇禎想和談,文官們再次群情激憤,聲稱有損天朝威嚴。崇禎想遷都,文官們再次群情激憤,聲言醜虜不義之師不能長久,我正義之師,以一當百。
如此,可謂大權旁落了。
崇禎儘管非常希望做一個好皇帝,他努力了17年,折騰散了偌大的明帝國,卻沒有實現他的國家有所振奮的初衷。
時人對崇禎多抱有同情之心,上“思宗”諡號懷之。
-
4 # 牧卅
有重振山河的雄心壯志,卻無經國的才略。只能客觀的說是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卻不是一個好皇帝。
下密旨與滿清和談,談妥後因為談判的大臣提前洩露機密,朝堂振奮,崇禎卻殺了秘密談判的大臣,與滿清和談也崩了。明朝只得繼續兩線作戰。
2感性思維,不能夠理智的思想問題。
入獄多年的孫傳庭對於李自成的力量不太清楚,誇大其言:5000精兵可以滅李自成。結果上任後弄清楚李自成的兵力情況,才發現自己的兵力不夠,要求朝廷增兵。崇禎硬逼著孫傳庭出潼關抗擊,明軍大敗,孫傳庭戰死,其妻投自殺。為國戰死,崇禎帝卻不許贈蔭。
-
5 # 老農民嘮三農
說起朱由檢,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認為他做出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因此大明王朝亡國的這個鍋,真的不該由他來背。但是我們翻閱歷史,卻發現他身上並不是一點責任都沒有,而且責任還不小。我們可以拿他和他的祖上老朱皇帝相比較,除了繼承了朱元璋的姓氏以外,他沒有繼承一點有用的本事,反而是惡習學了不少。比如朱元璋殘暴嗜殺的本性,他學的是登峰造極、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元璋當初之所以殺掉那些人,首先還是因為這些人罪大惡極、十惡不赦。比如胡惟庸,他攀著李善長這條線,上了大明王朝的船,就開始拼命地結黨營私、黨同伐異,任何一個皇帝遇到這種事,都是無法容忍的。其實胡惟庸完全該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由此而生髮的濫殺無辜,給朱元璋也留下了殘暴之名。不過他雖然殺了這麼多人,卻沒有把大明的天下給殺亂。因為這時候天下已經在他的掌控之下。
到了他的不肖子孫朱由檢手裡,卻完全成為了另外一個樣子。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人心都難以聚攏,他卻偏偏要學著祖上殺伐果斷的樣子,冥頑不顧地舉起了屠刀、染紅了雙手。朱由檢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大明朝還有許多堪用的武將。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孫承宗,還有袁崇煥,再後來就是洪承疇。但他倒好,完全就是丟一座城就殺一個將,這天底下的將軍再多也經不起這樣的殺戮呀!試問一下,天下有不打敗仗的將軍嗎?
他瘋狂殺戮導致的一個顯著後果,就是整個朝堂計程車氣十分低沉。因為戰敗就會被殺,所以武將在戰場形勢嚴峻之時,首先想到的根本不是反敗反勝,而直接就是投降。因為上諫就會受死,所以文臣們遇到朝堂大事,都是緊閉嘴巴,這一張口就不能保全項上人頭,誰願意去惹那個嗜殺成性的皇帝啊?完全成為孤家寡人的崇禎,只好培植自己的私人親信,用得最順手的還是太監,這可是啪啪打臉的節奏呀,因為他剛上任的時候,可是親手幹掉了魏忠賢。
在他當政的時候,朝堂上的氣氛十分弔詭,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不相信皇帝。他當了十七年的皇帝,僅僅刑部尚書一職就換掉了十七個,平均一年一個的節奏;內閣大學士更是換了五十個,這樣頻繁的調動,使得朝堂里人人自危,只願看管住自己的項上人頭,再不願意關心大明的天下。後來大明國庫出現虧空,再無力承擔龐大的軍費開支以及賑災費用,他請群臣動一動自己的腰包,竟然朝堂一片緘默,這樣的皇帝,還想贏得天下臣子的擁戴嗎?
我們來看看袁崇煥的悲慘遭遇,他是萬曆年間的進士,雖然是文職出身,但他還是在遼東任職,成為文官轉型戍邊的成功典範。特別是他在鎮守寧遠期間,多次在寧遠、寧錦等地取得大捷,這在明朝末年簡直可以算得上是驚天動地的喜訊了,但當時他的命運不濟,因為魏忠賢還在任上,他也心生去意罷官回鄉。後來崇禎皇帝重新啟用了他,他也是多次打敗了皇太極的軍隊。然而這個時候的皇帝卻忽然頭腦短路,居然中了對手的反間計,殺了這位大明戰將。
儘管當時袁崇煥的所作所為,也確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但絕對罪不致死,而且在國難正當用人之際,殺了邊關大將,完全是自毀長城的舉動啊。在魏氏餘黨的一通彈劾面前,以及皇太極的反間計中,剛愎自用、猜疑心強又殘忍暴戾的崇禎皇帝,還是沒有能夠按捺住,拔出了屠刀,既是殺死了抗清名將,更是斬斷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此外還有一個叫做孫元化的御史,則死得更為冤枉。孫元化身上有一手製造西洋火器的絕技。早年的時候,正是因為他的火器,才使得努爾哈赤被炮火擊中,抬回去後就重病身亡了。孫元化在一次戰鬥中遭遇了內部叛亂,使得既定的軍事行動失利,就想著自刎求死,沒想到被叛軍俘虜後放了回去。崇禎皇帝竟以此為由,認定他是發動叛亂的罪魁禍首,將他也處死了。由此看來,崇禎皇帝的手段比起朱元璋來說,真的是殘忍暴戾多了。人們在談及明亡原因的時候,可曾想到這一點呢?
