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遙2020

    第一,陸遜是士族且是江東大族。漢代實行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徵辟制,漢代特別是東漢也是外戚、宦官輪流掌權的時代,也是士人階層逐漸崛起的時代,到了晉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使得士族階層徹底壟斷國家政權。那麼青黃不接的三國時代,士人階層崛起,對孫權所代表的統治者起到了威脅,而陸遜就是士人之一。陸遜所在的陸氏家族是東吳最大的四大家族(陸、顧、朱、張)之首,這讓陸氏家族成為以孫權為代表的出身“寒門”的統治者的最大威脅,而陸遜偏偏就是陸氏家族的典型代表者。

    第二,陸遜不該參與孫權的立儲之爭。在古代,立儲總是要經歷一番腥風血雨的,權力與謀略的較量別開生面。很多人想扶持王子奪得大位,從而有擁立之功,但是這往往伴隨風險!孫權的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爆發了“南魯鬥爭”,歸根到底應該是怪孫權的安排不周到,既立了太子孫和,卻又一度寵信魯王孫霸。這既讓太子孫和覺得自己哪天就有可能被廢掉,也讓孫霸覺得自己還是有可能取代孫和。這場鬥爭的結局就是太子孫和被廢為庶人,魯王孫霸被賜死,參與其中堅定的支援太子孫和的陸遜也沒有好下場

  • 2 # 太嗯了

    陸遜乃是東吳肱股之臣,助孫權襲取荊州擊敗關羽,又助其火燒連營擊退劉備。陸遜之功昭然可見,孫權也對他寵愛非常,不僅立他為上大將軍,連對外文書都與他商定。但帝王之心深不可測,對臣下的態度也是說變就變。陸遜前期風頭一時無二,後來卻被孫權厭棄防備,這是為何呢?

    陸遜被迫捲入二宮之爭,為孫權所忌憚。九五之尊之位著實誘人,東吳皇室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皇位之爭。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各成一派,暗中站隊的臣子不在少數,唯獨陸遜保持中立。其後,孫和與孫權關係惡化,便派役使偷聽其父談話,不料聽到孫權和楊竺有立孫霸為儲的打算。孫和慌亂之下,讓他的親信陸胤請族父陸遜為自己在孫權面前申辯。陸遜雖然沒有支援孫和之心,他卻堅持嫡庶之別,於是屢次向孫權進言。孫權發現陸遜話中紕漏,覺得自己的訊息走漏,就派人審訊陸胤、楊竺以及太子太傅。

    楊竺在嚴刑拷打之下,招認陸遜二十條“罪證”,當然此事有屈打成招之嫌。可是此言一出,作為帝王的孫權便對陸遜耿耿於懷,雖然沒有懲戒他,卻自此不再視陸遜為心腹。

  • 3 # 翊翊浩浩尉尉

    江東陸氏,“世江東大族”在江東有著重大的影響,在東漢末期,處於家族族長地位的應該是陸遜的從祖陸康。陸康時任廬江太守,很有政績,陸遜因為少孤,得到了陸康的照顧,所以陸遜“隨從祖廬江太守康在官”,這時的陸氏仍然是強盛的。不過,在東漢末期的軍事鬥爭中,陸康與袁術結怨,袁術派遣孫堅的長子孫策攻打陸康,城破,陸康不久也病逝了。陸氏“宗族百餘人,遭離飢厄,死者將半”。本來興旺的陸氏,因此戰受到了極大的損失。

