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聽同事說她的孩子特別愛冷不丁“賞”人一耳光,包括玩伴和熟悉的親戚,然後沖人家微笑,這才是“給人一巴掌,賞個甜棗吃”呢! 我那愛惹事的侄子也是這樣,只要接近他,挨一個不輕不重的耳刮子的機率相當高。以致於有經驗的親戚只要靠近他,就得提防著。 這可不是大人教的啊,這種愛動手的“調皮小子”,以後上學和小朋友打架怎麼辦啊?
10
回覆列表
  • 1 # 公務員之路

    週末,妹妹帶著兒子過來做客。

    女兒高興地把她的玩具都拿出來,兩個小傢伙在客廳玩成一團。

    看著他倆其樂融融,我們退到廚房做飯。

    忽然“哇”地一聲大哭,我倆趕緊衝到客廳。

    3歲的小外甥一隻手扯著女兒的衣服,一隻手在搶她手裡的玩具。

    沒等我說話,妹妹一個箭步上前,對著小外甥就是一巴掌:“你個小祖宗,怎麼又打人,不好好玩就回家!”

    小外甥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憋紅著臉卻不示弱,對著他媽又踢又打。

    妹妹氣哼哼地對小外甥說:“我看你就是欠揍!”說著,又抬起了手。

    我趕緊攔住,把小傢伙摟到懷裡,剛剛倔強的他,立馬大哭起來:“姨媽,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想多玩會那個小汽車……”

    看著小外甥在我懷裡情緒漸漸平復,妹妹眼眶溼潤了。

    她說,這孩子最近經常打人,每次還不認錯,除了揍他兩下,她真的沒有辦法,真擔心他有暴力傾向。

    其實妹妹的擔心有點多餘,這個年齡的孩子打人並不是個例。

    許多同齡的寶媽都發現,家裡那個一向很乖的寶寶,不知為何突然舉起他們的小拳頭,四處惹禍。

    孩子為什麼愛打人?

    關於孩子打人的問題,我們先不要慌張。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期就已經具備。

    其次去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才不會變得措手不及。

    1、敏感期的到來

    按照蒙臺梭利理論,2-3歲孩子有幾個特殊的敏感期,在這期間適當滿足和理解孩子,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要。

    口手敏感期

    由於身體發育,孩子可以手腳靈活運用,去探索未知事物。

    但如果得不到大人理解和支援,情緒不能釋放,就變得敏感,就喜歡用肢體語言表達,出現打人、摔東西等行為。

    分離焦慮期

    2-3的孩子即將進入幼兒園,這時候孩子和父母分離,進入陌生的環境,面對不熟悉的小朋友,感到孤獨、無助、恐懼,這時候他們常會用拳頭保護自己。

    物權敏感期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指出:

    孩子2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會開始產生私有意識,會特別在乎自己對物品的的所有權,並認為什麼都是“我的”。

    這一時期的孩子會以搶奪的方式去佔有,同時也會擔心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

    進入物權敏感期的孩子,一旦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碰觸就會特別敏感。

    有的寶寶會激動大哭大鬧,有的甚至會做出攻擊性的行為。

    蒙臺梭利說:敏感期教育的實質,其實是愛的教育。

    無論孩子處於哪個敏感期,家長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粗暴地傷害孩子。

    2、孩子對外界的試探

    身邊2-3歲階段的孩子,喜歡動手打人其實並不少見。

    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行動可以自主,世界在他們眼裡變得豐富多彩。

    有時孩子在家不打人,出門和小夥伴交往時卻會打人。

    這是孩子想與別人交往,卻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他就會用肢體語言表示友好。

    但因為年齡,身體的發育原因不能好好地控制自己動作的幅度和力度,就會被人認為是打人。

    還有一種是因為孩子的好奇心,他想試探一下打人會引起什麼後果。

    你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孩子打了小夥伴,他看到同伴哭了,他也會跟著哭起來。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把孩子的攻擊行為,看得比較單一,但從孩子所處的年齡來看這並不是什麼大事,只是交往需求、認知邊界的一種方式。

    他們想知道自己透過什麼方式表達情緒,會得到關注或者懲罰。

    3、用打人的方式求關注

    2-3歲的孩子,會很在乎家人的態度,當他發現自己被冷落,就會產生不安的情緒。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要強,不喜歡媽媽誇別的孩子。為了引起媽媽的注意,他會直接攻擊別的孩子。

