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廬江郡尋陽縣(今江西九江西)人。出身貧寒,其父陶丹,在三國孫吳時曾任揚武將軍,地位不高。陶侃年幼而孤貧,和母親湛氏相依為命。你想在魏晉時期,朝廷注重門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科舉考試還得200多年後的隋唐才出現,魏晉時期朝廷實行九品中正制,來選拔人才,漢朝的薦舉制的延伸,只不放有了品級,上品官員實際上大都被士族豪門所擁有。像我們熟悉的王羲之,本為琅琊王氏,基本不用努力就能不斷的封官加祿。庶族幾乎沒有鹹魚翻身的機會。
一次,鄱陽郡孝廉範逵素有賢名,途經陶家。陶家裡無積蓄,家徒四壁,而範逵馬僕甚多,又冰雪積日,倉促間陶侃無以待客。他母親於是剪下自己的長髮賣給別人做假髮,來換糧食和酒菜,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來做柴燒,把草墊剁成草料來餵馬。客人暢飲極歡,連僕從也受到未曾想到的招待。這是截髮延賓的故事,陶母熱情好客,一心為兒子的前程著想。
範逵告別時,陶侃相送百餘里。範逵問:“卿想到郡中去任職嗎?”陶侃回答:“想去,可苦於無人引薦。”範逵拜見廬江太守張夔,極力讚美陶侃。張夔召陶侃為督郵,領樅陽縣令。在任上以有才能而著名,範逵為他人生第一伯樂。
值州部的從事到郡中,想找點岔子處罰他,陶侃關上門嚴格約束部下,對從事說:“若我們有錯誤,自當按憲令處治,不應這樣相逼,若不按禮法辦事,我也能對待。”從事只好離去。陶侃骨鯁正氣,不屈不撓。
張夔之妻生病,需要到幾百裡之外去接醫生,時雪天地凍,主簿等僚屬們都感到為難,獨陶侃說:“侍君侍父是為臣為子之義,郡守夫人,就如同我們的母親,哪有父母有而子女不孝的。”於是主動前往,不辭勞苦。以至長沙太守萬嗣來到廬江見到陶侃時,誠心敬悅,對他說:“你最終一定會有名的。”讓自己的兒子與陶侃結為好友才離去。 陶侃有仁有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張夔後來舉薦陶侃為孝廉,陶侃到洛陽後,幾次拜謁張華。張華為西晉宰相,張華開始認為他是出身卑微,不大理睬他。但陶侃每次去,都神色安然。張華後來與他交談,大為驚異。陶侃得以除任郎中。伯樂重要,但是才華更重要。
伏波將軍孫秀是滅亡的孫吳宗室,名望不高,北方士族都恥於任他的掾屬,孫秀因為陶侃出身寒族,於是召他為舍人。當時豫章國郎中令楊晫,是陶侃的同鄉,被鄉中輿論一致稱揚。陶侃拜見他,他評價說:“《易經》上說:‘堅固貞正,足以幹事。’陶士行就是這樣的人。”楊晫和陶侃一同乘車去拜見江南名士中書郎顧榮,顧榮也很看重他。吏部郎溫雅對楊晫說:“你怎麼和小人同乘一輛車呢?”楊晫說:“他可不是普通的人。”當時的清談領袖樂廣要會見南方的名士,武庫令黃慶推薦了陶侃。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議,黃慶說:“這人終會前途遠大,有什麼可疑的。”黃慶後來任吏部令史,就推舉陶侃為武岡縣令。英雄不論出身,只是不鳴而已。
西晉是由曹魏權臣所建,司馬炎建立西晉,在公元280年統一中國後,上層很快奢侈腐敗,司馬炎死後發生八王之亂引起江南動盪不安,為陶侃施展才幹提供了機遇。西晉末年,秦、雍一帶的人民因天災和戰亂,大量流徙到梁、益地區就食。
