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秦老趙

    隋朝建了大興城,也就是長安城,它是怎樣修建的?

    它在興建分為三次完成。漢高祖劉邦在位時(前206一前195),將奏始皇離宮(興樂宮),改建為長安宮,在長樂宮西又修建了未央宮,並在兩室之間修建了武庫。漢惠帝在位時〈前194年一前188年),才開始在周圍修“構築外城牆及護城壕等工程。工程作業分段進行。大約從西北角開始修起。

  • 2 # 西風悍馬

    隋朝時候的世界第一城的稱呼是給當時的大興城的,這是由宇文愷設計的,當時雖然是由高穎主持,但是基本的設計都是有宇文愷這個副都監來操作的,所以宇文愷是隋朝世界第一城的設計者~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建都時沿用漢代長安城,由於700多年屢經戰亂,漢長安城宮室殘破,井水鹹鹵,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於是在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龍首原以南的平原上建立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這裡“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書·高祖紀》)。先修大興宮城,到隋煬帝大業九年(公元613年)三月動用10萬多人修築外郭城,並開龍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引產水、交水、潞水入城,使大興城初具規模。

    大興城主要由建築學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愷主持規劃建設(另有高熲、李詢、賀子幹、劉龍等人),宇文愷原是朔方人(今陝西省靖邊縣白城子),後遷居京兆(今西安市)。根據《隋書·宇文愷傳》記載,他“好學,博覽書記”,“有巧思”,經歷隋唐兩代,先後擔任大興城、東都洛陽城、關中漕渠、麟遊仁壽宮的規劃設計。

    遺址佈局

    隋大興的總體佈局,從當時統治階級利益出發,為了使宮城、官府與民居嚴格分開,使朝廷與民居“不復相參”,在佈局上把宮城放在居中偏北。南面為皇城,其中集中設定了中央集權的官府衙門,官辦作坊和倉庫、禁衛部隊等,皇城三面用居住裡坊包圍。 大興城的規劃大體上仿照漢、晉至北魏時所遺留的洛陽城,故其規模尺度、城市輪廓、佈局形式、坊市佈置都和洛陽很相似。但大興是新建城市,因此比洛陽更為規整,更為理想化。

    大興城東西18裡115步,南北15裡175步,城內除中軸線北端的皇城與宮城外,劃分109個裡坊和二個市,東為都會市(唐東市),西為利人市(唐西市),每個坊都有名稱。城內道路寬而直,宮城與皇城間的橫街寬200米,皇城前直街寬150米,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米。全城形成規整的棋盤式佈局。

    為了都城各項物品的供應和滿足宮苑用水,開皇三年在城西側開挖永安渠和清明渠,直通宮城與禁苑。又開龍首渠旨三產河水至苑內,並於開皇四年由大興城東鑿300餘里至潼關,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運通黃河而不經渭水,名為廣通渠。

    遺址規模

    宇文愷設計的大興城,規模宏在,排列整齊,佈局合理。按照地勢大興城從北向南,依次東西有六條坡崗,稱為“六坡”。宇文愷把皇宮、官署、寺院等建築在六坡的高地上,顯得莊嚴雄偉,氣勢磅礴。他把全城分為三個部分:宮城在城中心的北部,佔全城總面積3.7%,是皇帝居住和執政的地方,城牆東城寬14米多,其他牆寬18米左右,城高10米多。皇城又叫子城,在宮城南面,佔全城總面積的6.3%,是中央官署區,竽城無北牆,東西二牆與宮城相接,牆的規格大體與宮城接近。郭城又叫羅城,主要為居民區,佔總面積的63.8%,牆基寬9~12米,高6米。郭城外挖寬9米、深4米的護城河。郭城裡各坊都建有坊牆,牆基寬2.5~3米、高3米左右。城內有坊,牆壘相套,均設城門與坊門,形成嚴密的防衛工程系統。

    郭城內規劃井然有序,南北並列14條大街,東西平行11條大街,把郭城劃人為114個裡坊,整齊有序。白居易在《登觀音臺望城》一詩中,曾留下“千百家如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的名句。城內街道寬闊,界於宮城和皇城的東西橫向街寬達220米,南北中軸主幹道朱雀大街寬150米左右,路兩旁有排水溝,植有槐、柳。大坊四面開門,中設十字街,小坊東西開門,有一條街,坊內設巷,為居民住宅區。城中心設東西兩市,每市佔地兩坊,是商業和手工業作坊集中地,全城的商店、作坊都設在這裡。兩市中都設有井字街道,把每市分為9個區,店鋪按行業分片佈置,交易方便。

