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morQvQ

    文言文文字精煉,容易上口,又是傳統文化,學習文言文,對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人的情操,增加文學素養有極大的作用

  • 2 # 哈哈365

    1、“古詩不古,新詩不新”。這是就詩的格式而言的。因此多學“古詩”並不等於就是“學古詩”,而是學的“詩格”而已!

    2、詩之所以為詩,首先在其“詩格”(包括詩的獨特結構、韻律)。它有別於“散文”“小說”。其次在其“意境”,以詩言志,言淺意深。詩的意象雖是時過境遷,但詩的格式卻是可以千古不變,經久歷傳的。

    3、有人習詩崇尚格式。以為唐詩宋詞才為正統,新詩亦詩亦文,難以把握。所以自然延用優秀,疏之無常了!試想一下,有些“詩”,不就是將“散文”斷句排列嗎?如其“三不象”,真倒不如“唐宋體”來得落落大方。

    4、就以《我和領導一起尿尿》“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對比。《我和領導一起尿尿》如果用的是“唐宋格”,大家一定會誇他有才。“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如果用“新詩體”,詩人地位再高可能別人也不敢恭維。這就是“詩人”與“俗人”的區別!

    5、可以想像,這可能就是“古詩格俏於新詩體”的原因之一了。

  • 3 # 宋詞郭俊

    很簡單啊,新詩是一種不成熟的文體,甚至格式應該怎樣都沒有定論,像目前新詩亂像,正是由於新詩是一種不成熟文體引起的,以致於分行即為詩,弄得記敘文、段子、寓言、諷喻雜文、微小說、日記、散文等等皆以詩名,導致尿尿體、下半身體、梨花體、羊羔體、廢話體、口水詩、幹海綿體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慘不忍睹。而舊體詩尤其是格律詩和格律詞,由於其已經是一種十分成熟穩定而且音韻優美的文體,其外在詩詞形式,至少到目前為止是最優的,也許是最終的最優形式,歷經千年而不衰,因此,受到詩詞愛好者的追捧,也就不奇怪了。

  • 4 # 秦川牛人

    首先,“不再用文言了”不準確。中文是中華文明的載體,是從遠古至今一以貫之的;無論文言文或白話文(亦無論繁體字或簡化字)都是中文,相互依存,共同發展。文言文和白話文不是矛盾排斥的關係,有了白話文,對文言文的研究保護宣傳有了更有力的武器;而文言文的存在,又是白話文功能強大生存能力強大的物質基礎。簡單的說,如果沒有文言文做基礎,白話文中不能用成語、不能引用古詩詞、不能引用“孔子曰”、不能引用“論語”……,用這樣的白話文還有什麼樂趣?!同時,沒有白話文做註釋、做翻譯、做交流、寫論文……,文言文的研究和繼承不知會有多大的困難?!

    古詩和新詩的關係、古詩和新詩哪個更適合時代,估計只有專家才有資格說。但如果從中華文化傳承來看,學習古詩詞應該是很有效的方法;透過學習古詩詞,可以學到中國歷史、民族習俗、典籍史冊,從而奠定學習文言文的基礎,為以後學習古文典籍、閱讀古文學原著開個好頭。

    更主要的,古詩詞承載著中華文化最華美的色彩,反映了中華民族最優雅浪漫的情懷……,反正古詩詞的美好,怎麼形容都不過份。

    新詩和古詩詞不是拿來比較的,是能帶給我們美好的不同方式。

    當然,古詩詞相對新詩數量上也佔絕對優勢,課本里推薦的多一些也是很自然的。

  • 5 # 聖結實

    古詩第一個特點是上口,講究音律節奏感強,有音樂美。第二個持點是講究垂字練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有文字美。第三個特點是字數少,容量大,好的詩詞字字珠璣,內容美。

