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揚州小滴哥
-
2 # 燕香香1
魏只是天啟帝的一個奴才,一條狗,一個用來對付東林黨的一個工具。崇禎這個傻B,只知道打倒不知扶起,不破不立,破而不立只能死了。打倒閹黨,其實是帝黨,自己赤膊上陣,他也不想一想,萬曆比他厲害多了都被打趴下了,天啟還是很聰明的。本不作為皇帝培養的人也有點難為他了。
-
3 # 草原紀事
評價歷史人物和時間,不能抱著非黑即白的態度,這不科學。探討明末的政局,要注意幾個關係,
一是皇帝和文官的對立關係,皇權和士權,一個企圖獨裁,一個試圖把皇帝圈養,在這個關係中,雙方相互鬥爭又彼此妥協。
二是文官階層內部的鬥爭關係,這就是黨爭,以東林黨最為勢大,其他有楚黨浙黨等,相互傾軋。
三是文官階層和工商業者的互利共贏關係,都說明末有資本主義萌芽,指的就是這個時期地主階級興辦工商,以富裕的江南地區為代表,眾所周知,文官階層就是這些世家地主的代言人,他們是共生共榮的關係,文官動輒勸阻皇帝不可與民爭利,這個民指的就是世家地主,和現代的人民是不同的概念
四是文官集團和武將的對立關係,在皇權和士權的聯合打壓下,明朝文官地位極低,一個二三品的武將見到七品文官都要自稱下官,要上前行禮。這種情況下,武將往往致力於財貨,豢養一些家丁彰顯實力,至於軍事,你不要指望一些地位低下、在官場忍氣吞聲的人有多麼愛國,這也是孫承宗遼東幾年建堡置炮,硬體過硬但將士始終不敢出城野戰的原因。
等等吧,錯綜複雜的關係,不一一贅述。
再說文官和太監的關係,明朝有內外廷,外廷文官把持,內廷太監做主,皇權勢大時,如成祖時,皇帝一言九鼎,內外廷只是執行。皇權勢微時,如張居正,就聯合太監,架空皇權。天啟是幼帝登基,皇權勢微,文官集團尤其是東林黨勢大,這種情況下,天啟果斷換掉與文官階層眉來眼去的大太監王安,培養魏忠賢為首的太監群體與文官打擂臺,以便保證皇權不旁落。魏忠賢不負所托,團結被東林黨排擠的小黨派形成勢力集團,朝局中兩派對抗,但天啟並沒有把東林黨徹底清除,而是保持兩派勢力均衡對抗的局面,自己躲在一邊當裁判,在當時,這是平穩朝局的聰明做法,所以,天啟帝時期,朝局還算是穩定。
魏忠賢在與東林黨對抗中,為打擊對手採取的一些措施有的對國家有利,財稅有所回暖,但不能就此就評價魏忠賢的作用如何如何,畢竟他沒有那麼高的覺悟,一切都不過為黨爭服務罷了,何況,後期,他立生祠稱九千歲太飄飄然了,如果天啟皇帝不死,過幾年,魏忠賢也是劉瑾一樣的下場。
明末興亡的關鍵人物是崇禎帝,他缺乏帝王教育,性格偏激急躁,認識不到朝局勢力均衡的重要性,一上臺就殺魏忠賢,不是不能殺魏忠賢,而是不能打破平衡,結果崇禎帝把閹黨一系全盤清洗,獨留下東林黨一家獨大,自以為得計,以為自己大權獨握,千古一帝,眾正盈朝,實際卻是東林黨大權獨攬,為黨爭而黨爭,把魏忠賢時期制定的政策不分好賴一律廢除,文官貪腐武將怕死更加嚴重,國家財稅迅速崩潰,賑濟系統形如虛設,流民造反,東虜入侵,可憐崇禎焦頭爛額無計可施,很快看透了東林黨的嘴臉,卻又走上另一個極端,對身邊太監過於重用,致使高起潛這一類人勢大,對盧象升等能臣橫加迫害,國勢更衰。
所以,魏忠賢死不死和明朝國運沒有必然的聯絡,倒是,天啟如果多活幾年,或者是有一個英明的帝王,明朝或許可以再苟延殘喘些年吧。
-
4 # 清峰徐來89
