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十青年說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擴充套件資料

    蘇軾個人的經歷

    1、入官一途開始大起大落

    關於蘇軾的仕途,雖不敢說是廣為人知,前人也說了太多了,可是這裡為了更好地說明《水調歌頭》的月亮之空前絕後的原因,不免還要囉嗦幾句。

    他二十一歲出川,二十二歲中進士,“似二陸初來俱少年”,二十六歲入仕,尋丁父憂,服除回京,復原職,同年熙寧變法。從此,“三入承明,四至九卿”,終北宋一朝的黨爭,開始了。蘇軾的年少風光遠去,大起大落正式拉開了帷幕。

    不少大家說過,黃州是蘇軾本人的轉折點。“烏臺詩案”幾次幾乎要死的經歷,“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他,真正的成熟了”。

    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即蘇軾入仕以來,一直身處黨爭的漩渦。這個舉世公認的大文豪,卻是政治上的失敗者。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詩文創作,和他的經歷脫不開關係,回到水調歌頭上來,蘇軾當時在經歷什麼呢?

    2、烏臺詩案貶官黃州

    丙辰年,蘇軾在密州,時年寫《水調歌頭》、《薄薄酒》、《陽關詞》……我們熟知的《密州出獵》、“十年生死兩茫茫”是在前一年所寫。丙辰年,蘇軾還沒有經歷烏臺詩案,王安石才剛剛第一次罷相,驚才絕豔的讀書人還以為自己是操盤手,沒人覺得會被挾裹,所有人都披了一張皮說是為家國,也許他們自己都信了。

    蘇軾自請到密州,是為了離自己的弟弟更近一點,但是,到了以後才發現,任職的地方再近,也不能讓他們時刻團聚,甚至在中秋這樣的日子,還只能酒醉之中, “兼懷子由”。這很不幸,蘇軾孤身一人,無親朋好友,就不免想起生離的胞弟和死別的亡妻。但是,對於水調歌頭而言,沒淪落到黃州那樣的境地,也是一種幸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今中外的友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