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迴圈

    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採取了很多實際的措施,由於措施得當,隋朝快速富裕,國家也迅速振興,主要原因是:

    1.在政治方面:

    一面躬行儉樸,一面採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政權的措施。由於他明白到”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 之道理,所以由他輔政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儉,這種躬行節儉,使人民的負擔相應得到減輕,而且有利於各項措施的推行。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透過考試以取士。

    2.在經濟方面

    仿北魏的均田制,實行均田法,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

    3.在學術文化方面

    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文帝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4. 在軍事方面

    鑑於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後,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後來更採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於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統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了一片繁榮,歷史稱為“開皇之治”。開皇時期,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更是隋朝的極盛時期。  

    然而到了隋煬帝執政後,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勳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透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表現在:

     

    1.造反的多

    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地的關中地區最多,關中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輻射很廣。李淵在《授三秦豪傑等官教》一文寫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輳,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鹹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後,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藉機起事,紛紛而起。  

    2.用人不當

    再看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援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後,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所以,後來在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反抗隋朝的叛亂,其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雖然平定了這次大暴動,但是採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後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所以這股強大的勢力並沒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3.反抗勢力形成

    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來複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經建都於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權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於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三股勢力,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餘勢力,以劉武周等為代表的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佈。史家有論,稱割據為"土崩",叛亂為"瓦解",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4.浩大的工程

    5.對外討伐太多

    隋朝三徵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意圖擴張勢力;而隋朝希望建立朝貢體制,高句麗不聽號令,於是雙方兵刃相見。隋朝總共對高句麗發動四次征戰,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其中在第四次攻高句麗時爆發隋末民變,隋將相繼叛變,隋朝趨向滅亡。

  • 2 # 林子說歷史

    隋朝再我們古代,是第二個在經歷數百年亂世之後,形成的大一統王朝。有關於隋朝的評價:其興也忽也,其亡也速也,算是對隋朝的一句總結語。

    其興也忽也,說的是隋朝的出現給人們的感覺,好像是突然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樣,另人十分驚訝。

    這是因為隋朝建立者楊堅,是北周朝的一個普通大臣。當時的北周,可以用如日中天來形容。

    可突然北周的皇帝(楊堅女婿)去世了,楊堅便利用國丈的身份突然崛起。

    且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滅北周、建大隋、統一天下,這可都是在楊堅有生之年完成的。由此可見其興起的突然性,多麼讓人目不暇接。

    其亡也速也,說的是隋朝的滅亡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天上突然下來一道閃電劈中了他,另人都來不及思考它便已經成了灰燼。

    這是因為隋朝,是二世而亡。楊堅從北周的普通大臣,到建立隋朝統一天下,再到其子楊廣(隋煬帝)身死國滅,只有幾十年時間。

    當時的隋朝可是東亞霸主,滅的這麼快,認人都來不及反應。由此可見其滅亡的速度,是多麼超然的事實。

    綜上所述隋朝的:其興也忽也,其亡也速也的評價,只是隋朝從興起到滅亡的一句總結語。說的是隋朝興起很突然,滅亡的也很迅速。

  • 3 # 玉之溪

    答:其興也突也,其亡也速也。字面意思為,興旺的太突然了,滅亡的速度也太快了。

    這就是說,隋朝建立的時間太快了,並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了,但壯大起來後,被取代的也太快了。

    中國歷史自漢朝東漢末年後進入了長達300餘年的分裂動亂其,進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朝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政權此起彼伏的建立滅亡在建立,相互取代,相互攻伐,哀鴻遍野。符堅建立的大秦統一了北方,進而想要統一南方,肥水之戰一敗塗地,被東晉擊敗,被殺。最後北方的政權最終北齊和北周兩個國家控制。

    而南方,東晉滅亡,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更替的朝代。

    到了南北朝後期,北周國戚楊堅,取代宇文家族,獲得實權控制了北周,進而滅了北齊,再次統一北方。後改國號為隋朝,並開始了南征,透過多年的戰爭最終統一了全國。建立大隋,是為隋文帝,由於國家的統一戰亂少了,國家開始了大力建設,人口大幅增長,經濟大幅度的提高,到了隋文帝晚期,隋朝達到了前所未有繁榮。

    由於隋朝是建立在關隴門閥的基石之上的,門閥家族實力很大,把持官場,寒門很難進入官場,人才很難找。

    隋朝就建立了科舉制度,透過科舉考試,取士,得罪了門閥。

    後來隋煬帝,繼續政治改革,為了發展經濟,修建京杭大運河,同時對高句麗地方政權開展軍事行動,但幾次用兵失利,激化了社會矛盾,門閥貴族從中作梗,最終全國各地出現了反隋起義。隋煬帝在戰亂中被門閥貴族代表宇文化及所殺。

    隋文帝的連襟唐工公李淵也趁勢起兵,最終平定各地叛亂,建立了大唐。

    其實這只是關隴貴族之間的一次權利力鬥爭,最終全力還是在關隴集團的手中,由於戰亂關隴集團的勢力也由此開始弱化了,直達唐朝末年,關隴貴族成為歷史名詞

    縱觀隋朝建立到被取代只經歷了兩個皇帝,但他的意義重大,就好比秦朝漢漢朝樣,為他人做嫁衣裳。成全了了唐朝!!!