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義陽蠻張昌聚眾起義,很快攻下江夏郡,旬月之間,眾至三萬。朝廷即任命劉弘為荊州刺史率軍前去鎮壓。即闢陶侃為南蠻校尉長史,領大都護,命他為先鋒開赴襄陽,討伐張昌。此時,賊兵勢大,劉弘多次戰敗,荊、江、揚等州大部分地區為張昌所控制。劉弘闢陶侃為南蠻校尉長史,領大都護,命他為先鋒開赴襄陽,討伐張昌。陶侃屢次與張昌交戰,大敗張昌,前後斬殺數萬人,張昌逃竄到下山,他的部眾全部投降,荊州平定。
劉弘無限感嘆的對陶侃說:“我過去擔任羊公(羊祜)的參軍,羊公說我日後一定能到他的地位,今天看到你,一定能夠繼承老夫我。” 後因軍功被封為東鄉侯,食邑一千戶。
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揚州刺史陳敏趁北方八萬之亂,朝廷無力控制江東,於是起兵佔據揚州,又遣其弟陳恢攻武昌,意圖割據江南。 劉弘命陶侃為江夏太守、鷹揚將軍,率軍抵禦陳恢。陶侃齊備儀仗,將母親接到官舍,鄉里都大覺榮耀。隨郡內史扈懷在劉弘面前挑撥說:“陶侃與陳敏為老鄉,他如今在大郡任太守,統領強兵,倘若有異心,荊州東大門大開了。”劉弘回答說:“陶侃忠直能幹,我瞭解他很久了,他一定會盡職盡責的。”陶侃聽說後,派兒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到劉弘那裡為質,來加強劉弘對他的信任,劉弘任他們為參軍,給予賞賜,將他們送回江夏。說:“賢叔要征戰出行,而祖母年事已高,你們應該回去。村野匹夫互相交往,尚且不負心,何況大丈夫呢!”再加陶侃為督護,讓他和諸軍併力抗擊陳恢。陶侃以運輸船作戰艦使用,有人說不能這樣作,陶侃說:“用官船來打官賊,有什麼不行的?”陶侃與陳恢交戰,多次擊敗陳恢。又和皮初、張光、苗光在長岐共同擊敗陳敏的部將錢端。陶侃治軍嚴肅整齊,凡有繳獲,全部分賞士卒,自己身無私財。
晉朝懷帝永嘉五年(311年),琅邪王司馬睿命王敦統領甘卓、周訪等沿江擊敗華軼。華軼兵敗被殺後,陶侃升任龍驤將軍、武昌太守。當時天下饑荒,山中蠻賊常攔截長江上船隻搶劫。陶侃令部下諸將假扮商船引誘山賊,山賊果然前來,活捉了數人,結果審問,得知他們原來他們是西陽王司馬羕的部下。陶侃派兵逼司馬羕交出盜賊,自己帶兵在釣臺列陣以為後繼。司馬羕只好把帳下二十人綁送出來,陶侃將他們斬殺,從此水陸交通安全暢通。返家的逃亡者絡繹不絕,陶侃竭盡財力資助他們安家定居,又在郡東設立與夷人交易的市場,大收其利。陶侃經常夜讀《孫子兵法》,善於用謀。
晉愍皇帝建興元年(313年),荊州刺史周顗被杜弢圍困在潯水城。陶侃派部將朱伺前去救援,杜弢退守泠口。陶侃判斷杜弢必由陸路偷襲武昌,火速率軍抄近路,連續行軍三晝夜,在武昌周圍設下埋伏。杜弢果然來攻,陶侃令朱伺率伏兵迎頭痛擊,大破杜弢,繳獲大批輜重,殺傷眾多敵兵。陶侃用兵如神,兵貴神速。
杜弢敗軍退入長沙。陶侃向王敦報捷,王敦感嘆道:“伯仁(周顗)剛到任,就被賊兵敗,何為刺史?沒有陶侯,荊州有失啊。”王貢說:“荊州正值多難之時,非陶龍驤(陶侃)治理不可。”王敦同意,即上表拜陶侃為使持節、寧遠將軍、南蠻校尉、荊州刺史,管領西陽、江夏、武昌等郡。
賊寇王衝自封荊州刺史,佔據江陵。王貢回到竟陵,假借陶侃的命令,以杜曾為前鋒大督護,進軍殺了王衝,收降他的部下。陶侃召杜曾前往,杜曾未到,王貢害怕假傳命令的事會獲罪,就和杜曾一起反叛。王貢在沌陽向陶侃的參軍鄭攀發起攻擊,將其擊敗,又在沔口打敗朱伺。陶侃準備移師退守,又被部將張奕迷惑,於是按兵不動。不久,王貢軍到達,陶侃被打得大敗。叛軍鉤住了陶侃的乘船,幸虧他跳上一隻小船,而朱伺奮力苦戰,陶侃才得以脫險。張奕投奔叛軍,陶侃也被免職。但王敦還是上表請陶侃以布衣身份領職。
