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前程說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於1914年~1918年間發生在歐洲波及世界的戰爭,參戰雙方是以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為主的同盟國也稱三國同盟,和以英國、法國、沙俄為主的協約國也稱三國協約,其中意大利於1915年轉投協約國,戰爭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

    1870年~1871年,普魯士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普魯士皇帝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法國戰敗,德意志統一,德國取代法國歐洲大陸霸權地位,此次戰爭也促成了義大利的統一,1882年德國與奧匈帝國以及義大利締結同盟條約,1893年法國為遏制日益強大的德國,法國支援俄在巴爾幹的利益,同時俄也為阻止奧匈帝國對巴爾幹的擴張,俄法一拍即合,兩國協約形成。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沙俄主力東移,而此時法國不僅面對德國的Continental壓力,在非洲德國同樣染指法國勢力範圍~摩洛哥!面對盟國沙俄的力不從心,法國決定向英國靠攏!然而實行光榮孤立政策的英國,起初對於來自法國的橄欖枝並不感興趣。隨著三國同盟不斷的擴張,英國感受到來自德國的威脅,傳統的Continental均勢被打破,英法兩大殖民帝國達成諒解,1904年英國與法國擬訂協約,隨後簽訂英俄協約,三國協約正式形成!

    1905年,沙俄在日俄戰爭中慘敗,實力銳減,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波斯尼亞加速佔領巴爾幹半島,與斯拉夫世界的領導者沙俄矛盾日益激化。而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在長期對抗沙俄的過程中與德奧集團達成某種意義上的共識,協約國戰略空間被極度擠壓!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夫婦視察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德國隨即支援奧匈帝國發動對斯拉夫世界塞爾維亞的戰爭,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對立軍事集團的矛盾不可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5年同處巴爾幹半島的保加利亞和奧斯曼為爭奪塞爾維亞和馬其頓加入同盟國;而義大利藉口奧匈帝國入侵塞爾維亞時沒有與義大利磋商,保持中立,實則是協約國給予的利益遠大於同盟國。義大利隔岸觀火等待選邊!此刻大洋彼岸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美國,也在等待站隊!被帝國主義瓜分的中國,由於英法俄在華勢力遠大於德國,迫於無奈北洋政府向德國宣戰,加入協約國!迫於形勢日本根據1902年《英日同盟》同樣對德宣戰。

    (同盟國四君主,分別為德國、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戰爭直接導致德國垮臺、奧匈和奧斯曼解體,戰爭後期由於沙俄國內爆發二月和十月革命,沙俄事實上沒有參與肢解奧斯曼,英法成為中東地區的託管與代理人!

  • 2 # 雙馬尾班長

    普法戰爭後,德意志帝國的國際地位顯著上升。在俾斯麥首相的領導之下,德意志帝國首先和俄羅斯帝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並在隨後與義大利和奧匈帝國達成了軍事同盟。這幾乎徹底將法國孤立在歐洲大陸之外,同時期沒有得到續約通知的俄羅斯帝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境遇。

    圖為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海外,英國和法國還在不斷的就亞洲殖民地問題和非洲殖民地問題而不斷髮生矛盾和衝突。但在歐洲大陸上已經感覺到被孤立的法國和俄羅斯在這一時期意外地簽署了軍事同盟條約,並直接導致了英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與法國和俄羅斯之間以及未來威脅日漸增高的德國之間的關係。

    圖為英國海軍大艦隊

    英國最終選擇了前者,並開始了以同盟國為對手的軍備發展競賽。截止到一戰爆發前的1914年,英國已經擁有1.6倍與德國的陸軍,排水量和規模2.5倍於德國的海軍,和在當時仍然處於雛形階段的世界第一空軍。強大的軍事實力極大地遏制了德國海外殖民地對本土資源的補給以及德國公海艦隊的出海,並間接的增加了美國加入協約國對抗德國的決心。

    圖為一戰形勢圖

    此外,在協約國的陣營當中除了眾所周知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日本在當時也是協約國陣營中的一份子。在1915年,義大利也背叛了與德國的軍事同盟加入英國為主導的協約國來對抗德國,再加上1917年正式介入戰爭的美國。協約國在戰爭後期的國家實力和國家戰爭潛力上,同盟國幾乎無法相比,這也直接導致了德國和奧匈帝國最終的失敗。

  • 3 # 愛學習的君

    大家好,我是小葉。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場戰爭是歐洲戰爭史上破壞最為嚴重的戰爭之一,總共有6500萬人直接參與戰爭,1000多萬人死亡,2000多萬人受傷,戰爭造成的的經濟損失更是不計其數。19世紀末20年代初,由於各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殖民地,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歐洲各個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複雜,但最基本和最不可調和的矛盾有三對,即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矛盾、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以及英國和德國之間的矛盾。這也是協約國和同盟國得以形成以及後來直接發生對抗的背景。