    以上特點現在人寫的新詩一點都沾不上邊,詩不象詩散文不像散文,即沒有韻律也沒有節奏,而且言不由衷,詞不達意,似乎越讓人看不懂就越認為是好詩,美其名曰蒙瓏詩。

  • 6 # 半坡222

    這主要是新詩的問題,漢語新詩的倡導重要人物是胡適,他所沿用的是西方洛威爾意象派的六條原則,包括運用日常會話語言和創造新的節奏,洛威爾是拼棄了西方傳統詩歌的韻對稱模式,以及詩行對稱,但洛威爾卻保留了詩的最主要之點西詩輕重音節奏構建,他說,許多評論家和一些人搞糊塗了,甚至說意象主義拋棄了節奏,而節奏恰恰是他們技巧中最重要的特點,胡適主張一是語言的自然節奏,二是每句內部用字的自然和諧,韻腳,平仄,也可不要,他與洛威爾最大的不同是,胡的詩節奏是建立在口語自然音節上,而洛威爾的詩節奏是沿用西方傳統詩律節奏,(輕重音有規律地反覆人為詩句位置安排),問題是胡先生倡導的口語自由詩節奏,是什麼型別節奏,怎樣在漢自由詩中人為構建,他自已並沒有付諸詩實踐,也沒有提出實踐方法,一百年過去了,時至今天,還沒有人給出答案並付諸詩的實踐,還是在探索中用所謂的詩體大解放,用散文知識框架寫非詩的分行散文,美其名為新漢詩,正如和胡適差不多時留美的吳宓先生說,美國自由詩人僅僅致力於滿足他們的審美的需要,而他們的中國兄弟則倡導文學革命,與社會改革給合在一起,{這才是胡先生的重任,漢語文化西方化),但這一百年來,漢新詩的改造可以說是不成功的,這也是今天更多的人迴歸傳統漢詩的原因吧?!

  • 7 # 九郎泛代

    不管古詩新詩,都必須長得好才能旺盛,你看現在的新詩?不僅沒韻,還把流利話說結巴了!並且還找不到裡面的美!這不自拆新詩臺不是?讓讀者浪費生命找懊惱,怎會有市場?而老詩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漸進步、逐漸完善起來的、別國沒有的、讀著好聽的、想著有味的一枝燦爛的花朵!她有養眼舒心的功量,又是語言的精華,當然不是新詩可比的。更可恨的是人有審美能力,居然一眼就能辨境界高低來!這叫如何是好?對好的都趨之若鶩,對新詩棄之不顧,把個新詩涼得不如打油順口溜

  • 8 # 天下第一閒人

    詩:詩人之語言,亦稱“詩家語”。“詩家語”並不是文言文,當然更不可能是白話文。“詩家語”是詩人特有的一種文字組織形式,也就是詩論家嚴羽說的“詩有別才”。不是詩人就不會“詩家語”,不會“詩家語”當然也就寫不出真正的詩。

  • 9 # 雨荷889

    這個問題俺想了三十幾年了,直到2017年才頓悟想通,但不一定對,提出來供方家聲討批判:

    古代的詩其實大多是當時的流行歌詞(所以詩有格律詞有詞牌曲有曲調),可惜古代沒有錄音機,所以聲音失傳了,只剩下了歌詞,由於是為曲寫的詞,所以聲調平仄順口,意境典雅優美,其精華就永遠流傳下來了。一一這是說,古詩詞其實是當時的流行歌詞的精華遺留。

    因此,現代詩其實就是現代的歌詞,像歌唱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濤聲依舊等,不聽其聲只讀其詞就是現代詩,以後聲音失傳了,文字就成了古詩。一一這是說,現代詩要到現代歌曲裡找。

    結論:詩與音樂是不可分割的一體。現代詩人不懂這個道理,拋開音樂去碼文字,這樣的詩必定是不能流傳的。能流傳的是現在的歌詞作家,將來會改稱為詩人。至於現在的詩人,如果其作品能僥倖流傳下去,將來會被稱為散文家。

  • 10 # 一獬

    什麼事都要講個哪裡來,哪裡去。如山川河流,有源頭和根基,才能長久。那麼作為詩歌,要想長久發展,肯定要注重對傳統的傳承。畢竟在人類長河中,中國傳統詩歌是最古老,傳承最久的一種。無論詩經,楚辭,漢賦,樂府,五古,七古,五律絕,七律絕,詞,曲,它的嬗變是一脈相承的。它更適合中文詩歌的特點,也盡顯合理完善。如果一個人想寫好中文詩,不從幾千年的底蘊中去獲得啟發,不去鬧明白中文是怎麼回事,而完全想當然去發明,寫什麼新詩,甚至搬著英文,日文的詩歌理論或規律去寫所謂新詩,或許能譁眾取寵一時,卻是沒出路的。

    打個最不恰當的地方,中文詩好比吃火鍋,你能學印度人用吃手抓飯的方式下爪嗎?