陶侃再次率周訪等進兵入湘,讓都尉楊舉為先鋒,將杜弢擊敗,屯兵於城西。陶侃的部下致辭於王敦,為陶侃辯白,王敦於是上奏請恢復陶侃的官職。
後來杜弢部將王貢率三千精兵,出武陵江,誘騙五溪蠻夷相助,以水師截斷官軍道路,直逼武昌。陶侃派鄭攀及伏波將軍陶延連夜進軍巴陵,出奇兵大敗王貢,斬首千餘級,歸降者達萬人,王貢只好退回湘城。叛軍內部產生了矛盾,杜弢因懷疑張奕而殺了他,叛軍都不自安,降者日益增多。王貢又來挑戰,陶侃在遠處對他說:“杜弢是益州的小吏,盜用國庫錢財,父親死後竟不奔喪。你本是好人,為何要跟隨他胡為?天下難道有善終的叛賊嗎!”王貢開始將腳橫架在馬背上,一副傲然無禮的樣子,陶侃說罷,王貢肅然放下腳來端坐,神色言辭顯得很恭順。陶侃知道他可以改變,再次予以說服,並截髮起誓,王貢於是歸順陶侃。杜弢敗走,陶侃率軍攻克長沙,俘獲了杜弢部將的毛寶、高寶、梁堪後回師,杜弢起義被平定。陶侃收復王貢,孫子曰:上兵伐謀,攻心為上。陶侃活用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
東晉元帝太興元年(公元318年)陶侃後遭王敦嫉妒,調入廣州逢杜弢餘部杜弘與溫劭等佔據交州。聞陶侃將至,杜弘企圖利用詐降偷襲。陶侃識破他的計謀,布兵設陣,一舉將杜弘擊潰。“諸將都請求乘勝進攻溫劭,陶侃笑著說:“如今我已是威名顯赫,何必再動刀兵,只需要一紙佈告就可以解決。”於是下書告諭,溫邵因害怕逃走,追兵在始興將他抓獲。陶侃因功被封為柴桑侯,食邑增至四千戶。此時陶侃已經近花甲之年,老驥伏櫪,威名大震。
東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年),王敦之亂平定後,晉明帝司馬紹為避免重蹈覆轍,在一方面重用庾亮、郗鑑等制約王導的權力,同時任命陶侃為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徵西大將軍、荊州刺史、其他職務如故。荊楚民眾聽到這個訊息後都互相慶賀。
陶侃治荊州,重農輔桑,王敦之亂後,荊州百姓多餓死。陶侃在秋熟收穫之時常買米,等到饑荒時又減價賣出救濟。使得官民歡悅,都依靠他救濟得以生存。而且軍隊邊練兵務農,以軍民勤於農稼,家給人足。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於白帝數千裡中,路不拾遺。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世。
東晉成帝咸和三年(328年),蘇峻之亂爆發,建康被叛軍所佔,兒子陶瞻被叛軍所害。溫嶠邀陶侃出兵勤王。並推他為盟主。此時陶侃已經近古稀之年了,於是慨然戎服登舟而行,晝夜兼程,連陶瞻的喪禮也未參加。與溫嶠、庾亮等人齊會在石頭城下。諸軍要攻城,陶侃認為賊兵強盛,不可硬攻,當等待時機以智而破之。,連夜修城,天亮時就造成。叛軍看到新建成的營壘,大為驚恐。叛軍進攻大業營壘,陶侃準備救援,長史殷羨說:“陸戰我們不如蘇峻,如果派人去救大業,那大事難成。現在應該急攻石頭城,蘇峻必定會救援,這樣大業就解圍了。”陶侃聽從了殷羨的建議,蘇峻果然丟下大業來支援石頭城。最後斬殺蘇峻,
在平定蘇峻之亂的過程中,陶侃是勤王軍的盟主。當時庾亮率軍攻蘇峻,反為其所敗,於是把符節交給陶侃謝罪。陶侃卻說:“古人曾有三敗,君侯您才敗兩次。現在是緊急關頭,不該計較這些。”陶侃對庾亮如此寬容,諸將都奮力作戰。蘇峻之亂終於得以平定。東晉政局危而復安。
東晉是建立在王謝等世家大族的輔佐下建立,皇帝沒有真正實權,蘇峻之亂後,江南保持了七十餘年的安定局面,沒有出現大的動亂。社會的安定對江南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這用來評價陶侃一點不為過。