    法德矛盾:

    普法戰爭

    德國和法國的矛盾包含兩方面:一是歷史仇恨,二是歐洲大陸霸權的爭奪。法德之間的恩怨要從普法戰爭說起:普法戰爭是指1870到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國的前身)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戰爭的起因是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1868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因為私生活放蕩,致使政局混亂而被推翻,王位虛懸。西班牙內閣會議決定尋找適合的王位繼承者,其中與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有遠親關係的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有希望成為候選人,但訊息在1870年6月底走漏,法國外長格拉蒙公爵得知這一訊息後大為震怒,其要求利奧波德親王保證永遠不染指西班牙王位,但遭到了拒絕。蓄意挑起戰爭的俾斯麥在電報上刻意添油加醋(即所謂埃姆斯密電),這更加激怒了法國輿論界,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馬上對德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卻接連敗北,1870年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更是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色當戰役後,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整個東北部,並向巴黎推進,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巴黎無產階級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次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簽字賠款割地:法國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並割讓阿爾薩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分,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普法戰爭後,法國一直想報戰敗之仇,但由於自身力量較與德國較弱,單靠自身力量,不能戰勝德國,由此法國開始調整與英國和俄國的關係,以尋求得到盟國的支援,共同對付德國。普法戰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使其失去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形成的西歐和中歐大陸的霸權地位,德國取代了法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

    俄奧矛盾:

    巴爾幹半島

    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是歐、亞、非三洲交匯處,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列強們爭奪的焦點,而爭奪最為激烈的就屬俄國和奧匈帝國。巴爾幹半島的民族成分很複雜,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數。俄國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該地區不斷擴張。在巴爾幹各國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鬥爭中,俄國就以援助斯拉夫人為由對奧斯曼帝國作戰,不僅擴張了自己在巴爾幹的勢力,還以南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不斷插手到巴爾幹事務中。奧匈帝國也積極向巴爾幹擴張,1908年就吞併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今天的克羅埃西亞等也被奧匈帝國給吞併,所以俄奧矛盾主要圍繞著巴爾幹半島。

    英德矛盾:

    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中期就建立起了海上霸權、殖民霸權、工業霸權。德國是一個後發的國家,19世紀末,經濟迅速發展,很快趕上並超過了英國。德國統治集團的目光,開始從“歐洲大陸”轉向“世界”,因此在政策上,也從爭取稱霸歐洲的“大陸政策”,向奪取全球霸權的“世界政策”轉變。隨著德國實力不斷增加,他已成為英國所認為的主要競爭對手。德國在歐洲商品市場上同英國商品產生競爭,英國的利益受到損害;而且在殖民地問題上德國同英國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並且在制海權方面,到20世紀初,德國的海軍力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英德之間的矛盾成為了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

    義大利這個國家開始加入的是同盟國,後來又加入了協約國,我們先來看看義大利為啥先加入同盟國。義大利統一後,也開始對外擴張,而戰略地位重要、磷鐵資源豐富的突尼西亞成為了首選目標,但是,法國卻先下了手,先完成了對突尼西亞的軍事佔領,這個訊息使義大利舉國震驚,國內掀起了反法的浪潮,但礙於國力太弱,沒法與法國對抗,恰好在這時,德國提出來結盟的請求,這正滿足了義大利尋求盟友對抗法國的想法,隨即加入了同盟國。那義大利為啥退出同盟國呢?原來義大利和奧匈帝國也存在領土爭端,而且在巴爾幹地區存在嚴重的對抗,加入同盟國後這種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而且後面,義大利與法國在非洲因殖民地問題發生衝突時,義大利沒有得到盟友的支援。再者,義大利和英國的關係非常好,加入同盟國,只是為了對抗法國。所以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顯得十分尷尬,最後,在英法豐厚的“價碼”誘導下,義大利隨後退出了同盟國,加入了協約國。

    無論是法德和俄奧之間的矛盾,只能算是區域性的矛盾,英德之間的矛盾才是貫穿主體的,主要的矛盾。面對德國逼人的局勢,英國放棄了原先的“光榮獨立”政策,積極尋找同盟,又鑑於法德間的“世仇”關係,英國首先拉攏法國,簽訂“英法協議”,調整了雙方之間的矛盾,後又因為俄國與德國爭奪土耳其,英國看到機會,又把俄國給拉了過來,簽訂了“英俄協議”,英國先後與法國和俄國簽訂協約,與此前的“德、奧、意”之間的同盟國相對應,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各國已經為一戰爆發做好了準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軟體行業銷售都有哪些方面的經驗值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