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喬安娜週週

    我們家小朋友有一段時間喜歡抱著一條舊枕巾睡覺,換其他的都不行,我覺得每個小孩在某段時間都會藉助一樣東西來讓他們有安全感,便於入睡,後來出去旅行,有一次忘記帶了,開始兩天不適應,後來就慢慢適應不抱著枕巾也能入睡。抱媽媽的手確實不太方便,萬一媽媽加班或者有其他事情不在家,那就影響睡覺了,是否可以先嚐試讓娃換一樣東西,比如媽媽的衣服,媽媽的手帕或者某個娃娃,這樣至少方便很多,然後再找其他機會,慢慢讓娃不需要抱任何東西都能入睡,反正我覺得不是大問題,可以慢慢的解決和適應

  • 2 # 惟願安康

    依賴心裡,因為想依戀大人,我永遠都記得我小時候分床的時候,我一點都不想要,總覺得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為什麼不讓我和他們一起睡,害怕一個人睡覺,那種感覺,到現在都沒有離開過。

    現在我的寶寶晚上也要我抱著才能睡覺,每次問他,他總說你不抱,我說不著,是呀!寶寶從小都習慣了,讓他一人睡覺他肯定覺得害怕。

    其實小孩抱著大人睡我覺得沒什麼不對,因為現在他的世界裡媽媽才是最大的安全感

  • 3 # 大飯飯育兒

    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很多小孩子都有類似的表現,在睡覺時有各種各樣的小習慣,或者讓媽媽感覺很奇怪的小癖好,這都是孩子沒有安全感的表現,他們需要透過一些方式來讓自己變得心安,緩解內心深處的焦慮。

    1、很多小孩子在睡覺的時候都喜歡摟著媽媽的脖子睡,有的抱著媽媽的手,有的捏著媽媽的耳朵睡,一旦媽媽不在身邊就感到惶恐和不安,哭鬧。這些都說眀太依賴媽媽了,只有媽媽才能給他安全感,出現這種情況媽媽要多多培伴寶寶。

    2、很多小朋友喜歡晚上開著小夜燈睡,這種情況是大人造成的,小孩子可能從剛出生起家長就開夜燈了。開夜燈睡覺真的非常不好,因為在明亮的環境中孩子很難進入酣睡狀態,身體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而且開夜燈睡覺容易近視。媽媽應該明白孩子喜歡開燈睡覺是由於內心沒有安全感,在孩子睡覺之前,媽媽最好能夠陪伴他,等他熟睡之後再關燈。

    3、很多媽媽都表示自己家孩子有抱著東西睡覺的習慣,有的孩子喜歡抱著自己出生的時候蓋的小被子,有的喜歡抱著媽媽的睡褲,也有的要抱著媽媽的枕頭,而且這些東西還不讓家人隨便洗,覺得洗了之後就沒有媽媽的味道了,孩子的這些表現確實很可愛,大人也會覺得孩子很好笑,其實是孩子的安全感不足,他們需要透過自己熟悉的味道來讓自己的內心放鬆。

    當孩子有以下表現時說明孩子沒有安全感:

    1、在外人面前過分害羞

    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容易引發自卑、敏感等心理問題,喜歡自我否定,認為自己哪哪都不行,總之非常不自信。這種心理造成的最明顯後果就是孩子在外人面前十分害羞,無法落落大方的介紹自己,別人問他問題,他也回答的支支吾吾的,看著讓人十分著急。

    2、孩子在家裡喜歡用摔東西的方式來發洩情緒;在外面只要事情稍不順心,他就習慣用“拳頭”來解決問題,總之脾氣暴躁,喜歡使用暴力。這類孩子可不是壞,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3、小寶寶喜歡咬手指頭是正常的,是生長髮育的過程之一。但如果孩子超過兩歲仍愛咬指頭,那多是缺乏安全感所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時,咬手指這一動作可以安撫孩子焦慮的情緒,緩和緊張。

    如何讓孩子有安全感呢?

    1、耐心傾聽孩子的分享,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可能你的一句話他會記很久。

    2、多擁抱、誇獎孩子,不要經常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多讚美。

    3、多抽時間培伴孩子,哪怕單純的聊聊天。

  • 4 # 小欣媽媽育兒

    這是心理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形式。需要人為干預。

    為什麼要干預?

