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雙子座來客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階段顯得相當混亂,大多數人對於這三個階段的歷史所知都不甚詳細。

    既,東周列國,南北朝,五代十國。

    這三個時代的中國都是處於四分五裂,諸侯爭霸的局面,因此不像其他的大一統時代立國,盛國,滅國,那麼明朗。

    東周與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有所不同,因為當時的天下名義上還是周天子的,但實際上屬於諸侯國爭霸的局面。

    東周的“東”是後代歷史學者加上去的,為的就是將平王東遷後的周朝與之前分開。

    周幽王時,廢掉了太子,其後犬戎部落攻破首都鎬京(約為現代西安),周幽王被殺。犬戎退兵後,大臣們擁立廢太子繼位,就是後來的周平王。

    因為鎬京發生地震損毀嚴重,周平王二年遷都到了洛邑(現洛陽)。歷史界就把平王東遷後的歷史稱為“東周”。

    實際上此時周朝的另一部分王公大臣還擁立了另一個天子,既周攜王,周朝曾經有二十年時間屬於“二王並治”的對立局面,一直到後來晉國殺掉周攜王結束,不過歷史上都以周平王為正統。

    經歷了一系列磨難的周天子此時雖然還是天子,但勢力已經衰微,對於外族侵略,只能依靠於諸侯國。

    夏商周時天子實行分封制,封給王族以及臣子土地,例如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就被封到齊地,姜子牙就是齊國的開國國君。

    他們在自己的管轄區域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和軍事權,因此一些諸侯國逐漸強大起來,並最終實力遠超周天子,因此周天子在面對自保以及外族入侵時,只能依靠諸侯國。而周天子到最後控制的地盤,只有首都方圓二百里的小地盤了。

    周桓王時,諸侯國中的鄭國一直對天子不順,周桓王一氣之下帶兵去討伐,在繻葛之戰中不但被鄭國擊敗,還用弓箭射傷了周天子,由此可以看出諸侯國實力已經高於天子,而且也並不服從天子,只是出於當時形勢考慮,眾諸侯國依然尊周天子為名義上的天下之主。

    諸侯國之間的爭霸也導致了後來的歷史走向,韓趙魏三家將晉國分了,這是春秋與戰國兩個時代的分水嶺,一直到秦王掃六合結束。

    在這個歷史程序中,周王族內部也發生了分歧矛盾。

    周天子先是分封了自己的弟弟,區域就在首都附近,歷史上被稱為西周國(這個西周國屬於諸侯國,要與西周朝分清)。

    後來西周國君的弟弟又被封到現河南鞏義一帶,並在趙,韓的幫助下自治,後世稱為“東周國”,成為一個諸侯國。

    西周國此時名義上還是天子,周赧王時,楚國國君鼓動他號召聯軍伐秦,周赧王號召了卻沒有諸侯國響應,。秦昭王十分不滿,帶兵攻打西周國,周赧王投降,一說他被秦王所殺,一說他被秦王分封,第二年死,。此不僅代表了西周國的滅亡,其實大周朝也就滅亡了。準確的來說,東周的滅亡就是此時。周赧王是東周最後天子,也是大周朝的亡國之君。

    而王族的另一支,東周國,也並沒有堅持太久,在周滅亡後的第七年,同樣也被秦莊襄王以“與諸侯聯合謀秦”的名義攻破,秦國相國呂不韋攻入東周國,周朝最後一支王族力量被消滅。

    大周朝國祚約790餘年,傳37王。大致疆域:北至遼寧,南至湖北,東到齊魯半島,西到甘肅,東南到現今杭州,上海一帶,有一說最遠到達了四川,不過暫無定論。

  • 2 # 士說新語

    要說東周是怎麼滅亡的,我覺得應該分兩種情況來看,一種是政治死亡,也就是名存實亡,一種是徹底滅亡,也就是沒有了以周這個國號為基礎的政權組織形式。

    1,政治死亡,周平王東遷,標誌著東周的開始,雖然這個時期的周王室日漸衰落,但餘威仍在,諸侯依然還是按照周制尊周天子為共主,大部分諸侯依然是能夠按期入朝做官的,朝貢體系也沒有崩潰,只是周天子的權威已經不如西周,要想調動諸侯軍隊征伐某某不臣,已經很吃力了,但大體上還是能夠徵兆一些親近於周王室的諸侯,比如諸姬。

    但時間推移到周平王死後,周桓王繼位的這一時期,卻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周桓王繼位之後,一心想重新樹立周天子的權威,為了達成重塑周王室昔日榮光,周桓王把自己繼位以後的第一個目標放在了鄰居鄭國身上。

    而當時的鄭國君主是誰?