後朝廷拜陶侃為大將軍,賜予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殊榮,被陶侃上表堅決辭讓。 陶侃到晚年時深感物極必反的道理,因此不參與朝政,多次想告老還鄉,但被佐吏們苦苦相留。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病重,上表遜位,派人將官印節傳等送還朝廷。離開荊州前,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等,都有簿錄統計,封存倉庫,由陶侃親自上鎖。陶侃將後事託付給右司馬王愆期,加職都護,命他統領文武官吏。陶侃於樊溪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根據遺囑,眾人把他葬在長沙南二十里的地方,他的舊部又在武昌城西為他刊石立碑、作畫像。成帝下詔追贈陶侃為大司馬,賜諡號“桓”,以太牢禮祭祀。陶侃在廣州,閒時早上把一百塊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裡。別人不解,他說:“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閒安逸,唯恐難擔大任。”這是成語“陶侃運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這就是人生磨鍊。
陶侃生性謹慎,為官勤懇,整天嚴肅端坐。做事繁而不亂,不曾有片刻清閒。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麼能夠遊樂縱酒?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陶侃惜時的典故。
陶侃的部下有喝酒賭博而荒廢職事,陶侃命令將其酒器、賭具都投入江中,並鞭打吏將,對他們說:“樗蒱賭博是牧豬奴的遊戲,《老子》、《莊子》浮華不實,不是先王的明法正言,實不可行。君子當正其衣冠,振其威儀,那有蓬亂著頭髮來培養聲望還自稱豁達的人。”有送禮物給他的,都要詢問來由,若是自己出力得來的,即使禮物輕微也很高興,回贈的東西更多。若這禮物來路不正,則嚴厲斥責,絕不收取。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見一個人手拿一把未熟稻穀,陶侃問:“你拿它做什麼?”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見的,就隨意拿來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不種田,又拿別人的稻子戲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於農事,家中充足。陶侃惜谷千古流傳。
在造船的時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頭都登記後收藏起來,人們都不明白這樣做的原因。後來大年初一聚會時,地面積雪,太陽剛放晴,廳堂前積雪,地面還潮溼,陶侃於是用木屑鋪散地面。等到桓溫伐蜀時,又用陶侃儲存的竹頭作釘裝船。陶侃綜合料理事物極其細密,都是這樣。