    詩歌與其他文體不同,它是特有的語言組成的特有的形式。也許一句話在散文小說領域都是病句,但在詩歌中卻是合理的存在,如:紅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這要用散文來按正常語序翻譯,就文理不通。又如:白髮三千丈,於理就行不通,但詩歌就是可以存在,並形成奇異之美。

    因為,詩歌講究意會,往往無法言傳。它是個人極致體驗與精神的高度契合。你一旦用其他形式或文字翻譯,往往便失其味了。又如:果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這是風人體,一語雙關,透過採蓮的辛苦,說了另一層含義。“蓮”和“憐”音,它是用了這個機關,在說愛情的苦惱。你若用散文從字面直接翻譯,根本就體現不出來。當你把它翻譯出外語時,你能在英文中找到“蓮”和“憐”的單詞發音相同嗎?如果找不到,這句詩的風韻就翻譯不出來的。

    同樣,那些外國詩,在他們的語言中是相當好的,但一些固定的特點和規律,用另一種文字去表達時,往往是無法體現出來的。除非二次加工,可二次加工,根本就不是原詩了。

    中國新詩的產生,其實就是這種二次加工。而這種二次加工是可以有許多不同版本的,如鄭振鐸和馮唐譯泰戈爾的詩,天差地別,你能說你是在讀泰戈爾嗎?

    詩歌是講秩序的。它的文字排列、格律,體裁都是很明確的,不是混亂的。否則你讀來詩不詩,文不文,不知它是啥,迷迷糊糊的。對於詩歌來說,這是一種羞辱,也是一種諷刺。

    可新詩創作的藍本多源自於二次加工,這種二次加工是混亂的,無序的。那麼它雖以新的形式打破了舊的窠臼,卻缺乏建設性,只有破壞性。不破不立是對的,而只破不立是沒救的。

    中國最早寫新詩的國內是沈尹默,國外是胡適。可他們都是始亂終棄,半途而廢,最終回到古詩的道路,因為他們只有破壞的依據,沒有建設的依據。他們只知道破,不知怎麼建。建來建來怎麼也不合適。看來,吃火鍋還是不能用爪子,你也無法把火鍋改造成咖哩飯,還得老老實實的用筷子。

    新詩正因為缺少建設依據,導致今天的詩壇四分五裂,山河破碎,屍橫遍野,慘不忍睹。導致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像莫淺淺,劉傲夫,實在不像話。

    詩歌要有建設性,就必須有基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千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要想寫好詩,還是認真對待文言古詩。那裡我們詩歌萬里長城的基礎啊。

    所以我們要重視對古詩的學習,不然是自毀萬里長城啊。幾千年來,只有今天的詩歌,會在詩史上像個笑話,非驢非馬,不倫不類。

    如何從文言古詩找到建設新詩的啟發,完成新詩華麗的嬗變,能與唐詩宋詞一脈相承,並駕齊驅,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光榮的象徵,那是需要英雄與天才的。這個就不是人能左右了。

  • 11 # 激振力

    文言文是精闢,需要很好修養才能適應。古詩詞鑑賞可以,不建議造次。提倡浪漫情懷和事與遠方不是詩與遠方的小資產階級自由化情調。

  • 12 # 到岸讀行者DADXZ

    既然孩子長大成家立業了,那是否還需要父母呢,是否就可以將父母扔掉呢?差不多的道理呢。

    歐美國家,好的學校都學習拉丁語的,拉丁語今天早都不用了,相當於中國的文言文,知道是什麼目的麼?沒有別的目的,就是為了慢慢將社會層次拉開。因為好學校能教授拉丁文的學校很貴,便宜的窮人學校不教,就教授些簡單的生活技能。這樣,上層人不愁吃穿,在一起看看歐洲古文書,聊聊天下大勢,影響世界格局,窮學生,永遠看不懂他們看的書,但是很安逸地搬磚,以為這就是他最好的生活,斷不知道世界還有拉丁語,更不會知道歐洲古典哲學古典文化。距離就這樣拉開的。

    而好在中國,不管窮人富人都能在學校教授文言。學校的任務有兩種,培養有修養的人,和未來社會的管理者。而文言和古詩,就是人的修養,會了文言和古詩的人,講話寫作包括思考,就有深度,看事情更高遠,因為能看懂千年前古人說過什麼幹過什麼如何思考,就會發現其實古人面臨的問題跟今天是一樣的,於是當上領導後,就知道如何指導別人。越南取消了漢字,沒有人能看懂他們自己的四大名著,不知道他們祖宗幹過什麼,以後怎麼辦也不知道,因為沒有歷史。這就是差別。至於新詩,大多是白話的漢語,值得讀的不多。

