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分享的小兔兔

    官渡之戰後,袁紹其實還是很有實力,還是輸了,原因如下:

    原因一、袁紹家底在官渡之戰中幾乎拼光了。

    官渡之戰,袁紹擁軍十幾萬,而曹操只有3萬多軍隊。軍隊人數多的袁紹糧草足,反而軍隊人數少的曹操缺糧。根本原因是袁紹是徵糧,所謂徵,就是攤派,不管每家的糧食多少,都要按數目上交。河北經官渡一戰,已經十室九空了,糧草後繼乏力。而曹操是買糧,所謂買,就是家庭有餘糧的才會賣,曹操留有後手。經過官渡之戰後,曹操還是有糧草的。兩軍交戰,糧草先行,袁紹沒有糧草,怎麼跟曹操死磕呢?只能等死。

    原因二、官渡之戰袁紹文臣武將折損殆盡

    官渡之戰不光損失了軍隊,還損失了人才。謀士田豐、沮授和大將顏良、文丑、淳于瓊掛了,許攸、張郃、高覽投敵了,袁紹部下剩的強力人才已經不那麼多了。官渡之戰後的袁紹幾乎成為孤家寡人了。袁紹本來就是個好謀無斷的傢伙,失去了謀臣的輔助,更加沒有主見了。而且在冷兵器時代,大將之於軍隊的作用猶如有的大腦,沒有了大腦,四肢再發達也死翹翹了。

    原因三,袁死後,其子爭

    袁紹不死的話,袁紹的兒子們就不會內鬥。袁氏五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內鬥是袁氏的傳統。袁紹與袁術鬥,兩敗俱傷,讓曹操各個擊破。袁紹的兒子好的不學,袁氏內鬥的經驗倒學的如火純青,袁紹一死,三子一婿各統一方,互不統屬,讓曹操各個擊破。袁氏一門禍起蕭牆,死於內鬥。

    而曹操善於團結曹氏兄弟和本性夏侯兄弟,內鬥不斷的袁氏又怎麼是鐵板一塊,上陣父子兵的曹操的對手呢?

  • 2 # 一個人的歷史

    首先我要說一下什麼是實力?在我看來無能者居高位,擁有的再多,也不叫做實力,那叫做負擔。袁紹的失敗是多種因素綜合起來的必然現象,這和他自身的性格特徵有莫大的關係。

    袁紹其人志小而無為,量小而不仁,見小利而忘命義,謀大事則無斷,處理不好諸子之間的關係,都直接導致了袁紹最終的失敗。

    志小而無為

    袁紹家四世三公,可以說有很好的基礎,這是曹操所不具備的,因此在三國初期,袁紹成為了最有實力的一股勢力。

    袁紹本來有機會可以搶先劫持漢獻帝,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但是他的猶豫讓曹操搶佔了先機。

    量小而不仁

    袁紹對外是軟弱的,對內卻是殘酷的。說他量小而不仁並不為過,對於田豐、沮授等人建議,他非殺既囚忠言逆耳。導致手下的能人志士離心離德,而身邊聚集的皆是一些趨炎附勢的奸佞之輩。

    見小利而忘義

    袁紹的見小利而忘義,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為了誅殺十常侍等宦官,本來是派幾個勇士就能搞定的事情,他卻慫恿大將軍何進讓董卓進京,直接導致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鼠目寸光是真實的寫照,只是看到了眼前利益而沒考慮到背後的得失。

    謀大事則無斷

    對於謀士們的建議,袁紹先是贊同他們的觀點,後來又說要再考慮考慮,在諸謀士的建議中搖擺不定,自主始終拿不定主意,這犯了領導者謀而無斷的大忌,缺少一個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質。

