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26406020536

    愛恨喜怒與普羅大眾一樣,只是感情更濃烈,胸懷更廣大

    公元749年,入夜。

    聽著窗外杜鵑的陣陣啼叫,李白心煩意亂怎麼也睡不著。

    心裡默算著行程,怕不是剛過了五溪?

    可惜唯有天上一輪明月皎潔,心有所感遂提筆寫下千古名篇: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讓詩仙太白掛念得睡不著的這位就是王昌齡。

    如果以王昌齡為主角連載一部網路小說,只看前幾章的話,一定撲。

    因為自公元698年王昌齡出生以來,前二十年只幹了一件事——種地!

    是的,就是種地。

    公元718年,當李白18歲耐不住四川那麼大,來回看看時,王昌齡在種地。

    公元721年,當王維21歲狀元及第,名傳天下時,王昌齡還在種地。

    王昌齡種地不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退休老幹部般閒適愜意,而是“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地地道道的一個農夫。

    無他,就是因為家中貧寒,王昌齡不得不務農為生。

    雖說二十年來,春種秋收,勞動很辛苦,但得益於大唐盛世,日子過得倒也安穩。

    這日王昌齡農忙歸來,村子裡家家戶戶燃起炊煙,群鳥也嘰喳嘰喳著急趕路回家 ,天上一輪明月攀上枝頭,他突然間意識到自己已經23歲了,老大不小卻還一事無成,莫名有些傷感,想要去一線城市闖蕩一番的想法越發強烈。

    根據馬斯洛層次需要論來看,當滿足了基本需求後,人就會想實現自身價值,往更高的層次發展。

    那該如何做呢?思來想去,王昌齡下定決心,我不種地了!我要,我要去當道士!

    公元720年,23歲的王昌齡毅然決然告別家鄉,來到嵩山學道。

    嵩山在當時是道教聖地,《詩經》“嵩高惟嶽,峻極於天”就是稱讚其風姿。

    王昌齡選擇學道可不是吃錯了藥,腦袋糊塗了。

    自道教被李唐定為國教,當道士就成了一種潮流,詩仙太白就是道教中人。

    王昌齡趕著潮流在嵩山學了三年,眼瞅著26歲馬上而立之年了,也沒有在道界混出什麼名氣,感覺自己像條鹹魚,喪得不行!

    心情鬱悶的王昌齡便出門散心,這一走就是一年多,他走遍河南、河北、河東,一度客居太原,逛遍了中原大地。

    走這一路對王昌齡的世界觀造成不小影響,但見百姓安居樂業,君王勵精圖治,長安城內,八方來賀,洛陽城內,牡丹花開。

    杜甫有詩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王昌齡看著大唐盛世,心中無比歡喜,這是他生活的土地,他為之自豪,多想為國家做點什麼,可是舉國安定,一時之間也沒有施展抱負之地,思來想去,既然中原無事,索性就到塞外去!

    漫漫邊關,風沙滿地,王昌齡踏雪而行。

    陣營相連,帳篷相接,血與火綻放成另類的鮮花。

    狼嚎與戰鼓齊鳴,雁群與軍旗共卷,這裡是與關內截然不同的氣象!

    一群長年浴血疆場、置生死於不顧的漢子像是胡楊駐紮在這裡歷經風沙打磨,他們的膚色被大漠的驕陽曬得黝黑,經年的征戰,士兵的盔甲已被磨破。

    雪,大雪,紛紛揚揚地下起來。

    王昌齡一路走,一路看,卻越走越是震驚!

    出塞之前,王昌齡只感覺百姓生活安樂,大唐的白天,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大唐的夜晚,明月高懸,滿滿的詩情畫意,卻不想原來在盛世之下,竟然有這麼多健兒負重前行,有這麼多將士在萬里之外,守護著大唐。

    若說張騫西行“鑿空”了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玄奘西行取回真經,開創了法相宗,那麼王昌齡的西行也是有使命的!

    上天要藉助他的筆補全大唐的絕代風華,刻下專屬於赫赫漢唐的熱血豪情!

    王昌齡坐在篝火前,將士們團坐在他的周圍。

    白天,他已見過他們在雪地裡的操練,旌旗獵獵,劍戟如林,紅纓如潮,呼聲震天,真乃保家衛國之雄師也!

