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耗子尾汁好滋味

    上面的那位答者回答晚清,我就回答明末清初吧,這樣方便大家閱覽。

    一般說的長衫特點為平袖(沒有馬蹄袖),左右開衩,晚清民國時經常綴有立領。而清代官方規定的男子正裝蟒袍、常服袍、行袍,都是前後開衩、帶馬蹄袖(箭袖)的,蟒袍還有赫特赫(打褶接袖)。這些充滿滿蒙民族風格的元素,因為入關後生活方式的改變,越發顯得累贅不實用,所以在便服上都往往被省略。

    清曹庭棟(1700-1785)《養生隨筆》提到:“…如今制有口衣,出口外服之,式同袍子。惟袖平少寬,前後不開胯,兩旁約開五六寸,俗名之曰“一箍圓”。老年禦寒皮衣,此式最善。極寒時再辦長套,表毛於外穿之。”可見在康乾時期,平袖、左右開衩的便袍已經流行。

    穿便服的允禮(就是甄嬛傳裡的果郡王),腳上貌似穿的是雲履?

    穿便服的道光,很清楚的看到沒有馬蹄袖,前後不開衩

    清初北京四道口清墓也出土了平袖、左右開衩的袍子。

    另外,穿正裝時,為了掩蓋開衩處,在正裝袍子裡還要穿底袍(襯衫),男子底袍就可以用平袖、前後不開衩(因為男子袍服一般前後開衩,穿前後不開衩的底袍正好遮蔽開衩處)的樣式。說不定就直接拿省事的底袍當便袍了呢?那麼這種底袍出現的應該更早。《清稗類鈔》:襯服初尚白色,嘉慶時,尚玉色,又有油綠色,國初皆衣之,殆沿前代綠袍之義。

    晚清便袍往往搭配馬褂或者坎肩。馬褂很可能是由清代正裝行褂發展成的,本來一般是袖長及肘的對襟短褂,到了晚清無論行服便服的馬褂都喜歡長袖的。《清稗類鈔》:“燕居無著行衣者。自傅文忠公(乾隆時期的傅恆)徵金川歸,喜其便捷,名得勝褂,其後無論男女,燕服皆著之。

    就是我們很熟悉的長袍馬褂了。晚清一般為長袖,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樣式。後來這種搭配在清末民國還重新成為了正裝,也就是民國政府規定的男士中式禮服藍袍黑褂。

  • 2 # 科普道人
    一、清朝百姓的衣著

    清朝百姓其實是非常窮困的,平日裡為了做家務、農活,夏季都以布衣短衫為主,冬季都以短袖棉襖為主。

    除非是地主官員,不然街道上幾乎見不到穿長衫長袖的。

    二、清朝百姓的吃食

    一般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飯(早上很早就起床下地幹活,到八九點鐘才吃早飯。下午三四點中吃晚飯),當時只有皇室成員才可以一天吃四頓飯。

    正常時節,老百姓吃的是米、面、菜、肉、蛋;饑荒時只能吃野菜,甚至啃樹皮、草根和“仙米”(白山泥)充飢。

    三、清朝百姓的住所

    清朝百姓絕大部分都是居住在土坯牆茅草頂的房屋當中,“能得三五間住所者,皆為富民”,房屋雜亂相間,沒有排水排汙,供水也同樣沒有。

    至於電視劇中那些青瓦白牆的豪門庭院,不是皇親國戚就別想了,就連生意有成的商人,也不過是瓦房而已。

    四、清朝百姓的起居行

    清朝實行宵禁,老百姓只能在白天干農活,所以清晨天不亮就得起床下地幹活,日落以後就得回家休息。這就是平日裡的起居生活,忙於生計的老百姓幾乎沒有什麼出行的能力。

    至於出行,出了靠腳力走路以外,還真沒有什麼其他方式。就算是馬車也是奢侈的享受,平常百姓根本負擔不了。

    至於電視劇中的嬌子,那也是朝廷大員才享受得了的,就連普通官員也就只能自己騎騎馬而已。

    所以說,清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是一點不為過的,至於影視劇中的場景,也就只能自我意淫一下而已。

  • 3 # 沫白讀史

    我是沫白,我來回答。

    一、衣

    清朝以前,明朝是漢族統治的。明朝百姓的服飾習慣也都是漢族的。而清朝就不一樣了,1644年9月,清順治帝從瀋陽遷到北京,定北京為清朝的首都,並統一將漢服改換成滿族服飾。

    清朝百姓的頭髮也是依照滿俗剃髮留辮。我們所見的晚清時期百姓的頭髮就是那樣的。多為前半腦袋剃光頭,後半腦袋蓄髮編辮。這是因為滿人十分著重辮子。

    清代男子衣著為馬褂、馬甲、衫、袍、襯衫、短衫、襖、褲、套褲,尤以衫袍外加穿馬褂或罩以緊身較短馬夾最為流行。同時,清朝男子多在腰間束一白布,貴族人家還要在上面刺繡。

