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之秋
-
2 # 汗青正浩
兩宋對大理的複雜態度:政治上刻意疏遠,經濟文化上密切聯絡
“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宋太祖鑑唐代之禍,與大理國劃大渡河分界,“使之慾犯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
“委成都府相度募諸色人入詔(雲南)招誘西南夷和買”。“自元豐年間,廣西帥司已置辦公事一員於邕州,專切提舉左右江峒丁,同措置買馬。”“見於記錄,廣西買馬,自建炎以後,至淳熙五十年間為最盛,每求以千五百匹為定額,每匹價銀三四十兩至六七十兩。交易額約七萬兩為常……大理人以馬來,當易貿而歸。兩地貿易之盛,可想而知。”
從以上零星的記載中,不難看出兩宋對西南方大理態度的是複雜的,一般來說,國土轄區的大小和人口數量是衡量古代國家是否興盛的重要標誌,所以自古以來中央王朝對周邊異族或地方政權歸順是持以積極接受態度的,但宋朝對大理卻是個例外,面對大理頻繁的進貢與請求冊封,宋朝不為所動,反而對其施行“欲犯不能、欲臣不得”的政策刻意疏遠,但疏遠又不是斷絕一切往來,在經濟上面,宋朝對大理又持積極交流態度,“每求以千五百匹為定額”,“交易額約七萬兩為常”足以見得雙方貿易之興盛。
兩宋對大理的政治態度鑑於唐朝時期南詔駐軍發生叛變對唐朝造成了沉重打擊,宋朝建立者趙匡胤認為唐朝的覆滅雖然是因為黃巢起義,但是根本原因還是南詔駐軍的叛變動搖了唐朝根基, 即“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所以太祖對西南方取代南詔的大理也深深戒備,對大理定下了“使之慾犯不能、欲臣不得”的政策,而宋朝又是一個將“祖宗之法”奉為根本的朝代,所以宋朝後世皇帝無一不遵循這一政策。
北宋存在的一百多年間,有記載的大理請求冊封次數就高達十一次,但除了最後一次因為徽宗個人喜好冊封之外,前十次無一例外以各種理由搪塞拒絕,例如公元1038年大理請求冊封,宋廷則已北方燕雲十六州未收,國內天災還時常發生,天下不太平為由,認定本朝功績沒有得到上天的承認,實在是沒有資格對大理進行冊封,接著就搪塞大理,等到天下太平,定會第一時間冊封大理。對於此事件,古有記載:
“敕南詔國王某,所上表事具悉。卿勤王歲久,望闕情深,特推北拱之心,遠有東封之請。嘉賞之外,愧恥良多。朕聞封禪之儀,皇王大禮。苟非功格天地,澤被昆蟲,雖力行於一時,終取笑於千古。矧在涼德,敢誣介丘況燕土未平,河流屢決,中夏之俗,罹於羌戎;多稼之陽,墊於水潦……泰山樑甫,匪予意焉!卿當善肓民人,謹奉正朔。登封之請,以俟治平。誕布朕心,固宜知悉!所請宜不允。“
這一頻繁拒絕大理請求冊封的情況直至宋徽宗時期才發生改變,宋徽宗是一個極具藝術氣息的皇帝,其上位純屬意外,對如何治理國家沒有得到專門培養,治國方面,他是外行,做事往往僅憑自身喜好,而大理進貢的樂工正好得到了宋徽宗的寵愛,便當場應允大理請求冊封的請求,當朝大理國國王段和譽被宋朝冊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
至於為何說宋徽宗做事僅憑自身喜好,其原因就是兩年後幫助大理國引薦冊封而受到嘉獎的官員又被宋徽宗親自處罰,而這位官員被彈劾的理由也是因為引薦大理國,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僅僅因為宋徽宗自身的心情就給予懸殊對待,可見這位皇帝處理政事極具主觀性,所以此次冊封也談不上是整個宋朝對大理政治態度的轉變。
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定都杭州建立南宋,宋朝與大理的關係又重新回到冰點,對此前宋徽宗承認的冊封也不願維繫,委婉拒絕大理進貢 ,高宗曾對臣子說到:“今買馬可也 ,進奉可勿許 ,安可利其 虛名而勞民乎 “,由此可見,高宗對大理是抗拒的,認為兩者關係過於親密是勞民傷財之事,此後直至蒙古進攻大理,南宋才意識到大理對其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大理皇室向其報喪之時一改以往對大理的態度,違背祖宗之法,派人前往大理為抗元戰死的大將高禾舉行國祭。