    諸子內鬥,袁氏覆滅

    袁紹死後,他的幾個兒子都沒有消停,各自都有自己的部隊和勢力,他們互相爭鬥給曹操創造了機會,曹操藉機消滅了袁氏的力量,進而統一了整個北方。

  • 3 # 國史拾遺

    袁紹在官渡之戰後確實還是很有實力的。官渡之戰中,袁紹損失了近十萬精兵,主要的武將、謀士或戰死,或投降、被俘。但是袁紹的地盤並沒有丟失,冀州、幽州、青州、幷州都還在他的控制之下,實力絲毫不亞於曹操。休養生息幾年,袁紹足以恢復實力,還可以與曹操繼續爭奪天下。後來曹操、劉備都遭遇過大敗,但是也都恢復過來了。

    但是很不幸,袁紹卻在官渡之戰後生病了(大概是氣的),一年多以後,袁紹病逝。袁紹喜歡小兒子袁尚,一直想立他為嗣,就把大兒子過繼給哥哥,並派到外地當官,讓小兒子留在身邊。但廢長立幼,不合禮法。袁紹一直到死都沒有公開確定繼承人。

    袁紹死後,謀士逢紀、審配修改遺命,擁立袁尚。另外一部分謀臣則支援袁譚。

    曹操此時率軍攻打袁尚、袁譚,卻被袁尚擊敗。可見此時袁家還是有實力的。不過兄弟倆合力擊退曹操後,就自己打起來了。袁譚被袁尚擊敗,情急之下,竟向曹操求救。兄弟倆內訌的情況下,又怎麼會是曹操的對手?最終他們都被滅掉了。

    為何袁紹官渡之戰後就迅速滅亡了呢?主要是袁紹死的太快了,他也沒有處理好繼承人問題,致使內部分裂、被曹操輕鬆擊敗。

  • 4 # 歷史春秋網

    官渡之戰前,袁紹的實力遠遠大於曹操。不論從經濟實力上,還是政治威望上,曹操都不是他的對手。但正如郭嘉分析的曹操與袁紹“十勝十敗”說一樣,袁紹的才能是不如曹操的。袁紹在佔優的情況下都不能戰勝曹操,二人實力相當時,又豈是曹操的對手?

    官渡之戰,袁紹並不是象人們輕描淡寫地說,只只損失了點糧草,損失了幾萬兵將而已。袁紹第一損失了士氣。官渡之戰,袁紹以優勢兵力被三萬曹兵擊破,丟人都丟不過來,當年苻堅百萬大軍,遇到東晉兵草木皆兵的狀況,在袁兵身上重演了。一仗可以打怕,這就是戰爭。袁紹雖有四洲之地,但被曹操打怕了,沒有了必勝的勇氣和士氣。

    其次,袁紹在官渡之戰中,人才損失嚴重。河北四庭柱,高覽、張郃、顏良、文丑死的死,降的降。謀士田豐、沮授、許攸也是如此。有這些人才護著,還失敗了,沒有了這些人才,靠什麼跟曹操打呢?俗話說,千萬易得,一將難求。袁紹經此一役,失去的這些人才,是他最大的損失。從此更無力與曹操爭奪天下。

    官渡之戰的失敗,對於袁紹的精神打擊也很大,所以影響了他的健康。他歲數大了,加上生病,不幾年就去世了。而袁紹的兒子又不團結,互相爭鬥,終於被曹操各個擊破。官渡之戰使袁紹由漢末最強大的諸侯淪落為二流軍閥,直至徹底消失於歷史的舞臺。

  • 5 # 蜀山筆俠

    在漢末三國這段歷史裡,曹操能戰勝袁紹,真是一個笑話。怎麼看,曹操都是死輸,袁紹都是穩操勝券。

    於是有人把曹操戰勝袁紹歸結為兩點:

    1、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指曹操掌握了“天命”,以有道伐無道,仁者無敵,所以袁紹必輸;

    2、官渡之戰

    以少勝多的戰例可遇不可求,但剛好被曹操撞上了,所以曹操能戰勝袁紹,很大程度上是靠的運氣。

    我覺得這種觀點完全是站在曹操的角度來看問題,根本沒有考慮袁紹的感受,如果你從袁紹的角度來看待這場爭鬥,你會發現:其它條件都可以忽略,只要袁紹能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不管曹操怎麼跳,都逃不出袁紹的手掌心。此話怎講?且往下看。

