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機,又稱空中指揮預警飛機,是裝有遠端警戒雷達用於搜尋、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指揮並可引導己方飛機執行作戰任務的飛機。大多數預警機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機背上背有一個大 “蘑菇”,那是預警雷達的天線罩。目前,世界上擁有預警機的主要國家和機型有:中國有空警-2000 美國裝備了E-2A、B、C、2000型"鷹眼"預警機和E-3"望樓"預警機、E-8"聯合星"遠距離雷達監視機,俄羅斯裝備了A-50"中堅"預警機、圖-126預警機,英國裝備了"獵迷"-MK3預警機,日本裝備了E-767預警機和E-2C"鷹眼"預警機,以色列裝備了先進的"費爾康"預警機……預警機自誕生之日起,就在幾場高技術區域性戰爭中大顯身手,屢建奇功,深受各國青睞。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海軍根據太平洋海空戰的經驗教訓,為了及時發現利用艦載雷達盲區接近艦隊的敵機,試驗將警戒雷達裝在飛機上,利用飛機的飛行高度,縮小雷達盲區,擴大探測距離,於是便把當時最先進的雷達搬上了小型的TBM─3W飛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架空中預警機試驗機AD─3W “復仇者”,它於1944年首次試飛。後來,美國和英國又研製試驗了幾種預警機,但它們由於雷達功能單一、下視能力和目標分辨能力差等技術難題未解決,所以難以達到實際使用的要求。 50年代,美國繼續預警機的研製工作,將新型雷達安裝在C─1A小型運輸機上,改裝成XTF─1W早期預警機,於1956年12月17日前次試飛,後來又經改進,裝上新型電子裝置,在1958年3月3日試飛成功,正式定名為E─1B “跟蹤者”式艦載預警機,1960年1月20日正式裝備美國海軍。E─1B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用的預警機,它初步具備了探測,海上和空中目標、識別敵我、引導己方飛機攻擊敵方目標的能力。它的雷達探測距離為200公里,可同時引導20─30架己方飛機進行攻擊。但E─1B機載雷達的分辨能力還不很強,雷達資料不能傳輸級航空母艦的指揮中心,而且引導能力也有限,一艘航空母艦載飛機60─90架,若同時升空,就需2─4架預警機進行引導,否則很容易造成混亂。 70年代,脈衝多普勒雷達技術和機載動目標顯示技術的進步,使預警機在陸地和海洋上空具備了良好的下視能力;三座標雷達(可同時測定目標的方位 、距離和高度)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預警機的功能由警戒發展到可同時對多批目標實施指揮引導。於是便誕生了新一代預警機,其代表是美海軍的E─2C 美國海軍E2C型艦載預警機“鷹眼”和美空軍的E─3A “望樓”。現代預警機實際上是空中雷達站兼指揮中心,所以它又被稱為 “空中警戒與控制系統”飛機。E─2C可探測和判明480公里遠的敵機威脅,它至少能同時自動和連續跟蹤250個目標,還能同時指揮引導己方飛機對其中30個威脅最大的目標進行截擊。E─3A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達370公里,可同時跟蹤約600批目標,引導截擊約100批目標。預警機可提高己方戰鬥機效能60%以上,所以它在現代戰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982年4月,在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發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隊由於未裝備預警機,不能及時發現低空襲來的阿根廷飛機,以致遭受重創。