兩宋與大理的經濟貿易兩宋與大理經濟貿易的主要貨物是馬匹,北宋時期,大理民間村寨大規模飼養馬匹,以致每到大理各部落向王室進獻馬匹的時候都會擁堵官道,以此足以見得大理馬匹之多,大理地處西南,所產高原馬匹在平原面對山嶺河流如履平地,用作軍隊物資運送和作戰十分合適,再加上價格公道合理,所以北宋朝廷在在黎州、戎州、瀘州等地專門設計博易場,即用來向西南少數民族購買馬匹的機構,其中主要合作者就是大理,歷史記載,崇寧五年黎州這一地區的馬匹交易就達到了五千之多,由此可見北宋與大理馬匹交易規模之大。
到了南宋,北方的大半江山都被金朝佔據,北馬斷絕,對西南馬匹的需求就更大了,宋廷“委成都府相度募諸色人入詔 (雲南 )招誘西南夷和買”的同時,也在邕州建立買馬司,設立領馬事、買馬經乾的官職,從機構到官職的設定足以見得南宋購買西南馬匹的制度流程已經相當完善。
通常大理國的馬匹在大理國善闡彙集,然後經過羅殿或者歸樂州抵達橫山寨,最後經由南宋官員將在橫山寨購買的馬匹統一驅趕到買馬司,這一路徑繁雜冗長,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效率,鑑於此種情況,大理方面提出重開清溪官道,直接從西昌入蜀地,可大大減少馬匹輾轉所浪費的時間,但是南宋方面出於對大理的防備,寧可降低購買效率,也不願重開清溪官道,以“大理自通邕廣,不宜取道川蜀”駁回了這一請求。
大理國的冶金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同時代也是處於先進水平,製作的刀劍精良,深受中原人士的追捧,大理每每向中原皇室進貢必有此類物品,有此種影響力,雙方邊境貿易物品鎧甲刀劍必然也不會缺席。
兩宋對大理態度的評析兩宋對大理的整體態度基本上就是刻意疏遠,面對大理的主動歸順,兩宋卻以各種理由搪塞,其主要原因還要分為兩點。
其一、大理國前身南詔國多次主動發起對唐朝的戰爭,讓本就虛弱不堪的唐朝疲於應對,現如今的大理雖說此時主動臣服,但宋朝統治者無法保證其今後會不會向之前的南詔國一樣,在宋朝疲於應對北方的威脅之時從西南給予自身沉重打擊,再者,此時的大理根本沒有開疆擴土的野心,暫時不會對宋朝造成威脅,那就更沒有必要去刻意拉攏了。
這種觀點固然沒有錯,但是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看,宋朝明顯忽視了大理對其的軍事價值,拉攏大理能夠很好的拱衛中央,也就不會讓蒙古成功實施“斡腹計劃”,加速南宋滅亡。
其二、北方地區的威脅讓兩宋無暇經營西南地區,從北宋建立之初北方就有遼國和他對峙,然後又湧現出夏、金兩大政權,面對他們的輪番進攻,北宋無力去經營西南地區,因為大理之所以多次請求宋朝冊封,就是因為大理皇室大權旁落,想得到宋朝的支援,如果宋朝冊封大理皇室,必然要參與到大理國的內部爭鬥,北方還有虎視眈眈的異族,分出精力來摻和沒有威脅的西南方,顯然是不划算的。到了南宋,情況同樣如此,終其整個朝代都是在與金和元做抗爭。
綜上所述,南宋對大理保持刻意疏遠的同時也沒有斷絕往來,除了經濟上的頻繁貿易,政治上也保持著若即若離的友好接觸關係,可惜兩宋始終沒能將這種友好接觸關係發展成為真正的藩屬關係,如果將大理納入管轄,面對蒙古軍隊必然會有更多的機會,雖然從後世的角度來看,南宋滅亡在所難免,但是假如有了南宋的支援,滇蜀二地相聯,蜀地必然更加堅固,滇地也更不會任蒙古魚肉。
參考資料:
《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宋會要輯稿》《大理國史》
-
3 # 三井壽Mitsui
一、“宋揮玉斧”的傳說。
說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南征的時候,來到大渡河邊,揮起玉斧在大渡河邊一劃,說:“此外非吾有也!”既然宋太祖發話說大理國不應該為宋朝說有,宋朝當然不可能去滅它。而且冊封也不情願。因為一旦冊封,大理成為宋朝的藩屬國,間接相當於違背了宋太祖的誓言。
不過,這只是一個傳說,正史上並無記載。因此,並不能判斷是否屬實。
(趙匡胤南征)
二、南詔給大唐造成的危害,讓宋朝心有餘悸。
大理國的前身南詔國,曾經是唐朝的藩屬國,但是,南詔在歷史上,曾經數次攻擊大唐,給大唐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最後大唐的滅亡,都與南詔不無關係。