    清代女子的服飾還是以漢人服飾為主要服飾,以上身著襖、衫,下身束裙為主,或再加一件較長的背心。清朝末期則開始流行穿褲子用以代替裙子。

    二、食

    清朝民間小吃盛行,小吃種類繁多,味道鮮美。形成了與正餐相襯托的零食。

    1、杏仁茶

    茶文化是中國固有的文化。茶也是中國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飲品。

    杏仁茶就是用甜杏仁精加桂花、大米麵、糖做成糊狀,然後再放入開水鍋裡煮熟而製成的一種風味小吃。

    2、乳酪

    本來是蒙古等少數民族喜愛的美食,清朝時期開始在民間流行,受到清朝百姓的喜愛。直到現在,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食。

    乳酪是用牛奶加白糖煮開、晾涼、過濾、加江米酒、文火加熱、發酵、置碗中半凝固等多道

    程式後製成。

    3、窩窩頭

    沒錯,你沒有看錯,就是窩窩頭。清朝不像咱們現在這樣,零食多種多樣。那時的美食多以食物製成,不僅味美還能吃飽。

    據傳,窩窩頭之所以能成為清朝流行小吃,是因為慈禧當年出逃時偶然吃到,覺得特別好吃,回京後,經常讓御食坊做。因此受到了清朝貴族們的追捧,最後演變成全民美食。

    窩窩頭是用細玉米麵、黃豆麵、白糖、桂花加溫水和麵、捏製、蒸熟而成。

    三、住

    清朝百姓多以四合院為主,這種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納涼爽的自然風,並有寬敞的室外活動空間;冬季可獲得較充沛的日照,並可避免寒風的侵襲。多被北方地區所使用。

    四、行

    清朝時期城市裡的窮人多以步行為主,那些達官貴人出行以獨輪車和轎子為主。

    在農村,多以毛驢、馬車等動物拉車為主要出行工具。

    差事、信使等傳遞訊息與時間賽跑的多以馬匹為出行方式。

  • 4 # 凌煙閣論史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來從外華人的視角和記錄看看清朝時期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

    分別說一下清朝初期和清朝晚期的情況。

    一、清初康熙初年時情況。

    耶穌會士在明中後期和清中前期一直來中國傳教。有一位來中國傳教的比利時耶穌會士叫魯日滿,他在江浙一帶傳教。他寫了一本日記,記錄了他在江浙一帶15年的見聞,裡面記有普通人的生活帳本。

    魯日滿的生活賬本記錄(這大約是1660-1680年代):

    大米:每斤10文錢;

    麵粉,每斤18文錢,

    羊肉:每斤73文;

    牛肉:每斤58文;

    糖:每斤100文。

    與今天的物價對比折算一下,今天普通大米約為每斤2元,則一斤牛肉相當於6斤大米,康熙初期,在常熟地區麵粉3.6元/斤,羊肉15元/斤,牛肉約為12元/斤,糖20元/斤。於今天相比,物價不算高,肉類與米麵主食相對價差沒有今天這麼大。

    但是,魯日滿日記裡記載的常熟地區,普通人的飲食只有大米、青菜和豆腐。

    這裡是江南,基本算是全國中等偏上的富庶地區了,老百姓的飲食僅僅是這樣,其他地區百姓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了。

    二、清朝末年的情況

    下面引用美國傳教士何天爵在其《本色華人》中的記載,來看看清末時華人的衣食住行情況。

    何天爵1869-1885年間多次來中國並在中國長期居住遊歷。

    他在書中記載瞭如下幾個他遊歷中的例子,可以看出華人的衣食住行概況。

    1、北京城東一百多里的一座寺廟。

    有一天,何天爵在廟中住了一晚。廟裡的和尚雖然好客,但是拿不出像樣的食物,僅僅有一些生板栗,喝的是院子裡一個泉眼的水。當何天爵說食物不怎樣時,老和尚說:你不瞭解板栗,板栗是神奇的水果,吃一斤板栗再喝點泉水,就是一頓飽飯。

    2、中國西部的一個小山村(推測是在山西)。

    何天爵一次和同伴到中國西部遊玩,傍晚到一個小山村,那裡有個店鋪,能提供的食物僅僅是麵條,何天爵形容“吃起來一點味道也沒有,還硬的像皮革”。然後他們四處尋找,很長時間,才在村子裡買到了幾個雞蛋。“整個山村,再也找不到可以吃的東西了”。

