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屠龍
-
2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日本戰國時期的戰場上,騎兵們馳騁於戰場之時,背上的家紋旗迎風招展,非常好看。
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有一類騎兵,他們背上插著的不是家紋旗,他們的身份也遠比那些普通點的騎兵要更為珍貴。
他們就是:母衣眾
母衣:用竹製骨架把布撐成一個大球,戰鬥時披在背後起裝飾作用,亦可防流矢。
這是另一種具有紋章的效果的道具,當騎手獨自疾馳的時候母衣會被風撐起來,這往往也可以作為大名的騎馬武士侍衛(馬回眾)的分辯特徵。
看到底下很多朋友在回答中說,“母衣”主要的功能是為了防止流矢,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
眾所周知,騎兵的戰法就是衝鋒,都是正面迎敵猛衝,如果為了防止箭矢,也應該是加強正面的保護,而不是背面。或許母衣確實可以防止流矢,但這肯定不是母衣的主要用途。不然騎兵們便該人手一個,而不是僅僅限定極少數的武士具有裝備母衣的資格,畢竟母衣也並不是很貴的材料製作而成。
母衣的主要作用就是好看,彰顯身份。尤其是騎手馳騁時,母衣被風鼓吹起來,好似一個氣球一般,在戰場上非常的亮眼,很明顯的表明這名騎手的身份尊貴。
織田信長擁有兩支母衣眾:黑母衣眾和赤母衣眾各十人。後來豐臣秀吉效仿織田信長,組建了黃母衣眾(秀吉很喜歡金燦燦的顏色啊)。
在《細川幽齋覺書》中提到了一種對母衣和指物的特別使用方式:“當斬獲了一名穿母衣的武士的首級的時候,就把首級用他的母衣包起來。如果是一名普通武士的話就用指物把首級包起來。”這樣的說法進一步地驗證了一名身著母衣的武士較普通武士更為尊貴的看法。
其實仔細去看,就會發現,很多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重要武將都出自他們懂得母衣眾。
比如織田信長的赤母衣眾名單如下:前田又左衛門利家、淺井新八郎政澄、織田薩摩守(即木下雅樂助)、伊藤清藏長久、巖室長門守、山口飛騨守、佐脅藤八郎良之、毛利河內守長秀、飯尾茂助尚清、長谷川橋助、福富平左衛門秀勝、塙九郎左衛門直政、渥美刑部丞、金森五郎八長近、豬子次左衛門一時、加藤彌三郎、織田越前守、黑田次右衛門。
是不是從上述名單中發現了耳熟能詳的名武將呢?
以上便是日本戰國精英騎士--母衣眾的解釋了。
無月文化,品味經典,品味文化
回覆列表
這些揹著大燈籠的騎兵叫“母衣眾”,而大燈籠就是“母衣”,它是用布條直接包裹住竹編的籠子上,高度的標準是能防護住武士的後背。
在電影《關原之戰》中,明日就要在關原決戰,德川家康夜不能寐,就起來親手編制“母衣”。他向身邊的伺女解釋“母衣”就像嬰兒的胎盤隔離各種毒素一樣保護武士(能有效防止流矢),而不僅僅用來顯示男子漢的威嚴。
很多日本戰國名人都配置“母衣眾”,織田信長挑選20名最依重的武士,均分組成“黑母衣眾”、“赤母衣眾”,豐臣秀吉掌權後也仿效信長設定“黃母衣眾”,德川幕府時代的諸藩大名亦有設立母衣眾。
“母衣”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平安時代的“懸保呂”,這是一種類似於披風的裝備,對地方射來的飛箭具有緩衝的作用。美國曾經拍過一部紀錄片,這種披風狀的“懸保呂”能夠有效降低弓箭的傷害。
到了日本南北朝時期,戰爭演變為正面衝突越來越多,大家肉搏一多,披著“懸保呂”作戰就很弱智,這樣的長布條很容易被敵人一拽就喪命。於是,日本戰場上就出現改良後的“母衣”,效果還挺不錯。
隨著火繩槍等火器在戰場上的廣泛應用,“母衣”的防護價值大打折扣,但是“母衣”並未退出戰場,而作為主公的親兵而存在。
只有最精銳、最忠誠、地位高的武士才有機會被提拔為“母衣眾”,在戰場上執行傳令任務、出使敵陣以及火線頂替將領職務等。
《細川幽齋覺書》曾說:“當斬獲了一名穿母衣的武士的首級的時候,就把首級用他的母衣包起來。如果是一名普通武士的話就用指物把首級包起來。”這種說法再次驗證“母衣眾”的非凡地位。
由此可見,“母衣眾”的榮譽崇高,一般武士只有豔羨的份,期望哪一天能夠進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