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潭市運動健康促進會
-
2 # 形意拳張天碩
地中海文化是不同時期發生在亞、非、歐三大洲間的地中海沿岸周圍國家和地區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民族構成、宗教文字、建築藝術等各種文化現象和古文化形態的總稱。
中國西漢地理學家張騫於公元前139~前126年出使西域,對發現地中海文化起了極重要作用。他帶去中國的桃、杏、梅、絲綢、蠶種等栽培生產技術,又從地中海帶回苜蓿、小麥、葡萄等物產,大大加強和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聯絡。地中海文化是歷史演替而成的複合體,由愛琴文化、希臘文化、蠻人文化、羅馬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等各種地區性文化構成。最早的愛琴文化以克利特島為中心和接受亞非兩洲的青銅文化為特徵,建築、文字、藝術等文化形式主要模擬埃及。這一文化在公元11~14世紀為印歐遊牧農業民族侵入希臘半島而同化成為以城邦、集權與民主政治和使用鐵器為文化特徵的希臘文化。蠻人文化是羅馬文化的前身,它在字母、建築、法律、量衡制等方面對地中海文化形成有很大貢獻。當羅馬帝國趨近衰落時,其東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的波斯帝國開始成為高度文明的強國。後來波斯帝國為阿拉伯人所征服。但阿拉伯人除了穆罕默德創立的可蘭經外並無其它特殊文化,故整個地中海地區仍採用被征服民族高度發展的文化形態[1]。
地中海是古代世界霸權的樞紐,其各文明之間發生相互的影響及對其他文明發生的更迭。
文化昌明
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於公元前3000年產生了文明,尼羅河孕育了這一偉大的文明。尼羅河流域的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區的沒有港灣的海岸,這些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別好的保護,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埃及人生活在這塊安全的流域地區,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運,無須應付閃米特人或印歐人不時地像洪水似的入侵,因而能使其種族本身從法老時期一直保持到今,埃及這種受到環境保護的生活不僅為種族的穩定,而且也為政治的穩定創造了條件。埃及沒有因不時地外族入侵而引起的萬花筒似的帝國更換。相反,尼羅河就象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連線成一個穩定、有效的整體。尼羅河平緩的河流使北上的航行極為容易,而盛行的北風、西北風又使返航毫不費力。因而,埃及人擁有對可靠的交通運輸極為寶貴的手段,它促進了整個流域地區在約公元前3100年時的統一。透過貿易,古埃及人向最初的文明-——兩河流域的文明學到了很多東西,創造了以法老和金字塔為代表的獨特文明。這個文
回覆列表
地中海文化是不同時期發生在亞、非、歐三大洲間的地中海沿岸周圍國家和地區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民族構成、宗教文字、建築藝術等各種文化現象和古文化形態的總稱。
中國西漢地理學家張騫於公元前139~前126年出使西域,對發現地中海文化起了極重要作用。他帶去中國的桃、杏、梅、絲綢、蠶種等栽培生產技術,又從地中海帶回苜蓿、小麥、葡萄等物產,大大加強和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聯絡。地中海文化是歷史演替而成的複合體,由愛琴文化、希臘文化、蠻人文化、羅馬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等各種地區性文化構成。最早的愛琴文化以克利特島為中心和接受亞非兩洲的青銅文化為特徵,建築、文字、藝術等文化形式主要模擬埃及。這一文化在公元11~14世紀為印歐遊牧農業民族侵入希臘半島而同化成為以城邦、集權與民主政治和使用鐵器為文化特徵的希臘文化。蠻人文化是羅馬文化的前身,它在字母、建築、法律、量衡制等方面對地中海文化形成有很大貢獻。當羅馬帝國趨近衰落時,其東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的波斯帝國開始成為高度文明的強國。後來波斯帝國為阿拉伯人所征服。但阿拉伯人除了穆罕默德創立的可蘭經外並無其它特殊文化,故整個地中海地區仍採用被征服民族高度發展的文化形態[1]。
地中海是古代世界霸權的樞紐,其各文明之間發生相互的影響及對其他文明發生的更迭。
文化昌明