    3、中國西北部。

    何天爵與兩名同伴遊歷,冬天12月了,找到一家小客店。他們3人僅有100文錢(相當於當時的10美分),支付了一晚上的住宿、一頓晚飯和一頓早飯,最後還剩12文錢。

    吃的是什麼呢?作者說“客店和所在的村莊,幾乎把最好的東西都提供給我們”。這其實就是鹽加水煮的土豆,和蕎麥粥。

    住的是什麼呢?是土炕,上面只有席子,沒有被褥,因為當時中國長途旅行的人都要自帶被褥。

    寫了這3次經歷,作者總結說,即使在交通要道的村落,條件稍微寬裕的家庭,日常生活也很節儉,食物也不是很充足。作者感慨:“他們一頓飯一頓飯地將就著。一名普通的中國勞工,即使十分勤勞,也有養活不了全家的可能。而與他們地位相當的美華人,卻可以購買保險或者公債,而這些開支起碼也得幾千美元。”

    外華人的記錄看完了,總結一下:

    從清初到清末這200多年裡,西歐和美國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普通人的生活水準比古代有了巨大提高;而華人的生活水平,我們可以從文字中看出,清末與清初相比幾乎沒什麼提高。我們在承認大清為現代中國奠定廣闊疆域的同時,也要看到大清發展與世界先進地區脫節的現實。(完)以上就是凌煙閣邊看歷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交流。謝謝!

  • 5 # 本草百曉生

    天矇矇亮,通往鎮上的小路上,擠滿了過往的路人,大家要麼挑著擔,要麼揹著東西,本是鄉村小道,頓時變得十分擁擠,這時,不知從哪裡傳來男子的哭泣聲,大家停下四處觀望。

    循哭聲望去,只見一男子穿著對襟短衣,長褲下綁腿。男子低著頭,坐在一根扁擔上,扁擔又架在一對竹籮筐上。籮筐空空如也,不用問,大家已猜到原因一二。

    位於湖南郴州,當地的油榨墟沿襲五天一墟的傳統,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為了這次趕圩,都會起個大早,為的是趁人少之際,在墟上佔個好“碼頭”。別人挑的都是滿滿當當的,男子坐在空籮筐上大哭,不猜自明,他東西被偷了!

    這並不奇怪,因當地貧困不堪,當地人大多以挖煤維生,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曾在這裡招收大量計程車兵,用來攻打長沙。不同於其它士兵,郴州計程車兵被編入“土營”,專門用來挖地道,炸城牆。

    你在當地隨處可見缺手指,少胳膊的本地人,像長沙府的瀏陽一樣,郴州人的另一項副業就是做煙花炮竹。

    當地民風剽悍,對於外地人,他們素來不會心慈手軟。就在這時,一個老者已走到男子跟前“小夥子,你丟了什麼東西?”。男子抬了頭,停住哭聲,卻止不住哽咽。“是我,趕了二個月織的布”。老者眼睛眯成一條縫“大概是什麼時候?”

    男子擦乾眼淚,指著路邊的茶攤“我就在旁邊吃了一碗茶,擔子就在眼前,然後看到一群趕路人堵在那,等他們走後,籮筐裡的布全部不見了!”那時的茶攤,相當於現在的飯店,喝完茶,可以翻過前方的山頭,直到看到下一家茶館。那時的茶,是熱水裡放著已經熟透的花生米或綠豆,解飢、解渴!

    男子又開始掉眼淚“一家老小,還指望著我這擔布呢!”聲息變得嘶啞。

    老者橫著臉“豈有此理,豈有此理”老人的手拽在手裡緊緊的。隨後,他的臉皺紋擠在一起“大約等一個時辰,到時所有布自會還你!”。“對了,跟你說了這麼久,你叫什麼?”。男子眼睛鼓得圓圓的,他不敢相信老者的話,只是禮貌的回答“小的,叫曾森泉”老人隨即大笑“那就更應該幫你了,天下曾姓是一家!”。

    隨後,男子聽到一陣一陣的執拗執拗聲,只見老人坐在木輪車上,後面的人推著他慢慢往前走。男子坐在茶攤上,剛眯過去,他隱約看見放在面前的籮筐突然鼓起來,上面堆滿了白色的布。他不相信眼前的一幕,使勁揉了揉眼睛。發現那堆布竟原封不動的堆在籮裡。這時店主走過來“小夥子,今天你算是碰對人了,幫你的老人,是曾家灣的村長,這曾家灣要錢有錢,要人有人,一般人都不敢惹”。

    男子眼裡放光“那你知道他老人家住在哪?”店主指向正前方的路“沿著這條路一直往前,等看到有交叉路時,往右走,看到好多的土磚屋疊在一坨那就是曾家壪,然後你再打聽他們村長的住所。”男子點點頭,挑起擔子,快步往前,他要趕在散墟前,把布賣完,然後再請老人到館子吃豆腐,豆腐是他這個織匠所能想到的美味佳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詠春拳的寸拳動作要領和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