    建址因素

    隋大興城建設的規劃、設計,人力和物力的組織和管理,十分精細和嚴謹。在規劃和施工中全面考慮了地形、水源、交通、商業、軍事防衛、環境美化、城市管理,以及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充分顯示了當時的經濟力量科技水平。

  • 3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隋大興城的修建背景

    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長期分裂動亂之後,仍把都城設在長安。但居住在已經破敗不堪的長安城中,使他感到狹促窘迫,因此很想修建一座新的都城來展示他的帝王氣象。

    同時,長安城歷時既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汙水往往聚而不洩,以至生活用水多遭受汙染,成為鹹鹵。這樣一座殘破的城市,修復起來並不比另建新都容易,況且龍首原北的漢長安城址附近又不夠開闊,也難以進一步擴大城市規模,所以在客觀上也很有必要另擇新址重建皇都。

    這次重建新都只是由漢長安城本身的不足引起的,與它所處的整體環境沒有任何關係,灞西、渭南這一區域在交通、軍事、經濟等方面,仍然是關中建都的最佳位置。漢長安城建在龍首原的北側,而龍首原的南側地形開闊高爽,從南山引水方便,足以興建一座大的都邑,所以隋的新都就選在了這裡。

    二、建造的過程與基本佈局

    1.建造過程

    隋新都是文帝開皇二年(582)六月下詔動工修建的,工程的具體設計和督造人是太子左庶子宇文愷。整個工程的進展速度很快,至當年年底,已大多基本完工。由於隋文帝在北周時曾受封為大興郡公。所以這時他就命名新都為大興城。同時也把宮城命名為大興宮,宮城正殿命名為大興殿,大興殿外正門命名為大興門。

    新都所在的萬年縣改名為大興縣,新設禁苑命名為大興苑,城中又有寺院命名為大興善寺。這樣到處都用“大興”來命名,除了其紀念意義之外,大概隋文帝還希望藉此表徵隋運永興不衰。第二年三月,正式遷入新都大興城。

    大興城的建設是宇文愷完全按照預先的總體規劃設計施工的。宇文愷是一位十分傑出的建築設計家,他把都城平面佈局規劃得十分規整。整個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構成。

    外郭城形狀近方形,東西寬度略大於南北長度,東西寬9000多米,南北長8000多米。城周長35.5公里。由於城牆過長,整個新都的修建時間又比較倉促,所以完工初期的大興城城牆還不是很高,以後又陸續增築過多次,見於記載的就有隋大業九年(613)一次、大業末一次、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兩次和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一次,前後共五次。

    2.基本佈局

    大興外郭城,南、東、西各開三門,至唐相承未改。北面兩門,都在宮城西側,西為光化門,東為華林門,唐避武后祖諱改為芳林門。城內靠北牆中央為宮城,其南為皇城,其餘部分共有14條東西向街道,11條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了排列規整的坊市。

    以全城南北中軸線朱雀大街(正對皇城正門朱雀門)為界,兩側相互對稱。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為55坊,朱雀街東因為在城東南角被曲江池佔去了一坊地,所以比街西少了一坊,只有54坊。此外,在朱雀街東西兩側,還各用兩坊地面積修築了東市和西市。

    坊四面有圍牆,透過固定的坊門出入。實際上是一個個被圈起來的官吏和一般市民的居住區,東西兩市則是市肆集中的商業區。

    宮城也就是大興宮,是皇帝寢居和處理朝政的場所。宮城內部分為三大部分。中間部分供皇帝寢居臨朝,狹義的大興宮或宮城指的就是這一部分。

    東面為東宮。是皇太子的寢居之地。西面為掖庭宮,是普通宮女的住所。宮城南面有門連通皇城。北面有門出城入大興苑。

    皇城在宮城的南面是朝廷各個部門的辦公大院除個別部門有特殊情況外,幾乎全部政府機構都集中在這裡。此外,祖廟和社稷壇也按照《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說法,分別排列在皇城南垣內的東西兩側。

    為了解決宮廷和城內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園林綠化用水,宇文愷在大興城中還設計了永安渠、清明渠、龍首渠和曲江池水幾條水渠,流貫外郭城、皇城、宮城和大興苑。