凡事皆具有兩面性,不可一偏概全的否定一個東西,更不能以偏概全的隨便去肯定一個東西了。不能說魏忠賢就是大明的希望,只能說魏忠賢在時能充分的把這些關係搞好,魏忠賢對處理這些個關係還是遊韌有餘的。魏忠賢若是沒有這兩下子的話,就不會叫作“九千歲”了。
魏忠賢在世時,全力支援遼東戰事,為徵遼東籌錢籌糧,女真人始終不能近前一步,魏忠賢知道該怎麼去做。而魏忠賢死後,東林黨把持朝政,為了個人的私利,不去向江浙商人徵稅,把稅收全部加在了農民身上,農民能有幾個錢?趕巧,遇上大旱,顆粒無收,農民飯都吃不飽,還要交稅,沒活路了,官逼民反。一時間,明末農民起義四起。
而崇禎有碰巧是個書呆子皇帝,太相信東林黨人士,崇禎自己都沒錢花,卻不敢得最那些東林人士。國庫已經空虛,卻徵收不來銀兩,那邊遼東吃緊。而當李自成打下北京時,下令那些明朝官員拿出銀兩換命時,連李自成自己都驚呆了,這些銀子讓遼東軍士三五年也花不完。崇禎到死都不會明白,自己的東林文人把自己給坑死了。一句話,文人誤國。
所以說,魏忠賢在時或許還能讓大明多活幾年,但遇見那樣的書呆子皇帝,還有那樣的只管個人私立的文人東林黨們,而並沒有真正本事的大臣們,一句話,大明真夠懸的,遲早必亡。
-
5 # 白馬非馬1001
明末最大的問題是財政危機。而財政危機產生的根源是權力攫取利益,社會兩極分化。
明末土地、財富、資源被藩王、官商、士子(此處指有舉人以上功名者)高度壟斷。藩王、士子依法無須納稅,藩王還可獲得地方財政補貼。官員們則利用手中權力,官商壟斷謀取暴利,並以各種理由對自家把持的工商礦業免稅,甚至公然組織暴力抗稅。
魏忠賢在位時,尚可依靠廠衛和太監強行從官商手中收取一定工商礦稅。相應的從農業收取的稅費便可相對減少。其在位時,農民負擔相對較輕,社會矛盾相對緩和,流民和起義規模很小,不成氣侯。從財政平衡和減小社會兩極分化角度講,魏忠賢有功於明朝。
崇禎上臺後,為集中權力翦除潛在危脅,剷除了閹黨集團。但又順應官意,基本廢除了工商礦稅。為彌補財政赤字和軍事開支,反而加大了對農業派餉。他的愚昧無知和倒行逆施,加速了社會兩極分化,造成流民遍地起義風起雲湧。明王朝陷入內有流民起義,外有後金入寇,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事實上為明王朝滅亡敲響了喪鐘!
歷代王朝末期,權力與資源、利益高度結合,兩極分化嚴重,底層民不聊生水深火熱,社會極不穩定,火藥桶一觸即發,是一種近乎無解的普遍現象。
其實,明末傳奇將領孫傳庭,還摸索出另一條解決財政問題的有效方法。那就是——殺大戶!強行向富戶攤派,反抗者直接正法抄家。簡單粗暴絕對有效!崇禎若能拜孫傳庭為內閣首輔,以軍事手段強行從無軍隊背景的地方富商豪紳手中追繳稅費,大明還是有希望安全渡過財政危機的。
直到現代社會才能以法律手段較為完美的解決兩極分化問題。累進稅率、資源閒置稅、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貪汙受賄條例、反有組織犯罪法......都是對抗權力和經濟壟斷的有效利器。可惜,明末君臣根本沒有對自家利益動刀子的意識!
-
6 # 房產老男孩
魏忠賢是明朝的希望?當不是!明朝的希望其實是在崇禎身上!如果崇禎善於用人並且能夠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份上,那麼朱明也就有可能存活下來!
