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於52080

    因為是抒發自己委屈的情感,因為當時仕途不順,如,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 2 # 亦有所思

    這個在網上可以搜得到,大意就是白居易與友人同仙遊寺,說及唐明皇和楊玉環舊事,友人鼓勵白居易說

    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

    於是白居易便寫了這首長詩。

    所以,《長恨歌》的主旨與家國無關,僅僅是“情”而已,並不需要過度的解讀。

    詩裡沒有政治,沒有戰爭,沒有教化,只是簡單地敘述一個帝王對深愛的女人的寵愛和思念。

    陳寅恪先生根據此詩考證楊玉環進宮時是否為處女有些過,畢竟藝術渲染不等同歷史真相。

    而其它人非要在此詩中探討什麼不理朝政,任用奸臣,亡國之痛、紅顏禍水之類的潛臺詞更是無稽之談。

    僅僅是愛情而已。

    小可曾一度懷疑,白居易中晚年的無限風光和這首詩脫不了干係。因為按正統觀點來說,唐明皇是前明後昏,而且大唐的衰落要算在他的頭上。所以他算半個亡國之君。

    亡國之君,這是任何一個君主都不願承擔的標籤。何況後面的那些唐朝皇帝,結果就在朝廷不知道如何挽回君主形象的時候,這首《長恨歌》出現了,詩裡把唐明皇描寫成一個深情款款的帝王,淡化了他的昏庸與失職。

    一個為了愛情而失去江山的帝王,總比一個昏君要強吧?

    白居易的《長恨歌》,扭轉了皇室的形象,所以皇帝自然對白居易高看一眼,加上他本身也肯和光同塵,所以一路高升不在話下。

    一首長恨歌,改變了白居易的命運。

    至少小可這樣認為!

    正所謂

    長恨歌中淚縱橫,君王何事太深情。

    莫言安史負荊罪,擬作風流洛陽城。

  • 3 # 好風讀書

    《長恨歌》,看題目——“長”表示時間久;“恨”是“遺憾”的意思;“歌”是一種文體,歌行體的一種。

    什麼讓人產生長長的遺憾呢?詩人白居易寫了楊玉環和李隆基的一段愛情故事。

    詩歌開篇寫“楊家有女初長成”,“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長得美,受寵愛,“三千寵愛集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這場愛情改變了時人的觀念。

    極盡恩愛,極盡享樂,然後“安史之亂”了,唐玄宗李隆基帶領楊貴妃一行逃往蜀地,行之馬嵬,士兵譁變,把這場戰亂起因歸結到楊氏兄妹身上,“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海誓山盟終成空,李隆基迫於形勢下令賜死了楊玉環,“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其後在入蜀路上聽著淅淅瀝瀝的雨聲,唐明皇想起了楊貴妃,他的餘生都用來懷念她。但是那又怎樣呢?如果時間可以重來,那場死別依然是死別。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李商隱慨嘆;“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白居易期望;但最終也還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當時不知身為皇帝的李隆基是因為貪戀生命,還是顧及國家,他終究做了帝王做的事情——背叛了愛情。那場死別被人詠歎了千年。

    所以我認為《長恨歌》的主旨就是透過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表達詩人的遺憾之情。

  • 4 # 水寒雅芙

    有一句話如果你不陌生的話,那麼你便能很好的瞭解醉吟先生——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如果你明白這句話的道理,就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上去理解白居易為什麼寫下千古名篇《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開篇便直指唐明皇貪愛女色,然後轉鋒敘貴妃承萬千寵愛於一身,“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讀到此間,你可見玉環之美令明皇傾心而痴迷從此不早朝,君王一旦沉迷酒色便意味著懶政,於國而言便是一場災難。

