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趣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本課程開發之民間對聯
對 聯 趣 談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充滿趣味和智慧的對聯世界。
巧 對(兩則)
陳摩人
(一)
清代初,連山蓮塘人彭希商,號會齋,十三歲時即在當時縣學就讀,學使來查員生的業績與才學,信口出了一上聯曰:“諸肉不如豬肉味”求下聯。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時應對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學使聽了非常高興,稱讚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為秀才,據說從此彭族開始成為“書香門第”之家)。後來彭希商由拔貢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學政官)頗有聲望。
(二)
清代中葉,有個人叫鄧維森,據說自幼聰慧,進入私塾讀書前就能吟詩作對,遠近聞名。有一次,外地江右來了一位名士,聽說鄧維森是個神童,便來和睦鄉來找他,正巧和鄧維森在村頭池塘邊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聯曰:
“一池浮萍,許多魚蝦藏底下。”
鄧維森聽了,毫不困難地對道:
“兩株喬樹,若干鳥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聽後非常欣賞,讚揚道:“好對,好對!”
“頭落地”對“角朝天”
從前,有位書生趕路上京考試,走到一個三叉路口時,不知從那條路走好。剛好看見有位老大爺在河邊大石上磨斧頭,他走上去向老大爺問路。老大爺抬頭看看書生,想了想,就說了幾句話:“磨斧頭,上山頭,砍木頭,頭頭落地”。他說:“如果你對得上,就指路給你。”書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裡,妻子奇怪地問他:“為什麼又走回來?”書生只好將路上遇見老大爺,問路出對的情況告知妻子。嘆了口氣說:“你彆著急,明天一早我就幫你想出來,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覺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來,叫書生跟著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門外,就折起一邊衫角,直走到塘邊,坐上小船,到塘裡摘菱。書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於是,辭別妻子趕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爺,他對:“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爺聽了,高興地指路給他前去。
研討與練習
一、 仔細閱讀故事中的三副對聯,請你說說對聯都有那一些特點。
二、 讀了文中的三個小故事,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結合實際上談談你自己的切身體會。
三、 利用課餘、寒暑假時間,收集出現在你身邊、生活中一些對聯,如行業聯、裝飾聯、春聯、壽聯等。並拿回學校與其他同學交流欣賞。
課本內容說明
《巧對》兩則,分別講了彭希商和鄧維森兩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內容真實、生動有趣且充滿智慧。彭希商因對對子而成為秀才,鄧維森因對對子大受江右名士稱讚,能讓學生從中受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故事中的兩對對聯無論在字數、平仄、詞性、內容方面都對得很工整。
第一則中的對聯,屬於異字同音對,即把一個字或幾個字形、字義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分別字排在一副對聯內。如“諸”和“豬”同音,“百”和“柏”同音。上下聯都是七個字。上聯末字音調是去聲,屬仄聲;下聯末字音調是陰平,屬平聲,符合對聯的仄起平落,平仄相合,音調和諧。相同位置詞語的詞性也對得十分工整,如“諸肉”對“百花”(名詞對名詞),“不如”對“怎比”(虛詞對虛詞),“豬肉”對“柏花”(名詞對名詞),“味”對“香”(形容詞對形容詞)。並且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聯講的是所有的肉類都不如豬肉的味道,下聯運用一個反問句,表明所有的花都比不上柏花香。
第二則中的對聯,上下聯都是十一個字。上下聯末字分別是“下”和“底”,同樣符合對聯“仄起平落”的要求。且詞性也對得十分工整,如“一池”對“兩株”(數量詞對數量詞),“浮萍”對“喬樹”(名詞對名詞),“許多”對“若干”(副詞對副詞),“藏”對“宿”(動詞對動詞),“底下”對“其中”(副詞對副詞)。上聯講的是在浮萍下藏著許多魚蝦,下聯講的是在喬樹中宿著若干鳥雀,內容也相關。
《“頭落地”對“角朝天”》講了一個書生問路應對的有趣故事,對聯同樣充滿智慧。此聯屬復字對,即將一個或幾個字按照某種規律,重複出現。如對聯中的“頭”和“角”字。除此之外,在字數、平仄、詞性、內容上也對得十分工整,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了。
一、 細閱讀故事中的三副對聯,請你說說對聯都有那一些特點。
此題意在讓學生初步瞭解對聯的基本特點,形成初步認識。能判斷什麼是對聯,併為填寫簡單的對聯打下基礎。
此題目的讓學生從文中人物身上受到思想教育,從而認識到博覽群書、刻苦學習的重要性。
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聯絡起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語文活動教案——對聯趣談
活動目的:
1、 讓學生透過課外閱讀和課內交流,知道對聯是中國獨特而寶貴的文學遺產,是中國文學園地中的一枝奇花草。
2、 豐富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瞭解對聯的特點,並嘗試對簡單的對聯。
3、 激發學生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說話和思維的能力。
活動準備:向學生推薦一些談對聯的書籍和文章,並要求學生摘錄一些對聯故事、知識,收、隼精彩的對聯,準備課內交流。
活動過程:
一、 教師談話引入。
泱泱中華大地,孕育了多少靈秀人物;滔滔歷史長河,流淌著多少文化特產。這些文化傳統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異草,裝飾著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的人類文化大觀園,對聯就是其中的一種。古人學語文,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學對聯,古往今來,許許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對對子來展現自己的才華,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和豐富的軼聞趣事。
