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上琅琅

    有一種方法叫延遲滿足感。具體的來說呢就是為了更長遠、更大的利益,主動延緩/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這不就是對於自控力最完美的鍛鍊麼!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樣的情況屬於不自律,才能更好的去進行對症下藥,找到源頭才能解決問題。

    不自律的表現:1、拖延時間,指望問題自己消失,

    2、假裝問題不存在,

    3、靠外物麻痺自己,抽菸酗酒等,

    4、神經官能症,簡單來說就是認為責任全在個人自己,(對應的一味推卸責任的屬於人格失調症),

    然後我們再來透過自律的四大原則去進行規範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延遲滿足感:這個可以參照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透過獎勵的機制去讓孩子進行自我規範行為,達到自控的鍛鍊。當然最主要的仍然是父母所起的作用,所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並不是一句空話,一對懂得自律,讓生活有序的父母,自然而然的會讓孩子覺得這樣的生活理所當然,不經意間讓孩子養成這種自律的習慣,反之,父母打麻將酗酒抽菸吵架,只會給孩子帶來極度的不安全感,長大之後,他自然就會成為一個享樂主義者,今朝有酒今朝醉。

    承擔責任:出現問題,你不管是無視還是逃避,但它終究不會消失,所以你只有去面對它,框範出自己的責任範圍,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

    忠於事實: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收貨很多,很多人解決問題的手段也是常常憑藉過去成功的經驗去一再重複的面對問題,但現實世界是在不斷變化的,只有學會忠於事實,不斷學習成長,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

    保持平衡:忠於事實的前提下,也需要學會變通,正如陰陽之道,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合理的掌握處理事情的平衡點,才是對人生最大的掌控。

    總而言之,解決問題的前提需要找到問題的癥結點,當你想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的時候,請自己也做好生活當中的自律。

  • 2 # 成潔老師幸福有約

    培養孩子自控力有兩大關鍵“放手”“自制力培養”。

    首先,缺乏自控力的孩子一般都有個“不放手”的家長,而這些家長一般都會說“孩子沒有自控力我怎麼可能放手?”“自控力”和“放手”確實是互為因果的,但是期間的關係恰恰和大家理解的相反,家長只有懂得放手孩子才有可能發展出自己的自控力。

    其次,孩子的自制力是需要家長有意識的培養的。通俗地講有智慧的家長對孩子的放手,絕對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為所欲為,而是有意識地透過放手培養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

    下面我們拿看電視來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對於孩子看電視來,好多家長採取“盯”的方式,孩子什麼時候看,看到幾點,都要緊盯不捨。而且這些家長掛在嘴邊的是“該關電視了,你就一點自制力都沒有!家長一刻不盯著你都不行!”

    一方面家長一再強調的孩子缺乏自控力,潛意識地會讓孩子從內心認為自己沒有自控力,而且最關鍵的是會扼殺孩子期望改變自己的內心動力。就像我們一再被別人給予負面評價,我們從內心就會不由自主的反感這個人,並且一定會做出更不好的行為對對方進行反擊是一樣的。

    另一方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好多時候我們本來自己已經想停止某件事情,但是這個時候有人站出來說“你怎麼還不停啊?”這個時候我們內心就會馬上覺得很不舒服,而且本來要停止的事情,瞬間覺得停止地很憋氣。這種心理過程成人和孩子是一樣的。

    而聰明的家長,往往在孩子剛開始看電視的時候,就根據電視節目時長,跟孩子約定好時間。這樣安排一方面因為孩子還小還比較樂於接受家長的安排,另一方面因為結合電視的節目時間,孩子能夠把自己喜歡的節目看完,更樂於配合。

    約定好以後家長不會緊緊地盯著孩子,一到時間就撲上去關掉電視或者指責孩子自制力差,而是在心裡暗暗關注。

    而當孩子按要求在規定時間自己關掉電視,家長就非常誠懇地表揚孩子“寶寶真棒,看完規定的時間,自己能主動關掉電視!”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就會因為家長的表揚油然而生一種成就感,而成就感會促使孩子再一次有意識地剋制自己的行為,這樣慢慢孩子的自制力就培養出來了。