    在節目《我家那閨女》中,運動員傅園慧無論穿什麼衣服都會背一條紅色繩子。這讓大家都非常的疑惑。愛笑的傅爸爸解釋說,那條紅繩子被成為“摸摸”,傅園慧從小就開始揹著它,時不時的去摸一摸。他認為這是傅園慧缺少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這確實是缺少安全感的一種表現,但問題是傅園慧已經22歲了,還在繼續著這樣的不安全感麼。

    我想6歲的孩子必須抱著媽媽的手才能睡著,這個心理問題我們需要去幹預,總不能等到22歲時還要抱著媽媽的手才能睡著。當然,年齡越大越不好干預。

    如何幹預?

    首先,想要有效的干預,就一定要明白問題的根本。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麼?乾巴巴的給孩子講道理是不中用的,會使孩子認為父母在拒絕自己,反而會讓孩子心理問題更嚴重

    案例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給剛出生的小猴子兩個代理媽媽,一個媽媽是鐵絲網加紙盒腦袋加奶瓶,另一個媽媽是鐵絲網外裹了一層絨毛布加猴媽媽樣子的腦袋。觀察小猴子會選擇哪一個做它的媽媽。

    實驗結果是小猴子想都不想,馬上跳到絨毛媽媽的身上扒著不放。當給它一些驚嚇,它會立刻飛奔到絨媽媽那裡。除了餓到不行才會到鐵絲網媽媽那裡。

    這個實驗說明安全感不僅僅來自於生物本能的那部分需求能否被滿足,更多的是情感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

    因此,對於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講大道理,我們更多的要關注情感上是否給予迴應。重點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行動。

    其次給孩子更多的陪伴

    孩子越小越需要陪伴,需要我們“共情關注”的陪伴,觀察孩子的興趣點,並和他一起做他喜歡的事情。

    第三,傾聽

    一般的父母很少會聽孩子在講什麼,比如大人之間正在交流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表達時,父母幾乎會說“小孩子懂什麼?大人說話不要插嘴”,這樣的話給孩子帶去的不僅是來自你拒絕的傷心,更是給孩子心理上的挫敗感以及被忽視的感覺,他會覺得好像自己不能說話,沒有發言權,這樣下去孩子何來的自信,缺少安全感是一定的。

    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走進他的內心。

    第四,迴應

    對於孩子的需求或者問題,及時給予迴應,但迴應絕不能是“嗯”“好的”“我知道了”這樣簡單語句,因為孩子會認為你在敷衍他,好像好不容易與你的交流會很快中斷,會給他不安的感覺,會讓他的內心產生自我否定,進而更加內向,也就更缺乏安全感。

    第五,注意事項

    1,不對孩子大聲喝止

    孩子做錯事是正常的,因為孩子的認知有限,有時他並不覺得那是錯事,你要給孩子解釋清楚,而不是大吼,因為大吼過後,不懂原因的孩子還是會重複同樣的行為。

    2,不給孩子貼標籤

    比如“壞孩子”這樣的標籤,聽多了孩子會誤以為自己就是壞孩子

    3,不威脅孩子

    比如“再這樣調皮,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話會讓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孩子會認為原來我媽可以隨時不要我。

    小結

    每個孩子都缺乏安全感,越小的孩子安全感越少,當小嬰兒哭鬧的時候,我們抱一抱,孩子可能就不哭了,當孩子大一點的時候也會缺乏安全感,我們可以不再像抱小嬰兒一樣去抱他,但至少要用迴應來告訴他,你很愛他。

  • 5 # 七老師說

    不是孩子有什麼心理問題,很可能是你們之前沒注意培養孩子獨立的習慣,導致孩子現在過度依賴了。

    孩子1歲多就可以放到大人旁邊的小床上睡了,3、4睡就可以安排分開睡了。之前應該做的階段你們沒有很好的讓孩子去適應。

    如果6年中你們總抱著孩子,特別是總抱著孩子一起睡,那麼就培養和加深了孩子的依賴習慣。

    好的習慣必須家長去想著幫孩子養成,否則很可能就在養成不好的習慣。

  • 6 # 最皮就是我

    一是習慣使然。

    我有個疑惑,寶寶六歲了,還沒有分床睡嗎?很顯然,這是寶寶從小養成的習慣了吧,你應該是從小就讓寶寶抱著你的手睡覺吧。寶媽要做出改變了,逐步給寶寶戒掉這個習慣。

    一歲分床睡,2—3歲分房睡還是很有必要的,現在孩子六歲了馬上都該上小學了,家長一定要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睡覺的習慣了。

    那麼,有哪些辦法呢?