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百度百科)
回覆列表
嚴格意義上來說,崇禎皇帝不算是一個好的皇帝。其如果不是皇帝,而是一個普通的大臣,那無疑會是一個忠臣,能臣。但是作為一個皇帝來說,崇禎遠遠算不上是一個好皇帝。
大家都知道,崇禎皇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讓人唏噓的一個皇帝了,。崇禎皇帝明明在各個方面都超過了其先輩萬曆皇帝,無論是在治國勤政上,還是在剷除佞臣,關心民生上都超過了萬曆皇帝。萬曆皇帝可是曾經幾年都不上朝理政呢,而崇禎則是事必親為,經常天不亮就起床處理朝政。夜晚也是處理朝政到子夜,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好皇帝。
雖然如此,但是崇禎皇帝卻算不上一個好皇帝。他沒有做皇帝應該有的眼光和政治手腕。
就拿他和萬曆皇帝來對比吧。我們可能都聽說過萬曆皇帝幾年不上朝的故事。其終日沉迷酒色,每次都是以詔書來批示政事,大臣們一年之中想要見到萬曆皇帝可謂是難上加難。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這肯定是一個昏君,但是萬曆皇帝卻深藏功與名,眼光獨到,雖然不上朝但是卻擁有一個作為帝王的政治手腕。其暗地裡利用朝堂之上的黨爭,各黨之間的矛盾來制約各個政治勢力,總是在好的時機做出正確的決斷,使得其即使不上朝,大明也沒有什麼混亂的情況發生。但是崇禎皇帝上臺後,十分痛恨他的哥哥,而且對於萬曆皇帝幾年不上朝的事也是認為不恥。認為萬曆皇帝不上朝,不理朝政是昏庸的表現。於是崇禎皇帝上臺後,立馬剝奪了魏忠賢等人的權利,將朝廷大權牢牢抓住,大量任用東林黨文官團體,完全站在了東林黨文官團體的立場上。崇禎作為一個皇帝,這種做法無疑是非常愚蠢的。在消滅了魏忠賢這個東林黨人的敵人後,東林黨文官集團完全控制了朝政,再也沒有魏忠賢來制約了,這無疑對於大明王朝是沒有好處的。
東林黨人在掌控了朝政後,這些文官也不是什麼好人。他們開始放心大膽的貪汙腐敗,排擠忠良。以前有魏忠賢制約著他們,他們害怕被魏忠賢抓住把柄,還不敢放心大膽的貪汙腐化。但是崇禎上臺後本著懲罰貪官,懲罰宦官干政的名義將魏忠賢一黨一網打盡,完全相信了東林黨人的鬼話。,沒有好好的利用魏忠賢來制約東林黨人,這無疑反映了崇禎皇帝幼稚的政治手腕。
木匠皇帝固然昏庸,不理朝政,但是其卻不算是個壞皇帝。反而我覺得木匠皇帝比崇禎皇帝更適合做皇帝。崇禎的哥哥木匠皇帝時期,木匠皇帝喜好木工活,不理朝政。但是木匠皇帝也沒有大刀闊斧的像崇禎一樣胡亂改制,破壞魏忠賢與文官集團之間的這種特殊的制衡關係。使得雖然他本身不理朝政,但是朝廷也還算是井井有條,魏忠賢同文官集團相互制約,反而是使得朝政不至於失衡。而崇禎皇帝上臺後就懲罰了魏忠賢,打破了這種特殊的平衡。但是崇禎本人由於政治手腕單純,幼稚,完全相信了文官集團。導致這些人貪汙腐敗比魏忠賢還要猖狂,但是崇禎卻沒有發現,直到順天府城破之時,才幡然醒悟,但是為時已晚讓人唏噓。
所以說崇禎皇帝不是一個適合做皇帝的人。他如果不做皇帝,必然會是一個能臣,忠臣。但是要知道,當一個帝國掌控在你的手裡的時候,你光有才能,只是知道勤政還不行,還要對各種勢力進行制衡,否則的話只能被朝臣耍弄的團團轉,玩弄於股掌之間了。最後在亡國之時,大明朝廷沒有一個大臣站出來盡忠,即使是崇禎的外戚周家也沒有站出來,而只顧自己逃跑。這無疑說明了崇禎做皇帝是真的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