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
從前,有一對母子,母親生病臥床不起,兒子只有幾歲。為了生活,兒子只能去給地主家割草喂牛。那時很多人都養牛,草不好割,兒子走了很多地方,可揹簍裡一根草都沒有。兒子繼續哭著往前走。突然,兒子發現一個墳頭上長了一塊綠綠蔥蔥的草,他高興的撲了過去,割的草裝滿了一揹簍。於是,他和母親第一天的口糧有了。
第二天,他又出去找草,可眼看天又要黑了,還是一根草都沒有,兒子帶著希望又到了昨天割草的墳頭,不料那裡又長滿了青草。從那以後,兒子天天去墳頭割草,以此母子生存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很奇怪,大人一天都很難割到草,他一個小孩怎麼每天都能割到這麼鮮嫩的青草呢。於是管家有一天跟蹤了小孩,發現了他的秘密。管家拿了鋤頭,將墳頭的草連根挖起。小孩割不到草,母子兩又要餓肚子了。小孩在墳頭哭得好傷心,邊哭邊用鐮刀扒管家挖過的地方。突然,一顆斑鳩蛋大小的透明珠子跑了出來。小孩只有帶著這顆珠子傷心的回家。
母親明白了原委。怕管家發現了這顆珠子,於是將珠子放在只有幾顆米的米缸裡,不料第二天,母親發現米缸滿了。母親試了好幾次,又把珠子放在錢罐裡,第二天錢罐滿了。母子兩靠這顆珠子又活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又奇怪了,母子兩都沒幹活,怎麼活的好好的呢,於是他天天去偷看母子兩,終於又發現了他們的秘密。管家將這個秘密告訴了地主,地主帶著人去逼母子交出珠子。兒子將珠子藏在嘴裡,一不小心將珠子吞進了肚子。
兒子感覺很難受,想喝水,喝了一缸又一缸,還想喝。沒辦法,母親只有叫兒子去河裡喝。兒子走到河邊,變成了人頭龍身。母親明白了,兒子吃的是龍珠,要變成龍了。只有揮淚送別兒子,兒子一步一回頭叩別母親,於是在河邊留下了二十四攤。終於,兒子化身成龍,遊向了大海。
故事2: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自稱叫葉公的人。葉公經常對別人說:“我特別喜歡龍,龍多麼神氣、多麼吉祥啊!”於是當他家裝修房子的時候,工匠們就幫他在房樑上、柱子上、門窗上、牆壁上到處都雕刻上龍,家裡就像龍宮一樣。就連葉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繡上了栩栩如生的龍。
葉公喜歡龍的訊息傳到了天宮中真龍的耳朵裡,真龍想:“沒想到人間還有一個這樣喜歡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龍從天上降下來,來到了葉公的家裡。龍把大大地頭伸進葉公家的窗戶,長長的尾巴拖在地上。葉公聽到有聲音,就走出臥室來看,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隻真龍正在那裡瞪著自己,葉公頓時嚇得臉色蒼白,渾身發抖,大叫一聲逃走了。
後來,人們用“葉公好龍”這四個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歡某種事物,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的人或事。
故事3: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住在深海的龍王有一日巡海歸來,一下覺得腰間象是有枚鑽子刺一樣痛,沒一下就頭暈目花起來,老龍王實在支撐不住了,痛得在牙床上打滾。龍王想:“在這樣痛下去是要了我的老命的還是去凡間試一下。”
龍王搖身變成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子,再說老郎中見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子按住腰,痛得滿臉發青、虛汗淋淋走進來,就勸開眾人說讓老人家先看。龍王也也不客氣,一屁股坐下來就伸手。老郎中摸了一下脈門,嚇了一跳,心想自己看了幾十年的病,怎麼這人的脈和常人不同。
他起身招呼這老人走進裡頭的房間,老郎中要他說出自己到底是什麼人,不說實話很難診病處方,再這樣拖下去,難說會大禍臨頭。龍王一聽,心想還是病要緊,就如實說出自己是龍王,在巡海時,一下覺得腰間有鑽骨的癢痛,歸到龍宮後,更是痛得難受,叫遍了龍醫看也沒見湊效,這才來到凡間求郎中診斷。
老郎中長嘆了一口氣說道:“哦,原來是這樣。那好吧,不過,你只有再到海邊去現出身方能確診。”說來也怪老龍王的病一下子就好了。老郎中轉身就要走,龍王一把扯住他說:“恩人,要不是你,老龍這條老命就難保了,你等一下,我馬上就來。”
