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郎說史
-
2 # 薩沙
這是當然了,封建社會本來就是如此。
我們一個個朝代來看。
春秋戰國時期就不說了,那根本就是世襲貴族,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可能進入社會高層。
所以商鞅搞了一個論功行賞的制度,秦國立即成為第一強國,因為他們的軍人都願意拼命以提升自己和後代的地位。
其實,普通人即便在秦國再拼命,終身也不可能獲得很高的軍銜,不可能進入高層。
秦漢時代,漢代有所改良,比如搞了舉孝廉的制度。
名義上,舉孝廉制度是推舉民間忠孝賢良的人做官。但實際上,最終都流於形式,推薦的仍然是有權有勢家族後代。
比如曹操如果不是仗著老子的勢力(父親曹嵩是曹騰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他怎麼可能被舉孝廉上位。
同時,漢代的門閥制度是很牛逼的,地方的權力都操縱在門閥手中。
以劉表為例,都是荊州的統治者了,仍然需要同當地大家族蔡家聯姻才行。而荊州的兵權長期掌控在張家蔡家手中,而不是劉表。
唐代開始逐步有科舉考試,到清代也是如此。
但是,大家如果仔細看,科舉考試有兩個問題:
第一,科舉考試的勝利者很少。
全國無數讀書人,然而每年考取進士能夠以此為官的,屈指可數。
也就是說,即便有了科舉制度,也只能讓極少數的平民有機會翻身。
第二,科舉考試勝利者多是有錢有勢的人。
其實同今天的高考一樣,教育資源不平等還是有巨大作用的。
當年科舉考試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往往一考就是很多年。
加上兒童少年時期的學習是自費,整個科舉考試不是普通平民能夠堅持下來的。
那麼你是神童,很快就能考上,要麼考試的勝利者基本都是家境較好人家,能夠持續考試,也能夠掌握較高的教育資源。
-
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是的,尤其唐宋以前,門閥世族真的可以不鳥皇帝的,寒門?寒門在他們眼睛裡那不是人。
是不是不符合想象,不應該呀,皇帝不是想殺誰就殺嗎?
還真不是的,皇帝那麼牛X要等待朱元璋這個牛人做皇帝才可以。
那麼,為什麼豪門那麼牛呢?因為他們手中有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你皇帝怎麼了,還不是我們年年的送你糧食吃養著你。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一目標的實現也是經過了多少代的皇帝慢慢努力而成的,剛一開始,只是一個政治理念,要等到朱元璋才把他實現。
按說,土地在哪裡,跑不掉,拿不走的,皇帝怎麼就抓不住呢?這就要說到社會管理水平了。
皇權專政管理社會的最好工具是什麼?是官僚嘛!
從這件事情上也可以明白朱元璋為什麼對官僚們那麼狠了吧,錘鍊官僚隊伍呀,以做到以身使臂,以臂使指,控制天下財富於手掌之中。
對,朱元璋之前的皇帝充其量也就是最大的門閥世家豪門,並不是全國唯一的地主,他們能直接有效管理可以收穫財富的土地也就是他們家的那些土地而已。
掌握不了人家的錢袋子,說什麼呢?殺了人家嗎?殺了人家可是一點收入也沒有了,留著人家,保持著和氣,和氣生財嘛!人家豪門還可以年年上供(送)點東西給你的。
不然,人家哥們建個群,再立個皇帝,你皇帝怎麼辦?
-
4 # 四川達州人
當然如此。
豪門其實就是士族、勢族。
又分為世家與豪強。
簡單說,世家是跨州據郡的龐大家族,豪強則是世家發達前的形態,屬縣鄉級小豪門。
自戰國時期開始,奴隸制崩潰,地方鄉鎮中的強勢家族開始膨脹,但由於周秦時期屬於貴族世襲體系,這些家族無法晉升。
秦滅六國,及秦末暴動與楚漢戰爭摧毀了傳統貴族階層,新興漢朝就面臨選仕問題。所以就有了所謂官學選才制、推薦制、恩蔭制及後期的察舉制。
強宗大族就此崛起。結合漢武帝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派與地方宗族當然迅速合流,利用察舉制控制仕途。世家基本成型。
到了東漢,由於劉秀本人就是南陽豪強,所以世家依靠對書籍文字的壟斷,進而形成集了地主、學閥、官僚、商人為一體的豪門。
而唐代以五姓七家為首的超級豪門,甚至拒絕娶公主,公然藐視皇權。
經濟上,世家佔據土地,控制依附於土地的佃戶農奴,經營工商高利貸,利用一切機會兼併土地山川,掌握地方經濟命脈。
教育上,世家控制書籍,進而壟斷文字,掌握教育體系,鉗制清議輿論,影響國家大政。
仕途上,世家利用察舉徵辟制和九品中正制互相推薦,進而壟斷仕途,封閉寒門晉升。
軍事上,世家掌握強大武裝,鄔堡面對十萬流民也不畏懼,退可為禍鄉里,進可攻城掠地,威脅各級政權。
所以,到唐朝末期為止,豪門強勢如斯,是改朝換代的重要推動者與各種戰爭的幕後黑手。
相對來說,寒門就是土地人口少,祖先曾做過官,但近幾代只能當小吏的地主家庭。
為啥?