同年6月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空軍使用E─2C預警機引導己方飛機,襲擊敘利亞軍隊駐貝卡谷地的防空導彈陣地,並進行空戰。結果敘軍19個導彈連被毀,約80架被擊落,而以這方無一損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E─2C和E─3A預警機為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贏得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美國近年來的多次海空作戰行動中,無一不出現預警機的身影。 它進入戰爭領域的歷史並不長,但是由於它能夠有效降低敵機低空空防機率,集指揮、情報、通訊和控制等系統功能於一身,成為軍事領域的新寵。一位軍事專家曾說過,“一個國家如果擁有較好的預警機,即使戰機數量只有對手的一半,也一樣可以贏得戰爭。”預警機實際上是把預警雷達及相應的資料處理裝置搬到高空,以克服地面預警雷達的盲區,從而有效地擴大整個空間的預警範圍。機上一般包括:雷達探測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電子偵察和通訊偵察系統;導航系統;資料處理系統;通訊系統;顯示和控制系統等。 預警機是二戰後發展起來的一個特殊機種。二戰期間雷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使之能有效地探測遠距離目標。但是,雷達波是直線傳播的,而地球表面卻是彎曲的,這就限制了地面雷達的探測範圍。要想讓雷達探測得更遠,就必須增高雷達距離地面的位置。因此,雷達便被架設在高山上。70年代以來,美、英、蘇先後研製的新一代預警機都安裝了效能更好的脈衝多普勒雷達,並裝有敵我識別、情報處理和電子對抗等裝置,不僅可以及時發現和監視低空入侵目標,還可以指揮己方戰鬥機進行攔截和攻擊,自我保護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 [編輯本段]預警機的運用 預警機靠形成電子偵察警戒網,為航空母艦"掌舵" 主要由航空母艦艦載預警飛機和偵察衛星等組成,通常以電子偵察裝置等發現敵目標,迅速將情報資訊傳送給航空母艦指揮控制中心,由其指揮艦載武器實施攻擊。 電子偵察警戒網的主要任務是:爭取在敵作戰平臺(飛機、水面艦艇和潛艇)發射導彈之前將其發現,並引導己方兵力進行攔截和干擾;發現來襲導彈後即向航空母艦戰鬥群發出警報,進行目標指示,保障戰鬥群的各道防線實施有效干擾或將導彈擊毀。 艦載預警機通常配置在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敵來襲方向上,前出距離為200海里,帶副油箱時續航為6小時。每艘航空母艦搭載預警機4~5架(一箇中隊)。作戰時能保證有一架在空中警戒。預警機可在半徑數百海里、高度30000米以下的廣闊空域同時發現、識別、跟蹤、監視250個以上速度不同的各類目標,並控制30架作戰飛機進行空戰。它在航空母艦前方370公里空中警戒時,透過資料鏈等通訊裝置為航空母艦戰鬥群及時提供距航空母艦千餘公里以內的來襲高空轟炸機、低空轟炸機、低空戰鬥機、艦船和低空巡航導彈等目標的座標、批路及主要引數。 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戰術旗艦指揮中心與預警機之間有資料鏈進行資訊交換,共同完成預警及任務分配等任務。預警機的電子偵察裝置和機載雷達可在複雜電磁環境中工作,能抗擊敵電子干擾。 如E-2T預警機作戰使用時,可全面監控其防區範圍至對方縱深內的廣闊空域,增加預警時間,加大防禦縱深,進而對對方達成戰役的隱蔽性、突然性構成嚴重威脅;可對己方作戰飛機實施及時的指揮、引導,增加主戰飛機的作戰範圍,先對對方發現和攻擊;可前出指揮引導,當情況需要時,E-2T也可在F-16的掩護下,前出150~2千米進行區外活動,實施警戒、指揮、引導等綜合保障,進而對對方縱深部署構成經常性的威脅。