    漢獻帝

    如果說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就叫掌握了天命,那就大錯特錯了。漢獻帝不是曾經被董卓控制過麼?為什麼董卓還被關東諸侯討伐?如果說董卓是反賊,他殺死了漢少帝,那漢獻帝還不是這個反賊立的?反賊立的皇帝,代表天命麼?如果硬要說漢獻帝代表天命,他唯一的優勢就是:他確實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其它的什麼都沒有了。難怪東漢會冒出那麼多劉焉、劉表、劉虞之類的,因為他們也是皇族後裔,也有繼承權。

    所以要說曹操掌握天命,那是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在當時人看來,實力強大,“四世三公”的袁紹才是天命!如果最後失敗的是曹操,漢獻帝充其量在歷史上就是個反賊皇帝,談什麼天命?事實上,在袁曹交戰的時候,曹操軍中大量計程車人同河北通訊,這才是當時人心所向的真實反映。

    袁紹

    對於曹操這一手,袁紹其實也早就想到了,擁立劉虞不就是袁紹的路子麼?只不過袁紹志不在此。

    再來說官渡之戰,官渡之戰就把袁紹打殘了麼?其實還遠沒有。為什麼官渡之戰後,曹操不趁勢進攻,拿下河北?河北還很強。

    我們就來說一說袁紹吧。

    袁紹的河北人馬其實很強,特別是擊敗公孫瓚後,更是將幽州的戍邊軍掌握在了手裡。這些人馬都是正規軍,身經百戰,而且以騎兵居多,所以要和中原的步兵打,那簡直是砍瓜切菜。你看呂布的一支幷州邊防軍,硬是打遍了整個中原。那麼,袁紹為什麼會輸呢?

    袁紹

    歸根結底,袁紹太心急了。

    袁紹的勢力雖然強大,但你看他的發跡史,他完全是靠自己的貴族範兒將一大幫老貴族們聚集在一起,共同創業。但這些老貴族並不是那麼聽話、循規蹈矩,老是給袁紹惹麻煩,袁紹的處理方法就是:找平衡,互相制約。你看袁紹身邊那幫人就知道,什麼審配、逢紀、郭圖、辛評等,沒一個省油的燈,韓互相攻擊、詆譭。袁紹其實是有能力將他們慢慢融合統一的,到時候,河北將成為天下最大的一股力量,光武帝劉秀不就是這樣光復漢室的嗎?

    然而袁紹操之過急,在沒有調整好自己內部的情況下,毅然發動了和曹操的決戰。於是才有了許攸的叛逃,張郃、高覽的兵變。不然,曹操怎麼也翻不起浪。

    即使在官渡之戰後,河北仍然有很強的實力,只可惜袁紹的兒子們在老貴族的爭鬥中,依然內訌不斷,這樣才給了曹操機會。曹操為了滅袁家,不惜和袁譚打親家,才各個擊破,全取了河北。

    曹操閱兵

    所以,曹操滅袁紹,是袁紹自己給我們開的一個玩笑。

  • 6 # 攸揚拾羽

    袁紹連最有把握的官渡之戰都輸了,還能指望他在之後翻身?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你想贏過曹操,你首先應該在政治上佔理。

    可是袁紹完全不講究。要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前,就有人向袁紹提出了同樣的建議。可是袁紹不聽,他覺得那樣煩。等到曹操把皇帝迎到許昌後,袁紹才反應過來。於是又死皮賴臉想要把皇帝迎到自己那裡去,這不是做夢嗎?