1700年前的陶侃就是這樣傳奇的人物,我們今天的人應該多學習。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廬江郡尋陽縣(今江西九江西)人。出身貧寒,其父陶丹,在三國孫吳時曾任揚武將軍,地位不高。陶侃年幼而孤貧,和母親湛氏相依為命。你想在魏晉時期,朝廷注重門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科舉考試還得200多年後的隋唐才出現,魏晉時期朝廷實行九品中正制,來選拔人才,漢朝的薦舉制的延伸,只不放有了品級,上品官員實際上大都被士族豪門所擁有。像我們熟悉的王羲之,本為琅琊王氏,基本不用努力就能不斷的封官加祿。庶族幾乎沒有鹹魚翻身的機會。
一次,鄱陽郡孝廉範逵素有賢名,途經陶家。陶家裡無積蓄,家徒四壁,而範逵馬僕甚多,又冰雪積日,倉促間陶侃無以待客。他母親於是剪下自己的長髮賣給別人做假髮,來換糧食和酒菜,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來做柴燒,把草墊剁成草料來餵馬。客人暢飲極歡,連僕從也受到未曾想到的招待。這是截髮延賓的故事,陶母熱情好客,一心為兒子的前程著想。
範逵告別時,陶侃相送百餘里。範逵問:“卿想到郡中去任職嗎?”陶侃回答:“想去,可苦於無人引薦。”範逵拜見廬江太守張夔,極力讚美陶侃。張夔召陶侃為督郵,領樅陽縣令。在任上以有才能而著名,範逵為他人生第一伯樂。
值州部的從事到郡中,想找點岔子處罰他,陶侃關上門嚴格約束部下,對從事說:“若我們有錯誤,自當按憲令處治,不應這樣相逼,若不按禮法辦事,我也能對待。”從事只好離去。陶侃骨鯁正氣,不屈不撓。
張夔之妻生病,需要到幾百裡之外去接醫生,時雪天地凍,主簿等僚屬們都感到為難,獨陶侃說:“侍君侍父是為臣為子之義,郡守夫人,就如同我們的母親,哪有父母有而子女不孝的。”於是主動前往,不辭勞苦。以至長沙太守萬嗣來到廬江見到陶侃時,誠心敬悅,對他說:“你最終一定會有名的。”讓自己的兒子與陶侃結為好友才離去。 陶侃有仁有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張夔後來舉薦陶侃為孝廉,陶侃到洛陽後,幾次拜謁張華。張華為西晉宰相,張華開始認為他是出身卑微,不大理睬他。但陶侃每次去,都神色安然。張華後來與他交談,大為驚異。陶侃得以除任郎中。伯樂重要,但是才華更重要。
伏波將軍孫秀是滅亡的孫吳宗室,名望不高,北方士族都恥於任他的掾屬,孫秀因為陶侃出身寒族,於是召他為舍人。當時豫章國郎中令楊晫,是陶侃的同鄉,被鄉中輿論一致稱揚。陶侃拜見他,他評價說:“《易經》上說:‘堅固貞正,足以幹事。’陶士行就是這樣的人。”楊晫和陶侃一同乘車去拜見江南名士中書郎顧榮,顧榮也很看重他。吏部郎溫雅對楊晫說:“你怎麼和小人同乘一輛車呢?”楊晫說:“他可不是普通的人。”當時的清談領袖樂廣要會見南方的名士,武庫令黃慶推薦了陶侃。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議,黃慶說:“這人終會前途遠大,有什麼可疑的。”黃慶後來任吏部令史,就推舉陶侃為武岡縣令。英雄不論出身,只是不鳴而已。
西晉是由曹魏權臣所建,司馬炎建立西晉,在公元280年統一中國後,上層很快奢侈腐敗,司馬炎死後發生八王之亂引起江南動盪不安,為陶侃施展才幹提供了機遇。西晉末年,秦、雍一帶的人民因天災和戰亂,大量流徙到梁、益地區就食。
