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貞

    道德早己失傳,如何治國?在善惡是非的層次談論道德連仁的層次都不夠只能是偽道德。何謂道?自我具有走向自由圓滿的途徑和能力即道,透過協作和奮鬥創造和擁有通向自由圓滿永恆的途徑和能力即德。道德早已失去現在人類充其量在仁愛的層次,如何用道德來治國?只能是偽道德,造就專制腐敗和偽善,以法治國還靠點譜,在法律和法規的約束下用仁愛去培育德創生道,才是進化的正確方向。

  • 2 # 開心爺爺咪虎哥哥

    以德治國,口號大於實際。以權治國曆來如此。以德約束社會低層,太過了就會有弊端產生。德.用來約束制約有話語權的社會上層建築是可以穩定運作是有意義的!但對皇親國戚幾無作用也是悲哀的無奈!以權治國,歷史如此!小民的喉嚨喊破了天,及不上父母官的一聲令下。這也是個不爭的事實.嗎!至於這官令對與錯也只能由更大的官來了在說了。所以都是現實運用好了都是好事!社會的瓶頸在於上下通達的節點,節點不堵了,交流溝通就正常些,(所以歷史上興衰如此)至於道德於下層百姓的關係,一句話,民引之以利。這就可以了。當這道德推行人民獲利了,必然易行能通。這道德推行人民失利了,必然受阻且失道,此乃亡國之相也!所以清明治理的社會,社會各階層守道德是絕對大數,亂至毀滅的時侯,殺人吃肉都不是犯罪(政府虛致)?所以法必須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的。法與道德違背直接後果就是亂!道德的基礎是義,別忘了這個義字呀!法律如果無正義?這能長久嗎?

  • 3 # 代用名

    “以德治國”的儒家思想,被現代人理解為“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差之毫釐繆以千里。

    儒家的“德”與道家的“德”有異,佛家的“德”又是不同了。哎,一言難盡,學派越多同字不同意思則更亂,但大多數人受“仙與佛”的傳統迷信和從古傳說神話影響的延續,都將儒“德”與佛家的“積德”和道家的“道德”捆綁一起了便含有迷信色彩和行善因果關係了。

    其實儒家提倡的是:“明德”明明德於天下。

    三綱八目:

    三者: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為什麼“止”就是無過之,當然也就沒有不及處了。“至善”就是“選優擇良”而至於中和恰到好處)

    八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德就是:格、致、誠、正,

    明明德便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儒家思想都是實地學問都有根據客觀來論述,從不像仙佛捕風捉影甚至長生不老還有六道輪迴浮想聯翩…

    儒家思想原意是指:以至善親民明明德而治國平天下(以德治國)

    中國的文字統一但學術繁雜,又沒有人把各個學派的字義分辨梳理這是那個學派系統的學術表述?因為同字所指之意有天壤之別…但大眾只會根據自己的感受來評判很多是潛意識的表達(被仙佛意指影響而根深蒂固)便把學問混合錯亂的噴擊了,其實他本人也不知道在講什麼只是把不滿和指責發洩出來罷了。假如又有人見此噴擊符合自己的意向也就認同了,可是又有誰在乎真正的意義呢?哎,想說的問題想解釋的含義太多了真是一言難盡啊,我真是“吃力不討好”把一些噴擊者潑了冷水他們的情緒激昂得不到發洩就從我這辱罵了。總結三個字挺累的…

  • 4 # 梅里一了

    子日:聖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

    這些文字以一箇中學體育老師的水準應該能看懂,何況搞藝術的呢?不過成心要把藝術弄成謊言的無解,因為他自說自話,裝睡。

    下面補充點常識,政權是國家的三大要素之一(地域,民眾,政府),沒有政權就不能稱其為國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以權治國“是國家的應有之意,而不是儒家的某項發明。

    儒家治國理念很明確,四個字“刑政相參“,刑,就是法治,政,就是管理。誰說儒家不講法治,而是強調教育管理法治相結合,因為管理法治,首先要讓民眾懂得服從管理和遵守法制的道理,一群法盲,制定再科學嚴謹的法律有何用。因此,第一位(太上)的是教育,教育民眾遵守社會公德,比如不能搶奪行駛中駕駛員的方向盤,公共場所不能說髒話,不能虐待父母兒童等等。透過教育建立社會公共秩序,這稱為以禮齊之,這個過程稱為"化“。管理和刑法屬於治的範疇,但管理(為政)與刑法是有區別的,政是引導,刑是處罰。因此,第二位是在教育的基礎上,要加以日常的引導,讓人們認識法律的威嚴,使人面對法律望而卻步,不去觸碰它,即所謂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施以刑法是國家管理,最後的迫不得已的手段,針對的對向不是民眾,而是那些屢教不改(化之不改,導之不從)的社會公共秩序的破壞者和罪犯,對這類人才施以刑法。這就是儒家的國家治理思想。

  • 5 # 治博天下

    再不要討論這樣的話題了,儒家思想無非是被當時的統治者所利用,難道是儒家的錯嗎?在當時那個年代,儒,道,法,釋,不同的思想,為什麼統治者只用儒而不用其他的學說或者是綜合只用呢?這就是利,任何朝代的統治者也是人,也離不開人的本性,離不開謀利,謀名的基本本性,所以說不要總是把社會環境的好與壞都歸結給某一個學派,那是狹隘的思想,不利於我們人類的進步和發現!

