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裝修無小事
-
2 # 魏武揮鞭有遺篇
先秦的姓氏和今天的姓氏是不同的。當時姓和氏是分開的,有著不同的意義。
姓最早源自部落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產生於人類早期母系氏族時期,當時夫從妻居,子女都是跟隨母姓,故而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妊)都是女字旁。姓是區分家族的特定符號,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改變。上古人口稀少,同姓既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可通婚。
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後,子女則改隨父姓。隨著同一祖先的後代繁衍分支增多,其家族後代往往會分成若干支系而散居各處。各個支系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還會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衍生出來的分支。
秦國和趙國有著共同的祖先,他們的祖先伯益在舜帝時被賜姓為嬴。到商紂王時,伯益有個後代叫蜚廉,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惡來,是秦國的先祖;另一個叫季勝,是趙國的先祖。季勝的5世孫叫造父。
據《史記·趙世家》載:“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造父是一個善於駕車的御馬官,專門負責為周天子駕車。周穆王經常坐上造父駕駛的馬車,外出遊玩、狩獵。一次他們向西跑到了崑崙山(並非今日之崑崙山),見到了西王母,並在那裡盡情歡娛,以致樂而忘歸。
天子不歸,朝綱漸衰,東方的諸侯徐偃王趁機作亂。周穆王聽說後,坐上造父的車,日行千里,迅速返回鎬京,指揮軍隊將徐偃王打敗。
造父最為一名老司機,因為立下大功,周穆王便將趙城(今山西洪洞)賞賜給他,從此以後,他的後代便稱為趙氏。
再說秦非子。非子的五世祖惡來雖說和趙國的先祖季勝是兄弟,但是到非子的時候,已經過了好幾代人,人家造父被封趙城,稱趙氏,按理說非子並非造父的後裔,沒有道理稱為趙氏。但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這樣說:“(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這個該怎麼解釋,是冒用攀附人家趙氏嗎?
後來非子因為善於養馬,得到了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天水),成為秦國始封國君,號稱秦嬴。如此說來秦國國君應該稱秦氏才對,哪有稱趙氏的道理。
可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最後寫道,“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願意叫趙氏就趙氏吧。故而說秦趙兩國都是嬴姓趙氏,他們之間是不通婚的,秦末的趙高就是秦國的遠支宗室。
具體說到秦始皇,他生於趙國邯鄲,按照男子稱氏的原則,是為趙政。司馬遷在《史記》中多處稱他為趙政。嬴政的叫法是不符合傳統的,事實上當時也沒有人這樣稱呼他。秦漢以後姓氏合一,故而嬴政的叫法逐漸多了起來。
你若問秦始皇到底應該姓啥?趙政似乎是對的,但總感覺有點怪怪的,你能稱秦孝公為趙渠梁嗎,稱秦武王為趙蕩嗎,稱秦昭王為趙稷嗎?歷史上沒人這樣叫。我覺得還是約定俗成,叫嬴政為好。
-
3 # 林屋公子
嚴格說秦始皇姓嬴,但是在姓氏合流的時代背景下,秦始皇也可以“姓”趙、秦,而後者嚴格說應該是“氏”。
嬴姓是怎麼來的呢?《秦本紀》記載,大費馴養鳥獸有功,被帝舜冊封為嬴姓。大費有兩個兒子:大廉、若木。若木的後人建立徐國,而大廉有兩個玄孫:孟戲、中衍,生活在殷王太戊時代。中衍的玄孫中潏生活在殷商末年,兒子飛廉、孫子惡來都是商紂的大臣,惡來的玄孫叫大駱,大駱的嫡子成封於犬丘,庶子非子封於秦。這就是秦國的開始。姓在周代表血緣,是不會變化的;所以從大費到非子一直到秦始皇,他們都是嬴姓。
至於氏又是什麼呢?氏代表的是族別,這是可以變化的。飛廉除了惡來,還有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的曾孫造父為周穆王駕車,被封於趙,所以是趙氏。這個趙氏當然包括了旁系惡來的後人,他們這支直到大駱之後才封到犬丘,另立犬丘氏。非子又從犬丘氏中立秦氏。之後犬丘氏被西戎滅亡,到非子的曾孫秦莊公時才奪回犬丘,這時也就只有秦氏而無犬丘氏了。所以秦國這支從獨立出來後一直是秦氏,並不再是趙氏。
那麼如何解釋史書稱呼秦始皇為“趙政”呢?司馬貞《索隱》曰:“生於趙,故曰趙政。一曰秦與趙同祖,以趙城為榮,故姓趙氏。”相比這兩種情況,明顯前者是而後者非。秦始皇生於趙國,當時並未進入“秦”這個大氏族,所以以出生地(或母趙姬氏)稱趙氏,而他進入秦國後,則可以稱秦王子政、秦王政,但是趙政的稱呼也依然保留了下來。
所以我們搞清楚秦始皇的姓氏,必須先要區分姓和氏,然後要區分趙氏和秦氏,這樣才能完全理解清楚。
感謝閱讀!