二、說對聯故事。
清代中葉,連山和睦鄉的鄧維森,據說自幼聰慧,進入私塾讀書前就能吟詩作對,遠近聞名。有一次,外地江右來了一位名士,聽說鄧維森是個神童,便來和睦鄉來找他,正巧和鄧維森在村頭池塘邊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聯曰:
教師小結
對聯一般有四個基本特點:
A、 字數要對,就是要求兩個句子的字數相等,配好成對。
B、平仄相合,音調合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有抑揚頓挫之美。
C、對仗工整,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以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
D、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複。
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自上而下,不能顛倒。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作用。
(具體分析見課文內容說明)
(2)從這個小故事中,你學到了什麼?
三 學生交流對故事
1 同學們課前都收集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請說給一般說給班上的同學聽聽。
2 指名說。
四 練習寫對聯
欣賞了這麼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來寫寫對聯,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試試。
1 老師這有幾副上聯,請大家對下聯。
蠶吐絲——(蜂釀蜜) 辭舊歲——(迎新年)
說時機_——(顧大局) 畫餅充飢——(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
神如東海闊——(壽比南山高)
處處春光好——(家家氣象新)
家中世界小——(網上天地寬)
冬去山清水秀——(春來鳥語花香)
2、個人或小組出對,同學應對。
3、我這裡還有不完整的幾副對聯,請大家幫忙對對。
(1)寫缺字對聯
活到老,學到老,老不服老。
畫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數字對聯
快過年了,家家戶戶都忙著貼對聯,一個窮得快揭不開鍋的老秀才為自己寫了一副對聯。
橫批:南北----沒有東西
上聯:二三四五----缺一(衣)
下聯: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這副對聯含著的意思嗎?
(3)敦沫若幼年在私塾讀書,有一次和同學們偷吃了廟裡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狀,先生追問學生,沒人承認。先生說,我出個對子,誰能對上免罰。先生曰:“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敦沫若思索了片刻,對道:“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先生驚其才華,極為高興,全體學生都免予處罰。
四、 欣賞對聯
a) 對聯有著廣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場合看到過對聯呢?
b) 從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從一副副精妙的對聯,我們不難發現:對聯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奇葩,它能表達種種複雜的思想感情,它能增強喜慶氣氛,給人一種喜氣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
讓我們再來欣賞幾副對聯:
(1)無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似河水清。
(2)人過大佛寺,
寺佛大過人。
(3)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
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4)六畜興旺,
五穀豐登。
(5)爆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7)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五、 贈言結課
對聯是節慶賀婚滿堂生輝的使者,是華夏民族文墨精華的象徵。透過這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對對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讓我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對聯,用心去感受這一精髓所蘊涵的豐富的精神營養,不斷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對聯趣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本課程開發之民間對聯
對 聯 趣 談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充滿趣味和智慧的對聯世界。
巧 對(兩則)
陳摩人
(一)
清代初,連山蓮塘人彭希商,號會齋,十三歲時即在當時縣學就讀,學使來查員生的業績與才學,信口出了一上聯曰:“諸肉不如豬肉味”求下聯。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時應對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學使聽了非常高興,稱讚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為秀才,據說從此彭族開始成為“書香門第”之家)。後來彭希商由拔貢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學政官)頗有聲望。
(二)
清代中葉,有個人叫鄧維森,據說自幼聰慧,進入私塾讀書前就能吟詩作對,遠近聞名。有一次,外地江右來了一位名士,聽說鄧維森是個神童,便來和睦鄉來找他,正巧和鄧維森在村頭池塘邊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聯曰:
“一池浮萍,許多魚蝦藏底下。”
鄧維森聽了,毫不困難地對道:
“兩株喬樹,若干鳥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聽後非常欣賞,讚揚道:“好對,好對!”
