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們審片

    從陣容上看,《長城》相當唬人,張藝謀執導,馬特·達蒙、景甜、佩德羅·帕斯卡、威廉·達福、劉德華、張涵予等聯合主演。影片講述了歐洲僱傭兵威廉·加林在被囚禁在長城期間,發現可怕的掠食怪獸將這座巨型城牆重重圍困之時,他決定加入了一支由中國精英勇士們組成的大軍,共同對抗怪獸饕餮的故事。

    指導電影《長城》的張藝謀導演,1987年至1999年執導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影片令其在國內外屢獲電影獎項,並三次提名奧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獎。2002年後轉型執導的商業片《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及《金陵十三釵》兩次重新整理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四次奪得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如此多的獎項和成就使張藝謀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導演。

    但是認真看下來電影《長城》,卻只覺得乏味。我認為主要有三點。首先是隻強調大場面,而忽視了精彩的故事核心。在這部架空的電影裡,長城是用來防禦饕餮的。守護長城的有一隊進軍,而電影畫面裡的禁軍穿著五顏六色,像是一群女兵跳水式的花式翻轉,雖然達到了場面效果,但是從軍事邏輯上將這樣只是徒增傷亡。

    第二點是隻為了堆砌明星,而沒有好好塑造人物形象。除了三十分鐘就死掉的張涵予,剩下所有的人物都站不住。電影沒有深入挖掘任務的性格、任務行動的邏輯。馬特達蒙這種西方僱傭軍瞬間轉變接受了當時朝廷的核心價值觀,這種轉變雖然不是不可以,但是卻沒有一點邏輯上的鋪墊,讓人看了只覺得尷尬。

    第三點就是《長城》這部電影在運用典型西方“超級英雄”式的價值觀,但是劇中人物的成長卻讓人覺得無比尷尬。鹿晗為了拯救劇中的劉德華在生命最後一刻會心一笑,從一個慫慫的小人物瞬間長成超級英雄,但這樣的劇情在觀眾看來,卻顯得過於硬凹了。

    綜合以上觀點,《長城》這部電影在場景製作上有足夠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但是作為大多數觀眾中的其中一員,看完卻只覺得空洞並略顯乏味。

  • 2 # 八卦小錦鯉

    張藝謀的《長城》上映於2016年,在當年拿下了11.75億的票房成績,位列2016年電影票房排行榜的第十位。

    這樣的票房成績在張藝謀電影中算是中上等水平,但當時仍然惹來許多質疑。

    質疑一是《長城》號稱投資1.5億美金(摺合人民幣10億),而區區11億的票房收入,投資方肯定賠得底兒朝天。

    質疑二是《長城》的豆瓣評分只有5.1,在張藝謀的電影中,能與這樣的口碑相抗衡的,只有《三槍拍案驚奇》了(豆瓣評分4.6)。

    質疑三則是景甜和馬特達蒙的搭配了。

    事隔兩年多,拋開一些情緒、八卦、演員演技上的因素再來看《長城》的話,你會發現,張藝謀拍《長城》的初衷很簡單,他就是想拍出一部“好萊塢式的爆米花特效電影”。所以,那些關於《長城》缺乏營養、缺乏內涵、缺乏藝術的指責是毫無意義的。