    專寵的結果,便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當楊氏風光之時,偏偏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安祿山,來一場安史之亂,樂極生悲。天下大亂之後,所以的罪惡都歸為紅顏禍水,愛情的悲劇雖然以貴妃之死拉下帷幕,但是,封建王朝的腐朽荒淫而招致禍亂的歷史教訓便留在那裡,令人且悲又嘆。所以,醉吟詩人便揮毫潑墨寫下了一百二十句的長篇敘述詩,詠歎楊貴妃與明皇的悲劇愛情。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多少深情留不住,此恨綿綿真是永無絕期。愛情是人世間永恆的旋律,上至王公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對愛情的嚮往也是永無絕期的。此刻,你若有時間不妨開啟唐詩與白居易一起重溫那長恨歌中的悲歡離合。

    時間關係詩略不述,你若喜歡詩便自己走進詩海,去讀之品之必得其真諦。

  • 5 # 融融118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這首長詩的主旨有二:

    一為批判,批判統治者唐明皇荒淫誤國。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寫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後,開始不上早朝,不理朝政,把政事全交給李林甫、楊國忠等人。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些詩句描寫李揚兩人天天唱歌跳舞,尋歡作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二為同情,同情李楊的愛情悲劇。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反映的是馬嵬兵變中楊貴妃被賜死的歷史事實。唉,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這些詩句表現了李隆基傷心,痛苦與孤獨,還有對楊貴妃無盡的思念。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是李楊之間在乞巧節那天發下的愛的誓言。

    有人說,這兩個主旨反映作者白居易創作時的矛盾。其實,我覺得並不矛盾。

    批判,是站在國家的角度,從人民的角度來說,一個帝王由勵精圖志到玩物喪志,引發了安史之亂,使大唐由盛轉衰,使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同情,是站在人的角度,從人性的角度來說,帝王李隆基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愛誰不愛誰是他的自由,沒必要苛責他。兩人的愛情悲劇令人嘆息……

  • 6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短恨歌)

    美人今生付錯人,空他枉為帝王身。

    從此春風恨明月,馬嵬坡前怨雲橫。

  • 7 # 祁門小謝

    論詩的主旨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也許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說法,但最準確的只有一種,那就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只有作者知道自己寫的是什麼,他想寫什麼,想表達什麼,其他人的解讀不能代表作者本身。

    那麼白居易寫《長恨歌》是怎麼想的?他又是怎麼看待自己這首詩的呢?

    白居易寫給元稹的信中,提到了他自己對《長恨歌》的看法。

    也就是著名的《與元九書》:

    今僕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時之所重,僕之所輕。至於諷諭者,意激而言質;閒適者,思澹而辭迂。以質合迂,宜人之不愛也。今所愛者,並世而生,獨足下耳。然百千年後,安知復無如足下者出,而知愛我詩哉?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著重分析了《與元九書》的前部分,也就是白居易認為的詩歌主張,他認為詩歌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

    這時候看這段話,就是白居易說:我的詩,大家喜歡的都是雜律詩和《長恨歌》這一類。他們看重的,都是我看不起的。我看得起的是諷諭詩,很激進很直接,還有閒適詩,很恬淡很舒緩,但直接舒緩這種,大家不太喜歡。現在真愛我的詩,還和我一樣活著的,也就元稹你了。但是到了千百年後,還會出現像你這樣的人嗎?他們會了解我的詩熱愛我的詩嗎?

    老白把《長恨歌》直接排在諷諭詩外面了,而且他對這篇作品並沒有那麼滿意。

    《與元九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小故事:

    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哉?”由是增價。

    就是說有個叫高霞寓的軍使,想娶個娼妓,這個妓女就嗶嗶:“我會唱白居易的《長恨歌》,能和其他同行一樣?”於是這個妓女就漲價了。

    白居易對這一類事件怎麼看呢:

    此誠雕篆之戲,不足為多,然今時俗所重,正在此耳。

    這種微末伎倆根本不值得稱讚,但現在的人就喜歡這樣,就重視這樣。

    所以白居易對這種現狀非常不滿。

    那麼我們就大致能知道《長恨歌》想表達什麼了。

    不是諷諭詩,沒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也就是說不存在批判現實。如果真的是批判現實的作品,白居易也不會輕視自己的作品。