“頭落地”對“角朝天”
從前,有位書生趕路上京考試,走到一個三叉路口時,不知從那條路走好。剛好看見有位老大爺在河邊大石上磨斧頭,他走上去向老大爺問路。老大爺抬頭看看書生,想了想,就說了幾句話:“磨斧頭,上山頭,砍木頭,頭頭落地”。他說:“如果你對得上,就指路給你。”書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裡,妻子奇怪地問他:“為什麼又走回來?”書生只好將路上遇見老大爺,問路出對的情況告知妻子。嘆了口氣說:“你彆著急,明天一早我就幫你想出來,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覺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來,叫書生跟著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門外,就折起一邊衫角,直走到塘邊,坐上小船,到塘裡摘菱。書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於是,辭別妻子趕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爺,他對:“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爺聽了,高興地指路給他前去。
研討與練習
一、 仔細閱讀故事中的三副對聯,請你說說對聯都有那一些特點。
二、 讀了文中的三個小故事,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結合實際上談談你自己的切身體會。
三、 利用課餘、寒暑假時間,收集出現在你身邊、生活中一些對聯,如行業聯、裝飾聯、春聯、壽聯等。並拿回學校與其他同學交流欣賞。
課本內容說明
《巧對》兩則,分別講了彭希商和鄧維森兩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內容真實、生動有趣且充滿智慧。彭希商因對對子而成為秀才,鄧維森因對對子大受江右名士稱讚,能讓學生從中受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故事中的兩對對聯無論在字數、平仄、詞性、內容方面都對得很工整。
第一則中的對聯,屬於異字同音對,即把一個字或幾個字形、字義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分別字排在一副對聯內。如“諸”和“豬”同音,“百”和“柏”同音。上下聯都是七個字。上聯末字音調是去聲,屬仄聲;下聯末字音調是陰平,屬平聲,符合對聯的仄起平落,平仄相合,音調和諧。相同位置詞語的詞性也對得十分工整,如“諸肉”對“百花”(名詞對名詞),“不如”對“怎比”(虛詞對虛詞),“豬肉”對“柏花”(名詞對名詞),“味”對“香”(形容詞對形容詞)。並且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聯講的是所有的肉類都不如豬肉的味道,下聯運用一個反問句,表明所有的花都比不上柏花香。
第二則中的對聯,上下聯都是十一個字。上下聯末字分別是“下”和“底”,同樣符合對聯“仄起平落”的要求。且詞性也對得十分工整,如“一池”對“兩株”(數量詞對數量詞),“浮萍”對“喬樹”(名詞對名詞),“許多”對“若干”(副詞對副詞),“藏”對“宿”(動詞對動詞),“底下”對“其中”(副詞對副詞)。上聯講的是在浮萍下藏著許多魚蝦,下聯講的是在喬樹中宿著若干鳥雀,內容也相關。
《“頭落地”對“角朝天”》講了一個書生問路應對的有趣故事,對聯同樣充滿智慧。此聯屬復字對,即將一個或幾個字按照某種規律,重複出現。如對聯中的“頭”和“角”字。除此之外,在字數、平仄、詞性、內容上也對得十分工整,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了。
研討與練習
一、 細閱讀故事中的三副對聯,請你說說對聯都有那一些特點。
此題意在讓學生初步瞭解對聯的基本特點,形成初步認識。能判斷什麼是對聯,併為填寫簡單的對聯打下基礎。
二、 讀了文中的三個小故事,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結合實際上談談你自己的切身體會。
此題目的讓學生從文中人物身上受到思想教育,從而認識到博覽群書、刻苦學習的重要性。
三、 利用課餘、寒暑假時間,收集出現在你身邊、生活中一些對聯,如行業聯、裝飾聯、春聯、壽聯等。並拿回學校與其他同學交流欣賞。
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聯絡起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語文活動教案——對聯趣談
活動目的:
1、 讓學生透過課外閱讀和課內交流,知道對聯是中國獨特而寶貴的文學遺產,是中國文學園地中的一枝奇花草。
2、 豐富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瞭解對聯的特點,並嘗試對簡單的對聯。
3、 激發學生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說話和思維的能力。
活動準備:向學生推薦一些談對聯的書籍和文章,並要求學生摘錄一些對聯故事、知識,收、隼精彩的對聯,準備課內交流。
活動過程:
一、 教師談話引入。
泱泱中華大地,孕育了多少靈秀人物;滔滔歷史長河,流淌著多少文化特產。這些文化傳統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異草,裝飾著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的人類文化大觀園,對聯就是其中的一種。古人學語文,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學對聯,古往今來,許許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對對子來展現自己的才華,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和豐富的軼聞趣事。
二、說對聯故事。
巧 對(兩則)
陳摩人
(一)
清代初,連山蓮塘人彭希商,號會齋,十三歲時即在當時縣學就讀,學使來查員生的業績與才學,信口出了一上聯曰:“諸肉不如豬肉味”求下聯。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時應對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學使聽了非常高興,稱讚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為秀才,據說從此彭族開始成為“書香門第”之家)。後來彭希商由拔貢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學政官)頗有聲望。
(二)
清代中葉,連山和睦鄉的鄧維森,據說自幼聰慧,進入私塾讀書前就能吟詩作對,遠近聞名。有一次,外地江右來了一位名士,聽說鄧維森是個神童,便來和睦鄉來找他,正巧和鄧維森在村頭池塘邊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聯曰:
“一池浮萍,許多魚蝦藏底下。”
鄧維森聽了,毫不困難地對道:
“兩株喬樹,若干鳥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聽後非常欣賞,讚揚道:“好對,好對!”