說完就一頭鑽進海里。沒一下,龍王帶著龍婆和龍子,端著一盤海里的珍寶向老郎中拜謝。郎中說什麼也不肯收,他邊推邊說:“只要龍王保佑人間,年年能風調雨順就是謝禮了。 ”老龍王想了想說:“那好,每年開春,你們人間只要仿我的身子紮成紙龍,敲鑼打鼓叫我來,我老龍保證凡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打那後,每當到了大年春節,人們都紮起紙龍敲鑼打鼓舞龍燈,以慶來年風調雨順。那舞龍燈的習俗也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了。這雖然是傳說,但象徵龍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
故事4:
畫龍點睛: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牆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颳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牆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牆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
“畫龍點睛”讚美了畫家畫龍的技藝。“畫龍點睛”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比喻說話和作文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使內容更加精闢有力。
故事5:
屠龍之技
從前,有個人一心想學到一種出奇的本領。他聽說支離益會宰龍,心想:這可是世上罕見的本領。於是他就去拜支離益做老師。他學呀學,學了整整三年,把家產都折騰光了,才把宰龍的本領學到手。可是本領學到手又有什麼用呢?天下根本沒有龍,他那絕妙的本領到哪兒去施展呢?
“屠龍之技”比喻毫無實際用途的本領。
故事6:
龍陽泣魚
《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為王拂枕蓆。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闢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後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故事1:
從前,有一對母子,母親生病臥床不起,兒子只有幾歲。為了生活,兒子只能去給地主家割草喂牛。那時很多人都養牛,草不好割,兒子走了很多地方,可揹簍裡一根草都沒有。兒子繼續哭著往前走。突然,兒子發現一個墳頭上長了一塊綠綠蔥蔥的草,他高興的撲了過去,割的草裝滿了一揹簍。於是,他和母親第一天的口糧有了。
第二天,他又出去找草,可眼看天又要黑了,還是一根草都沒有,兒子帶著希望又到了昨天割草的墳頭,不料那裡又長滿了青草。從那以後,兒子天天去墳頭割草,以此母子生存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很奇怪,大人一天都很難割到草,他一個小孩怎麼每天都能割到這麼鮮嫩的青草呢。於是管家有一天跟蹤了小孩,發現了他的秘密。管家拿了鋤頭,將墳頭的草連根挖起。小孩割不到草,母子兩又要餓肚子了。小孩在墳頭哭得好傷心,邊哭邊用鐮刀扒管家挖過的地方。突然,一顆斑鳩蛋大小的透明珠子跑了出來。小孩只有帶著這顆珠子傷心的回家。
母親明白了原委。怕管家發現了這顆珠子,於是將珠子放在只有幾顆米的米缸裡,不料第二天,母親發現米缸滿了。母親試了好幾次,又把珠子放在錢罐裡,第二天錢罐滿了。母子兩靠這顆珠子又活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又奇怪了,母子兩都沒幹活,怎麼活的好好的呢,於是他天天去偷看母子兩,終於又發現了他們的秘密。管家將這個秘密告訴了地主,地主帶著人去逼母子交出珠子。兒子將珠子藏在嘴裡,一不小心將珠子吞進了肚子。
兒子感覺很難受,想喝水,喝了一缸又一缸,還想喝。沒辦法,母親只有叫兒子去河裡喝。兒子走到河邊,變成了人頭龍身。母親明白了,兒子吃的是龍珠,要變成龍了。只有揮淚送別兒子,兒子一步一回頭叩別母親,於是在河邊留下了二十四攤。終於,兒子化身成龍,遊向了大海。
故事2: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自稱叫葉公的人。葉公經常對別人說:“我特別喜歡龍,龍多麼神氣、多麼吉祥啊!”於是當他家裝修房子的時候,工匠們就幫他在房樑上、柱子上、門窗上、牆壁上到處都雕刻上龍,家裡就像龍宮一樣。就連葉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繡上了栩栩如生的龍。