    如果孩子沒有按時間關掉電視,家長就會巧妙地暗示孩子時間到了。或者問問孩子幾點了,或者問問孩子節目演完了沒有。其實孩子們都很聰明,他們會很快想到到了關電視地時間,等孩子關掉電視後我們同樣用上面的方式表揚孩子。

    培養一個孩子的好習慣和一些良好的個性品質,一定是讓孩子在開始就體會到成就感,給孩子正向的強化,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形成內在的向上向善的心理動機,而不是單靠外在的家長的強制。

  • 3 # 鵜鶘心理陳小康

    你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較差,孩子通常比較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並常伴有某種習慣性小動作,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常常有頭無尾,並且不守紀律,這都是自控力差的表現。身為孩子父母,我們非常急迫的想去改變孩子,希望他們能變的聽話,能夠守規則守紀律,能夠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孩子的自控能力是有方法去提高的,如何正確認識自控力這個問題,如何去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我有如下建議:

    第一:理解孩子,尊重個體的身心發展特點。孩子的自控力普遍較差,這與個體心理發展是緊密相關的。從生理發育的角度來看,孩子的神經纖維還未髓鞘化,情緒的興奮多於控制;從心理社會發展的角度角度看,孩子的社會經驗不足,所受的教育不夠。這都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因此,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調整自身對孩子的期望,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對孩子的自控力提出合情合理的期望和要求。要求一個5歲的小男孩在幼兒園課堂上不說話不亂動,整節課必須保持注意力集中,這是不現實的。

    第二:關注孩子,辨別孩子行為的“正常”與“異常”。身為孩子父母,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表現,能夠識別出孩子行為的“異常”。有很多疾病的表現是“自控力差”,比如兒童多動症(又稱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兒童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且情緒易激動。ADHD的表現與自控力差的表現非常相似,作為父母應該密切關注孩子,懷疑自己孩子存在行為問題應該儘快帶孩子到兒童專科醫院或者精神專科醫院就診。

    第二:掌握方法,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控力是“自我控制能力”簡稱,自我控制與自我意識、自我體驗共同構成了我們人格中的自我調控系統。我們在培養孩子自控力時,可以從提高孩子的認知經驗,增強對活動的情緒情感體驗,塑造孩子的行為模式三個角度入手。在想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之前,我建議父母先讀一下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的《棉花糖實驗》這本書,米歇爾對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開展了大量研究,該書肯定能給你一些啟發。

  • 4 # 積木育兒

    孩子自控力的培養需要一些科學的方法來進行,首先您要避免和孩子起正面衝突,我建議您順著孩子去管他。雖然很多父母都是喜歡用“不”來教育孩子,但其實這樣看似是讓孩子的行為被制止了,但其實孩子內心並沒聽進去,等您一轉臉,他就很容易重複之前的做法。所以您在管孩子的時候把“不”換成排序,比如孩子要吃零食,您就跟他規定要先把飯吃好,並且做完一個“任務”再吃。

    在態度上,您需要避免黑臉、呵斥等負面行為,這樣會損害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培養孩子自控力的前提條件。您只要把規則制定好,並且嚴守住規則的邊界,比如什麼時候吃零食、什麼時候洗手等等,將量、時間這些規劃、排序好就可以了。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爸爸媽媽的日常榜樣也是很重要的哦!孩子都是透過模仿他人的行為來學習的,所以父母千萬不要嘴上說著不能隨手扔垃圾,然後轉臉自己把垃圾扔在地上,這樣孩子只會看到您後面的動作然後學習,而不會去在意您所說的是什麼了。

  • 5 # 蒹葭已萋萋

    我的建議是,1.根據孩子的年齡,適度確定自控力的標準。2.循序漸進地對孩子的自控力進行培養,不斷提高自控力水平。3.將自控力內化為家庭行為準則。

    1. 根據孩子的年齡,適度確定自控力的標準。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首先要看孩子多大了?是在學齡前還是上小學了?還是更大一些了?不同階段的孩子的自控力標準不一樣。我們知道越小的孩子越隨心所欲,因為他們要滿足的是生理需求。隨著孩子長大,經過一定的社會化以後,孩子要平衡好生理本能與社會要求。舉例,2歲的孩子,給他一個糖,告訴他,如果你等一會再吃而不是現在立刻吃掉,那你能得到2個糖,這個實驗大家一定聽過,有的孩子就會等著為了得到更多的糖,而有的孩子就會迫不及待地吃掉,這就是自控力的差異。所以說,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應該有不同的自控力標準,比如說學齡前兒童應該知道將玩具放回原處而不是亂扔,上小學以後孩子應該知道自己的作業是自己的事,應該先完成作業再玩並且自覺執行,具體可參考一些專業的育兒書籍。