“頭落地”對“角朝天”
從前,有位書生趕路上京考試,走到一個三叉路口時,不知從那條路走好。剛好看見有位老大爺在河邊大石上磨斧頭,他走上去向老大爺問路。老大爺抬頭看看書生,想了想,就說了幾句話:“磨斧頭,上山頭,砍木頭,頭頭落地”。他說:“如果你對得上,就指路給你。”書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裡,妻子奇怪地問他:“為什麼又走回來?”書生只好將路上遇見老大爺,問路出對的情況告知妻子。嘆了口氣說:“你彆著急,明天一早我就幫你想出來,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覺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來,叫書生跟著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門外,就折起一邊衫角,直走到塘邊,坐上小船,到塘裡摘菱。書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於是,辭別妻子趕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爺,他對:“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爺聽了,高興地指路給他前去。
教師小結
對聯一般有四個基本特點:
A、 字數要對,就是要求兩個句子的字數相等,配好成對。
B、平仄相合,音調合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有抑揚頓挫之美。
C、對仗工整,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以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
D、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複。
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自上而下,不能顛倒。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作用。
(具體分析見課文內容說明)
(2)從這個小故事中,你學到了什麼?
三 學生交流對故事
1 同學們課前都收集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請說給一般說給班上的同學聽聽。
2 指名說。
四 練習寫對聯
欣賞了這麼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來寫寫對聯,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試試。
1 老師這有幾副上聯,請大家對下聯。
蠶吐絲——(蜂釀蜜) 辭舊歲——(迎新年)
說時機_——(顧大局) 畫餅充飢——(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
神如東海闊——(壽比南山高)
處處春光好——(家家氣象新)
家中世界小——(網上天地寬)
冬去山清水秀——(春來鳥語花香)
2、個人或小組出對,同學應對。
3、我這裡還有不完整的幾副對聯,請大家幫忙對對。
(1)寫缺字對聯
活到老,學到老,老不服老。
畫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數字對聯
快過年了,家家戶戶都忙著貼對聯,一個窮得快揭不開鍋的老秀才為自己寫了一副對聯。
橫批:南北----沒有東西
上聯:二三四五----缺一(衣)
下聯: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這副對聯含著的意思嗎?
(3)敦沫若幼年在私塾讀書,有一次和同學們偷吃了廟裡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狀,先生追問學生,沒人承認。先生說,我出個對子,誰能對上免罰。先生曰:“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敦沫若思索了片刻,對道:“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先生驚其才華,極為高興,全體學生都免予處罰。
四、 欣賞對聯
a) 對聯有著廣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場合看到過對聯呢?
b) 從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從一副副精妙的對聯,我們不難發現:對聯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奇葩,它能表達種種複雜的思想感情,它能增強喜慶氣氛,給人一種喜氣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
讓我們再來欣賞幾副對聯:
(1)無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似河水清。
(2)人過大佛寺,
寺佛大過人。
(3)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
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4)六畜興旺,
五穀豐登。
(5)爆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7)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五、 贈言結課
對聯是節慶賀婚滿堂生輝的使者,是華夏民族文墨精華的象徵。透過這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對對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讓我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對聯,用心去感受這一精髓所蘊涵的豐富的精神營養,不斷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