    乃是“鄭伯克段於鄢”中大名鼎鼎的春秋第一位小霸主鄭莊公。鄭國當時在諸侯之間只能算得上是一箇中等小國,國力不顯,但鄭莊公作為周王室的卿士,除了料理本國國政之外,他還可以插手周王室的事物。

    而鄭莊公出於發展鄭國的目的,利用卿士的身份,為鄭國發展和擴張提供便利,而作為卿士,他本是又能得到天下諸侯的矚目。本來作為一個臣子,他應該忠於王室,但他這種利用職務之便利,壯大自己的行為,使得鄭國與周王室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鄭莊公的行為不僅損害了周王室的實際利益,同時也大大削弱了周王室在諸侯之間的權威性,使得周王室權威下降得更加厲害。

    於是不願意看著自己王權衰落的周桓王繼位之後,就緊鑼密鼓開始打壓鄭國,先是削弱了鄭莊公卿士的權力,最大限度降低其在王室的影響力,鄭莊公很是不忿周桓王的所為,於是搶先割了人家周王室的麥子,經鄭莊公這麼一搞,於是無可避免的雙方兵戎相見。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統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部隊討伐鄭國。鄭莊公率大夫祭仲、高渠彌等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列陣禦敵。當時周軍分為三個軍陣,周桓王率領左軍和陳國軍隊力圖打敗鄭莊公。鄭莊公擺開了名為"魚麗"的陣勢,戰車前衝,步卒後隨,先打實力最弱的陳國軍隊,使蔡國和衛國軍隊畏懼而倉皇退出戰場,然後集中兵力從兩邊合擊周軍,周師大敗。周桓王被鄭將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強指揮軍隊逃出重圍。祝聃要追逐活捉周桓王,鄭莊公制止說:"君子不希望逼人太甚,何況欺凌天子呢?我們是自衛,國家能免於危亡就足夠了。"戰後,鄭莊公為了表示尊王,還特派大夫祭仲去慰問受傷的周桓王及其左右隨從。

    繻葛之戰以後,周天子在諸侯之間的權威蕩然無存,連天子都能隨意被諸侯射中肩膀,這樣的天子還有什麼面目號令天下呢?而鄭國的宿敵宋、衛、陳等小國,也紛紛向鄭國求和,自此,鄭莊公成為了當時中原最強大的霸主。

    周鄭之間的繻葛之戰,無疑是終結了周王室的政治生命,自此以後周王室成為了諸侯爭霸裡的吉祥物,也就是“尊王攘夷,號令天下”裡的那個象徵意義上的王。天子再沒有了號令任何一個諸侯的實力。

    2、徹底滅亡 時間推移到周赧王八年(前307年),彼時,周王室內鬥不止,終於分裂成了兩個朝廷,一個東周,一個西周,秦國借兩週的道伐韓,兩週想兩國都不得罪,左右為難,彼此之間卻又攻伐不斷,直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國被秦所滅,同年赧王病死,西周覆亡。七年後,東周國亦被秦所滅。東周共傳25王,歷時515年。

    這便是東周的徹底滅亡了,象徵天下的九鼎和周王室的珠寶器物盡皆落入秦國手中,姬姓周室自此消亡。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東周延續於西周,始於周平王遷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晉等諸侯的護送下,從鎬京(今西安)遷都到洛邑(今洛陽)。

    兩週實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有個致命弱點,封到最後沒有土地來封了,全部封給了諸侯國,周天子自已的封地越來越小,以致到最後,周天子的封地都是蝸居在其它諸侯國的封地內。

    實際上到周平王時期,周天子的力量已經大不如以前了,封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天子的勢力越來越小,相反諸侯的勢力是越來越大,春秋時期,相繼湧現出五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充當霸主,而所謂的霸主是以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為基本,替代周天子維護周朝儀法,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形成諸侯國稱霸的局面,先後出現齊、晉、秦、楚、宋五霸諸侯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53年的春秋時期,由於周天子衰弱,諸侯國混戰,大國兼併小國,土地越來越集中,僅春秋時期諸侯國被滅的就有52個。

    這種情況到了戰國時期,越來越嚴重,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時期正式進入七國爭雄的時代,小的諸侯國不斷被兼併消滅,大的諸侯國僅有秦、韓、趙、魏、燕、齊、楚七個。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聽信楚孝烈王之言,以周天子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因六國不配合而告失敗。同年,秦國起兵攻周赧王,秦攻破東周都城洛邑(洛陽),殺周赧王,東周滅亡。

    東周是被秦國所滅的,其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分封制,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而立國,最多時天下共有100多個諸侯國,由於諸侯國眾多,東周本身又走向衰弱,而少數諸侯國越來越強大,東周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 4 # 對話歷史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起始於平王東遷,結束於秦國滅亡西周國,共傳25王,歷時515年。

    周武王姬發滅亡商朝建立周朝之後,施行分封制,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到了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都城鎬京,西周滅亡,周平王在幾個諸侯國的護送下,跑到雒邑(今洛陽)建立東周。