當飛行高度為9100米時,其對高空轟炸機發現距離為650千米,對低空轟炸機的發現距離為480千米,對低空戰鬥機的發現距離為408千米,對艦船的發現距離為360千米,對低空巡航導彈的發現距離為250千米。E-2T升空後,可有效彌補地面雷達存在的對低空目標的探測死角。1架飛行在約10000米高度的E-2T,可偵測時速0.9馬赫的低空飛行目標,可較地面雷達提前20分鐘發現目標,因而可使防空預警時間由原來的5分鐘增加到25分鐘。E-2T與IDF、F-5E、Phantom2000、F-16等型戰鬥機可實現資料傳輸系統聯網,聯網後1架E-2T型機留空活動,可同時引導190批飛機實施空戰。E-2T裝備有ALR-73被動探測系統,可偵測距其850千米處的電子訊號發射源,可與EC-130H型電子戰飛機配合實施電子戰行動。? 預警機是航空母艦的"千里眼",作戰就怕對方發現自身弱點 預警機雖監視範圍大、指揮自動化程度高、目標處理容量大、抗干擾能力強,通常遠離戰線、縱深部署、執勤時有殲擊機掩護,工作效率高。但它也存在著許多弱點:活動區域和飛行諸元相對固定;活動高度一般在8000~10000米,有一定規律;飛機體形較大,雷達反射截面積大,利於雷達發現和跟蹤,行跡容易暴露;機動幅度小,機載雷達只有在飛機轉彎坡度小於10度的條件下,才能保證對空的正常搜尋,且下視能力弱於上視能力;巡航速度慢,機上沒有攻擊武器,自衛能力弱;電子防護能力弱,工作功率較大,極易對方探測、電子干擾和反輻射導彈攻擊;技術複雜,作戰操縱不便。在未來作戰中,我們只有打掉敵預警機,才能挖掉敵航空母艦上的"眼睛",癱瘓敵"大腦"中樞,掌握戰場制空權和主動權。因此,應立足現有裝備,針對其弱點,尋求有效的戰法。 如E-2T預警機的弱點有以下三個方面:機動性差。由於其速度/巡航速度496千米/小時,最大速度也僅598千米/小時,實用升限低只有9390米,因而在受到導彈攻擊時難以規避;被彈面積大。E-2T身長17.54米,翼展24.56米,天線直徑約7.3米。據理論計算其被彈面積是F-16飛機的1.6、米格-29機的1.5倍,被命中擊毀的機率高;自身沒有防禦能力。一旦對方攻擊武器突破其掩護兵力的防護,E-2T就成了沒有還手之力的靶子。? 預警機有對方乘虛而入的戰機,打掉預警機的招法層出不窮 在未來作戰中,強敵航母戰鬥群駛抵作戰海區後,艦載預警機首先要升空,並實施及時不間斷的探測,以掌握情況,指揮引導其他飛機作戰。所以作為航母戰鬥群C3I系統主要節點的預警機,就成為欲反擊航母優先攻擊的目標,只有先打掉這個指揮、探測、引導的環節,才能奪取電磁優勢,實施有效的電子對抗。 電子偵察,及早預警 要根據敵預警機基地和我重要保衛目標的位置,研究敵航母出動的主要方向,針對敵預警機的活動高度、探測能力,分析判斷其可能的活動區域;採取電子偵察機和技偵部隊等多種手段,加強對敵動向、通訊和預警系統、各類目標的偵察監視,及時掌握敵預警機活動情報;針對敵預警機飛行高度高、目標大、不斷工作的弱點,我可及時啟用大功率干擾雷達,突然探測;廣泛收集電子情報,組織對預警機預先電子偵察和直接電子偵察,準確地掌握其作戰活動規律。 欺騙迷敵,電子干擾 要集中主要電子對抗力量,干擾預警機機載搜尋雷達,為航空兵突擊兵力開闢安全的電磁通道;採取模擬欺騙,巧設誘餌,嚴密組織電子防禦,以防止敵預警機的雷達搜尋及電子偵察,避開電子戰飛機的電子進攻和反輻射導彈攻擊;對敵軍戰略電子偵察和航母編隊的戰術電子偵察進行電子欺騙。中東戰爭、馬島戰爭以及海灣戰爭都一再表明,只要施計用謀,可以隱蔽戰役戰術行動企圖,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經常使用無人偵察機和干擾機在箔條幹擾走廊的掩護下,抵近航母編隊實施干擾,頻頻調動敵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其他作戰飛機,誘導欺騙敵雷達開機、電臺工作,對航母編隊進行電子疲憊。 布撒擾片,通訊干擾 由金屬箔條形成的干擾走廊是干擾敵預警機機載雷達的簡便有效方法。戰役行動開始時,首先出動電子干擾飛機,在航母編隊周圍空域多方向、多層次大量布撒箔條幹擾走廊,同時使用干擾飛機從多個方向對敵預警機機載預警搜尋雷達和區域防空系統的相控陣雷達施放大功率有源干擾。