  • 6 # 濤聲依舊101534936

    以德治國還是用法治國,這個問題本來沒有矛盾,道德底線是人類公認的標準,基本道德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底線,職業道德高於社會道德,因為他們手中有公權利,所以道德本身也是治國之根本。道德是隱形的法律,如果法官連職業道德都沒有,是否非常可怕!!!

  • 7 # 厚積薄發才是精品

    在新浪網,企業網有一篇文章“以法治國還是以德治國”非常全面的闡述了這個問題。說儒家的“以德治國本質上是以權治國”這個命題是不存在的,如果說是封建統治者而不是儒家還勉強成立。從儒家思想的本意來說是要建立一個有“禮”,有“仁”的理想社會,對於個人,則希望每一個人都是有中庸之道的,有慎獨精神的,有仁義禮智信的非常高的個人道德修養的理想的人。當然人性是複雜的,一個有崇高道德修養的人是要有所付出,有所放棄,有所犧牲的,但人性裡動物的自私本性始終是存在的,只不過每個個體都會不一樣。這就構成了人性的複雜。所以靠某一種學說,去達到某種絕對的讓所有人都成為清一色的好人,甚至大好人,那是很幼稚和可笑的想法,我們只能求一個大的機率。

    如果一種好的思想觀念被不好的或不怎麼好的,又或根本就是壞人的人利用了!就要否定這種思想,我只能說,這種人偏激、幼稚、愚蠢。道理很簡單,科學能造福於人類,但同樣可以禍害於人類,而且非常恐怖,可以陷人於萬劫不復,比如原子彈,生化武器,讓你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有毒食物等等。那是不是我們就要徹底否定科學?我想很多人都不會同意吧!一句話儒家思想是好東西,但我們一,要懂得客觀,二,儒家思想的有的東西是相對恆定的,比如針對人性的,有的當然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改進。

    很多人對儒家思想的辱罵,可以說是不分青紅皂白,孔子的孟子的,董仲舒的,朱熹的,管它三七二十一,統統捏在一起,就是一頓罵,有些人也多少知道一點,孔子的思想被後人,包括儒生和統治者利用了。他們的利用和改造不好或者也有好的方面,我們暫不討論,但既然他們能改造,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呢?或者恢復它的本來面目呢?

  • 8 # 山堅海闊

    德治不可靠,易中天先生講韓非子說的一個故事,說是衛國國君與夫人很恩愛,夫人咬一口桃,隨手就給國君,國君很高興逢人就說夫人對他好,有好東西都與他分享。多年之後夫人年老色衰,國君想起當年,很生氣,把嘴巴子給我吃。同一件事高興了一個看法不高興又是一個對立的看法。以德治國,有德無德全憑當權者的喜好,高興了聽你的真話,我贊你是忠臣,不高興了聽真話,你是在羞辱我,砍了。儒家說死諫,不就是說真話難嗎?這也是儒家自己造成的。

  • 9 # 南山劉向雄

    德治,西方國家也有,只不過不是這個提法罷了,西方的基督教,同樣是道德教化的作用,而西方的現代制度從出現到成熟,也需要幾百年的時間。

    至於儒家為什麼改變封建帝王的治理方式?這從來不是儒家的任務,諸子百家也沒有接到這個任務,君權神授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神聖的、毋庸置疑的,即使是秦末農民起義的雄壯口號也沒有根本改變人的思維高度。

    如果去掉道德,把道德變成法律,可不可行?我想,這太情景可怕了!要知道,古代的宗法制度賦予宗族很大權力,族法、家法甚至和國法對等。鞭撻、浸豬籠、投死等等族法很有道德因素,做錯事、講錯話、上課睡覺都要受刑罰,何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法律和制度,制定是一回事,關鍵是執行力;道德說教是一回事,關鍵看個人的反省和自律。道德和法律,各有管轄的領域,可以相互滲透,卻不能全盤取代。

    祝您愉快!

  • 10 # 何處是家鄉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引自《道德經》

    孔子他老人家為什麼要一再強調禮制哪?因為在他生活的春秋末期,道、德、仁、義都已經丟光了,所以只剩下“禮”這唯一的夢想。可就算是還有“禮”的可能性的春秋時代,老子還說,“禮”是為亂之首,也就是用“禮”來制度化管理,就會造成社會動亂的開始。大家都知道,孔子之後不久,法家逐漸開始發出聲音。原因很簡單,用“禮”管控社會的夢想破滅了。

    那麼“以德治國”可能嗎?很明顯,這只是一個名義或口號罷了。

    應該是公認的,秦以後的中國大約是“儒表法裡”的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確一點,法家的“法”,和現代社會的法治之“法”完全不一樣。“禮與法”都是等級制度下,如何規範社會行為的方式。既然等級制度是前提條件,固化等級制度,保護階層分裂,也是兩者必須要做的事。

    古代中國宗法制度,就是用禮制穩定社會各階層,管理日常生活行為,並冠之“以德治國”的假名。這樣的治理方式當然是人治大於法治的。我們怎麼稱呼官員?叫“大人”,叫“父母官”,官員與平民百姓就如同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若問這樣的管理容易不容易,那就想想70後以前的人與父母是怎麼相處的就行了。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就是父母經常對老師說,“您就把這孩子當做自己的,該打就打,該罵就罵,我謝謝您了”。“天地君親師”五倫之內,哪裡有什麼規則可言,上位者的意志就是規則,寫在紙上的規則,都是可以隨便改的,完全可以不算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文歌曲lonely--NANA所唱的中文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