  • 4 # 文史鑑古今

    這句話說的不無道理,隋朝從建國到亡國也就區區十幾年,但是這並不妨礙他與漢唐比肩,同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統一多民族王朝。

    隋朝起源於北周,南北朝時期,北方北魏分裂為北周北齊,南方東晉被劉裕的宋朝取而代之,最終北方北周宇文家族滅亡北齊高氏家族,統一北方,南方進入陳朝,史稱南陳。

    北周外戚楊堅乘新皇年幼,奪取大權,最終任命楊廣為元帥,揮軍50餘萬,在長江千里防線上發起全面進攻,最終一舉滅亡南陳,統一天下。但楊堅不久便去世,楊廣修運河遠征高麗,開科舉,設立三省六部雛形,無疑不是功在千秋之舉,但由於操之過急,動搖了關中門閥士族的利益,最終失去統治基礎,隋朝滅亡。

  • 5 # 穿插游擊隊

    過去大家都覺得,隋朝滅亡是因為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比如說,楊廣非常好色,還搞了許多大工程,像開鑿大運河、打高麗、下江南啊這些,這裡面哪一項都夠老百姓受的。老百姓沒法生存了,只好抄起傢伙反抗。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歷史學者卜憲群和雷聞,從一個全然不同的角度解釋了這個問題,那他們是怎麼說的呢?

    咱們都知道,楊廣的年號叫“大業”,意思就是做一番大事業。他還給自己定下了“尚秦漢之規摹”的人生目標,意思就是他要學習秦始皇和漢武帝,完成王朝的統一。如果咱們去看歷史材料,就會發現,楊廣不但不荒淫,相反還非常勤奮。

    舉個例子,楊廣曾經領著部隊穿越過海拔四千多米的祁連山,又在燕支山會見來自西域各國的商人和使者,被戰亂破壞了的絲綢之路,幾百年之後,在楊廣的努力下又繁榮了起來。

    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楊廣一刻也沒有閒著。為了建立一個大帝國,楊廣不停的奔走打仗,他的足跡連起來,不知道要繞地球多少圈。在當皇帝的十四年裡,楊廣真正住在長安的時間不到兩年,住在洛陽的時間不到四年,其餘的時間都在各地視察工作。因為中國太大,人生又太短暫,想要儘快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楊廣不能停下來。

    按理說,皇帝這麼勤政,國家應該越來越富強,可正是因為楊廣的勤奮,才讓隋朝那麼快就滅亡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就不得不提隋煬帝三徵高麗了,咱們知道,從東漢末年到隋朝建立,中國一直處於戰亂,偏遠的遼東半島一直沒控制在中原王朝的手裡。要知道,遼東原來是漢朝的四郡地,是中國統一王朝的一部分。遼東沒有收復,國家的統一就沒有完成。

    到了楊廣當皇帝的時候,國家剛剛穩定下來。立志要做一番大事的楊廣更是下定決心要攻打高麗,徹底解決遼東問題。

    第一次攻打高麗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隋朝一定能輕鬆獲勝,因為當時隋朝的軍隊剛剛打敗了陳國,比起陳國來,高麗簡直就不值一提。可楊廣忽略了遼東半島、北韓半島的地理環境。隋朝的軍隊出海作戰,基本沒有什麼優勢,三十五萬隋軍將士幾乎全軍覆沒。

    可楊廣很快又組織了第二次東征,就在高麗馬上就要投降的時候,隋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叛亂,許多貴族也起來支援叛亂。隋煬帝只好帶著部隊回來,最後叛亂解決了,收復遼東的機會也錯過了。

    咱們都知道,打仗就是在不停地死人和花錢,勞動力戰死了,自然沒有人從事生產了,而且戰爭的物資要靠人力運輸。老百姓要麼當兵在戰場上戰死,要麼當苦力在路上累死,日子過得那可真叫水深火熱。根據統計,攻打高麗的兵役、徭役量超過了隋代幾項大工程的總和,也就是說,隋朝的人力物力基本上全用到了高麗戰場上。

    這樣大的消耗,別說是高麗了,就是強大的隋朝也受不了,所以在隋煬帝第三次打高麗的時候,高麗實在撐不住了,只好向隋朝投降。

    這樣,隋朝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可整個國家也被戰爭給搞垮了,老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只好抄起傢伙來反抗隋朝,統治階級內部本來就不穩定,農民剛起義,各地的世族就紛紛起兵來反對隋朝。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隋煬帝在江都被叛軍殺死,隋朝也就跟著滅亡了。

    所以我們看,隋朝滅亡根本不是楊廣多麼的荒淫無道,而是因為他太心急了,為了實現他的目標,楊廣沒有給剛剛從戰爭中走出來的老百姓休養的時間,反而心急的搞起國家建設和統一事業來了,最後整個國家也被楊廣的急政給搞垮了。

  • 6 # 信陵侃史

    題主所說的“其興也忽也,其亡也速也”和左傳中所提到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意思差不多,都是指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隋朝自公元581年建立至618年滅亡,共37年曆三世。雖然存在的時間很短,但並不能磨滅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感,隋朝一般於唐朝齊稱為隋唐。可以說唐代的昌盛也得於隋朝的一些制度。日本還曾派遣隋史前往中國學習。 那為什麼說隋朝“其興也突也,其亡也速也”呢? 隋文帝楊堅代周立隋後,派楊廣滅了南陳統一了全國,使中國結束了自東晉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 隋文帝開皇年間,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建隋後,廢除了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恢復漢姓。另外,隋朝在選官上廢除了弊端已久的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來進行選拔官員;而在在官僚制度方面,楊堅採用五省六曹制,即後來的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奠基。楊堅勵精圖治,崇尚節儉,發展生產,對社會各個領域的一系列改革,對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作用。因此,社會富足,全國安寧,編戶大增,倉儲豐實,南北民眾得以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繁榮景象,史學家稱之為“開皇之治”。 而到了隋煬帝時期,因為煬帝大興土木,一改文帝的節儉之風,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又頻繁發動戰爭,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引得民怨人忿,最後爆發了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天下大亂,最後致使國家也滅亡了。 所以說隋朝“其興也忽也,其亡也速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83年2月15日出生的水瓶座的2010運勢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