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於公元前3000年產生了文明,尼羅河孕育了這一偉大的文明。尼羅河流域的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區的沒有港灣的海岸,這些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別好的保護,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埃及人生活在這塊安全的流域地區,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運,無須應付閃米特人或印歐人不時地像洪水似的入侵,因而能使其種族本身從法老時期一直保持到今,埃及這種受到環境保護的生活不僅為種族的穩定,而且也為政治的穩定創造了條件。埃及沒有因不時地外族入侵而引起的萬花筒似的帝國更換。相反,尼羅河就象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連線成一個穩定、有效的整體。尼羅河平緩的河流使北上的航行極為容易,而盛行的北風、西北風又使返航毫不費力。因而,埃及人擁有對可靠的交通運輸極為寶貴的手段,它促進了整個流域地區在約公元前3100年時的統一。透過貿易,古埃及人向最初的文明-——兩河流域的文明學到了很多東西,創造了以法老和金字塔為代表的獨特文明。這個文明歷經內亂和來自小亞細亞蠻族的入侵,幾起幾伏,其勢力還一度擴充套件到兩河流域,但是約公元前1100年以後,埃及先後被亞述帝國和波斯帝國所佔領,文明失去了動力,古埃及人逐漸從歷史上消失
克里特文明
古埃及文明直接影響了歐洲文明的源頭-——克里特文明的產生。公元前三千紀初葉,來自小亞細亞或敘利亞的外來移民帶著新技術到達克裡特島。這個小島的優越地理位置使得他們發展出一種獨特的海上文明。他們駕著單桅海船,滿載著埃及的糧食、象牙和玻璃,敘利亞的馬和木材,愛琴群島的銀、陶器和大理石,塞普勒斯的銅,自己島上的橄欖油和陶器,往返於地中海。只要有機會,克里特島人無疑還大肆進行海盜活動。從此歐洲的文明就打上了濃重的以貿易為中心的胎記。克里特文明的直接後裔-——希臘文明由於所處的較為貧瘠多山的,且面向地中海的地理環境,從一開始就把目光盯在了海外貿易上。用自己出產的橄欖油和陶器,換來奴隸和糧食。公元前12世紀,由克里特島發端的文明被多利安人做摧毀,但文明的特質則被繼承下來,到公元前8世紀,城邦制度初步形成,農產品的商業化壯大了工商業階層的力量,經過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希臘的民主制度逐步建立起來。從而開創了繁榮的希臘文明時代。三、輝煌的希臘文明 公元前500年至336年是希臘文明的繁盛期。希臘諸城邦三次擊敗了波斯帝國的入侵,保衛了自己的領土和在小亞細亞的眾多殖民地,使自己成為地中海航道的主人。希臘的文化也在此時臻於頂峰,在許多領域都湧現出優秀的代表人物。如著名政治家、雅典盛世的主導者伯利克里,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著名的勾股定理,在西方就由他的名字命名、歐幾里德、阿基米德,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埃斯庫羅斯。在公元前335年,希臘被馬其頓國王征服。腓力國王的偉大兒子亞歷山大大帝隨之開始了他著名的向東方的遠征,波斯帝國被他征服了,埃及也被他征服了。但他的偉業在他死後(前323年)就付之東流,馬其頓重新成為一個小王國,埃及被托勒密王朝所統治,亞洲的被征服地區則成為塞琉西王朝的疆土。
強國羅馬
羅馬從亞平寧半島上的一條叫做臺伯河的小河邊崛起。拉丁人在前500年左右成為一個獨立的城邦,在建立羅馬共和國的過程中,開始了對外擴張。他們建立了強大軍事機器-——軍團,透過授予義大利人程度不同的公民權來保證被征服的城邦對自己的忠誠,暢通的羅馬道路也加強了義大利各部之間的緊密聯絡。當意大利得到統一之後,羅馬人為了爭奪地中海貿易的主導權,開始了對北非迦太基的歷時一百年的戰爭,並最終在前146年將這個勁敵毀滅,羅馬由一個陸上強國變成一個海上強國。隨後羅馬先後吞併了馬其頓、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塞琉西王朝,並於前31年吞併了埃及。他們還把觸角伸向高盧和英吉利,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大量的財富、奴隸湧向了羅馬。但是隨著國力的強大,貴族和人民都變得窮奢極欲,階級分化日益嚴重,這嚴重損害了羅馬共和國的肌體。更為致命的是,軍隊在不斷的征服中,逐步由義務兵轉為僱傭兵,他們於是有了自己的獨特利益,成為左右政局的力量。愷撒透過在征服戰爭中建立的聲望和士兵對自己的擁戴,成為羅馬共和國的毀滅者,雖然他在前44年被共和派刺殺,但是他的養子屋大維完成了他未竟的事業,在前27年他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帝,羅馬元老院授予他"奧古斯都"和"大元帥"的稱號。