正因為如此,宋朝吸取了唐朝失敗的教訓,絕不招惹大理。因為一旦想滅掉它,或者把它吸收為藩屬國,那就會給自己造成無盡的麻煩。
三、大理國內矛盾眾多,宋朝害怕惹火燒身。
大理國王之所以一定要請求宋朝對其進行冊封,根本的原因,就是大理國內各種勢力,各種矛盾太多,豪強地主太多,誰也不服誰。大理國王尋求到宋朝的冊封以後,一來,他可以極大地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畢竟自己是“天朝上國”冊封的,這個金字招牌,無人撼動。二來,找到宋朝這一座保護傘後,一旦大理國內出現動亂,可以理直氣壯地尋求宋朝的保護,要求宋朝出兵加以維護。
而宋朝自身國力不足,要想保護大理國王,介入大理國內部爭鬥,就有些顧此失彼。而且一旦保護失敗,那將是一個笑話,給自己帶來極大的麻煩。南詔那樣的悲劇,又有可能重演。
(南詔歸唐實景圖)
四、宋朝的兵力集中在中央和北方邊關,對大理無力強硬。
宋朝由於承受著來自北方的強大威脅,因此,其有限的兵力,都集中在北方邊關。同時,宋朝因為建都缺乏有利的地勢,沒有天險可以憑藉,因此,又把重兵集中在京城開封周圍。所以,根本沒有精力對付南方。對南方都採用非常溫和的開放的政策。
所幸的是,整個兩宋三百年,宋朝和大理之間,一直和平共處,幾乎很少發生摩擦。之所以會這樣,應該與宋朝對大理的政策不無關係吧
回覆列表
有關大理國的記載,在宋朝官方史書中確實極少,但並非沒有。
由南宋皇帝審定的《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開寶二年,邛部川蠻都鬼主阿伏與山後兩林蠻王子勿兒遣人以狀白黎州,期十月入貢,成都府奏其狀,詔許之。所謂窮邛部、兩林川其實就是古代的嶲州、姚州,即大理國與宋朝交界的兩個州。這兩個州的部族首領代表大理國向宋朝黎州呈遞表章,祈求進貢。黎州官員立刻稟奏,宋太祖允准。
從此之後,大理國與宋朝確立了藩屬關係。
不過,大理國內紛爭不斷,路途遙遠。宋太祖對於大理那個窮鄉僻壤也看不上眼,因此並未要求大理國年年進貢。不過,也還是按照規矩派出使者,前往大理國進行冊封。
在《宋會要》中明確記載,宋朝派使臣前往大理國,宣讀冊封詔書。其文曰:
敕雲南大理國主、統轄大渡河南姚嶲州界山前山後百蠻三十六鬼主、兼懷化大將軍、忠順王諾驅,可特授檢校太保、歸德大將軍,依舊忠順王。宋太宗年間,《長編》雲:詔黎州造大船於大渡河,以濟西南蠻之朝貢者。為了讓大理國使者進入開封進貢,宋太宗特意修建大船,讓大理國使者乘船渡過大渡河。
在宋神宗熙寧九年,《長編》中也有大理國進貢的字樣。
那麼,宋太祖以及整個宋朝皇帝,為何不將大理國吞併,而是置之不理呢?
《長編》記載: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勢取雲南,以圖獻。帝鑑唐天寶之禍,起於南詔,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原來,在宋太祖平定後蜀的時候,宋軍大帥王全斌用很短時間就擊敗後蜀大軍,他想乘勝進軍,將大理國也拿下,特意繪製了行軍計劃圖讓宋太祖稽核。
宋太祖為何沒有同意?
他考慮到唐朝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其導火索就是唐玄宗肆意征伐南詔(即後來的大理國)導致兵禍不斷,民怨沸騰。
於是,宋太祖以手中玉斧指劃地圖,道:“大渡河以西地界,非我宋朝所有!”
從此之後,宋朝就放棄吞併大理國。
宋太祖這麼做有沒有道理呢?
應該說,對於宋朝是利大於弊,對於整個中華民族大統一則是弊大於利。
對於宋朝來說,即便用兵征服了大理國,那時候的大理國貧窮落後,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收益不多,麻煩不少。因此,不要也罷。
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宋朝此舉自然不利於各民族融合。宋太祖這種務實策略,也讓現在不少人覺得宋朝過於懦弱。反倒是窮兵黷武、熱衷創立什麼豐功偉業的帝王,在如今頗受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