    陸康這一支受廬江之難,損失慘重,但陸氏宗族本是吳郡吳人,根基部分並未被摧毀,是陸氏整個宗族勢力仍然強大的原因。不過,在封建的家族制下,雖然陸康這一支受到了巨大的損害,但無疑仍然是陸氏的領袖。回到吳郡的陸氏成員中,陸績與陸遜是同樣主要的人物。陸績是陸康的少子,在封建家族長下,有著陸氏嫡宗的身份,所以雖然陸績年幼,卻當之無愧地是陸氏宗族的代表者。而陸遜因為父親去世得早,並沒有大的家庭背景,在家族地位上,是不能和陸績相提並論的。在輩分上,陸績是陸遜的叔父,這兩層的關係,導致在陸氏宗族內部,陸績的地位要遠高於陸遜,陸遜只能居於陸績之下,而這一狀況也是被江東人士所認可的。《三國志》記載:“孫策在吳,張昭、張紘、秦松為上賓,共論四海未泰,須當用武治而平之,績年少末坐,遙大聲言曰:‘昔管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車。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今論者不務道德懷取之術,而惟尚武,績雖童蒙,竊所未安也。’昭等異焉。”可見,陸績雖然年紀小,但是能夠參與到孫策的會議中,說明了陸氏在江東的地位高,亦可說明,陸績是陸氏的代表人物,且被孫策所承認。從陸績的言語又可知,陸績是不親和孫氏的。由於孫策對廬江的攻打,導致了陸康的死亡,作為陸康少子的陸績仇恨孫氏是很正常的。不過,陸氏和孫氏的關係很微妙,“孫堅與同郡大族陸氏,如前所述,無嫌隙亦少瓜葛”。二者的結怨只是因為孫策對廬江的攻打,但當時的孫策也是聽命於袁術,所以在道理上,二者的仇恨有緩和的空間,剛剛佔有江東的孫氏迫切的需要大族的支援,而陸氏宗族謀求發展自然也需要與孫氏聯合,孫陸之間有著互相合作的需要,這是孫策請陸績參加會議的原因。但是,陸績對孫氏的仇恨,導致孫陸的聯合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層次上,不可能十分融洽,這對雙方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陸績由於出身的原因,即不是嫡宗,父親又早逝,幾乎沒有背景可言,而陸遜的優勢在於,自己已經長大,能夠謀求自身發展,父親死後,長於陸康府,與陸康的關係非常親近,甚至曾綱紀陸康之門戶,在陸氏宗族的地位還是有一定的分量的。在陸績與孫權冷淡的情況下,此時的陸遜積極地參與到孫權的政權建設中,“孫權為將軍,遜年二十一,始仕幕府,歷東西曹令史,出為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

    陸遜,子伯言,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夷陵之戰,是劉備對東吳發動的一次大規模戰役,劉備借替關羽報仇的緣由,討伐孫權。孫權手下將領陸遜採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劉備大軍的近攻,緩解了孫權的燃眉之急。這一戰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戰。

    陸遜受到孫權重用的地方還有很多,東漢末年山賊騷擾地方安定,對抗孫吳的政權,讓朝廷一直感到很頭痛。陸遜用查戶口整頓的方式,將年輕力壯的百姓招為部下,有的山賊無法招降的,便招兵開始討伐最終平定下來。陸遜因為諸多功績,成為了東吳繼呂蒙後的第四任大都督,先後帶兵奇襲荊州,併為東吳擒住關羽立下大功,接著又在猇亭大敗劉備,一戰成名,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成為東吳的一顆軍事新星。此後,陸遜眾望所歸,並奉孫權的命令,接任大都督,一直鎮守荊州地區,為東吳守好了西大門,並抵禦住了曹魏的多次進攻,是東吳獨當一面的大將。

    然而,陸遜在晚年卻多次被孫權各種打壓,又被貶官到江南地區,甚至於孫權派人親自申飭,直至陸遜憤懣而死,讓人心疼。陸遜真是晚節不保,善始卻不能善終。那麼,陸遜為何會落得如此窩囊的下場,孫權為何會那樣做呢?

    事實上,為了太子的事情,陸遜多次上書甚至於當面陳訴孫權原因,並且多次在朝堂之上頂撞孫權,讓孫權很不爽!陸遜和一些大臣擁立太子孫和,而孫權卻喜歡魯王孫霸。於是君臣之間有了分歧,併發生過多次衝突。後來,孫權沒有再立孫霸,但是自此不再信任陸遜,還把陸遜調往外地。可以說,陸遜在軍事上是大師,在政治上就是孩子,很幼稚。

    其實,陸遜看錯他的老闆孫權了,因為孫權此時已經不是年輕時候的孫權了,因為此時的他昏聵糊塗,還錯聽讒言,完全就是另外一個極端。既然看錯了,那麼,陸遜肯定會付出代價,即使陸遜是老功臣,但在孫權眼裡,陸遜就是孫權家的家僕,根本沒有資格管那麼多的!再說,以前的事情都獎勵了,陸遜再邀功請賞、倚老賣老,分明是不識抬舉嘛!