    那麼你袁紹已經吃了虧了,後面是不是應該重視一下政治呢?還是死性不改。曹操已經在政治上佔優了,你就不應該輕舉妄動。按照沮授的建議,他應該徐徐圖之。

    可是袁紹牛啊,他不能忍受曹操整天打著皇帝的旗號在對自己指手畫腳。郭圖知道袁紹的性格,他就說,兵書上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敵則戰之。現在我們的軍隊是曹操的十倍啊!以袁公之英明,消滅曹操那不是易如反掌嗎

    袁紹高興了,這是他喜歡聽的話。

    政治上不講究,軍事上也瞎指揮。曹操奇襲白馬,他不守白馬救延津。曹操以退為進,拉長袁紹的補給線,袁紹就挺進官渡。許攸建議袁紹突襲許都劫持天子,袁紹不聽。曹操奇襲烏巢,袁紹不派重兵救烏巢卻派重兵攻官渡,最後把烏巢給丟了。主帥是這麼個水平,怎麼贏曹操?

    袁紹的特點是反應慢、優柔寡斷。官渡之戰開始之前,袁紹大軍都開過來了,曹操居然能抽空把劉備給收拾了。當時大家都不贊同,說袁紹都打過來了,我們為什麼去打劉備呢?曹操說劉備才是真正的英雄,必須趁他羽翼還沒有豐滿把他幹掉。大家說如果去打劉備,袁紹襲擊我們怎麼辦?曹操說放心吧,等我們打完以後他也未必反應得過來。果然,袁紹什麼反應也沒有。

    袁紹用人也不行。袁紹用人的原則很簡單,就是讓我高興。怎樣才能讓他高興呢?拍他馬屁。不拍他馬屁他就要就要生氣。田豐不拍馬屁,下獄。沮授提意見,撂到一邊。袁紹每一次的失敗行動,其實之前都有謀士的正確意見,可他就是不聽。

    易中天先生有句話調侃袁紹,說袁紹這個人,凡是對他有利的正確的意見他一定不聽,凡是對他不利的錯誤的意見他一定要聽。

    那麼袁紹勢力究竟為什麼徹底覆滅呢?這就要提到袁紹的後事安排。袁紹的水平已經夠糟糕了,更糟糕的是他的集團內部還不團結。袁紹有三個兒子,他喜歡小兒子袁尚,因為袁尚長得好看。袁紹長得帥,所以他可能覺得繼承者也要長得帥。但是廢長立幼這種事情袁紹不好意思說,他就想了個餿主意。袁紹統治有四個州,他給分了,把小兒子袁尚留在自己身邊,剩下的三個州,倆兒子一外甥,一人一個。這種安排是糟糕的。結果袁紹死了以後果然他的長子袁譚和他的三子袁尚兩個人就打起來了,袁紹集團內部消耗,省了曹操不少力氣。

  • 7 # 萌大叔來了

    袁紹,苻堅類似,都是太匆忙!俗話說得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官渡之戰,淝水之戰後迅速倒臺!其根本原因是內部不團結!官渡之戰後,三年袁紹死了!所以,他的兒子因為爭奪繼承權,內訌,被曹操利用,禁數圖之!苻堅,在統一北方後,沒有進行內部整合,(原本至少要十幾年的時間),可是倉促南下攻大東晉,因為人數種族太多,太混雜,指揮不靈,導致戰敗謠言一出,自相踐踏!退回關中時,又是被各路人馬反叛!最終,被姚萇所殺!

    二人共同特點:1.是發動戰爭過於倉促,在沒有充分準備下,特別是後方政局穩定的條件不足!2.沒有得力助手,袁紹手下,田豐沮授是明白人,但是脾氣太沖!袁紹也是太愣,而官二代的通病便是如此!(曹操也是在得荊州之後,若是能穩定之後,再對東吳開戰……不過,赤壁戰敗後,曹操有曹仁這樣的穩妥後援,所以,不至於一蹶不振!)

    總之,袁紹由於內部太亂,所以,戰敗受挫,心力衰竭,就死了!不是沒有反敗為勝的機會,而且在官渡戰敗後,曹操就乘勝追擊,袁紹只能疲於奔命,優勢變劣勢!歷史上,凡是大起大落者,都會終結於一役!大落後可大起,如越王勾踐!大起大落後,再次崛起的人有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一個人很害怕但還假裝鎮靜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