    曲江池本來是一處天然水泊,秦漢時即曾加以修鑿,闢為遊賞勝地。宇文愷進一步疏鑿整治,使其佔去整個城內地勢最高的東南隅的一坊地,一方面作為水庫,調劑城內供水,一方面也為城市開闢了一塊風景區,並在這裡修建了離宮別館,以供帝王權貴們遊賞。

    隋文帝忌諱曲江的“曲”字,便根據曲江池多芙蓉而改名芙蓉池,同時把曲江池邊的園林館舍也命名為芙蓉園。

    大興苑在城北,西起漢長安故城(包括漢長安城在內),東止灞、滻河岸邊,北至滑水,南抵大興城下。大興苑的設定,主要是供帝王遊玩,但它對保障大興城,特別是宮城的安全,也起到巨大作用。因為大興城的宮城北牆,也就是外郭城的北垣,外面沒有其他依託,北面的龍首原又是一個制高點,很容易對宮城構成威脅。把北面劃為苑囿以後,就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東面的灞水以及四周的苑牆,來拱衛皇宮。

    三、大興城的總體設計思想

    大興城所選的位址雖然地形開闊,但不像漢長安城那樣平坦,整個城址起伏不平,有許多岡坡。後人附會《易經》乾卦之數,歸納雲朱雀門中軸線上有六條高坡,說是宇文愷特意“於九二置宮殿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於是便置玄都觀和大興善寺以鎮之。

    事實上宇文愷規劃大興城時雖一定程度上對地形起伏有所考慮,但總的設計思想是完全把整個城市作為個平面來考慮的,不然他就不會把大興城建造成這樣規整對稱的幾何形狀了。而刻意追求平面佈局形式之美,也就必然會妨害對於地形的合理利用。

    大興城的情況也是如此。譬如所說為“帝王之居”的大興宮,今海拔410米等高線從東北角向西南角呈對角線透過,也就是說,宮城一半高程在410至415米之間,一半在405至410米之間,可全城109個坊中,卻有80個左右的坊,高程都在410米以上,高程415米以上的坊也有40多個。

    看起來這個“九二之位”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好處,如果和城東南角的一片430米以上的高地比較起來,就更為遜色了。高宗以後,唐代皇帝大多都不常住這裡,本身就說明太極宮的位置不夠理想。

    如果再看看百司所在的“九三之位”,情況就更為不妙了。這裡正是大興城中地勢最低的區域,緊挨著皇城的興道坊,在唐玄宗開元八年(720)時曾被一場大雨把全坊500餘家悉數漂沒,可以想見其低窪的程度。

    雖然“九五貴位”上的玄都觀和大興善寺確是宇文愷著意安排,利用了這塊高地,但從大興城內寺觀總的分佈情況來看,卻看不出高低地形區域之間有什麼明顯差別,宇文愷顯然沒有在這上面花費太多的心思。大興城佈局規劃的最大特點,就是平面形式上的整齊對稱。

    隋末李淵在太原起兵後,首先直取都城大興,其後即因隋人之舊,定都於此,並把大興城更名為長安城。李淵攻克大興城時很順利,對城市沒有造成太大破壞所以唐初長安城內的建置基本上一切承用前朝舊規,沒有什麼改作。

    只是把大興宮和大興殿大興門分別改成了太極宮、太極殿、太極門,大興縣又改回為萬年縣,大興苑改稱為禁苑。

    (正文完)

  • 4 # 致閱歷史

    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長安。但當時的長安經過西魏及北周兩朝後,破敗狹小,水汙染嚴重,於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隋煬帝繼位後,陸續開鑿運河,以水路連線大興和隋唐洛陽城。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動用約10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唐朝建立後,繼續在此定都,並更名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改善,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發展得十分迅速。盛唐時期,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盛唐時通常情況下城牆內有五十萬戶籍人口,極盛時城內人口達到百萬。安史之亂後,長安經過叛軍破城,走向衰落。

    763年,唐代長安城被吐蕃佔領15天。

    唐僖宗時黃巢(875年—884年)攻入長安,在黃巢軍和唐軍的廝殺之中,城市遭到嚴重破壞。

    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朝、金朝、元朝的長安城。

    至此,有著總計370年曆史的長安城便宣告廢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說下g655光纖與g652光纖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