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義陽蠻張昌聚眾起義,很快攻下江夏郡,旬月之間,眾至三萬。朝廷即任命劉弘為荊州刺史率軍前去鎮壓。即闢陶侃為南蠻校尉長史,領大都護,命他為先鋒開赴襄陽,討伐張昌。此時,賊兵勢大,劉弘多次戰敗,荊、江、揚等州大部分地區為張昌所控制。劉弘闢陶侃為南蠻校尉長史,領大都護,命他為先鋒開赴襄陽,討伐張昌。陶侃屢次與張昌交戰,大敗張昌,前後斬殺數萬人,張昌逃竄到下山,他的部眾全部投降,荊州平定。
劉弘無限感嘆的對陶侃說:“我過去擔任羊公(羊祜)的參軍,羊公說我日後一定能到他的地位,今天看到你,一定能夠繼承老夫我。” 後因軍功被封為東鄉侯,食邑一千戶。
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揚州刺史陳敏趁北方八萬之亂,朝廷無力控制江東,於是起兵佔據揚州,又遣其弟陳恢攻武昌,意圖割據江南。 劉弘命陶侃為江夏太守、鷹揚將軍,率軍抵禦陳恢。陶侃齊備儀仗,將母親接到官舍,鄉里都大覺榮耀。隨郡內史扈懷在劉弘面前挑撥說:“陶侃與陳敏為老鄉,他如今在大郡任太守,統領強兵,倘若有異心,荊州東大門大開了。”劉弘回答說:“陶侃忠直能幹,我瞭解他很久了,他一定會盡職盡責的。”陶侃聽說後,派兒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到劉弘那裡為質,來加強劉弘對他的信任,劉弘任他們為參軍,給予賞賜,將他們送回江夏。說:“賢叔要征戰出行,而祖母年事已高,你們應該回去。村野匹夫互相交往,尚且不負心,何況大丈夫呢!”再加陶侃為督護,讓他和諸軍併力抗擊陳恢。陶侃以運輸船作戰艦使用,有人說不能這樣作,陶侃說:“用官船來打官賊,有什麼不行的?”陶侃與陳恢交戰,多次擊敗陳恢。又和皮初、張光、苗光在長岐共同擊敗陳敏的部將錢端。陶侃治軍嚴肅整齊,凡有繳獲,全部分賞士卒,自己身無私財。
晉朝懷帝永嘉五年(311年),琅邪王司馬睿命王敦統領甘卓、周訪等沿江擊敗華軼。華軼兵敗被殺後,陶侃升任龍驤將軍、武昌太守。當時天下饑荒,山中蠻賊常攔截長江上船隻搶劫。陶侃令部下諸將假扮商船引誘山賊,山賊果然前來,活捉了數人,結果審問,得知他們原來他們是西陽王司馬羕的部下。陶侃派兵逼司馬羕交出盜賊,自己帶兵在釣臺列陣以為後繼。司馬羕只好把帳下二十人綁送出來,陶侃將他們斬殺,從此水陸交通安全暢通。返家的逃亡者絡繹不絕,陶侃竭盡財力資助他們安家定居,又在郡東設立與夷人交易的市場,大收其利。陶侃經常夜讀《孫子兵法》,善於用謀。
晉愍皇帝建興元年(313年),荊州刺史周顗被杜弢圍困在潯水城。陶侃派部將朱伺前去救援,杜弢退守泠口。陶侃判斷杜弢必由陸路偷襲武昌,火速率軍抄近路,連續行軍三晝夜,在武昌周圍設下埋伏。杜弢果然來攻,陶侃令朱伺率伏兵迎頭痛擊,大破杜弢,繳獲大批輜重,殺傷眾多敵兵。陶侃用兵如神,兵貴神速。
杜弢敗軍退入長沙。陶侃向王敦報捷,王敦感嘆道:“伯仁(周顗)剛到任,就被賊兵敗,何為刺史?沒有陶侯,荊州有失啊。”王貢說:“荊州正值多難之時,非陶龍驤(陶侃)治理不可。”王敦同意,即上表拜陶侃為使持節、寧遠將軍、南蠻校尉、荊州刺史,管領西陽、江夏、武昌等郡。
賊寇王衝自封荊州刺史,佔據江陵。王貢回到竟陵,假借陶侃的命令,以杜曾為前鋒大督護,進軍殺了王衝,收降他的部下。陶侃召杜曾前往,杜曾未到,王貢害怕假傳命令的事會獲罪,就和杜曾一起反叛。王貢在沌陽向陶侃的參軍鄭攀發起攻擊,將其擊敗,又在沔口打敗朱伺。陶侃準備移師退守,又被部將張奕迷惑,於是按兵不動。不久,王貢軍到達,陶侃被打得大敗。叛軍鉤住了陶侃的乘船,幸虧他跳上一隻小船,而朱伺奮力苦戰,陶侃才得以脫險。張奕投奔叛軍,陶侃也被免職。但王敦還是上表請陶侃以布衣身份領職。
陶侃再次率周訪等進兵入湘,讓都尉楊舉為先鋒,將杜弢擊敗,屯兵於城西。陶侃的部下致辭於王敦,為陶侃辯白,王敦於是上奏請恢復陶侃的官職。