可以出動電子干擾飛機用機載通訊干擾裝備,對敵艦載特高頻衛星通訊收發信機和衛星訊號接收機進行有源壓制性或有源欺騙性干擾,破壞衛星通訊的接收系統。 空中打擊,以空制空 眾所周知,艦載預警機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都在距航母數百公里的地方巡邏,從而為我們率先打擊敵預警機提供了可乘之機。當掌握敵預警機活動區域位置資訊時,我機應先期起飛,隱蔽出航,儘可能與敵預警機同時到達其預定活動區域,對其實施突然打擊;當敵預警機換班或空中加油時,應抓住其機動能力受限,疏於戒備的有利時機,適時組織力量進行打擊;要根據戰場情況和敵預警機可能活動的空域範圍,劃定電子干擾機和殲擊掩護機活動區域,以保證一旦發現預警機,能夠立即升空,按照所劃定的區域對敵干擾;要採取多向進入,多機突防圍殲戰法,低空進入,低空接敵,低空佔據待機點,然後以快速機動的效能優勢,迅速爬高搶佔有利空域,突然發起導彈攻擊。 機動設伏,遠端打擊 敵預警機通常在空中進攻編隊後側,距攻擊目標一定距離(300~400千米左右)的中高空空域活動,有相當的掩護兵力和一定的干擾自衛能力,能及時發現來自空中和地面的威脅,並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因此,打敵預警機,要全面掌握敵預警機活動規律和特點,搞清其優長和弱點,切實做到"知彼"。要選擇作戰空域大、反應速度快的地空導彈部隊,擔負打預警機任務,部署在防空區內,在掌握敵行動徵候後,攜帶精幹主戰裝備以摩托化行軍方式,在數小時內快速機動前出至預定作戰地域,選擇敵預警機探測盲區範圍,佔領發射陣地,做好戰鬥準備。作戰中,應放過敵其他飛機,專門伏擊在作戰地域上空活動的敵預警機;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每射擊一次(打一仗)就立即轉移陣地或撤回原防區;要充分發揮遠戰武器的威力,待敵預警機準備升高和著陸時,迅速突然襲擊,打擊敵飛行平臺。?
預警機,又稱空中指揮預警飛機,是裝有遠端警戒雷達用於搜尋、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指揮並可引導己方飛機執行作戰任務的飛機。大多數預警機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機背上背有一個大 “蘑菇”,那是預警雷達的天線罩。目前,世界上擁有預警機的主要國家和機型有:中國有空警-2000 美國裝備了E-2A、B、C、2000型"鷹眼"預警機和E-3"望樓"預警機、E-8"聯合星"遠距離雷達監視機,俄羅斯裝備了A-50"中堅"預警機、圖-126預警機,英國裝備了"獵迷"-MK3預警機,日本裝備了E-767預警機和E-2C"鷹眼"預警機,以色列裝備了先進的"費爾康"預警機……預警機自誕生之日起,就在幾場高技術區域性戰爭中大顯身手,屢建奇功,深受各國青睞。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海軍根據太平洋海空戰的經驗教訓,為了及時發現利用艦載雷達盲區接近艦隊的敵機,試驗將警戒雷達裝在飛機上,利用飛機的飛行高度,縮小雷達盲區,擴大探測距離,於是便把當時最先進的雷達搬上了小型的TBM─3W飛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架空中預警機試驗機AD─3W “復仇者”,它於1944年首次試飛。後來,美國和英國又研製試驗了幾種預警機,但它們由於雷達功能單一、下視能力和目標分辨能力差等技術難題未解決,所以難以達到實際使用的要求。 50年代,美國繼續預警機的研製工作,將新型雷達安裝在C─1A小型運輸機上,改裝成XTF─1W早期預警機,於1956年12月17日前次試飛,後來又經改進,裝上新型電子裝置,在1958年3月3日試飛成功,正式定名為E─1B “跟蹤者”式艦載預警機,1960年1月20日正式裝備美國海軍。