首先,書籍是非常難得的。
絹帛羊皮卷非常昂貴,就是竹簡木牘也一樣不便宜。一根竹子,每節八片,每根十節,也寫不了五六百字。
一片山頭的十根竹子砍回來,分片、煮透、晾乾、磨平、穿孔、書寫、裝訂才是一本5000字的書,還得抄寫、修改,這已經是天價。
沒有書,當然就是文盲。
文盲當然做不了官。
這還沒有計算寒門與豪門在教育與家族資源支援上的差異。
所以,寒門就只能是寒門。
到了唐末,黃巢暴動摧毀了山東貴族賴以驕傲的譜碟,殺傷人員,重創世家門閥。此後,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混戰再次摧殘了豪門世家的生存空間。北宋推行文治,鼓勵耕讀,擴大科舉,廢除世家存在的經濟基礎—部曲制,豪門因此而徹底消失。
-
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整個封建時代,豪門(士族)與寒門的差距都非常大,如天壤之別。皇帝干涉不了,正常情況下也不想幹涉,因為很多時候皇室本就是士族的代表,比如東漢和唐朝。
所以又怎麼會打壓士族?皇帝與士族之間是有矛盾的,但這可以算做內部矛盾,皇帝不會輕易動搖士族的根基,最多拉一家打一家,若是對上寒門,那就一致對外。
士族、寒門之分,是皇帝的統治基礎。若無寒門,大家身份都差不多,那統治誰去?
(悠閒計程車族)
但各時代還是有一些區別,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科舉制度成熟之前士族最初形成於宗族,宗族若是人多勢眾,很容易成為一方勢力,要是再出幾個出色的人物就更了不得了,要麼自家做皇帝,要麼成為皇帝的拉攏物件,東漢末年的司馬家就是這種情況,曹操想拉攏司馬家,結果司馬家趁勢而起,成為三國最大的贏家。
魏晉時出現“九品中正制”,這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但最終的結果是光明正大的把各家門第做了劃分,“上品五寒門,下品無士族”,能在朝中居於高位的上品人才全都出自士族,寒門職低位卑。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時的“寒門”不是指貧寒人家,而是指門第勢力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其實就是沒落了或者還沒有崛起計程車族。後來才延伸為窮人。
(奢華計程車族)
這個“九品中正制”沒窮苦人傢什麼事兒,飯都吃不上了,哪還能讀書?就算有機會學習,無人引薦也出不了頭。
所以說科舉制度成熟之前,選拔人才靠的是名望或家世,這是士族與寒門差距最大的時候。朝政掌握在士族手裡,控制著國家的走向。
二、科舉制度成熟之後科舉制度興起於隋唐,但真正成熟是在明清兩朝。
此時門第之別稍微減輕,除了家世之外,普通老百姓有了另一條走上人生巔峰的渠道:科舉。
但是,知識依然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通常三年考一科,朝廷錄取名額不等,但中舉者還是士族居多,真正的寒門中舉比例少得可憐。
不是所有人都會讀書,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讀書。讀書人要麼是祖上出過讀書人或者當過官,要麼是親友圈中有知識分子。要是世世代代在大山裡種地,想讀書有門路嗎?
