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無”“有”的詳細意思解密

    一、“無(無)"字的意思:主方(如頭腦、領導等)壓制客方(如身體、人民等)民主自由選擇的行為不存在、沒有。

    例如:"無為”就是“無”的如上意思的作“為”。

    二、"有"字的意思:主方集中指導、工作時(十、手),要有限制客方(月)民主自由選擇行為的能動性存在。

    例如:“而”當頭腦、領導等行使指揮工作的權力,是指揮身子的整體(不是指揮身體內部選擇營養的權力)時,"無”的行為不能有,"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無”“有”概念不這樣理解,只當沒有、有的意思理解,就無法理解其古經典的意思。

    千百年來,為什麼講不清這“有、無"兩個字的意思?因為奴隸社會的奴隸主就是壓迫、強迫、傷害人民,有無由他說,他能告訴後人揭其老底的漢字造字的一般原則:“上邊壓制下邊,左邊制約右邊”嗎?

    今天把“無有”二字的意思告訴天下,就沒有民主與集中同時不夠的問題了。

    原始龍型造字規則詳見拙著《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中的“說明”。

  • 2 # 無之妙謂大有

    “無”是指現實世界不存在的事物,既然是不存在的事物它就是無範圍、無界限、無形狀、不可見、不可感知的。“有”是指現實世界相對於“無”來講而存在的事物與“無”是相對立的,凡是“無”具有的特徵它相反的特徵就是“有”的特徵,比如存在的、有範圍的、有界限、有形狀、可見的、可感知的。在老子道德經裡面有一段關於“有無”的話,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天地之始名無,萬物之母名有。因此常久的無,可以觀察無的奧妙,常久的有,可以觀察有的界限。有和無這兩者是同時出現的只是名稱不同,同稱為玄。再講講老子講的無的奧妙和有的界限是什麼意思,無的奧妙就是指現實世界凡事不存在的未出現的,將來什麼存在都有可能出現,它是不確定的是沒有範圍和邊界的,是妙有是萬有,同佛家的空空妙有同理;而有的界限是指現實世界存在的已經出現的事物,它的特徵是有界限的、有範圍的並且是確定的,比如一個水杯它一旦製造出來它在現實世界中就表示已經存在的(有)就出現了,它一旦出現就確定了它在現實世界中的存在,而一旦在現實世界中存在了,它就有了界限範圍,(它的長寬高及材質),就不可能再變成其它什麼,不再會出現其它存在的可能。因此“有”是確定的是有界限範圍的存在;“無”是不確定的是沒有界限範圍的,是不存在的,它的妙處就是什麼存在都有可能出現,是妙有是萬有。

  • 3 # Lauzi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地的無當然就是有的反面,沒有。無名就是沒有、後來才有的名,而文字表達所有的名都是主觀的定義、說法,是第一個人針對自然一物生命一動先提出一個貌似合理順口的一名稱,得到第二個人及其後人的接受並沿用後也就成了習慣而已;如果第一個人提出的不是名稱一而是名稱二,那麼後世對該物的傳統說法自然就不一樣了,因此,才有老子的

    名可名非常名。

    領會道德經的途徑之一就是領會老子的有和無,對此最有挑戰性的要數這句話,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也是生命之道,道生萬物之後,此話的後半句往往被誤解成原初之道無中生有。老子不是先知不預測未來,老子也不是神學大師不妄語宇宙大爆炸而生於量子騷動的無中生有。為了不教人而把道德經寫成謎語,老子的意思其實為,天下萬物生於有,萬物的有生於萬物間的無為。無為是萬物的自然所為,故稱自然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為的本意是不為、對人不為,如此理解才能把道學與倫理學聯絡起來。如果老子講的是個人個體元素的單獨所為,道德就與倫理不相干了。倫理就是人際元素間的關係,因此以道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實為關係主義。

    字面上說誇張一點,自然現實只有有,從來就沒有無,無是人腦對立思維的一個產物、人為的一個主觀概念、意念和幻覺,就像數字零一樣,其自然現實的真正含義指的是要麼不是即不存在、要麼不做,不做也就是不為、無為。糊塗了嗎?先糊塗再琢磨後清楚,你就領會了簡單卻不易懂的道學。