E─1B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用的預警機,它初步具備了探測,海上和空中目標、識別敵我、引導己方飛機攻擊敵方目標的能力。它的雷達探測距離為200公里,可同時引導20─30架己方飛機進行攻擊。但E─1B機載雷達的分辨能力還不很強,雷達資料不能傳輸級航空母艦的指揮中心,而且引導能力也有限,一艘航空母艦載飛機60─90架,若同時升空,就需2─4架預警機進行引導,否則很容易造成混亂。 70年代,脈衝多普勒雷達技術和機載動目標顯示技術的進步,使預警機在陸地和海洋上空具備了良好的下視能力;三座標雷達(可同時測定目標的方位 、距離和高度)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預警機的功能由警戒發展到可同時對多批目標實施指揮引導。於是便誕生了新一代預警機,其代表是美海軍的E─2C 美國海軍E2C型艦載預警機“鷹眼”和美空軍的E─3A “望樓”。現代預警機實際上是空中雷達站兼指揮中心,所以它又被稱為 “空中警戒與控制系統”飛機。E─2C可探測和判明480公里遠的敵機威脅,它至少能同時自動和連續跟蹤250個目標,還能同時指揮引導己方飛機對其中30個威脅最大的目標進行截擊。E─3A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達370公里,可同時跟蹤約600批目標,引導截擊約100批目標。預警機可提高己方戰鬥機效能60%以上,所以它在現代戰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982年4月,在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發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隊由於未裝備預警機,不能及時發現低空襲來的阿根廷飛機,以致遭受重創。同年6月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空軍使用E─2C預警機引導己方飛機,襲擊敘利亞軍隊駐貝卡谷地的防空導彈陣地,並進行空戰。結果敘軍19個導彈連被毀,約80架被擊落,而以這方無一損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E─2C和E─3A預警機為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贏得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美國近年來的多次海空作戰行動中,無一不出現預警機的身影。 它進入戰爭領域的歷史並不長,但是由於它能夠有效降低敵機低空空防機率,集指揮、情報、通訊和控制等系統功能於一身,成為軍事領域的新寵。一位軍事專家曾說過,“一個國家如果擁有較好的預警機,即使戰機數量只有對手的一半,也一樣可以贏得戰爭。”預警機實際上是把預警雷達及相應的資料處理裝置搬到高空,以克服地面預警雷達的盲區,從而有效地擴大整個空間的預警範圍。機上一般包括:雷達探測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電子偵察和通訊偵察系統;導航系統;資料處理系統;通訊系統;顯示和控制系統等。 預警機是二戰後發展起來的一個特殊機種。二戰期間雷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使之能有效地探測遠距離目標。但是,雷達波是直線傳播的,而地球表面卻是彎曲的,這就限制了地面雷達的探測範圍。要想讓雷達探測得更遠,就必須增高雷達距離地面的位置。因此,雷達便被架設在高山上。70年代以來,美、英、蘇先後研製的新一代預警機都安裝了效能更好的脈衝多普勒雷達,並裝有敵我識別、情報處理和電子對抗等裝置,不僅可以及時發現和監視低空入侵目標,還可以指揮己方戰鬥機進行攔截和攻擊,自我保護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 [編輯本段]預警機的運用 預警機靠形成電子偵察警戒網,為航空母艦"掌舵" 主要由航空母艦艦載預警飛機和偵察衛星等組成,通常以電子偵察裝置等發現敵目標,迅速將情報資訊傳送給航空母艦指揮控制中心,由其指揮艦載武器實施攻擊。 