    由此,《長恨歌》的主旨清晰起來了:描寫愛情悲劇。

    皇帝荒淫而誤國,是皇帝個人的悲劇。

    妃子政治犧牲品,是妃子個人的悲劇。

    皇帝與妃子相愛,卻天人永隔,是他們愛情的大悲劇。

    兩個人的愛情和各種錯誤交織在一起,無奈而痛苦。

    這首詩能告訴大傢什麼呢?白居易不認為這種詩歌有特殊的教育意義,就寫了個愛情故事而已,所以批判說可以歇歇了。

    錯誤是誰造成的呢?沒有人能說清楚,是皇帝好色產生的?還是紅顏禍水論?說不清楚,或者二者兼有。

    白居易也壓根沒想就這個政治事件來一段太史公曰,他最後的感慨還是落在愛情兩個字上。

    所以穿鑿附會的可以在牆根休息一會了,閱讀理解做得累不累?

    作者自己都那樣說了,難道你比原作者都理解他的作品?

    我曾贈白居易一個綽號:沒遮攔。

    沒遮攔白居易想搞誰就搞誰,搞得皇帝都很頭大,《長恨歌》要是真想批判點啥,估計當朝就被禁了,還輪得到你我在這裡嗶嗶?

    ---------丸----------

  • 8 # 一往文學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長恨歌》文末之四句,怕是很難讓人忘記吧,我們讀《長恨歌》,不知情其何處生,又緣何而終,一個愛情的遺憾,總讓人為之潸然。《長恨歌》為什麼是情詩不是政治諷刺詩?《漢書 藝文志》言:"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歌詠之聲發。"中國古代詩歌,拋卻詩歌辭藻聲韻,無外乎兩個傳統,詩言志,詩緣情,自《毛詩序》起,情志合一。於是我們探討下《長恨歌》的"情"與"志"。

    一、《長恨歌》之志:白居易的儒生氣質

    眾所周知,漢武以降,"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由來已久,中唐恰逢安史之亂,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儒學復興義不容辭,白居易作為中唐大曆詩風餘緒下的成長起來的詩人,面對氣骨衰頹的詩歌,一度發動了新樂府運送,以模仿杜甫的現實精神,"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的目的就在於服務政治,社會以及教化,這是詩歌的出發點,也是旨歸,所以,一篇詩歌如果純粹吟風弄月,這斷然不是白居易想要的。我們回過頭來的看《長恨歌》,雖然這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但是不能否認,後期新樂府的思想是憑空而來的,所以,早期的儒學思想必然在他的詩歌有跡可循,也是《長恨歌》裡面的政治思想:諷刺唐明皇重色誤了一個盛世大唐啊。

    二、《長恨歌》之情:哀樂之心感

    人非草木,孰能無過?如前面所言。"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歌詠之聲發。"詩言志先於詩言情,詩緣情,情從何處來?——哀樂之心感,歌詠之聲發。發言為何?為心中志,志之所述,為詩是言、詩歌的內容。簡單說,情感,被我們的詩人感受到,轉換成想要表達的,就是志,最後寫下了的詩歌。沒有情感的觸動,空言志,是很枯燥的。所以回看《長恨歌》,我們最動人的是情,難道寫這篇詩歌的作者白居易是無情的人,藉助神來之筆寫出虛假文字賺我們的眼淚?要知道,白居易寫詩歌,多是改的一字不剩,這些《長恨歌》裡的情愛詩句,難道不就是詩人有意為之的嘛?

    三、總結

    所以,為什麼一定要把事情割裂開來,中國古代的思想講究"和","和才能衍生萬物,白居易的《長恨歌》既不是一首純粹的愛情詩,也不是一首純粹的政治詩歌。但是必定是情動於中,哀樂於心,才能有所體悟,發而為之言。其言,即《長恨歌》,我認為是一首情感佔據主導的愛情詩,政治諷刺的目的,只佔據一個次要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一些傑園的、反傑傭的瑪麗蘇文章,你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