後來杜弢部將王貢率三千精兵,出武陵江,誘騙五溪蠻夷相助,以水師截斷官軍道路,直逼武昌。陶侃派鄭攀及伏波將軍陶延連夜進軍巴陵,出奇兵大敗王貢,斬首千餘級,歸降者達萬人,王貢只好退回湘城。叛軍內部產生了矛盾,杜弢因懷疑張奕而殺了他,叛軍都不自安,降者日益增多。王貢又來挑戰,陶侃在遠處對他說:“杜弢是益州的小吏,盜用國庫錢財,父親死後竟不奔喪。你本是好人,為何要跟隨他胡為?天下難道有善終的叛賊嗎!”王貢開始將腳橫架在馬背上,一副傲然無禮的樣子,陶侃說罷,王貢肅然放下腳來端坐,神色言辭顯得很恭順。陶侃知道他可以改變,再次予以說服,並截髮起誓,王貢於是歸順陶侃。杜弢敗走,陶侃率軍攻克長沙,俘獲了杜弢部將的毛寶、高寶、梁堪後回師,杜弢起義被平定。陶侃收復王貢,孫子曰:上兵伐謀,攻心為上。陶侃活用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
東晉元帝太興元年(公元318年)陶侃後遭王敦嫉妒,調入廣州逢杜弢餘部杜弘與溫劭等佔據交州。聞陶侃將至,杜弘企圖利用詐降偷襲。陶侃識破他的計謀,布兵設陣,一舉將杜弘擊潰。“諸將都請求乘勝進攻溫劭,陶侃笑著說:“如今我已是威名顯赫,何必再動刀兵,只需要一紙佈告就可以解決。”於是下書告諭,溫邵因害怕逃走,追兵在始興將他抓獲。陶侃因功被封為柴桑侯,食邑增至四千戶。此時陶侃已經近花甲之年,老驥伏櫪,威名大震。
東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年),王敦之亂平定後,晉明帝司馬紹為避免重蹈覆轍,在一方面重用庾亮、郗鑑等制約王導的權力,同時任命陶侃為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徵西大將軍、荊州刺史、其他職務如故。荊楚民眾聽到這個訊息後都互相慶賀。
陶侃治荊州,重農輔桑,王敦之亂後,荊州百姓多餓死。陶侃在秋熟收穫之時常買米,等到饑荒時又減價賣出救濟。使得官民歡悅,都依靠他救濟得以生存。而且軍隊邊練兵務農,以軍民勤於農稼,家給人足。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於白帝數千裡中,路不拾遺。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世。
東晉成帝咸和三年(328年),蘇峻之亂爆發,建康被叛軍所佔,兒子陶瞻被叛軍所害。溫嶠邀陶侃出兵勤王。並推他為盟主。此時陶侃已經近古稀之年了,於是慨然戎服登舟而行,晝夜兼程,連陶瞻的喪禮也未參加。與溫嶠、庾亮等人齊會在石頭城下。諸軍要攻城,陶侃認為賊兵強盛,不可硬攻,當等待時機以智而破之。,連夜修城,天亮時就造成。叛軍看到新建成的營壘,大為驚恐。叛軍進攻大業營壘,陶侃準備救援,長史殷羨說:“陸戰我們不如蘇峻,如果派人去救大業,那大事難成。現在應該急攻石頭城,蘇峻必定會救援,這樣大業就解圍了。”陶侃聽從了殷羨的建議,蘇峻果然丟下大業來支援石頭城。最後斬殺蘇峻,
在平定蘇峻之亂的過程中,陶侃是勤王軍的盟主。當時庾亮率軍攻蘇峻,反為其所敗,於是把符節交給陶侃謝罪。陶侃卻說:“古人曾有三敗,君侯您才敗兩次。現在是緊急關頭,不該計較這些。”陶侃對庾亮如此寬容,諸將都奮力作戰。蘇峻之亂終於得以平定。東晉政局危而復安。
東晉是建立在王謝等世家大族的輔佐下建立,皇帝沒有真正實權,蘇峻之亂後,江南保持了七十餘年的安定局面,沒有出現大的動亂。社會的安定對江南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這用來評價陶侃一點不為過。