-
4 # 志於道而問學
首先,上結論,秦始皇姓趙。確切的說,趙姓嬴氏。
科普如下:之所以後世對於秦始皇的姓搞不清楚,是因為記載先秦秦漢史的史家搞不太清楚“姓氏”這個概念。首先,姓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先說姓。先秦文獻中對姓氏有別制度記載較為詳細,認識比較到位的有:《左傳》、《國語》、《世本》。
因為後學對此認識較為深刻,故援引後人對此的見解。“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 之所自分。”—— 《通鑑·外紀》 《說文解字》“氏”字下段玉裁注: “姓者,統於上者也;氏者,別於下者也。”也就是說,“姓”表血統而示女系,氏表功勳(如周天子分封諸侯)而示男系。詳細說來,姓是源於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族屬所共有的符號標誌,那麼,氏就是源於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別子) 的開氏始祖的符號標誌。
“姓”是“因生以賜姓”,故有時會和地名、徵兆聯絡在一起。 姓氏在先秦時期作用巨大,如古人云:“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 大致交代完姓氏之別。具體來說秦始皇為什麼姓趙。因為在先秦姓氏有別的語境下,“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具體大家可以看看《春秋》三傳中對於男子和女子名字和稱號的書法。故按照時人的語境,秦始皇的姓名應為:“趙政”。出土簡牘文獻北大藏秦簡中便有《趙正書》這一篇。
(如圖所示,最右邊三個字)
近人之所以對於其姓氏有爭議主要在於古人未能完全明晰姓氏的分別,且在先秦之後,特別是秦漢以來,姓氏逐漸合一,其分野逐漸混溶,故後人並不區分姓氏。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已對姓氏在此前的分野不甚瞭然。
至於始皇是否姓姬,顯然不是,秦並非周的同姓諸侯國;至於始皇是否姓呂,雖然司馬遷記載時有這樣的苗頭,但是詳細考諸時間,發現前後多矛盾、牴牾之處。而且史料來源的可靠性存疑,大家不要過於獵奇了,野史倒是很多這種故事,古人的智慧也並非大家想的那樣愚昧。
-
5 # 大眾觀察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生於邯鄲,嬴姓秦氏,又名趙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強大的秦朝。定都咸陽。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他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他是中國皇帝制度的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漢民族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秦始皇帝主要成就有:廢封建,立郡縣,創立皇帝制度。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建馳道、南平百越,北御匈奴,修築長城。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也是最偉大的君王。
-
6 # 遙望燕園
咱們中學歷史教科書上,提到秦始皇,一般會稱其為「嬴政」,你試著用拼音打字法敲一下「yingzheng」,都是作為一個專屬詞彙出現的,可見在華人心中,秦始皇就叫「嬴政」的。
按照有姓無氏的現代人的習慣,稱秦始皇為「嬴政」,應當說是沒有錯的,因為秦始皇是秦國的王,而秦國的王族被賜的姓是「嬴」。
但實際上,秦始皇所生活的時代,正處於姓氏合流的晚期,直接用「姓+名」的方式來稱呼秦始皇,還不如用「氏+名」的方式稱呼秦始皇恰當。與其說秦始皇姓「嬴」,還不如拿秦始皇的氏當姓來得恰當。
那麼,秦始皇的氏,到底是什麼呢?