    王昌齡內心震撼,熱淚盈眶,想要寫些什麼,卻不知道如何能寫進數十萬熱血男兒的青春,寫盡這一片豪情壯志。

    他抬頭看,一輪明月正高懸天際。

    這輪明月見證過李廣、衛青橫掃大漠,見證過霍去病封狼居胥。

    再回頭,王昌齡看到雄偉的關塞屹立在北風中,屹立在長安的三千繁華之外,看到穿越千古的英傑躍馬殺敵: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成笑傲凌胡虜!

    此詩被譽為唐人千古七絕壓卷之作。每當國事垂危之時,人們總會想起王昌齡這首詩,燃起不盡豪情,抵禦外侮,保家衛國!

    王昌齡不再是那個農夫,也不是道士,就在詩成一刻猛地昇華為“七絕聖手”、“詩家夫子”王昌齡!

    三十年風雪積累,數萬里路跋涉,王昌齡厚積薄發,才情噴薄,以萬里大漠為紙,以數十萬好男兒刀劍為筆,揮毫潑墨: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將士爭相傳唱,只因這首詩,寫出了他們的心聲,有將軍過來敬酒,王昌齡一飲而盡,提筆複寫: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常說不去西部,就不知道中國有多大!

    置身於遼闊的大漠,總能讓人熱血沸騰,即使是王維恬淡的性子也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句,何況向來熱情如火的王昌齡?

    眼睛和心靈總要有一個在路上,這次西行給了王昌齡最寶貴的一筆精神財富!

    公元723-726這幾年,唐朝的西部邊陲少有戰事,一派和諧的景象,王昌齡看到了邊塞將士的艱苦生活,也見識了唐王朝疆域的遼闊,不過生活還是要繼續。

    開元十三年乙丑(725)王昌齡又回到長安,這年他28歲。

    28歲對於古人來說已經是很大的年齡了,王昌齡也陷入了“中年危機”。

    這一年,唐玄宗剛封禪泰山。他不安於現狀走南闖北,想著建功立業,卻至今還是跑龍套的路人甲!想到這裡,不免灰心喪氣,叫了兩壺酒就獨酌起來。

    平時工作生活中總會有不順心的時候,幸運的是我們總會遇到肯幫助、點撥我們的人,或許是老師,或許是父母,或許是朋友。

    王昌齡也遇到了這樣一個人,他在史書中沒有名字,卻溫暖著王昌齡的一生!

    店主人是個老人,看到他自怨自艾,就過來勸他說,小夥子,年紀輕輕嗨一點嘛,幹嗎那麼喪呢?

    原來這個老人當了一輩子的兵,年老體衰才退伍還鄉。

    出征時來自三十萬家庭的兒子,丈夫走在出塞的路上摩肩擦踵,歸來時只剩他一人。說到動情之處,他掀起衣服,裸露肌膚,身上皆是刀箭創傷!

    一番回憶,兩人不覺淚目,最後老兵拍著王昌齡的肩膀說,現在正是國家發展之際,少年人你正年輕,正是大有作為的時候啊!

    回到住處,王昌齡輾轉難眠,想到白天所見所聞,挑著燈,奮筆疾書:

    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少年與運會,何事發悲端。

    天子初封禪,賢良刷羽翰。

    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

    一腔熱血人人都有, 做鍵盤俠容易,去順應國家需求打磨自己的沒幾個!眼下西部邊陲少有戰事,一派和諧的景象,那就準備科考,不管如何,為了濟世安民的夢想拼搏一把!

    兩年後,30歲的王昌齡去應試,在應試的學子中,有十二三歲的少年,也有六七十歲的老翁,王昌齡已經算是年齡較大的考生了,但他卻信心滿滿,他讀了萬卷書,也行了萬里路,接下來就是要一鳴驚人!

    果然,三十年詩書耕讀,八千里河山參悟,王昌齡一朝中舉!

    吏部任職只給了他一個小小的汜水縣尉,是最低階的九品官,但王昌齡並不嫌官職低。

    他的《出塞》詩中,本就有建功立業、層臺壘土的豪情,他一直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願意在任何崗位發光發熱。

    怎麼樣才算是愛自己的祖國?