    從東周開始,周天子的權威受到嚴重挑戰,地位一落千丈,僅僅是象徵性的存在,其直接統治區域也僅僅限於雒邑周圍。而各諸侯國則相互兼併,戰亂不斷,直到戰國時期,只剩下七個實力較為強大的國家,即戰國七雄。

    公元前425年,週考王封其弟於河南地,建立周公國,這是周王朝最後一次分封,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畢,連自己也是寄居於周公國。到了周赧王時,周公國又分裂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周赧王依附於西周公,其天子地位已經完全徒有虛名。

    戰國後期,秦國崛起,成為武力最強的國家,並多次進攻關東國家,西周公害怕被吞併,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引起秦王的憤怒。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國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周朝滅亡。公元前249年,秦相邦呂不韋又帶兵滅掉了位於鞏邑(今鞏義市)的東周公。

  • 5 # 地圖帝

    我們知道秦始皇滅了六國,韓趙魏楚燕齊,並不包括東周。那麼天下共主東周,是誰滅亡的呢?周朝初期,天下富奢之地全都被周天子和姬姓諸侯所佔據,周人控制的領土範圍,遠勝於前面的夏朝和商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周王朝,曾經是如此的輝煌。公元前769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平王在各路大軍護送下,從鎬京東遷洛邑,東周王朝開始了。秦國在此時得到第三等伯爵的爵位,封地在今甘肅天水一帶,並不在關中。東周歷史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段,春秋是個亂世,孔子寫道:“禮崩樂壞,王室式微。”太史公司馬遷寫道:“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春秋時期被殺的國君有三十六個,亡國的諸侯有五十二個。戰國時代諸侯銳減,最主要是戰國七雄,東周也仍然是天下共主,只是領土不多了。東周的領土最主要落入春秋時的晉國和戰國時的南韓地圖上。周顯王時期,將東周所剩不多的領土又分封了兩個諸侯,西周和東周,他們的國君叫做西周公和東周公。這樣一來,洛邑就成了西周公的封國,洛邑以東的城邑屬於東周公。周顯王徹底成了光桿司令,他住在洛邑,由西周公供奉。東周最後一個王周赧王,已經是第三代光桿司令,他只有幾個隨從,外加幾個對周朝死心塌地的老臣。除了祖廟還算他的資產,其他田產、宮室、財物等,一概物資都是西周公的。因為沒有封地,就沒有田資和稅收,史上最窮的天子就這麼產生了。年輕的周赧王即位不久,遭遇了一場嚴重的驚嚇。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洛邑舉鼎意外身亡。周赧王和西周公,以天子葬禮對待,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堂堂天子,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去哭諸侯,讓地下的周武王情何以堪。秦國與趙國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周赧王秘密與各諸侯約縱,請諸侯們出兵秦國。不過合縱這種外交大事,要保密不是那麼容易,此事很快就被秦國知道了。公元前256年,得知周天子竟然參與合縱,秦昭襄王瞋目切齒,他令王齕整頓軍馬,儘快佔領洛邑,省的周天子再生事端。洛邑是東周都城,自周朝開國伊始就是東都,七百多年沒有遭過兵災。洛邑就像現在的瑞士,不論一戰還是二戰,地處戰爭中心的瑞士,都沒有遭到入侵。瑞士交通發達,地處德國,法國,義大利三個大國之間,到哪兒都很方便。洛邑何嘗不是如此,地處黃河沿岸,沿河而下,能夠到達南韓、魏國、趙國、齊國;沿河而上,則是秦國地界;若是向南,也只需二百公里,就能進入楚國。瑞士彈丸之地,卻有八百萬人口,土生土長的瑞士人卻並不多,以德國、法國、義大利的富豪居多。而洛邑恰好也有這種現象,全城有十萬戶,人口超過七十萬,但是歸屬周朝的卻只有三萬多人,其餘多是各諸侯國的貴族富商。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對豪族們來說,將部分家族財物和人口適當轉移到安全地帶,這是古今中外恆古不變的真理。洛邑的人口結構,讓這座坐擁七十萬人口的大城,卻只有寥寥兩三千士兵,不足以抵抗任何諸侯的進攻。秦軍厲兵秣馬,洛邑城中風聲鶴唳,八百年來從未如此接近一場戰爭。周赧王與西周公,不等秦軍進兵,派人求和,同意獻城投降。周赧王和西周君,帶著地契到咸陽,將洛邑及附近的小城邑共三十六個,以及三萬東周人口,全部獻給秦昭襄王。這一年,兩個光桿司令,周赧王和西周君,雙雙病逝,八百年大周王朝,徹底壽終正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已經開啟擠壓伊朗的外圍戰!瓜達爾城市賓館遇襲、阿聯酋港口發生蓄意破壞,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