    總之,文言這東西,學了,不會像一門技術,馬上帶來收入增加,只會讓懂文言的人,活的有修養有深度,比不懂的那些人,看到的更多。反正,這東西,學了你才會領悟到,不學或不想學,說了這些你也不懂,這就是修養這種東西,不會給你帶來多大經濟利益,但是可以將你和別人層次拉開,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階層。

    記住一句話就行:學校有些教授的內容表面看起來沒有用,但是最深層次目的是為了將你和別人的層次拉開,你不學,你就自然拉開了,就莫怪更高階層社會拋棄你了,是你自己的選擇而已。

  • 13 # 南朝居士

    新詩基本沒有什麼內涵,它是西方詩詞的翻譯過來後的詩詞體,起源於五四運動,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大師們,崇拜西方,認為西方一切都是對的,自己國家都是錯的,想破舊立新,所以無腦的反對一切古代的東西,認為古代的都是迂腐的、陳舊的、應該淘汰,他們甚至想淘汰漢字漢語,學習英語,認為漢字是落後的根源,英語是先進的原因。

    新詩是純粹的為了反對而反對誕生出來的東西,另一種誕生的原因,就是到了近代古體詩詞的沒落,大師們寫不出好的古體詩,只能寫新詩,新詩水平低,新詩誰不會寫?我看過很多新詩,說真的,毫無內涵,

    其實呢,近現代寫出好的古體詩的多了去了,比如耄,寫的都是古體詩,絲毫不輸蘇軾、辛棄疾這些大家。

    但是呢,近百年的大師和他們的徒子徒孫很多,加上新詩淡如水,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文化素養就能讀懂,所以新詩很有市場,

    但是,你要是有一定的古文積累,喜歡古典文學,還是學學古詩詞吧!那才是古代文化的結晶,不是近代那些大溼們寫的出來的。

  • 14 # 執念瘋魔

    俗嘆 雅嘆

    桂地有民俗

    低吟咿呀語

    輕嘆心事 高嘆喜事 悲嘆白事

    想來詩詞歌賦

    自古有體

    亦不聞宋詞

    也叫宋代詩

    字海詞山

    有一嘆字

    更適合現代詩格

    淺俗稱之俗嘆

    深邃者稱雅嘆

    豈不妙哉

  • 15 # 殿糖計劃

    古詩才是中國語言以及中國語言文化的精髓。至今甚至有不少學者都不承認現代詩是一種詩體,是一種偽詩。很贊同。現代詩像快餐,古詩是佳餚。例如海子的春暖花開還是什麼,除了意志積極,沒什麼新意。很多現代詩咋眼一看華麗詞藻堆積,感覺良好,但歸根還是快餐的包裝盒不錯,快餐本質沒變。倒覺得現代詩如果要存在,最大的魅力應該是語言邏輯,而不是簡單所謂的華麗堆積。

  • 16 # 如初吾心

    學古詩首先是中國文化的傳承。學古詩讓我們瞭解古代的歷史文化人文環境,也讓我們知道古代的政治軍事國防宗教民生。這些內容非常精練地濃縮在古詩裡。這些在一些古代著作中也能看到學到,但在詩歌裡就會更直接精煉的表達,大家讀起來朗朗上口,易理解易記憶,更易傳誦,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第二,學古詩,也讓我們瞭解古人的人文情懷和憂國憂民情操,直觀瞭解當時古人的工作學習生活場景。激發當今我們的愛國愛家愛生活的美好情懷。

    第三,古詩肯定是無數多,而能流傳至今的也只是一部分,這一部分肯定是受大多數人推崇,肯定是非常優秀悠美的古詩。能給我們以美感,陶冶情操,能令人追古達賢,能崔人奮進。

    我們現在的新詩肯定也有很多優秀的,表達當今社會的各種內涵。以後肯定也會成為古詩被後人傳誦。

  • 17 # 玉瓊3551

    如果認為古詩必須用文言文寫,那就錯了。例如大家耳詳能熟的“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你說是文言文創作的還是白話文創作的?古人早就說過:作詩無古今,欲造平淡難。這裡的“平淡”不是淡而無詩味,而是專指白話口語入詩,創作出既接地氣又具詩味的佳作。詩人白居易為了突破“難”,把初稿拿到街頭巷尾請老百姓聽、誦,讓讀者直接來評判作品之優劣。縱看如今詩壇正缺了這種創作精神,走邪門歪道,投機取巧,一些褲襠詩.屎尿詩……遠離生活,自我陶醉,沙龍互捧,位高藝高……但是儘管詩壇這般,仍然有愛好詩歌者認真學詩寫詩,他們象詩壇前輩一樣積極探索中國詩歌的未來,用漢語言文字特殊的語境,創作新時代具有中華文化特質的詩歌,汲取文言文和口語白話文之精髓,所以不能把文言文和白話文割裂為互不相干的兩種語境表達形式。

  • 18 # 萌眼觀看世界

    冒昧地問您一句,您說的新詩是這種“妹妹正在床上拉屎呢”這種新詩嗎?