    我個人覺得,《長城》最大的問題在於“爛尾”。

    《長城》的前半部分亮點頗多。

    歐洲僱傭軍不遠萬里來中國盜取火藥配方的設定合情合理,給中國的古老發明長臉。

    長城因為抵禦饕餮而修建的情節,既打破常規思維又能夠自圓自說。

    長城內部機關重重,無影禁軍分工協作,以上古神獸熊、鷹、虎、鶴、鹿為象徵,充滿想象力,又十分具有文化意蘊和形象感,令人耳目一新。

    無影禁軍五獸軍標誌,相當帶感↓

    三條故事主線一是打饕餮、二是盜火藥、三是馬特達蒙與景甜之間的逐漸信任,都進行得有條不紊。

    但是到了電影的1小時13分鐘左右,劉德華突然告訴馬特達蒙,說“饕餮越過了長城”,就把整個故事都帶崩了。

    後來的劇情更是慘不忍睹,饕餮輕易地就如水洩一般攻進了汴梁城,完全變成了景甜和馬特達蒙的個人秀。

    名為《長城》,長城也是為抵禦饕餮而生,前半部分長城機關重重、牛B哄哄,結果卻是怪獸越過了長城,還用了一種不怎麼高明的手段——挖洞,“長城”是不是很尷尬啊!

    《長城》的“爛尾”要麼是因為編劇的江郎才盡、敷衍了事、草草結尾,要麼是因為張藝謀最終還是向資本妥協了。總之《長城》是一部我個人覺得十分可惜的電影,你認為呢?

  • 3 # 路人丙申437

    主角光環嚴重。我不喜歡中國片有外華人,外國片有華人,好好的全說中文,突然來個說英文的。看好萊塢的時候,突然跳出一個華人,覺得直接拉低了我對這部影片的期待……沒辦法,被獨立日2,金蟬脫殼2,環太平洋2毒害的太嚴重了(。ì _ í。)

  • 4 # 癲子鬼淺淺笑

    謝邀:我覺得我還是喜歡接地氣的電影,或者是科技科幻片。張藝謀的電影就跟書畫藝術家的書畫一樣,很抽象,它有無數種說法。《長城》的劇情介紹是人類抵禦饕餮。主題背景宏大,饕餮是傳說中的神獸,食可吞天。可惜電影場景和演員演技跟主題根本不在一個頻道。

  • 5 # 哲學漫步集

    張藝謀導演的影視新實踐——《長城》的功與過

    隨著張藝謀執導的電影《長城》於2016年12月15的上映,圍繞著張藝謀導演及其影片《長城》的爭議在網際網路新媒體環境下迅速升溫成為了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事件”。《長城》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走出去”策略“借水行舟”的一個具體實踐,即把中國故事元素透過與好萊塢影視工業模式結合的重工業屬性結合提高中國電影的水平。

    張藝謀導演執導的電影《長城》自2016年12月15日上映以來,迅速成為了2016年度備受到關注和爭議的電影。據中國知名網站豆瓣電影中對《長城》評分的統計從一星到五星分別為:一星佔比30%,二星佔比18.7%,三星佔比30.7%,四星佔比13.9%,五星佔比6.7%。一星和二星評價佔比將近50%,而四星和五星評價佔比20.6%,以“還行”為標準的三星佔比30%也透露出了觀眾未置可否的表現。更是隨著網路影評人的一句“張藝謀已死”導致了出品方樂視影業的“警告”而引起了軒然大波。挺《長城》者有,貶《長城》者亦有,在網際網路新媒體環境下迅速升溫成為了中國電影的一個事件。

    《長城》主要講述了在中國宋朝時期,林梅將軍率領的無影禁軍在長城抵抗六十年一次迴圈入侵的饕餮大軍,遇到了來到東方尋找火藥的西方僱傭軍威廉·加林、佩羅·託瓦爾和巴拉德,威廉·加林在被被捉囚禁在長城期間,與無影禁軍一起共同抵抗六十年一次的怪獸饕餮的故事。《長城》故事和價值觀高度壓縮,凸顯了一些重工業電影的特徵。“所謂重工業電影,即電影的高概念和高科技均是世界一流水準,其中高概念電影是指核心情節高度濃縮,並利於營銷市場定位的電影。”[1]電影是標準的工業化產品,要把所有的資訊濃縮到故事中,把故事和價值觀都簡化壓縮,在本部影片中所體現的“信任”、簡單高度壓縮的故事以及高科技的特效、冷兵器時代衝過傳統的兵法戰陣等都顯示出了《長城》影片的重工業屬性。《長城》作為張藝謀執導的中國故事元素加好萊塢工業生產模式的電影,遵循著好萊塢大片的“高概念”商業運作模式,即大投入、大製作、大營銷、大市場的商業電影模式,追求利益最大化。這些商業片比較注重形式,用宏大的場面及大牌明星吸引觀眾的眼球,以取得電影高票房的回報。

