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醉清風

    絕句的相關概念:

    一、絕句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它形式短小,節奏明快,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二、絕句的分類

    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 關於古絕和律絕的區別,我們過會再講。先看按照每句字數分,

    絕句分為三類:

    五言絕句:每首四句,5字一句,共20字。

    七言絕句:每首四句,7字一句,共28字。

    六言絕句:每首四句,6字一句,共24字。

    五言七言絕句:

    五、七言詩如同洶湧奔騰的長江黃河,氣勢宏偉壯觀,引得無數文人的陶醉仰慕與傾心研究 ;而六言詩卻如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平凡小溪,雖然也是潺潺而流,但卻不能奏出宏偉的樂章和展現壯闊的景象,以至被冷落到很少有人顧及的地步。 六言絕句屬於一種特殊的近體詩,每句由三組雙音步的詞構成,停頓節奏為二二二,在誦讀時,所有音步的時值相等,缺乏五七言詩那種單雙音步交相迭代的變化感,顯得單調呆板。

    同時,由於沒有五七言詩那種單音步的調節,因而其兩聯之間的平仄無法形成粘的關係,與近體詩的聲律相矛盾,不符合粘對的規律。這種節奏單調、平仄失粘的詩體是不適合吟詠的。換言之,與五七言絕句相比,六言絕句是最缺乏音樂美的詩體。六言絕句比較少見,不在我們學習範疇,只做簡單瞭解即可。 人們習慣把五言七言絕句簡稱為五絕,七絕。

    三、絕句的格律

    1、平仄

    平仄是中古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大約在隋末唐初才開始有的概念。

    那什麼 叫平仄呢?大致來說,平仄說的就是聲調。平,聲調沒有變化。仄,聲調有變化,升的是上聲,降的是去聲,發音短促的就是入聲字。具體來說,平仄是根據聲調有無升降變化來定義的,聲調平直的,就是“平”聲;聲調不平直的,就是“仄”聲;在不平直之中,再加上升降與短促聲調的區別,分別對應的就是上、去、入三個聲調,這三個聲調都歸納在“仄”聲調,加上“平”聲調,就成了我們中古音系的四聲系統,我們稱之為“古四聲”。

    “古四聲”自元朝周德清後,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在現代漢語中也有四聲,為了以示區別,我們稱之為“今四聲”,“今四聲”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用下圖表示: 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 當用今音朗讀古詩時, 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律了。舉例如“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雲到碧蘿。”

    按普通話四聲為:

    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雲到碧蘿。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古四聲則是:

    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雲到碧蘿。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汲,今平聲,古四聲中是入聲字;

    茗, 今平聲,在古四聲中是上聲;碧,今去聲,古四聲中是入聲字。

    從以上例子來看,這兩句詩用古音和今音來標註平仄結果是不一樣的。以後談論詩的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根據的是古音,不是今音,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我們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一般都是用古音,如果自己對聯或寫詩的 時候用的是今音的話,就需要特別註明,否則就會預設為是古音。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

    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箇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箇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

    《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疏藏。這種敘述不知道到底科學不科學,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儲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這個需要大家自己特別關注。這塊內容,我們等會會做介紹。

    2、押韻

    關於押韻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每首詩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兩句的末一字,用同一個韻目的字做韻腳;但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鄰韻,也可以不押韻。即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韻而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押韻且如果用了不同韻目的字做韻腳,就叫“出韻”或“落韻”,是違反格律的。

    第二:絕句第一句可以不用韻,但七言絕句如果第一句用韻,可以增加音樂美感,所以七絕的第一句,以用韻的為較多。 而五言絕句,因每句比七言絕句少兩個字,第一句以不用韻的居多。

    第三:一首詩用於韻腳的字不能重複。 絕句詩唯獨第三句規定不用韻,由於絕句詩作為格律詩限用平聲韻,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限用仄聲字。第一句不用韻的絕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聲字。

    下面我們來例舉兩首第一句用韻和不用韻的七言絕句。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首句押韻,韻字:關,山,還。

    石頭城 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首句不押韻,韻字:回,來。 再來看兩首首句入韻和不入韻的五言絕句 中秋夜 唐·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首句押韻,韻字:空,同,風。 五絕·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首句不押韻,韻字:流,樓

    3、對粘替

    替:指同一句句內的偶數位的字要平仄交替,如果不符合要求就叫做失替。

    對:指同一聯上下句內,相同的偶數位的字,要平仄相對如果不符合此要求就叫失對

    粘:指相鄰兩聯上下句內,相同的偶數位的字,要平仄相同如果不符合此要求就叫失粘。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我們來看這首絕句的對粘替。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首絕句符合對粘替。 無論失粘、失替、失對,均為詩家大忌,也是最基礎的低階錯誤,大家創作時一定注意。

    4、絕句的格式 絕句的格式有四種:

    平起式兩種:1)平起平收,首句押韻;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仄起式兩種:1)仄起平收,首句押韻;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下面我們以七絕為例,來看看四種格式的具體情況:

    1)首句平起入韻式(平起平收)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其中標有(平)(仄)的地方,表示該處平仄可以不限。例: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 (十五刪韻)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十五刪韻)

    2)首句平起不入韻式(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例:

    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憶江柳》(十一真韻)

    3)首句仄起入韻式(仄起平收)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例: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四支韻)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山行》(六麻韻)

    4)首句仄起不入韻式(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蘇軾《贈劉景文》 (四支韻)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十一真韻)

    四、古絕和律絕的區別

    大家來分析兩首絕句,一起看看什麼是古絕。 登廬山五老峰 唐·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先標出這首詩的平仄,然後分析是否符合替對粘,說出這首押的平聲韻 還是仄聲韻。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押平聲韻、三平尾、三仄尾、還失粘。像這種雖然押平聲韻但不符合粘替對、 有三平尾、三仄尾的絕句,我們稱它為古絕。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大家看,這首押的是仄聲韻,且不符合粘替對。像這種不符合替對粘、押仄聲韻者也屬於古絕。

    我們接著看: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迴。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字屬於平水韻的十灰韻部,

    而且符合對粘替的要求,這就是律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洞來自恆星,那為啥質量更大的恆星可以發光,而黑洞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