本來,這是沒什麼疑問的,司馬遷在他的傳世鉅作《史記》中明確記載了秦始皇的氏是「趙」。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剛剛這句話引子《史記·秦始皇本紀》的開篇,整理明確說了,秦始皇「姓趙氏」,因此,按照「氏+名」的方式,秦始皇應當叫「趙政」。
但是,關於秦始皇為什麼姓趙氏,卻有不同的解釋,有的說法是,秦王室和趙王室本系一脈,秦王室的先祖曾經依附於趙王室,因此隨了趙王室的氏;另一種說法是,秦始皇出生於趙國,以出生地為氏,孤兒姓趙氏。
針對第一種說法,也多有駁斥,在《史記·秦本紀》中,有「秦侯」、「秦仲」等國君名字的記載,這與《史記·楚世家》中楚王室先祖名姓的記載方式一樣。
《史記·楚世家》中提到楚王室的先祖時,出現了「熊毋康」、「熊渠」、「熊摯紅」、「熊延」、「熊勇」等名字,在記載這些楚王室先祖的名字後,司馬遷又補了一句:
故而楚王室姓熊氏。
也就是說,楚王室的先祖姓為「羋」,氏為「熊」。同樣道理,秦王室的的姓氏當是:姓為「嬴」,氏為「秦」。更有利的證明在於,在《史記·秦本紀》最後,司馬遷補充了這樣一句話:
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
但是,這種駁斥,如果僅靠《史記》的文字,也比較無力,因為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的最後,又加了一句轉折: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好在,一些出土的其他記載中,有秦某某的字跡,按這個理,秦王室應當姓秦氏的,所以秦始皇理應姓秦氏。
那麼,為啥秦始皇不跟他爹爹一個氏呢?我想,除了秦始皇出生於趙地外,也因為他是始皇帝,所以改氏了吧。
-
7 # 智宸雜談
秦始皇 嬴政 ,姓贏,因出生在趙國,又名趙正,史記稱為趙政。
關於是趙政還是趙正,嬴政還是嬴正。我寫的一篇文章,有詳細的論述。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名“政”還在“正”其實是有兩個說法的,一說秦始皇是因為在正月出生,所以名正,還有一個說法是說秦始皇生於趙國故名趙政的說法,因為秦與趙共同的祖先以趙城為榮,故名趙政。
兩個說法都有根據,秦始皇確實是正月出生的,(有說是正月初一,但是難以考據,史書記載沒法詳細記錄到王族的出生日期),也確實是在趙國出生的。
少年嬴政
在印刷本《史記》時代之前,《史記》是用毛筆在紙上書寫的抄本(寫本),時間大致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到唐代,即從5世紀到10世紀初。這個時期還出現了三本註釋《史記》的書,即5世紀南朝劉宋裴駰的《史記集解》、8世紀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唐代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日本殘存下來的寫本時代的文字比中國多,這是因為中國進入印刷時代後,日本依舊延續著寫本文化。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唐代《史記·河渠書》殘卷就是《史記集解》本。寫本《史記》從唐代開始傳入日本,在平安時代被廣泛傳抄,現在仍然殘存有11、12世紀的寫本。公益財團法人東洋文庫所藏寫本《秦本紀》也是《史記集解》本。
少年嬴政
我們可以間接知道,在寫本《史記》時代有將“趙政”寫作“趙正”的文字。《史記集解》引用4世紀時徐廣的《史記音義》,說他見到的一個《史記》文字寫的是趙正。此外還引用大約公元3世紀時宋忠的說法,說因為秦始皇是元旦(一月一日)出生的,所以取名為“正”。4世紀時還有寫作“趙正”的《史記》文字存在,這一點不容忽視。
秦二世皇帝胡亥時期為了避秦始皇名諱的“正”字,將正月改為端月,“端”在這指“正確的”的意思,在陝西話中“端”就有“正”的意思,“端坐”就是坐的正的意思。我們都知道,秦始皇一家都是陝西人。
漢代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為什麼要把“正”改成“政”呢?
我們首先要知道,近些年新出土的《趙正書》竹簡文書是記載為“正”的,而且這本書並不承認秦王是皇帝。《趙正書》和史記一樣都是漢武帝時期出書,據說,《趙正書》成書要比《史記》要早,也就是司馬遷可能知道這本書的存在,也看過這本書。那麼,司馬遷為什麼要把“趙正”篡改為“趙政”呢?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在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漢武帝是秦始皇的忠實鐵粉,司馬遷也許是出於討好當政者的目的,透過這一舉動來提高秦始皇的權威,拍一拍漢武帝的馬屁。“政”在古代一般代指“政事”,也就是國家大事。比起正月裡出生這個比較隨意的起名方式來說,確實要高大上不少。
-
8 # 一老沈一
“秦始皇姓什麼?”