    《長城》作為一部商業片,具備了商業片所具有的特效、場面、明星等吸人眼球的元素,再加上好萊塢製作,更是無可厚非。我們可以從這部影片中看出張藝謀影片的一些基本要素和影視風格,如鼓聲響起時守衛長城計程車兵的整齊劃一,饕餮大軍攻城時看似無序實則有序的奔跑,極具視覺衝擊力,顯示出了一定的宏大敘事成分和家國情懷。與張藝謀導演早期電影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性的電影美學風格(如影片《紅高粱》象徵生命力的花轎、蓋頭、棉襖、高粱的紅色;《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象徵權利與慾望的的大紅燈籠;《菊豆》中表現慾望與激情的紅染布、紅染池;《我的父親母親》中寄託著相思和愛情的紅剪紙、紅髮卡、紅棉襖;《秋菊打官司》中的紅辣椒不就是秋菊倔強性格寫照嗎?)相比則顯得有些遜色。這樣一部電影本應受到觀眾的熱捧,而今在國內卻是備受爭議,其因何在?

    首先,老套的敘事模式影響了觀眾觀影的審美體驗。張藝謀導演在轉型執導商業電影之前拍攝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電影在色彩運用和畫面構圖上展現出的民族性、藝術性和個性化確立了其在國內電影界中的地位,並受到世界的關注。及至張藝謀轉型執導商業片以來,拍攝的商業片的特色就是爭取高票房,以故事、明星、特效製作成的影片使得電影雖然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但是內容卻乏善可陳。《長城》也不例外,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次嘗試,把中國故事元素和西方好萊塢模式結合,儘量將主題簡化為西方更易理解的觀念,如影片中突出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犧牲”及饕餮所代表的“貪婪”,不僅要滿足國內市場市場的欣賞體驗,又要結合好萊塢工業生產模式滿足國際觀眾對東方的想象。影片中明星、故事、特效組成的中國元素和好萊塢模式二合一敘事方式雖然說很新穎,但是也沒逃脫出商業片用宏大的場面及大牌明星吸引觀眾眼球的窠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眾的觀影體驗。

    其次,中國故事、元素的“洋化”。張藝謀在北京受訪時說:“這部電影最大的挑戰在於融合東西方兩種文化”及“我們知道,僅憑新奇的中國元素來吸引西方觀眾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來打磨整個故事。”《長城》作為一部中國元素和好萊塢工業製作的一部“高概念”商業影片,在影片情節、人物和故事設定上使得觀眾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對本土觀眾的欣賞傳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首先,就是長城上的無影禁軍抵抗六十年一遇的饕餮大軍的侵襲的情節設定的“奇觀”式電影,牽涉的是文化差異背景下的理解欣賞程度。作為一部古裝奇幻風格的動作片,觀眾在觀影時必定要和心中的“史”相對照,產生的異於傳統的接受問題。其次,《長城》的英雄人物設定。與無影禁軍一起抵抗饕餮大軍的“白人英雄”——馬特·達蒙也引發了影評界爭議,固然是張藝謀導演在好萊塢製作團隊面前的據理力爭,也避免不了馬特·達蒙的出演,正是因為其作為著名演員的票房影響力得以受邀。這種中國元素和故事與好萊塢工業影視風格結合的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中國故事元素的“洋化”感覺。