不可否認,客觀來講魏忠賢在平衡朝廷勢力有一定的作用,在增加朱明王朝財政稅收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魏忠賢屠戮有識之士,為一己之私打壓朝臣,將江南工商稅大部據為己有,這自然為富人以及官僚所不容。
為何有人會稱魏忠賢為九千歲,並不是魏忠賢功勞有多大,而是官民對其畏懼程度!崇禎不殺他,大明無人能治得住他,其他的藩王也得恭敬的稱他為九千歲。魏忠賢建立的個人淫威客觀上給了大明緩解了財政問題,實際上壓根兒就是為了滿足一己之私。
所以,崇禎帝在滅殺魏忠賢這個事情上是得到了上下一致認可的!
原本崇禎帝在誅殺魏忠賢后給朱明文臣武將注入了一點活力,奈何其自身威望和能力等各種不足,文臣武將對其極為失望,出工不出力,尤其是在誅殺武將,罷黜文臣等事上頻繁出現,大多數臣民除了自保壓根兒沒多少人願意在為崇禎分憂!
朱明的滅亡,是其自身的原因!
-
7 # 火器工坊
魏忠賢是大明最後的希望?這可以說是近些年關於明朝最大的網路謠言之一了。魏忠賢的出現,不但沒有讓大明變得太平,反而讓明朝黨爭達到高潮,並且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事實上在魏忠賢上臺以前,東林黨已經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當時齊楚浙三黨已經在朝廷的權力中樞被抹殺殆盡,黨爭風波已經幾乎結束,這時的的大明理應停下來好好搞一波政治建設。也是恰好當時東林黨的領袖人物都是治國大才,像楊漣、趙南星、左光斗等人,不但能力出眾,而且品行端正,君子之氣強勁。同時司禮監和內閣的友好合作關係如同當年的張居正和馮保之間那麼親密,基本上老太監魏朝和內閣的幾位閣臣,都是好朋友。
然而就是在這麼美好的開端,魏忠賢用計擠走了老上司魏朝,成了新的掌印太監。但是其手段低劣,卻是入不了東林黨的法眼的,換句話說就是魏忠賢太卑鄙了,所以東林黨拒絕和他成為朋友。
可以說魏公公這人非常小心眼,就是那種你不待見我,我就弄死你的人。所以魏忠賢仗著皇帝的寵信,糾集了當年被東林黨壓的心灰意冷的齊楚浙慘黨,想東林黨發起了反擊,並且將黨爭推向高潮。在古代,黨爭就意味著中央會出現混亂,導致很多政令下達不了,一下措施無法即使實施,就會誤很多事。原本萬曆時期的黨爭,已經給大明折騰不輕了,現在魏忠賢又來這麼一出,讓原本就堪憂的大明政局雪上加霜。
黨爭的結果自然是魏忠賢贏了,仗著皇帝的信任,他基本攬住了朝局,天啟怠政,所以基本所有的披紅都是魏忠賢的意思。魏忠賢在任期間,對全國橫徵暴斂,廣濟民財。像什麼少收農民的稅收,這是騙鬼的。在《明實錄·經史卷宗》裡面有提過,天啟6年,魏忠賢在西北加稅,引發了幾波民亂。而在遼東,軍人被缺餉依舊是常事。所以那些說魏忠賢“大仁大義,救大明於水火”的人,真的應該去中國知網看看,或者看看《明實錄》,補充點兒硬核知識,否則很容易被網文欺騙。
除了橫徵暴斂,魏忠賢還搞白色恐怖,把整個北直隸變成了一個“警察省份”,單單是口誤被抓動極刑的人,就有好幾千。可以說魏忠賢在任三年,北直隸和山東居民上街不敢言語,只能眉目傳情,整個北方一時間“安靜”的嚇人。
如此看來,魏忠賢只是坑了大明,並沒有什麼功勞,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大混蛋。另外有一點,不要把明末崇禎的鍋背到東林黨身上,崇禎這個老闆不好好幹,東林黨這些個被各種拉去背鍋的員工們憑什麼以德報怨?文明社會,能救國要麼就是文人,要麼就是有文化有道德的武人。
-
8 # 坐古談今