    其實,立太子這樣的事情,陸遜作為朝廷重臣,本來不應該參與過多,只需點到為止就行了,因為言多必失,還會讓孫權不高興。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孫權也要好好衡量嘛!可是陸遜一片忠心耿耿,依然和孫權對著幹,直到孫霸的太子夢破滅。

  • 4 # 何運超

    這個問題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

    簡單來說,孫權當年重用周瑜本來就是出於不得已!周瑜是孫策的結義兄弟,號稱通家之好,這個和劉關張那種小說虛構的拜把子可不同。周瑜與魯肅、程普、甘寧、黃蓋。呂蒙,等等江東元老新秀哪個不佩服大都督?連大名鼎鼎的鳳雛龐統當時都在周瑜身邊效力,周瑜是三國時代除了嵇康之外,最具人格魅力的全才人物!

    孫權年僅二十上下,上有老母老哥的交代,下有實實在在的破曹大功,且周瑜把江東爭雄天下的謀劃都弄好了,打下南郡江陵,籌備西征巴蜀,要不是神秘離奇的夭折,整個三國曆史毫無疑問都會改寫。孫權怎麼對待周瑜兒子的?直到貶到廬陵南方去,也是神秘病故。雖然周瑜兒子似乎確實遠遠不如老爹,沒什麼才幹。但是,當時許多老臣為其求情喊冤,希望看在周瑜的大功份上寬恕。

    那麼對比下來,再看陸遜的問題,簡單來說,起初孫權的確是認為可以籠絡陸遜為他所用,就像後來較呂蒙讀書外,呂蒙其實只比孫權略大一兩歲,而陸遜也只比孫權小一歲而已,根本也不像小說寫得什麼夷陵之戰時像是個新人,可以說當時孫權多大,陸遜實際也就差不多,完全是中年大叔了。

    正因為陸遜表現出來的軍功謀略很厲害,孫權害怕陸遜會成為又一個咄咄逼人的周瑜,起初他以為不是,但當陸遜摻和到兒子當中以後,孫權就害怕了,原因就不外兩點,一,陸遜是軍事人才,不管他支援哪個兒子,將來都很麻煩,這是身為丞相的陸遜不應該有偏私的,事實上,陸遜是出於公心,不算有什麼偏私,但孫權不這樣想。

    第二,就是說的陸遜好歹代表著江東士族的身份,背後萬一不知是陸遜一個人?或者其他人都會看著這個丞相兼大功臣的臉色?

    實際上就這麼兩個原因,但哪個都會讓孫權擔憂,孫權除了一個父兄留下的地位之外,本身文武水平都一般,但他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也的確很會擺弄這個,其他真的一無所長,曹操的稱讚真的是有點過譽了,或者年輕時還有點膽色,老了就一塌糊塗了。

  • 5 # 虎說一道

    三國這段歷史從來都是最有話題的,我也是一個三國迷,我來解答你的問題。

    周陸二人,同為東吳重臣,二人一前一後都為東吳立過汗馬大功,東吳能與蜀魏並駕齊驅,馳騁在三國亂世,與這二人是分不開的。

    二人同是在吳危難之時,力挽狂瀾,留名青史的戰功,都是用火燒出來的,一個在江面燒,一個在山上燒,俱是燒跑了當代雄主。曹操恨周瑜,劉備恨陸遜,而二人分別用二把火,燒掉了吳主的憂愁。

    人的功績可以相似,但人的命運卻不盡相同,周瑜其人多才多藝,英俊風流,但英年早逝,而最主要的是其雖官拜都督,但基本只管軍事,對於內事及孫權家事絕不插足,這也算是一種智慧。而陸遜不同,因捲入了孫權立太子的漩渦中,被孫權嫌棄後哀傷過度含恨而亡。

    自古因插手皇傢俬事之人,多不得善終,這不難理解,為臣者只管做好自己份內之事便可,你的責任只是幫著管理國家,至於皇帝家之事,還是不要參與為妙,如楊修,人雖聰明,但完全沒有政治鬥爭經驗,在曹操家事的鬥爭中越走越遠,最終取禍於身。

  • 6 # 人類的光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除了各個諸侯君主外,只有諸葛亮、陸遜這兩個人被單獨列傳。就諸葛亮來說,是蜀漢建立的重要功臣,並且得到了主公劉備的信任。與此相對應的是,陸遜雖然擊敗了劉備的大軍,為東吳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到了陸遜晚年,他卻被主公孫權所逼死。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陸遜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那麼,問題來了,孫權為什麼要逼死陸遜呢?