    前幾天閨蜜就來求助,她家的女兒最近太霸道。

    只要家裡來個人,她不是哭就是趁媽媽不注意打客人一下,出去吃飯、玩的時候,如果媽媽誇了別的小朋友一句,她肯定會偷偷撓人一下。

    更有一些二胎家庭,因為父母雙方對老大關心不夠,導致老大產生嫉妒心理,就會偷偷打老二。

    其實孩子打人不是他不懂事,只是他在索愛。

    4、孩子成長的環境影響

    有些家庭父母喜歡吵架甚至打架,從不顧及孩子在不在場,他們看到大人解決問題使用拳頭,自然也會模仿。

    還有的孩子看了暴力的動畫片,他們便會模仿裡面的動作,其實他們只是覺得好玩,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幹什麼。

    這就要我們家長幫孩子選擇健康的節目,遠離暴力。

    並且我們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孩子愛打人,父母怎麼做?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而童年則是孩子一生最美好的時光。

    我們做父母的對於孩子打架千萬不能因為心急處理,讓孩子傷心,錯失了最佳的教育時機。

    當我們的孩子舉起他的小拳頭,我們可以這樣做:

    1、控制我們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納他

    心理學中解決衝突的的第一位,是先接納情緒,再處理問題。

    遇到孩子打人,我們首先要冷靜。

    孩子打人後,比起處理方式,我們處理時的態度更重要。

    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我們先不要急著講道理,可以暫時帶孩子找個安靜的地方,輔助孩子平緩情緒。

    隔離一小會,再去詢問打人的原因。

    不聽孩子講明白打人原因,你永遠不知道孩子為何而生氣,也不會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這時,我們要告訴他:“不要著急,媽媽會慢慢聽你講的。”

    先真正地去共情,再來解決問題。

    去年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裡,演員胡可對待兒子小魚兒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她總是第一回應“我知道”來認同小魚兒的情緒,再堅定地告訴小魚兒不能違反規則。

    這樣孩子比較容易接受建議。

    2、做好移情教育,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

    科學家發現,很多習慣霸凌甚至少年犯罪的孩子,他們對他人情緒的識別能力特別差。被他們欺負的孩子已經很痛苦了,他們卻感知不到,或者無所謂。

    這就是從小欠缺了最基礎的移情教育。

    當弄清楚孩子打人原因,我們再來給他描述被打孩子的感受,讓他知道自己“打人”對別人造成的傷害。

    比如:“你這樣打弟弟,他會覺得很疼,你看他都哭了。如果別人打你,是不是也會疼哭啊?”

    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讓他認識到打人是錯誤的,從而知道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3、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正確釋放情緒

    當寶寶情緒不好,急躁不安的時候,可以試著給他聽喜歡的音樂,和他一起玩有趣的遊戲或者是帶著他一起做運動(跳舞、拍球、打沙包等),轉移孩子注意力,在玩耍中發洩負面情緒,調節自己。

    4、家長以身作則,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家長在孩子面前注意文明,不崇尚暴力,孩子才能以此為榜樣要求自己。

    一位美國兒童諮詢師曾說:“最需要愛的孩子,往往會用最不可愛的方式來討要愛。”

    打人的孩子往往是孤獨的。常抱抱孩子,多陪陪孩子,陪他走過成長中的每個關鍵期,讓他知道愛比拳頭更有分量!

  • 2 # 愛講故事的牛仔爸

    孩子在從很小的時候就會有很強的領地意識,對於“入侵”他們領地的事物,有時候往往會採取用打人的方式,其實這是孩子一種自我保護性的行為,並不真的代表他們喜歡打人,或者調皮。

    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到了2~3歲時,家長針對孩子愛打人的行為必須要做出相應的糾正,否則就真的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小惡魔”了。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要是打人,你打回去,讓他也疼一下,他就能明白打人不對了。這樣的做法我不太提倡,因為孩子一旦錯誤地認為別人打你,你也必須打回去,必須以暴制暴,那麼有可能還會變本加厲更加難纏。我更傾向於溫和地引導,樹立孩子正確的領地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對於孩子過激的領地意識和自我保護行為,如果家長沒有正確的意識或者去正確引導孩子,而簡單地歸結到孩子“淘”這個因素上,這是其實是家長懶惰的表現。

