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有10個鎮、6個鄉。
1、襄城縣,河南省許昌市轄縣,位於中原腹地,西倚伏牛山脈之首,東接黃淮平原東緣,地勢呈西高東低,氣候四季分明;總面積920平方千米,轄10個鎮、6個鄉;2018年總人口88.17萬人。
2、襄城縣春秋時期稱“氾”,後因周襄王避難居此,故名襄城。秦統一六國後設襄城縣,至今已有2200餘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有明朝時全國八大書院之一的紫雲書院,始建於唐武德年間(618年—626年)的“中州第一禪林”乾明寺,道教聖地柏寧崗五嶽廟,春秋時期留下的古城牆、甕城,以及文廟、奎壁等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蹟、文物保護點100餘處;其中襄城文廟、古城牆、乾明寺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2018年,襄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1.9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32.6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77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62.3億元,增長8.9%。
擴充套件資料:
1、襄城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地處東經113°22′—113°45′,北緯33°42′—34°02′,東與許昌、臨潁、郾城,南與舞陽、葉縣、平頂山市郊區,西與郟縣,北與禹縣等縣市相鄰。縣境東端姜莊鄉河北王村,至西端十里鋪鄉高莊村,廣41千米;南端湛北鄉湛灣村,至北端汾陳鄉宋堂村,袤31千米。縣城居邑境中部略偏西南,北距省會鄭州113千米,南離平頂山市區20千米。總面積920平方千米。
2、襄城縣處於伏牛山脈東段,縣境西南部為連綿起伏的淺山區,以馬棚山為最高,海拔462.7米;北部為丘陵地帶,海拔90—128米;中東部為平原,海拔80~90米;東部低窪,海拔64米。縣境東西長約41千米,南北寬近31千米。全縣地勢呈西高東低,由西北王洛鄉房村至東南姜莊鄉河北王村,坡降為1:1600。諸山系伏牛山餘脈,構造為侵蝕低山區。全縣有首山、紫雲山、令武山、孟良山(原名高陽山)、焦贊山(原名仙翁山)、龜山(原名靈泉山)、尖山、白石山、夜虎山等大小山頭9座,面積80.4平方千米。山脈分佈在縣境西南部的紫雲、湛北、山頭店3個鄉鎮。有海拔81—128米的崗丘7個。其中包括八士崗、百寧崗、風陽崗、麥嶺崗、胡崗、堯城崗、靈樹崗,面積共44.8平方千米,約佔全縣總面積的20%。
襄城縣有10個鎮、6個鄉。
1、襄城縣,河南省許昌市轄縣,位於中原腹地,西倚伏牛山脈之首,東接黃淮平原東緣,地勢呈西高東低,氣候四季分明;總面積920平方千米,轄10個鎮、6個鄉;2018年總人口88.17萬人。
2、襄城縣春秋時期稱“氾”,後因周襄王避難居此,故名襄城。秦統一六國後設襄城縣,至今已有2200餘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有明朝時全國八大書院之一的紫雲書院,始建於唐武德年間(618年—626年)的“中州第一禪林”乾明寺,道教聖地柏寧崗五嶽廟,春秋時期留下的古城牆、甕城,以及文廟、奎壁等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蹟、文物保護點100餘處;其中襄城文廟、古城牆、乾明寺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2018年,襄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1.9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32.6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77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62.3億元,增長8.9%。
擴充套件資料:
1、襄城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地處東經113°22′—113°45′,北緯33°42′—34°02′,東與許昌、臨潁、郾城,南與舞陽、葉縣、平頂山市郊區,西與郟縣,北與禹縣等縣市相鄰。縣境東端姜莊鄉河北王村,至西端十里鋪鄉高莊村,廣41千米;南端湛北鄉湛灣村,至北端汾陳鄉宋堂村,袤31千米。縣城居邑境中部略偏西南,北距省會鄭州113千米,南離平頂山市區20千米。總面積920平方千米。
2、襄城縣處於伏牛山脈東段,縣境西南部為連綿起伏的淺山區,以馬棚山為最高,海拔462.7米;北部為丘陵地帶,海拔90—128米;中東部為平原,海拔80~90米;東部低窪,海拔64米。縣境東西長約41千米,南北寬近31千米。全縣地勢呈西高東低,由西北王洛鄉房村至東南姜莊鄉河北王村,坡降為1:1600。諸山系伏牛山餘脈,構造為侵蝕低山區。全縣有首山、紫雲山、令武山、孟良山(原名高陽山)、焦贊山(原名仙翁山)、龜山(原名靈泉山)、尖山、白石山、夜虎山等大小山頭9座,面積80.4平方千米。山脈分佈在縣境西南部的紫雲、湛北、山頭店3個鄉鎮。有海拔81—128米的崗丘7個。其中包括八士崗、百寧崗、風陽崗、麥嶺崗、胡崗、堯城崗、靈樹崗,面積共44.8平方千米,約佔全縣總面積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