電子偵察警戒網的主要任務是:爭取在敵作戰平臺(飛機、水面艦艇和潛艇)發射導彈之前將其發現,並引導己方兵力進行攔截和干擾;發現來襲導彈後即向航空母艦戰鬥群發出警報,進行目標指示,保障戰鬥群的各道防線實施有效干擾或將導彈擊毀。 艦載預警機通常配置在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敵來襲方向上,前出距離為200海里,帶副油箱時續航為6小時。每艘航空母艦搭載預警機4~5架(一箇中隊)。作戰時能保證有一架在空中警戒。預警機可在半徑數百海里、高度30000米以下的廣闊空域同時發現、識別、跟蹤、監視250個以上速度不同的各類目標,並控制30架作戰飛機進行空戰。它在航空母艦前方370公里空中警戒時,透過資料鏈等通訊裝置為航空母艦戰鬥群及時提供距航空母艦千餘公里以內的來襲高空轟炸機、低空轟炸機、低空戰鬥機、艦船和低空巡航導彈等目標的座標、批路及主要引數。 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戰術旗艦指揮中心與預警機之間有資料鏈進行資訊交換,共同完成預警及任務分配等任務。預警機的電子偵察裝置和機載雷達可在複雜電磁環境中工作,能抗擊敵電子干擾。 如E-2T預警機作戰使用時,可全面監控其防區範圍至對方縱深內的廣闊空域,增加預警時間,加大防禦縱深,進而對對方達成戰役的隱蔽性、突然性構成嚴重威脅;可對己方作戰飛機實施及時的指揮、引導,增加主戰飛機的作戰範圍,先對對方發現和攻擊;可前出指揮引導,當情況需要時,E-2T也可在F-16的掩護下,前出150~2千米進行區外活動,實施警戒、指揮、引導等綜合保障,進而對對方縱深部署構成經常性的威脅。當飛行高度為9100米時,其對高空轟炸機發現距離為650千米,對低空轟炸機的發現距離為480千米,對低空戰鬥機的發現距離為408千米,對艦船的發現距離為360千米,對低空巡航導彈的發現距離為250千米。E-2T升空後,可有效彌補地面雷達存在的對低空目標的探測死角。1架飛行在約10000米高度的E-2T,可偵測時速0.9馬赫的低空飛行目標,可較地面雷達提前20分鐘發現目標,因而可使防空預警時間由原來的5分鐘增加到25分鐘。E-2T與IDF、F-5E、Phantom2000、F-16等型戰鬥機可實現資料傳輸系統聯網,聯網後1架E-2T型機留空活動,可同時引導190批飛機實施空戰。E-2T裝備有ALR-73被動探測系統,可偵測距其850千米處的電子訊號發射源,可與EC-130H型電子戰飛機配合實施電子戰行動。? 預警機是航空母艦的"千里眼",作戰就怕對方發現自身弱點 預警機雖監視範圍大、指揮自動化程度高、目標處理容量大、抗干擾能力強,通常遠離戰線、縱深部署、執勤時有殲擊機掩護,工作效率高。但它也存在著許多弱點:活動區域和飛行諸元相對固定;活動高度一般在8000~10000米,有一定規律;飛機體形較大,雷達反射截面積大,利於雷達發現和跟蹤,行跡容易暴露;機動幅度小,機載雷達只有在飛機轉彎坡度小於10度的條件下,才能保證對空的正常搜尋,且下視能力弱於上視能力;巡航速度慢,機上沒有攻擊武器,自衛能力弱;電子防護能力弱,工作功率較大,極易對方探測、電子干擾和反輻射導彈攻擊;技術複雜,作戰操縱不便。在未來作戰中,我們只有打掉敵預警機,才能挖掉敵航空母艦上的"眼睛",癱瘓敵"大腦"中樞,掌握戰場制空權和主動權。因此,應立足現有裝備,針對其弱點,尋求有效的戰法。 如E-2T預警機的弱點有以下三個方面:機動性差。由於其速度/巡航速度496千米/小時,最大速度也僅598千米/小時,實用升限低只有9390米,因而在受到導彈攻擊時難以規避;被彈面積大。E-2T身長17.54米,翼展24.56米,天線直徑約7.3米。據理論計算其被彈面積是F-16飛機的1.6、米格-29機的1.5倍,被命中擊毀的機率高;自身沒有防禦能力。一旦對方攻擊武器突破其掩護兵力的防護,E-2T就成了沒有還手之力的靶子。? 