從“子從父姓”的傳統來說,他姓“嬴”。
《史記·秦本紀》雲:“大費拜受,佐舜調訓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伯翳,舜賜姓嬴氏。”
“大費”,是秦人的先祖。再往前追溯,帝顓頊的苗裔孫女脩,吞了天上飛的玄鳥落下的蛋,生了“大業”;“大業”娶了少典的女兒“女華”,生下了“大費”,帝舜誇獎他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將姚姓“玉女”許配他為妻。
之後,經歷了夏商,至周,“嬴”姓子孫也延續了許多代。其中不少的苗裔孫,為成湯等商王服務,也曾為周成王駕車“打雜”。周穆王的時候,“嬴姓”後世孫“造父為穆王御(按:仍然是駕車),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於是,“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造父族”,是“大費”傳下來的“嬴”姓一支,以地為“氏”,其實還是“嬴”姓。
插上一句,古代之“姓”,最初表示的是“母系傳承”,所以各“姓”皆冠以“女”字。大約於距今5000年前後的“黃帝”“炎帝”時期開始,才表示“父系傳承”。這一傳承“體系”的分支,以“氏”稱之。
造父又傳了好幾代,受周王恩寵,都住於趙城,“姓趙氏”。
後來,造父一個叫“非子”的苗裔孫,遷居到了“犬丘”。《史記正義》說,此地約在今陝西興平東南,秦更名為“廢丘”,漢高祖三年又更名為“槐裡”。
非子善於養馬,深的周孝王喜歡,說:“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遂“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秦人祖先,一直以善於蓄養牲畜出名,到非子仍然有出色的養馬本領。周孝王命其恢復“嬴”姓,分封了城邑土地。
這是說,遷居至“犬丘”,也就是“秦”這個地方“姓趙氏”的非子一支,又恢復了“嬴”姓。
這是公元前900年左右的事情。
再過去二百餘年,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周幽王於酈山之下,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並送平王東遷,“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
公元前770年前後,秦人終於“出人頭地”,從為周王養畜駕車的微末之臣,混成了不大不小的“封疆之吏”。
500年後的前259年,秦莊襄王作為人質住於趙國,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在邯鄲生下了一個兒子。《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及生,名為政,姓趙氏。”此人,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說秦始皇“姓趙氏”,不為錯。
第一,他出生於趙地,古人又以地為“氏”之俗。
第二,其祖先,追溯至“造父”,的確“姓趙氏”,他屬於“嬴”姓的這一支。
關鍵是,先秦古人另一更重要的習俗,只稱“氏”不稱“姓”,甚至連“氏”也不說,只說“名”或“字”,外加“排行”。這就如同許多人在問,何以孔子名丘,其父怎麼叫“叔梁紇”的道理一樣。
回到本文開頭說的,如果從秦始皇“子承父姓”角度說,他就姓“嬴”,但可以稱“趙氏”,是“嬴”姓的一支。
所以,也就別非得認為說“嬴政”就是錯的。他的父親,是秦莊襄王。
-
9 # 王嘯皓月山巔
我的回答:秦始皇先姓趙,後姓嬴。
我的分析:秦始皇,是嬴姓,趙氏,名政。
秦王嬴政是在公元前260年出生在趙國的,秦王嬴政的父親是秦莊襄王子楚。
秦始皇的曾祖父,聽了戰國時期範睢“遠交進攻”的戰略,把矛頭對準鄰國南韓和魏國。和趙國互換人質,作為質子。秦始皇的父親子楚就是人質。因為子楚的父親太子安國君(後來的秦孝文王)不寵幸子楚的母親夏姬,並且子楚也不是長子,所以作為人質交換到趙國。當時子楚是秦王的世子。
子楚在趙國的時候,大商人呂不韋認為子楚奇貨可居,於是想辦法讓受安國君寵幸的華陽夫人過繼子楚為子。這樣安國君即位後,子楚成為了太子。
呂不韋為了達到透過政治資本賺取錢財的目的,又替子楚上下打點。接著找了一個擅長歌舞的美女送給子楚,因為在趙國的都城邯鄲,所以美女叫趙姬。趙姬給子楚生下孩子,就是秦始皇。因為秦始皇出生在正月,也就是農曆的一月,所以開始叫正,後來改成政字。開始秦始皇出生在趙國,所以他姓趙,叫趙政。後來他隨著父母回到秦國,才改回來嬴姓。所以叫嬴政。
公元前年出生,公元前247年,年僅13歲的嬴政即位秦王,政事落入相國呂不韋和趙太后的手中。
秦王嬴政在親政前,呂不韋找人編纂《呂氏春秋》,趙太后與嫪毐私通生子,秦王嬴政粉碎了嫪毐的叛亂,並且罷免驅逐呂不韋,呂不韋服毒自殺。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21歲開始親政。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覺得自己的功績蓋過三皇和五帝,把皇和帝並稱為皇帝,是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所以秦始皇先姓趙,再姓嬴。
鼓勵的話語:一個男人的修養、氣度、應變、才能,非常重要。秦始皇雄才大略,千古一帝!
回覆列表
秦始皇按理來說,應該是姓嬴。
但是秦始皇的出身頗具傳奇色彩,其母與雜家呂不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也可能姓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