後朝廷拜陶侃為大將軍,賜予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殊榮,被陶侃上表堅決辭讓。 陶侃到晚年時深感物極必反的道理,因此不參與朝政,多次想告老還鄉,但被佐吏們苦苦相留。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病重,上表遜位,派人將官印節傳等送還朝廷。離開荊州前,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等,都有簿錄統計,封存倉庫,由陶侃親自上鎖。陶侃將後事託付給右司馬王愆期,加職都護,命他統領文武官吏。陶侃於樊溪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根據遺囑,眾人把他葬在長沙南二十里的地方,他的舊部又在武昌城西為他刊石立碑、作畫像。成帝下詔追贈陶侃為大司馬,賜諡號“桓”,以太牢禮祭祀。陶侃在廣州,閒時早上把一百塊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裡。別人不解,他說:“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閒安逸,唯恐難擔大任。”這是成語“陶侃運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這就是人生磨鍊。
陶侃生性謹慎,為官勤懇,整天嚴肅端坐。做事繁而不亂,不曾有片刻清閒。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麼能夠遊樂縱酒?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陶侃惜時的典故。
陶侃的部下有喝酒賭博而荒廢職事,陶侃命令將其酒器、賭具都投入江中,並鞭打吏將,對他們說:“樗蒱賭博是牧豬奴的遊戲,《老子》、《莊子》浮華不實,不是先王的明法正言,實不可行。君子當正其衣冠,振其威儀,那有蓬亂著頭髮來培養聲望還自稱豁達的人。”有送禮物給他的,都要詢問來由,若是自己出力得來的,即使禮物輕微也很高興,回贈的東西更多。若這禮物來路不正,則嚴厲斥責,絕不收取。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見一個人手拿一把未熟稻穀,陶侃問:“你拿它做什麼?”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見的,就隨意拿來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不種田,又拿別人的稻子戲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於農事,家中充足。陶侃惜谷千古流傳。
在造船的時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頭都登記後收藏起來,人們都不明白這樣做的原因。後來大年初一聚會時,地面積雪,太陽剛放晴,廳堂前積雪,地面還潮溼,陶侃於是用木屑鋪散地面。等到桓溫伐蜀時,又用陶侃儲存的竹頭作釘裝船。陶侃綜合料理事物極其細密,都是這樣。
1700年前的陶侃就是這樣傳奇的人物,我們今天的人應該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