    先分床。分床前多安撫孩子的恐懼感和被冷落感,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一直在身邊,孩子是個小大人了,該學著小鳥翅膀硬了獨自去覓食了。再分房。可以和寶寶一起佈置他的兒童房間,給他準備喜歡的玩具,讓孩子感覺我有自己的床的主觀意識。或者帶孩子去參觀那些自己獨自睡覺的小朋友房間,小孩子都有攀比心理的。二是缺乏安全感

    因為想象力豐富,容易產生恐懼心理,就會有很多睡覺小怪癖,比如喜歡摸著媽媽的手,喜歡抱著媽媽睡,喜歡抓著頭髮睡,都是安全感的需求。

    安全感是人心理需求的第一要素,也是一個人人格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往往在孩子幼年期最容易建立,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在幼兒期小心呵護孩子的安全感。

    三是面板飢渴症

    一種心理疾病,渴望能和別人肌膚相親。我見過還有十歲喜歡摸著媽媽乳房睡覺的,感覺都是一種心理病變了。做家長的要分析孩子之前是不是受到什麼心理創傷,找專業醫生治療。

    總之,做家長的要細心觀察,看孩子屬於哪一類情況,再對症處理,多給孩子關愛,需要家長潛移默化的引導,給孩子足夠的勇氣,讓孩子獨立地去完成生活中的種種事情,並積極給予讚美和鼓勵。

    願每個孩子都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充滿關愛中健康成長!

  • 7 # 遇見凌薇

    孩子6歲了還要拉著媽媽的手才能睡著,這是一種依戀父母的表現,這樣的孩子大多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造成的。

    1.什麼是安全感呢?

    安全感是一種渴望穩定、安全的內在心理需求。它是一種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一種感覺,一種心理,是讓人覺得安全、可靠、值得相信的行為表現。 而6歲的寶寶缺少安全感,最好的辦法是補足安全感。

    2.怎樣補足孩子的安全感呢?

    (1)無條件地接納孩子

    有許多父母會因為孩子好的表現,優秀的表現,而從心裡讚賞孩子、肯定孩子,接受孩子優秀的一面。 但是當孩子表現不好,做了錯事時,家長就會用言語惡傷孩子,表現出討厭孩子讓孩子覺得被父母嫌棄。

    因此,他們會恐懼、害怕失去父母對他的愛,積攢久了,心裡自然沒了安全感。 所以不管做了錯事,還是表現的很棒。家長就要從心理上去接納孩子,做到無條件接納,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父母疼愛的,而不會因為做錯了事就被嫌棄。

    (2)信任和尊重孩子

    當孩子知道自己被尊重,被父母信任的時候,他是一個比較有力量感的孩子,在他碰到困難的時候,他會想到來自父母的信任,就有勇氣去面對所遇到的困難。 自然心理上,會覺得自己是安穩的安全的,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感。

    (3)高質量的陪伴。

    我們也許不缺少陪伴孩子,但是高質量的陪伴是很多父母做不到的。 高質量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真誠的愛,能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能讓孩子從心底上去相信你。

    有了這樣的陪伴之後,孩子也能適時地離開大人。因為他知道,不管他去到哪,父母都是關心他的。

    因此,要想孩子能夠儘快的獨立,需要給孩子十足的安全感。

  • 8 # 新草人

    寶寶在媽媽的懷裡感到最安全是天生的,每個孩子都一樣的。只不過你要慢慢地引導孩子離開,講一些獨立的好孩子的故事。

  • 9 # 軲轆軒轅策

    獨立人格還沒養成,這時候媽媽要學會堅強,主動培養寶寶的自我意識,先找個藉口讓寶寶先睡,然後再分床,開始寶寶睡醒會哭,忍一忍,讓他習慣,再難熬也得忍著了。所以寶媽要堅強起來!

  • 10 # 莫循靳言

    抱著媽媽覺得有安全感吧,我寶寶兩歲也天天要抱著,也許是因為我之:前出去工作了一段時間,再回來她怕我又出去工作,所以抱‘著怕媽媽跑了,說明孩子還是缺乏安全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用的6款臥室飄窗設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