    再次,商業影片的藝術性與觀眾的審美期待之間的衝突。王一川教授曾說:“掏錢買票進影院的觀眾,必然會對既是藝術品也是商品的影片產生習慣性的美學與商業服務需求。”[2]商業電影追求回報必定在藝術性上有所損益,而張藝謀導演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著名導演,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電影美學風格。及至執導商業片以來,張藝謀導演也不乏對影視中色彩運用的探索,《英雄》中對黑色的運用,與“刺秦”的主題相得益彰。消費文化時代人們對影片的欣賞,不僅僅是起著“娛樂”、“休閒”的作用,更具有一定程度的藝術期待。觀眾受之前張藝謀導演形成的電影美學風格的影響,與作為商業片的《長城》的藝術期待相比後者產生的影片形式大於內容的心理落差,導致觀眾產生“今不如昔”的觀影體驗,導演的製片初衷與觀眾的藝術期待有一定的差距,必然導致觀眾的信用危機。“高概念電影力爭在文化折扣最低的代價下儘可能的打通市場,藝術家的自我表達不是高概念電影的必備要素,藝術創新也不能作為其唯一評價指標,這是文化工業的普遍矛盾。”

    總之,人們對《長城》的苛責,毋寧說是商業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之間的博弈,這必然在觀眾、製作團隊和影評人之間產生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期待。只有在這三方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才能有助於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

    《長城》自在中國上映以來就受到很大爭論,但是其作為對中國重工業電影的探索意義是不可磨滅的。重工業電影是好萊塢影視創作的一個標誌,張藝謀藉助與好萊塢製片人共同執導《長城》是幫助中國電影去個性化採用世界標準走向世界的一次嘗試。他在採訪中指出中國電影要“借水行舟”,即用好萊塢影視的工業製作標準和流程、外國編劇的創作思維、全球年輕人喜愛的魔幻動作冒險題材,加上中國元素。好萊塢工業標準與中國元素的結合對於張藝謀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關係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實現路徑。其次,《長城》電影的特色有利於中國電影產業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助於重建中國產商業電影的信心。中國電影走出國門會產生外華人看不懂的困境,只有在堅持民族藝術特色與世界標準相結合才能走出一條新路,既要講華人聽懂的故事,也要講外華人聽懂的故事,才能促進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對此,張頤武教授認為:“張藝謀的‘中國性’令人不可思議地變成了全球性話語的某種裝飾,他變成了某種全球文化的表徵,也變成了全球性力量的‘中國性’的敘事的一個重要的方面。”[4]因此,《長城》也承擔了向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意義。

  • 6 # 迴歸的醬椒俠客

    今天看了,真美。一部電影,一千種人一千種理解。就我而言,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正面的東西。影片有內容,雖然也許因為時間問題,體現得不夠明顯。我只想說,我喜歡。希望以後國內有越來越多的好電影出現,也希望張導以後做更多有內容的電影出來!

  • 7 # 使用者泰和

    《長城》做為中美合作拍攝的大片令人失望。總的感覺是敘述平直,情節枯燥無味,演員表現不力,場面宏大而有與主題脫節,以及爛尾等。張藝謀做為導演當然有不可推卸責任,但我認為黑鍋由張藝謀一個人背是不公平的。首先,劇本本身就是癟腳的劣作,決定了影片失敗的結局。再有,影片的決策權是投資者,影響了張藝謀的發揮。《長城》雖然存在不少問題,但不能以爛片一棍子打死,與《無極》等同視之。張藝謀在這部影片中還是費了不少心思,對商業片的創演做了有價值的探索,應該給以肯定。

  • 8 # 理解好幾下

    合拍模式是種突破,影片本身就爛的不行,你要是抱著看《指環王》的心態去看肯定會噁心,你要是純看場面就勉強去看看,也是一般般了。你要是看馬特達蒙就最好免了,可惜了演員了。在老謀子所有影片當中,內容是最爛的,特效也排就前三,場面不如英雄和黃金甲,也不如十三釵讓人印象深刻。老謀子也說了,就是打怪,別多想。

    最後,對老謀子突破合拍模式點一萬個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音箱在高音時有雜音,該如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