  • 4 # 西蜀府河人

    昔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生於無形。

    往昔,聖人用陰陽來概括解釋天地萬物。有形生於無形。

    陰陽即是有形和無形,又簡稱有無。

    道隱無形,道隱無名。這無形、無名、無即是道。與之對立的當然就是有形、有名、名。

    所以,《道德經》開篇就是在講陰陽(有形和無形)。

    無形(道)可以是無形(道),不會永恆無形(道);有形(名)可以是有形(名),不會永恆有形(名)。因為“有無相生”,有形生於無形,有形必然又會返歸於(生)無形。不斷交替迴圈,無生有,有生無,生生不息。

    太極圖黑白陰陽魚首尾相接,代表著有形和無形的迴圈。

  • 5 # 林記a

    有與無本來就不對立,而是相互的。比如簡單問一句你昨天吃飯了沒?說有昨天吃飽了,而今天你又吃飯沒有?沒有肚子還有點餓了。所以說道理是很簡單一個人在昨天已經吃飽了肚子而到了今天又餓了肚,等到今天也吃飽了肚子了,而到了明天又開始餓了。這是什麼樣的規則?這個就是有與無的規則,所以說有與無是相互相承的而不是對立又是抽象的,有與無和有與空也是一樣的沒有分別同樣是一不二。而剛才用(沒)這個字來代替這個(無)字,因為讀起來就比較順口一些也因為沒與無都是同意而又不同字而在某意理上也不同非響,但也可以做的到意和同解而又理與同音也。感謝賜教!

  • 6 # 三月二十

    有無即陰陽。陰陽,萬物之二性,缺一不可,少一不存。

    一紙二面,見者為陰,未見為陽。一天日月,日見為陽,日隱為陰。

    有今定有昔,有高必有低。有道必有理,無理必無道。

    有人必有鬼,有鬼女必有人。

  • 7 # 榆梅

    無中生有。

    無是靜虛,有是緣遇。

    無是等待,有是恰好。

    無是空洞,有是希冀。

    無是曠達,有是心跡。

  • 8 # 孤猴78345271

    原創思想,正確的說,華夏思想中的`無’不是一無所有,不是佛教中的`空’,也不是現代物理中的所謂`真空’,而是:沒有物質,但有陰(質量)和陽(能量),而`有’指的是`有物質’,所謂`無中生有’是指從質量和能量的相互作用中誕生出物質,這與西方宇宙學宣稱的宇宙大爆炸,能量在奇點無中生有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 9 # 柘溪散人

    有無

    觀竅觀妙有也無,

    月明松下費功夫。

    恍然忘卻來時路,

    欲問前途已模糊。

  • 10 # 乾坤正法

    道德經涉及到的有無,用其他的表述形式還有:無為和有為,天和人心和物,知和行,色與空,物質和意識,現象和本質。在這裡我再穿插入兩個重要概念,就是道體和道用。道體就是道的本體,也就是世界的本質本源。道用就是道體的功用。那麼這個宇宙是如何生成的?先來看看道德經和易經是怎麼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麼道的特點是什麼呢?無形無相,但是人卻能感知到。道生太極就是說道體開始向道用的角度轉化,這時候產生了一炁流行。如果聯絡神話傳說的話,這個時期就相當於盤古大神在鴻蒙中睡醒了,他覺得什麼也沒有就他一個人很沒意思,所以決定開天地,那這個階段就相當於一炁流行的階段,這是先天境界。那麼盤古大神開天地的結果是怎麼樣的,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天地,天地定位,也就是說盤古大神用上古十大神器之一盤古斧憑空揮了一下後,輕清之氣上升為天,重濁之氣下降為地,而盤古大神害怕天地又合二為一了怎麼辦?於是他兩手舉天,兩腳踩地,天地分開,用自己的身體把天地頂開,而盤古大神的身體也在不斷的生長。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如此下去的結果是盤古大神累了,有一天他覺得天地不會再合二為一了。那麼這個傳說其實就是天地的形成過程,對應道德經的說法就是道生一,這個一不是數字一二三的一,而是一劃,也就是陰陽爻,陰爻是一劃,陽爻是斷開的一劃,所以不是二劃,是一劃,也可以對應伏羲一畫開天。那麼盤古大神開天地後他覺得累了,可是隻有他一個人沒意思怎麼辦?這時候盤古大神開始坐化,他的各個身體部位就變成了我們世界的萬事萬物,這就是創世說。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盤古大神一氣化三清,他的其中一個分身就變成了春秋時代的老子,被後世奉為太上老君。那麼老子西入流沙就是老子的分身成了印度的佛陀,而數百年後,佛陀思想又重回老家中土,這就是落葉歸根,生根發芽。現在再繼續回到道家理論上來,一生二對應的是兩儀生四象,二是二劃的意思,四象分別是太陰少陰少陽太陽,他們都是講四象都是兩劃卦。二生三對應四象生八卦,因為在四象這種兩劃卦的基礎上再重一劃,也就是再重一劃的陰陽,就有了八種變化,就是八卦,而八卦是用三划來表示的。到了三生萬物的階段,就是八卦而後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代表萬物,因為在三劃的八卦上,再重三劃的八卦,一個三劃卦重8個三劃卦就有八種變化,也就是形成八卦,那麼8個三劃卦重8個三劃卦就是64卦,可參見易經方圓圖。這就是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從這裡我們就能發現,道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和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卦其實他們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只是站的角度不同,前者是從數的角度說理,而後者是從像的角度說理,而我們說易經是像數理的統一,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事物從三個角度來進行解釋而且還是一門課程,你說易經是不是比現代科學還科學?當然,這個象數理的表現易經中比比皆是,因為和本案無關,所以不做論述,有興趣的自己去讀。現在我們再回到題目探討有無這個話題。