    新詩,指五四運動前後產生的、有別於古典、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

    為什麼在五四運動前後(民國時期)會開始出現新詩歌的體裁?

    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到了近代,古典詩歌的創作逐漸走向僵化,“濫調套語”充斥,“無病呻吟”的傾向相當普遍,古典詩歌所使用的詞彙與現代口語嚴重脫節,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對仗用典以及平仄韻律上)的種種嚴格限制,對詩歌表現不斷變化而日益複雜的社會生活,表達人們真實的思想感情,造成極大的束縛。

    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那時的中國積貧、積弱,讓許多認識幾個漢字和洋文的有識之士憎惡一切陳舊的東西,而詩歌顯然是一個最好的靶子。

    如果您能夠了解地更深入一點點,就會發現,早期的所謂“新詩”都是先翻譯國外優秀的詩歌,然後再照著這種體裁“創作”而來。這種詩既不符合國內對“詩歌”的要求,也不符合國外原版“詩歌”的要求,因為就算是國外的“詩歌”,在他們的母語版本中也會要求有押韻,這樣朗誦和吟唱起來才不會覺得拗口。

    只是因為“新”,而在那個灰暗的舊社會顯得如此叛逆與耀眼,並不是說它們有多好,當然優點肯定也是有的!

    文言文並不等於(古)詩歌

    (古)詩歌,包括詩、賦、詞、曲等在中國曾取得了很高了成就,只是因為到了明清時期專制僵化,特別是到了近代,國力孱弱,在受到各種思潮的衝擊後,讓它顯得如此落寞而已,但它依舊永葆生機。

    不信?那麼請問一下,在近代各種體裁的文藝作品海洋中,最恢宏大氣、文壇影響最大的是哪一篇?

    相信只要有眼睛的人都能夠說出它的名字——那就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沁園春·雪》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古典詩歌(詞)。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蘇軾詞《沁園春·孤館燈青》為正體,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二句五平韻。另有雙調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三句六平韻;雙調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二句五平韻等變體。

    歷史上許多文人名人都以沁園春填過字,蘇東坡、辛棄疾、陸游、納蘭容若、鄭板橋等等,但估計《沁園春·雪》之後將再無來者(《沁園春·長沙》的地位還是略低過前篇的)。

    作詩難,作好詩更難,作一篇傳頌千古的好詩難上加難!自然也讓可能投機的所謂“新詩”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畢竟哪怕全篇都是無病呻吟,如果有那麼一句能夠打動人心的話,那麼它的作者也能夠在文壇留名了。

    現在學古詩與古代學古詩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現在學習古詩詞只是為了讓你瞭解、傳承中國的優良文化,而古代人學習古詩詞是需要在學習的基礎上再創作。

    現在我們最多隻需要背誦就行,可古人們的“期末考試”可都還得寫詩,寫自己創作的詩!

    為什麼要學古詩?

    為了不讓文化斷層

    為了激發愛國、愛家、愛人、愛生活的熱情

    為了陶冶情操

    為了不讓南韓人搶走古詩詞和漢字

  • 19 # 環126552503

    古詩字字精彩,行行迷惑人心,現在的詩不感恭維,古詩讀起來讓人如入仙境,一字一句經得起推敲,現在的詩,傷人眼睛

  • 20 # 韓I949

    留傳至今的古詩文那惟美的意境,是經過歷朝歷代的洗禮,和淘汰所剩下的最好的一部份,和文言文一樣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可惜呀,如果我們再不重視的話,下幾代人也許就不知道我們曾經擁有這麼珍貴的財富,要說寫詩,愚以為還是以古文為好,精粹華美,意璄深遠,但是要有一定的古文學基礎還是有點難度。如果說新文化運動產生的散文詩,不敢恭維,也不敢妄加褒貶,總覺的天上一句地上一句,如墜五里霧中,一直看完也不知他要表達什麼,還是覺的學詩寫詩還是以古體裁為好。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樹如何合理施用水溶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