葉公喜歡龍的訊息傳到了天宮中真龍的耳朵裡,真龍想:“沒想到人間還有一個這樣喜歡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龍從天上降下來,來到了葉公的家裡。龍把大大地頭伸進葉公家的窗戶,長長的尾巴拖在地上。葉公聽到有聲音,就走出臥室來看,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隻真龍正在那裡瞪著自己,葉公頓時嚇得臉色蒼白,渾身發抖,大叫一聲逃走了。
後來,人們用“葉公好龍”這四個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歡某種事物,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的人或事。
故事3: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住在深海的龍王有一日巡海歸來,一下覺得腰間象是有枚鑽子刺一樣痛,沒一下就頭暈目花起來,老龍王實在支撐不住了,痛得在牙床上打滾。龍王想:“在這樣痛下去是要了我的老命的還是去凡間試一下。”
龍王搖身變成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子,再說老郎中見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子按住腰,痛得滿臉發青、虛汗淋淋走進來,就勸開眾人說讓老人家先看。龍王也也不客氣,一屁股坐下來就伸手。老郎中摸了一下脈門,嚇了一跳,心想自己看了幾十年的病,怎麼這人的脈和常人不同。
他起身招呼這老人走進裡頭的房間,老郎中要他說出自己到底是什麼人,不說實話很難診病處方,再這樣拖下去,難說會大禍臨頭。龍王一聽,心想還是病要緊,就如實說出自己是龍王,在巡海時,一下覺得腰間有鑽骨的癢痛,歸到龍宮後,更是痛得難受,叫遍了龍醫看也沒見湊效,這才來到凡間求郎中診斷。
老郎中長嘆了一口氣說道:“哦,原來是這樣。那好吧,不過,你只有再到海邊去現出身方能確診。”說來也怪老龍王的病一下子就好了。老郎中轉身就要走,龍王一把扯住他說:“恩人,要不是你,老龍這條老命就難保了,你等一下,我馬上就來。”
說完就一頭鑽進海里。沒一下,龍王帶著龍婆和龍子,端著一盤海里的珍寶向老郎中拜謝。郎中說什麼也不肯收,他邊推邊說:“只要龍王保佑人間,年年能風調雨順就是謝禮了。 ”老龍王想了想說:“那好,每年開春,你們人間只要仿我的身子紮成紙龍,敲鑼打鼓叫我來,我老龍保證凡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打那後,每當到了大年春節,人們都紮起紙龍敲鑼打鼓舞龍燈,以慶來年風調雨順。那舞龍燈的習俗也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了。這雖然是傳說,但象徵龍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
故事4:
畫龍點睛: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牆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颳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牆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牆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
“畫龍點睛”讚美了畫家畫龍的技藝。“畫龍點睛”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比喻說話和作文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使內容更加精闢有力。
故事5:
屠龍之技
從前,有個人一心想學到一種出奇的本領。他聽說支離益會宰龍,心想:這可是世上罕見的本領。於是他就去拜支離益做老師。他學呀學,學了整整三年,把家產都折騰光了,才把宰龍的本領學到手。可是本領學到手又有什麼用呢?天下根本沒有龍,他那絕妙的本領到哪兒去施展呢?
“屠龍之技”比喻毫無實際用途的本領。
故事6:
龍陽泣魚
《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為王拂枕蓆。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闢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後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