    道德經第二章有云,有無相生,這是站在道用的角度闡述的,也就是說當道體向道用的角度轉化開始,宇宙生化萬物的過程中,有了有就必然有無,有了色就必然有空,有了心就必然有物,有了知就必然有行,有了物質就必然有意識,有了現象就必然有本質,正所謂天下萬物一物降一物是也,從這裡我們來看唯物辯證法所說的矛盾無處不在,這個說法就是完全有問題的,從道用的角度以及道體向道用的轉化的角度來講確實如此。但是如果從道體的角度講,因為道體空寂,無形無相,所以根本不存在矛盾。所以,從定義概念的角度講,有就是有無就是無,物就是物心就是心,知就是知行就是行,意識就是意識,物質就是物質,色就是色,空就是空。但是站在道體角度來講因為有無相生,這個道用的有無簡稱為有,屬於現象,這個現象又是又本質產生也就是道體產生的,而道體為無也就是本質本源,所以站在道體的角度來看現象界,有就是無無就是有,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物質就是意識,意識就是物質,心就是物物就是心,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所以,這樣認識唯物辯證法才是正確的,因為這就是矛盾在形式上對立,而對立的背後卻蘊含著統一,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說的心物一元論,知行合一論,心經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有無是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的。而如果你認為世界的本質就是物質或者意識,顯然是錯誤的,這就是西方哲學的天人兩分,在他們看來天人非一而是二,這就割裂了矛盾雙方的統一的聯絡,只看到了對立,這是唯物辯證法犯了唯心主義的錯誤,而唯心主義因為連矛盾的對立面都拒絕承認,所以唯心主義也是錯誤的,也就是說,站在道用的角度而言,唯心就是唯物,唯物就是唯心,所以不論有無、色空、心物、知行、物質意識,它們的關係是一不是二,是一而二二而一,一體兩面,二位一體的關係,這個一就是本質就是道體是內容,而這個二是現象是道用是形式。而中國哲學認為對立雙方是統一的,天人關係是一而不是二,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一為實質為統一,二為現象為對立,所以才有心物一元、知行合一,色空即是空色不異的這個本質。所以,心物一元知行合一不是說,世界的本源是心或者物,也不是知或者行,也不是物質或者意識,而是兩者統一起來後,玄之又玄,才能達到的眾妙之門,所以那些認為把唯物和唯心統一起來認為就是道的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而那些認為世界的本質就是物質或者說就是意識的這種唯物唯心一元論也是錯的,他們都是機械的。在這裡,我以水為例進行說明。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幾近於道。從這裡我們看出,水具有道體的絕大多數特徵所以才上善如水,這是講水具有道體的特點。而水卻又不是道,不是道體,它是道體的功用,即道用,所以水無限接近於道,而我們很多的專家學者思想家哲學家宗教家他們把道體和道用弄混了,根本沒有分清楚兩者到底誰是誰,所以在他們的論述中就把道用當做了道體,然後這些人互相攻擊,自然是錯的。現在我們再聯絡道德經第一章所云,因為常有常無是道用是現象而非本質,而作為現象的有無屬於有,所以有無其實在現象界都是道體衍生的不同名稱的呈現對稱或者說對立的事物而已,而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以道用的形式來體現道體的存在,所以才叫做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用唯物主義的話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所以常無常有句不要按字面意思理解,統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最為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膠片相機照片因清洗而部分損壞如何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