    對於王昌齡來說,就是用詩詞唱出大唐風華,用詩詞唱出百姓疾苦。

    春光豔豔,遊人爭相踏春,一閨中少婦梳妝打扮前來遊玩,本是興致高昂卻突然皺眉傷感,王昌齡好奇詢問,原來少婦是名軍嫂,家中夫婿正在遠方打仗,心中思念。

    對啊!不僅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普天之下的安枕無憂,也仰賴著他們的枕戈待旦,這熙熙攘攘的一派祥和,是因為他們在風餐露宿在刀光劍影中守護。

    若能美滿幸福,誰又樂意顛沛流離?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邊塞和閨情,一者陽剛,一者陰柔,但王昌齡卻能輕易在二者間遊離自若。

    只因在他敏感的心靈中,裝滿了人間景色,對於國家他熱情似火,對於百姓家庭和睦也由衷祈願。

    王昌齡一直是個有理想、有操守的讀書人,他不但熱愛祖國、關心百姓,更愛身邊人,愛自己的朋友。

    在他41歲的時候,一代名相張九齡罷了相,王昌齡因同情張九齡罷相作詩文以喻之,結果觸怒了李林甫一黨,被遠貶嶺南。

    公元739年,他遇赦北返,走到巴陵的時候遇到了詩仙李白。

    這時李白39歲剛從蘇杭旅遊歸來。

    兩人都是文壇有影響力的大V,意趣相投,便攜手同遊,臨別,王昌齡依依不捨做《巴陵送李十二》送給李白: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別後,王昌齡繼續啟程,公元740年,他在襄陽遇到了孟浩然。

    老友相聚, 孟浩然喜不自勝,忙設宴款待。

    宴席上,有一道菜歷來是襄陽人宴客時必備的美味佳餚——漢江中的查頭鯿,孟浩然有舊疾在身,是不能吃海鮮的,但有故友來,豪爽的孟浩然哪裡還顧得上這些。

    結果王昌齡走後,孟浩然竟然舊疾復發,病重去世。

    王昌齡知道訊息後,悲痛不已!

    回到長安後,王昌齡被封為江寧(南京)縣丞。

    先是貶謫嶺南,又痛失人生知己,而江寧縣丞也只是一個八品小吏,王昌齡此時又值知天命之年,種種情緒擠壓,王昌齡若是發幾句牢騷,大家肯定也都能理解。

    但他不!

    去南京就職途中,經過洛陽。在那裡他遇到了好朋友辛漸,後者此次離開吳楚之地,正要返回洛陽。

    二人一下放,一回京,王昌齡提筆寫詩送給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胸襟開闊的人不會因際遇驚慌失措,被貶之後,他第一時間不是抱怨訴苦,而是想到家人好友們會為自己擔心,忙著寬慰。

    “你們千萬不要擔心哇,王昌齡還是那個王昌齡,這點打擊又算什麼!”

    此後8年,王昌齡一直待在江寧,在王昌齡51歲時,又因“不護細行”自江寧丞貶為龍標尉。正是這個時候,李白做詩表達思念。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天寶十四載乙未(755)58歲的王昌齡謫居龍標已經有七八年了。

    詩人被貶之後,惆悵有之,達觀有之,豪爽有之,王昌齡當然是達觀一派。

    有一次王昌齡出行,看到有采蓮女在湖中出現,王昌齡像是看到了人間至美的風景: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採蓮女,採蓮子,千百年後,我們依然能夠從此詩中感受到純正的詩情與美好。

    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757)60歲的王昌齡返回長安。

    但天意難測,在經過亳州時,竟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

    史載“以刀火之際歸故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悲哉,痛哉,一代大詩人王昌齡竟以這樣的方式告別!

    天意難測,卻有報!

    王昌齡有個粉絲叫做張鎬,後來閭丘曉違抗軍命,張鎬便下令杖殺閭丘曉。後者臨刑前,以家中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大聲乞求饒命,這時張鎬說了一句很解氣的話:

    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王昌齡的老母親,又有誰來養呢!!!

    振聾發聵,閭丘曉垂首默然!

    一代大詩人王昌齡,享年60歲。

    他左手豪情,寫出諸多千古邊塞名詩,彰顯漢唐軍威,右手柔情,關心百姓生活。

    他熱愛朋友,李白、王維、孟浩然、王之渙、高適都是他的好友,他一生唐吹,從始至終,熱愛大唐!

    詩家夫子王昌齡,真千古人傑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嗟餘薄鈷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