羅馬帝國的皇帝一直要在軍隊的支援下神化自己,脆弱地維持著帝國的統一,但是羅馬還是在395年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分裂的直接原因就是蠻族的入侵,儘管從尼祿時代以後,基督教逐步成為羅馬的國教,但是高盧人、匈奴人、哥特人、汪達爾人、日耳曼人最初並不服膺基督的教義,他們只有對富庶的羅馬城市的渴望。西羅馬帝國在475年被蠻族所毀滅。東正教的東羅馬帝國則比較幸運,由於控制航路,他們有大量財富,他們還有遊牧民族所沒有的強大的海軍,因此他們一直存在了一千年,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羅馬帝國雖然覆滅了,但是他們留下了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石——羅馬民法[4]。
歐洲
西羅馬帝國消失後,歐洲進入中世紀,羅馬天主教的教權與封建領主的王權的鬥爭與妥協主宰了歐洲的歷史。先後有許多蠻族建立了自己的王國,5--6世紀法蘭克人的墨洛溫王朝曾經有過統一歐洲的希望,但是不久也分裂了,它的遺產為後來的法國和德國所繼承,但是在那時德國以及義大利、東歐、西班牙都是為許多封建小王國所佔據,教皇則保持著對他們的精神控制。 在1000年左右,由於蠻族入侵基本停止,歐洲進入了一個平穩發展的時期。領土的整合也因此開始,德國的封建主力圖使自己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徽號,法國也在此時試圖插手整個歐洲的事務,諾曼底的威廉公爵侵入不列顛,他建立的王國成為後來英國的基礎。義大利由於教皇的統治,一直處於分裂之中,但是幾個沿地中海的商業城市,如威尼斯、那不勒斯、熱那亞則由於海上貿易的發達日益富裕起來。 1096年到1292年,在這些商業城市、封建國王和教皇的倡導下,歐洲對亞洲發動了十字軍東征,他們以恢復聖城耶露撒冷為名,先後十次向穆斯林統治的埃及和小亞細亞發動進攻,試圖奪回地中海航路的控制權,但最終以失敗告終。遠征失敗了,思想的革命卻開始,歐洲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這個以義大利和法國為中心的運動強調了個人主義和現世主義,顯然比中世紀觀點更有助於對外擴張。關於人類本身逐漸形成了一種新觀念,一種對其高貴和創造力的新的信任。人們無需再一心想著神對來世會作何判決,而只需發展自己生來俱有的潛力,首先發展他的思考能力。思想的活躍和豐富帶來了科學思想的普及,伽利略、高斯、哥白尼、達·芬奇成為當時的科學巨人。西方技術的不斷髮展,也直接有助於對外擴張。這方面尤其重要的是在造船、儀器、航海技術和海軍裝備上所取得的進步。14世紀葡萄牙人造出了更大船,16世紀佛蘭德和德意志治金學家發展了鑄炮技術,義大利複式簿記的發明使隨時確定商業上的財務情況成為可能。另外,貨幣的日益廣泛的使用和普遍為人接受的標準硬幣的鑄造,便利了商業經營。加上華人羅盤、指南針,所有向海外擴張的因素在1500年前後都齊備了。只要給他們專門技術、經濟實力和允許他們政治上自主發展,他們的尋找必定成功。歐洲沒有一個國王頒佈禁令,禁止海外冒險事業;相反,各民族君主國展開了狂熱的競爭。另外,歐洲確實需要並強烈要求外中國產品,商人們完全有能力滿足這種需求。因此,即使哥倫布沒有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沒有繞好望角航行,在以後的幾十年中,其他人也會這麼做。總之,西方社會已達到起飛點,即將起飛;而它一旦起飛,必將掃清海路,不可阻擋地向全球擴張。西方人從此打開了通往東方世界的大門。他們不再沿著地中海沿岸去殖民,而是到世界各地去貿易,去殖民,去掠奪。歐洲的文明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以貿易為基點的外向型的文明。在遙遠的古代,地理條件和技術條件決定了歐洲霸權的擴張是以獲得通向東方的地中海航路的控制權為目的的。霸權的興衰也以失去和獲得其控制權為樞紐。當遊牧民族和蠻族的入侵使歐洲陷入分裂時,歐洲的文明產生了斷裂。但是這種衰落在某種意義上反而使她積聚了再次攫取霸權的條件。她的文明特質使她不斷地試圖獲得重新取得霸權的各種因素。當思想的革命與物質條件在其內在特質規定下很好地結合起來的時候,她的崛起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分裂的局面反而使其獲得霸權的程序加快。其結果是,歐洲霸權的獲得實際就意味著世界霸權的獲得,歐洲也從此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程序。工業革命後,歐洲對世界的主宰是古代羅馬帝國所不能比擬的,而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最終還要從其文明的特質中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