    首先,公元245年,在孫權的指責下,陸遜十分惱怒,不久卒死。對於孫權來說,之所以要逼死陸遜,顯然不是一時衝動。對此,在筆者看來,在逼死陸遜上,孫權有多個方面的考慮。其中,陸遜作為江東世家大族,是孫權猜忌陸遜的重要原因。根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陸遜家族,為江東大族。祖父陸紆,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縣)都尉。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孫權、孫堅來說,其先祖則出身貧寒,不能和曹操、劉備等諸侯相媲美。

    其次,作為江東世家大族,陸遜及其家族姻親在東吳擔任要職,特別是陸遜自己,就被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這成為其功高震主,被孫權猜忌的原因之一。當然,對於孫權來說,也不是一開始就防備著陸遜。但是,在周瑜、魯肅、呂蒙等大臣相繼病逝後,陸遜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而且和東吳的太子孫登,將領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將相交好。而這,顯然是一個讓孫權感到不安的情況。到了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家的格局日漸穩定後,孫權最終選擇逼死了陸遜。

    再者,孫權逼死陸遜,和陸遜是孫策的女婿也存在一定的關係。眾所周知,孫權在東吳的主公地位,是來自於其兄長孫策。如果孫策不是英年早逝,也即當時自己的兒子年齡太小,很可能孫權不會成為東吳的主公。由此,對於孫權來說,對於孫策的兒子一直有所防備。比如孫策的長子孫紹,僅僅是侯爵的待遇。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陸遜作為孫策的女婿,顯然很難得到孫權的完全信任。特別是孫權本身就是一個猜忌性格較重的人,自然不會忽略這一情況。

    最後,確保東吳江山的安穩繼承,也是孫權要逼死陸遜的原因之一。在孫權晚年,陸遜等大臣非常擁戴太子,這本身就是讓皇帝非常惱怒地事情。而且,因為陸遜的位高權重,孫權也擔心儲君登基以後無法掌控這些大臣,所以逼死了陸遜。在此基礎上,孫權之後雖然立了幼子亮為太子,不過挑選的大臣卻是非江東本土士族的諸葛恪。而這,有助於之後的東吳君主順利掌握權力。

  • 7 # 屁香屁香的史料館

    主要兩點,一是家族勢大孫權晚年主要就是對付這麼士族大族,二是被迫捲入了儲位之爭。

    陸遜家族,為江東大族,出身虞、魏、顧、陸四大家族的陸家。建安八年(203年),陸遜二十一歲時,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

    當時吳郡、會稽、丹陽一帶也有很多隱匿人口。陸遜上書孫權陳述征討的利益,請求讓他去招募,當時會稽有山賊大帥潘臨,造反多年,官府無法平定。陸遜便招兵進討,終將其平定。時陸遜手下已有二千餘人。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陽的賊帥尤突作亂,陸遜率軍配合奮武將軍賀齊將其討平,斬首數千。陸遜因功被拜定威校尉。因此得到孫權賞識,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陸遜。建安二十四尿孫權與呂蒙陸遜謀取荊州,二人分道攻取荊州,。陸遜指揮的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佔領了秭歸枝江、夷道,守住了峽口,堵住了關羽退回益州的大門,陸遜招降了關羽的數萬軍隊,孫權即拜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鎮撫荊州[15],地位已位於呂蒙之上。後來又在夷陵大敗劉備。在石亭大敗魏軍。

    黃龍元年(229年),陸遜被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同年孫權東巡建業,留太子孫登、皇子及尚書九官等在武昌,徵召陸遜到武昌輔佐太子,統領留守武昌的宮府事宜。並掌管荊州及揚州豫章等三郡事務,主持吳軍國大事。赤烏七年(244年)正月,孫權任命陸遜為丞相。

    孫權孫和父子關係惡化後,孫權和楊竺談論想以孫霸為儲之事。陸遜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又請求進京面見。孫權發覺禁中語漏洩,陸遜雖未被問罪,但也被遣使寫信責備打聽宮中機密。陸遜終不勝憤忿而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憋尿最長能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