    我兒子小牛仔在1歲到兩歲之間,就有類似的情況,只不過他不是打耳光,而是用力抓。只要在他手能觸及到的地方,一旦有東西,他都會狠狠抓下去,不管這是媽媽的手,還是爸爸的臉……

    在他1歲半時,我們因為比較忙,就讓奶奶帶他回到了老家,並把他送到了老家一個熟人開的托幼班,過年時我們回老家,老師向我們告狀,說小牛仔在托幼班裡把所有孩子都打遍了,快要無敵了。

    我和孩子媽媽趕緊給老師道了歉,老師說沒關係,我們現在重點“盯防”他,只要有別的小朋友靠近他,我們都會留意的。並且也說小牛仔其他方面表現都挺好,但就是愛打人。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帶他出去玩時我就仔細留意,想要搞清楚他到底為什麼打人。我發現了一個規律:如果小朋友離他比較遠,那就無所謂,他不會主動過去打人。

    但只要有小朋友靠近,他就會不自覺地緊張,然後想要避開,如果避不開,他就會上去動手打人。同樣的,家長靠他太近,比如抱著他親親臉蛋,他就會把手抬起來狠狠揪住你的臉蛋。我有點明白了,其實小牛仔不是愛打人,而是他意識到你入侵他的“領地”了。

    我告訴牛仔媽不用擔心,孩子打人是因為他膽小,牛仔媽一臉的不可置信!我又給她詳細解釋道:孩子膽小,懼怕有人離他太近,一旦“入侵”到他的安全距離以內,他就有可能打人。

    另外,孩子1歲半,所會的語言有限,無法做到及時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才會採取“先下手為強”的方式,這其實是一種過激的領地意識和自我保護。

    牛仔媽問我怎麼辦?我告訴她,必須教會孩子建立正確的領地意識並給予他足夠的安全感。有時間多陪陪小牛仔,同時也要告訴他其他小朋友和家長是友好的,並不會傷害你,你不必要動手。

    經過一段時間後,小牛仔的攻擊性有所下降,又變成了那個天天笑呵呵的小朋友了。

    安全感的樹立有幾個要點:多陪伴孩子,讓孩子信任家長;用盡量溫和的方式處理事情,避免高聲或者爭吵;多與孩子進行語言的溝通,告訴他父母是最值得他信賴的人。

  • 3 # 巧妙媽育兒

    細讀了本問題的描述,題主也只看到了孩子愛打人的現象,而不瞭解孩子的養育環境。個人只能憑經驗和相關心理學來回答。

    孩子的不好行為,背後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不是天生的,而是與教育方式有關。

    對於幼年期的孩子,打人這事,不是被人教,他們完全可以模仿而來,模仿的物件也多,家庭、社會、網路都有可能。

    孩子打完人還笑,一是說明他認為這樣做很好玩,甚至於認為是在表達喜歡;二是想透過這種方式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面對這一行為,可以這樣去幫助孩子:

    1.給孩子更多的關注和愛。

    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理,都有個“情緒的箱子”等著被填滿愛。當一個孩子真正感覺到被愛,他才會正常的成長,但是,當愛箱空了的時候,孩子就會有問題行為。

    他們的問題行為,是因為感受不到愛而導致一種錯誤的補償心理,用這種錯誤的方式來尋找愛。

    因此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給他的愛箱加滿,孩子自然不會用打人的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了。

    2.教給孩子參與人際交往的方式。

    幼年期的孩子,既渴望人際交往,但又缺乏融入團體的方法。當他們非常想參與小夥伴的活動,不知道如何去做時,也可能會動手打。

    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帶孩子主動去認識一些小夥伴,開始做給孩子看,慢慢引導孩子自己去做,多鼓勵並表揚孩子採取正確的社交方式。

    也可以透過閱讀繪本幫助獲得社交技能,幫助孩子認識打人的錯誤方法。

    3.別讓孩子覺得好玩,誤認為是愛的表達。

    由於幼年期孩子的一舉一動特別可愛,有時候,成人會拍拍他的臉蛋表示喜歡和愛,孩子也會模仿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

    如果屬於此種原因,成人就要改變這樣的表達,轉而擁抱,或者用語言表達,還可以給孩子解釋一下,帶給孩子好的模仿行為。

    因此,幫助孩子最有效的方式,給他的愛箱加滿,讓他們有更安全、飽滿的動力。在孩子行為未改變之前,要做到在孩子未動手之前,帶他暫時離開現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絕地求生刺激戰場哪裡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