(忙於溫飽的寒門)
就算有門路,沒點家底敢讀書嗎?這是一項長期投資,還不一定會有回報。哪家要是有個讀書人,讀出頭還好,否則只會越讀越窮,只怕連趕考的路費都沒有。
所以,科舉雖然比之前的掄才制度要先進,但考慮到古代知識的壟斷性,就會發現士族與寒門的差距仍然存在。
回覆列表
首先感謝邀請,其次我們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皇帝都無權干涉,古代歷史上豪門和寒門的差距有大?這個問題問的就有點怪,你到底是想了解豪門有多強還是想了解寒門有多弱?是因為豪門太強皇帝無法干涉,還是皇帝無法拉近豪門和寒門的差距?標題的中心思想都沒有表達清楚,別人怎麼知道該如何回答你?江郎今天正好有空,所以乾脆就和你講解一下不同時期不同的豪門、寒門、皇家的權利吧。
兩週、秦漢時期兩週時期豪門就是諸侯,由於兩週採取的世卿世祿制度,所以他們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只要國家不亡他們就永遠昌盛。而寒門幾乎毫無出路,就算你再努力也只能當一個非常小的官,想要踏足高層或者統治中樞就只能靠投胎來解決。雖然周宣王時期也任命了一些寒門,但是這是在華人暴動之後為平息民憤的手段,寒門幾乎還是沒戲。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他們採取的制度和周朝一樣,以至於百姓哀嘆:“有功無賞,有田無耕”。不過商鞅變法之後就改變了這一制度,採取了軍功爵制。這樣寒門是有盼頭了,但是希望還是渺茫,因為當時將軍幾乎都是貴族出身。
漢朝時期採用的是察舉制,也就是根據人的才能、口碑來選舉的。但是有用嗎?沒有用。漢朝終究被外戚、宦官、世家左右擺佈,寒門想要踏入高層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宮當太監,想要透過察舉制改變命運,未免有點可笑。為什麼?因為貴族壟斷了教育資源,寒門很難出人頭地。而且有些職務是不能讓寒門擔任的,比如說大將軍。大將軍這一職務基本上都是由外戚家族壟斷的,除非皇帝非常厲害,不然沒戲。在當時皇帝如果非常強勢,那麼就是豪門妥協,百姓服從。反之就是豪門強勢,皇帝妥協,百姓服從。秦末農民起義、漢朝時期的農民起義有哪一個成功了?百姓不服,那也沒辦法,最終還是豪門帶領百姓然後迫使皇帝妥協或者另立一個代言人。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由於魏國改變了以往的制度,採取了九品中正制度,導致世家徹底綁架皇朝。九品中正制就是考察人的才能、出身、口碑,這就導致豪門出身的人有了優勢。那麼漢朝時期甚至周朝時期就流傳下來的世家就有了先天優勢,從而得到飛速發展,最終綁架朝廷。
晉朝我們就不說了,先是妥協諸王,然後妥協世家,也沒見皇帝有什麼大權利。百姓就更不用說了,保命就已經很不錯了。南北朝時期也是世家的天下,北魏有山東集團把持朝政,南朝有江左四大僑望把持朝政。
楊堅是如何統一的?先是得到關隴集團的認可,然後得到渤海高氏的認可,最後又得到了江左四大僑望的認可,最終建立了隋朝。到底是因為統一天下之後才得到世家的認可,還是因為得到世家的認可才統一天下,這兩者後者的可能性明顯更大。隋朝一對世家動手,世家就亡了,而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熱中。
唐朝時期也是向世家妥協,排列家族排名的時候皇帝的家族都不是第一,有唐一朝除了李世民和武則天兩人稍微強硬一些,其他時期都是對世家妥協,百姓同理。儘管此時已經出了科舉制,但有什麼用?沒有什麼用,進士幾乎都是被世家壟斷的。宋朝以前,除非有強君不然皇室也沒有多大權利,更大的權利幾乎都歸結到豪門手裡,百姓幾乎毫無出頭之日,雖然有幾個寒門揚名立萬,但是比例太小了。
宋、明、清時期宋朝時期因為雕版印刷的普及,教育成本降低,而且宋朝大力扶持寒門教育,並且遏制世家當官,所以皇帝的權利才慢慢變大,豪門的權利越來越小,寒門的希望越來越大。但是因為有外敵,所以宋朝並沒有徹底改變這一情況,直到元朝摧毀了世家生存的根基,就此世家的權利才變小。
明朝時期皇帝的權利又變小了,雖然朱元璋和朱棣的權利很大,但是之後被文官集團所綁架,明朝皇帝的權利又變小了,不過寒門的希望越來越大。清朝時期皇帝的權利才是歷代皇帝權利最大的,而且世家的影響也是歷代幾乎最小的。而且因為清朝扶持活字印刷,所以讀書的成本大大降低,寒門的希望也越來越大。
可以看到,真正能讓寒門崛起的是教育成本的降低,所謂的明君盛世真的非常清明嗎?不一定,反而是宋朝時期教育的成本才開始大大降低。儘管可能有點難以接受,但是自古寒門就很難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