最後的希望根據每個人的好惡會有很多。從魏忠賢到孫承宗、袁崇煥到吳三桂等等,不過看近年來的情況:太監比明朝的文武、皇帝更會治國安邦平天下。其實,封建社會朝代的存亡皇帝最關鍵,什麼文武大臣、外戚後宮甚至閹人的作用都是次要的。
對於明朝來說,魏忠賢是禍而不是福。
(1)封建社會,皇帝才是最大的希望
在封建社會,永遠是皇帝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當然,沒有實權的皇帝不能算,像永曆帝那種沒有兵權的皇帝不能算。因為,崇禎在位期間,仍然是統一皇朝的皇帝並掌握著軍權。
當然,他掌握軍權與朱元璋完全不同,朱元璋是從內到外全面掌握,崇禎則僅僅是出於他是“皇帝”,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使天下武將願意臣服於他的權威。
(2)任何事物和任何人的思想轉變都是有過程的。魏忠賢掌權的三四年時間就已經是明朝天下崩潰的重要原因總爆發時期,而魏忠賢對這一思想轉變的責任難辭其咎
明朝“宦官專權”時期有三個高峰:明英宗、明孝宗和武宗、天啟時期
在這三個時期分別出現了王振、八虎之中的劉瑾、魏忠賢及其閹黨。三人中間間隔是六七十年、一百一十年,也就是說,雖然有關於他們的各種回憶,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他們是沒有記憶的。
出現王振後,大明文臣們出現了“換皇帝”的思想,接英宗回國的大臣當面要求其為戰敗負責任。由此可見,大明文臣還是有骨氣的。這在任何朝代都是非常大膽地要求。
劉瑾之後,就是以唐伯虎為代表的民間文人留下了“慶祝武宗亡,嘉靖登基”的詩篇。有人會說那首詩說明不了什麼。但我要說,以唐伯虎這樣的人來說,其生活艱辛,靠賣字畫、寫黃色小說為生,最能體驗民間生活的疾苦。
魏忠賢之後,就亡國了。而除了閹黨後人寫寫小說編造一些崇禎祭祀魏忠賢的故事,被三百多年的一些人看小說的時候看到,便如獲至寶地廣而告之外,民眾對於他們的惡感仍然如故。
之所以說他是禍,就在於在前面兩大宦官專政已經被人忘記、萬曆朝宦官為非作歹下,魏忠賢使得天下更不信任“皇帝”更不忠於“皇帝”,而這正是“封建社會的核心”。因此,魏忠賢加速了晚明“無君思想”的形成。“君”都沒了,那麼一切禮義廉恥、規矩也就都沒了!天下人心散,任誰也無法收拾。
-
9 # 日常刷下線
可以把年表拿來看看。1620年東林黨把小皇帝天啟從東宮綁架出來。1621年一紙奏摺把熊廷弼彈劾掉,換了個治水大臣袁應泰,大渾河之敗!戚家軍搭進去了,秦良玉5000白蠟兵沒了。1622年又花言巧語把熊廷弼忽悠回來,接著就被王化貞架空,廣寧譁變,東北丟了三分之二,八萬明軍傷亡,五百萬關外難民內遷。可以算是明朝的甲午戰敗。結果呢把熊廷弼一關,了事。
1623年魏忠賢升秉持太監,1624年東廠督工。上面這些人就開始倒黴了。他是福是禍不知道,只要他見一個東林黨宰一個那他就是英雄!
回覆列表
對於一個朝代,一個位置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而不是僅限於個人,所以說魏忠賢是明朝的希望並不準確!
魏忠賢的出現對於晚明而言是福是禍,這個並不好說。一個人不可能都是對的,也不能都是錯的,有對有錯才是一個人。天啟皇帝無心國政,魏忠賢作為掌印太監有承上啟下之能。而天啟皇帝也受不了東林黨人一衛做大,有個人壓制也挺好,但是魏忠賢控制慾比較強,不服從就殺,使得在崇禎這裡埋下禍根。亂世用重點,其實也不能算錯,至少這個時候的晚明沒有內憂,不服的都死了,所以晚明能抵擋住外來的攻擊。在這一點上,魏忠賢還是有功勞的。明朝滅了,魏忠賢必死,這點他還是看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