    2. 循序漸進地對孩子的自控力進行培養,不斷提高自控力水平。對孩子自控力的培養,也要循序漸進,要透過一點點的訓練來逐步提高孩子的自控水平。剛開始可以是一件事或每週只做一天,接下來要增加為兩件事等,諸如此類,就是父母要結合具體的事件,來刻意去訓練孩子的這種水平。不能操之過急,習慣和能力的養成是最急不得的。

    3. 將自控力內化為家庭行為準則。家庭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潛移默化的,所以說如果從小生長在一個有規矩的家庭的孩子,長大以後做事也比較有章法,如果從小生活在一個無人管理的狀態的孩子,父母覺得怎麼樣都行,那麼孩子的性格也會是大大咧咧。所以說,規則的確立需要家庭所有成員都執行,比如學習時間大家最好都要學習或讀書,而不是你手裡刷著手機卻要求孩子去專心寫作業。要注重的父母的榜樣作用,言傳身教是最好的老師。

    希望對您有幫助~

  • 6 # 寶媽麗麗在修行

    最近看了《自控力》這本書,結合Dr.魏的育兒專欄,我總結了下面這些。

    第一;延遲滿足:這一招很有效。

    延遲滿足不是不滿足孩子。

    當孩子有合理的要求時,要及時滿足孩子,讓他有安全感。

    但是培養自控力的關鍵不是刻意延遲滿足。而是有一些不合時宜的要求時,要用策略。比如剛吃了一顆糖,寶寶又想要一顆。你可以告訴孩子這樣不行,你一星期只能吃一次糖。下一次到你吃糖的時候你可以自己選自己喜歡的,順帶給寶寶畫個大餅。讓他有願景,能夠等待。或者轉移一下寶寶的注意力,你想吃糖呀,現在不能吃,我們用橡皮泥做糖果,並且研究一下糖果的性質吧········用各種方法,讓孩子等待不那麼合理的要求或者不能立即滿足的要求。第二:從小學一門外語;頻繁切換語言的時候,會啟用我們的控制腦區。每次用外語都是對大腦的一次鍛鍊。而且學外語能夠有效提高孩子的認知靈活性。所以,學外語很重要。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因為外語早晚要學,晚學不如早學。第三:睡好。孩子睡覺的時候大腦神經元也會連線,而且白天學的東西會在睡眠時整合,大腦發育得更好。第四:冥想:冥想的好處很多,在上文提到過。聽起來很玄乎,其實很簡單。小孩子也可以。可以給孩子設定場景。這在《天才贏在注意力》這本書裡,黃揚名教授說過,引導孩子閉眼感受。現在想象你在一個森林裡,下起了雨,·····你聞到了花香······聽到了動物的叫聲·······利用一些道具,增加孩子感受。也可以買相關書籍去學習。第五:運動:越運動對大腦越好。還能強健身體。增加心率變異率。運動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看過愛貝睿的一篇文章,孩子的時間最應該花在運動和與同伴玩耍上。

    運動分泌的多巴胺能夠促進神經元的連結,神經元連線的越多越聰明。還會分泌甲腎上腺素,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第六:玩假裝遊戲。其實就是給孩子設定場景。小孩子讓他們坐著不動很難,但是讓他們假裝石像,就容易得多。我時常跟女兒玩假裝遊戲,設定不同的情景。讓孩子以其他角色的視角來看待事情就不一樣了,這叫拉大沖動和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距離遠了他們的熱情就冷卻了。第七:玩相反遊戲。比如紅燈行,綠燈停。做相反動作等。這些遊戲能有效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抑制衝動的能力。這在《天才贏在注意力》這本書裡,黃揚名教授推薦了很多相關的遊戲。第八,鼓勵孩子做計劃。比如今天讀幾本睡前故事,去商場都買什麼東西,寫下來,然後堅決執行。這樣的練習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AEON新推出的UP Xtreme單板計算機,有著怎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