預警機有對方乘虛而入的戰機,打掉預警機的招法層出不窮 在未來作戰中,強敵航母戰鬥群駛抵作戰海區後,艦載預警機首先要升空,並實施及時不間斷的探測,以掌握情況,指揮引導其他飛機作戰。所以作為航母戰鬥群C3I系統主要節點的預警機,就成為欲反擊航母優先攻擊的目標,只有先打掉這個指揮、探測、引導的環節,才能奪取電磁優勢,實施有效的電子對抗。 電子偵察,及早預警 要根據敵預警機基地和我重要保衛目標的位置,研究敵航母出動的主要方向,針對敵預警機的活動高度、探測能力,分析判斷其可能的活動區域;採取電子偵察機和技偵部隊等多種手段,加強對敵動向、通訊和預警系統、各類目標的偵察監視,及時掌握敵預警機活動情報;針對敵預警機飛行高度高、目標大、不斷工作的弱點,我可及時啟用大功率干擾雷達,突然探測;廣泛收集電子情報,組織對預警機預先電子偵察和直接電子偵察,準確地掌握其作戰活動規律。 欺騙迷敵,電子干擾 要集中主要電子對抗力量,干擾預警機機載搜尋雷達,為航空兵突擊兵力開闢安全的電磁通道;採取模擬欺騙,巧設誘餌,嚴密組織電子防禦,以防止敵預警機的雷達搜尋及電子偵察,避開電子戰飛機的電子進攻和反輻射導彈攻擊;對敵軍戰略電子偵察和航母編隊的戰術電子偵察進行電子欺騙。中東戰爭、馬島戰爭以及海灣戰爭都一再表明,只要施計用謀,可以隱蔽戰役戰術行動企圖,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經常使用無人偵察機和干擾機在箔條幹擾走廊的掩護下,抵近航母編隊實施干擾,頻頻調動敵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其他作戰飛機,誘導欺騙敵雷達開機、電臺工作,對航母編隊進行電子疲憊。 布撒擾片,通訊干擾 由金屬箔條形成的干擾走廊是干擾敵預警機機載雷達的簡便有效方法。戰役行動開始時,首先出動電子干擾飛機,在航母編隊周圍空域多方向、多層次大量布撒箔條幹擾走廊,同時使用干擾飛機從多個方向對敵預警機機載預警搜尋雷達和區域防空系統的相控陣雷達施放大功率有源干擾。可以出動電子干擾飛機用機載通訊干擾裝備,對敵艦載特高頻衛星通訊收發信機和衛星訊號接收機進行有源壓制性或有源欺騙性干擾,破壞衛星通訊的接收系統。 空中打擊,以空制空 眾所周知,艦載預警機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都在距航母數百公里的地方巡邏,從而為我們率先打擊敵預警機提供了可乘之機。當掌握敵預警機活動區域位置資訊時,我機應先期起飛,隱蔽出航,儘可能與敵預警機同時到達其預定活動區域,對其實施突然打擊;當敵預警機換班或空中加油時,應抓住其機動能力受限,疏於戒備的有利時機,適時組織力量進行打擊;要根據戰場情況和敵預警機可能活動的空域範圍,劃定電子干擾機和殲擊掩護機活動區域,以保證一旦發現預警機,能夠立即升空,按照所劃定的區域對敵干擾;要採取多向進入,多機突防圍殲戰法,低空進入,低空接敵,低空佔據待機點,然後以快速機動的效能優勢,迅速爬高搶佔有利空域,突然發起導彈攻擊。 機動設伏,遠端打擊 敵預警機通常在空中進攻編隊後側,距攻擊目標一定距離(300~400千米左右)的中高空空域活動,有相當的掩護兵力和一定的干擾自衛能力,能及時發現來自空中和地面的威脅,並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因此,打敵預警機,要全面掌握敵預警機活動規律和特點,搞清其優長和弱點,切實做到"知彼"。要選擇作戰空域大、反應速度快的地空導彈部隊,擔負打預警機任務,部署在防空區內,在掌握敵行動徵候後,攜帶精幹主戰裝備以摩托化行軍方式,在數小時內快速機動前出至預定作戰地域,選擇敵預警機探測盲區範圍,佔領發射陣地,做好戰鬥準備。作戰中,應放過敵其他飛機,專門伏擊在作戰地域上空活動的敵預警機;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每射擊一次(打一仗)就立即轉移陣地或撤回原防區;要充分發揮遠戰武器的威力,待敵預警機準備升高和著陸時,迅速突然襲擊,打擊敵飛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