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聲希音3

    李鴻章其實是同盟會盟主,一直至力於推翻清王朝,為了削弱清朝力量,他故意打敗北韓戰爭和甲午海戰。同時為了讓百姓覺悟,他忍辱負重簽定馬關條約,出賣臺灣彭湖遼東。然而造化弄人,還沒有完成大業他的身體就不行了,最後將反清復明大業交給孫中山,讓孫中山依靠他培養的新軍力量最終推翻了清朝,因此李鴻章被稱為民國之父。

  • 2 # 夏目歷史君

    首先要說下李鴻章要推翻清政府是完全沒可能的。清朝統治時期,專制集權達到頂峰。李鴻章所有的一切都是清政府給的,清政府可以隨時收回他的一切。他要是想動歪腦經,還沒等他動手,不需要統治者動手,手下一些人就把他收服了。其次他手裡雖然有裝備好的軍隊,比如北洋海軍等,但看甲午中日多次戰略失誤,就能看出李鴻章不會打仗,他只是個文臣,很好的外交家,不懂打仗,怎麼去推翻清政府。

    再者,他的權力是建立在清朝統治之下的,清政府對他也很好,可以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沒有必要去推翻清朝,自己也就是清朝的代表人物,他要推翻的話,就是推翻自己。

    當時三民主義等民主思想還沒有廣泛流傳,自己雖有覺悟救國,但沒想到過要到推翻封建統治這個層面。

    除此之外,別忘了還有外國侵略者。雖然李鴻章簽了很多賣國條約,但都是逼不得已,自己還是愛國的,他曾發誓不踏入日本領土就可以看的出。所以外國侵略者也不會允許這種人來推翻清政府,他需要腐朽的封建統治幫助他謀取利益。所以綜上,清政府是不可能被李鴻章打倒的,他不會去做,也做不到。

  • 3 # 逆流時代

    反對過分強調清王朝和慈禧太后對國家的控制力,從歷史來看,李鴻章不僅有能力推翻清王朝,還有機會成為中國的第一位大總統。這件幾乎改變中國命運,讓中國提前共和的事件便是“東南互保”。

    義和團爆發以後,慈禧輕信了團民的力量,正式向十一國宣戰,當宣戰詔書下發到各省時,郵政大臣盛宣懷下令將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電告各地督撫,讓他們不要服從此命令。

    彼時李鴻章任兩廣總督,聞此訊,立即電覆清廷說:“此乃亂命,粵不奉詔”。李鴻章電報一發,東南各省督撫紛紛拒不奉詔,而湖廣總督張之洞更是提出了“李鴻章大總統方案”。所謂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便是一旦北京不保,便讓李鴻章出任中國大總統主持大局。

    這時候的李鴻章有沒有能力推翻清廷?答案是當然有,這時候的李鴻章有東南半壁江山的支援,又有英法等國的支援,這個總統自然坐得。但是李鴻章骨子裡的一些東西讓他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北上為清廷議和。

    所以他可以推翻清廷,但是他沒有。隨便說一下,彼時的袁世凱是李鴻章的心腹,中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北洋六鎮也在李的影響之下。

    以上。

  • 4 # 寡人無嫉

    直入主題,個人認為有4點原因讓李鴻章不能、不敢、也不會推翻清王朝。第一:從李鴻章的性格和人生道路來分析,李鴻章從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兩榜進士,天地君親師的頑固思想早已深入骨髓,終究還是傳統計程車大夫,恪守封建禮治,被忠君思想禁錮著,從心裡其就不會產生造反的念頭。後來跟隨曾國藩剿太平,滅捻軍,官位扶搖直上,最後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可謂是大權在握,人生和官路穩穩當當,讓他也不會想到去造反。

    第二:從內部環境來看,雖然經歷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以及和列強的諸多失敗戰爭,可大清始終牢牢把握著各省督撫的軍隊,清朝才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最厲害的朝代。淮軍雖然是當時清政府最重要的軍隊,可經過1864年的裁撤之後人數也僅僅只有5萬餘,並且分佈在北起京津,南至淞滬的幾千裡防區上,君可知,當時清廷手裡還有83萬軍隊,不管他們是否已經腐朽不堪。而且當時北京有滿清權貴的掣肘,地方有像左宗棠張之洞等實力派的制衡。

    第三:從外部環境看,諸多列強也不會看到清政府被推翻,因為這會損害他們的在華利益,列強希望看到的就是一個腐朽的清政府。

    第四:就是軍費問題,經過十幾年的太平天國和其他農民起義,大清的錢罐子東南數省被破壞殆盡,財政困難,只得向列強抵押鐵路、海關和收稅來借債維持。如果李鴻章反清,可以預見得是或許又是一場曠日持久得消耗戰,糧餉問題就能拖垮李鴻章。

    其實,我個人還是認為體制和儒家觀念的忠君思想是最大的原因,諸位想想,你從小就被洗腦天地君親師那是什麼感覺,比傳銷也差不哪兒去。

  • 5 # 漢水白石言

    李鴻章以淮軍起家,打造了北洋水師。但是,他的力量是不足以推翻清王朝的。

    1.李鴻章。網路配圖

    首先,他的力量是依附於清王朝為首的封建勢力的,清廷可以隨時撤換他,且他本人又抱著忠君報國的理念。

    2.晚清三傑。網路配圖

    其二,他調動不了淮軍和北洋水師等力量反清,況且太平天國和捻軍鎮壓後,清廷已肢解淮軍,不像袁世凱的私家軍北洋軍。

    3.西方列強。網路配圖

    其三,西方列強也不容許他這樣做,他們還需要腐朽的清王朝。

  • 6 # 五味社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李鴻章不是可不可以推翻清王朝,而是想不想推翻清王朝。

    根據梁啟超的《李鴻章傳》記載,“洋槍隊”的將領華爾曾勸李鴻章,說大清已經無可救藥,他願意自告奮勇去外國招兵買馬,聯絡各國的外交支援,擴充“洋槍隊”,請李鴻章當皇帝。華爾希望李鴻章做中國的華盛頓,而自己則是參加美國獨立戰爭的法華人拉法耶特。當然,華爾的建議最終被李鴻章拒絕了。

    類似的情形在曾國藩身上也發生過,當時曾國藩手下悍將彭玉麟,攻克安徽後,大江南北都在湘軍麾下。他列隊江邊,迎接曾國藩沿江東下。船未靠岸,就差僕人遞上一封無頭無尾的密信,內只十二字:“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據說當時曾國藩說的是:“不成話,不成話,雪琴還如此試我。可惡!可惡!”把信撕碎了,團起來,吞嚥了下肚。

    清朝中後期,滿漢矛盾逐漸滋長,滿族貴族們知道漢人集團的威脅,也懼怕他們有當皇帝的念頭。慈禧任用恭親王奕訢,儘管奕訢不得滿族貴族們之心,但滿族權貴中能擔當大任的僅恭親王一人。透過滿人掣肘漢人的作用微乎甚微,慈禧只能在漢人之間玩權術,利用翁同龢這樣的“清流派”打擊敵方大員;利用海防、塞防,分化湘、淮集團等等。

    梁啟超這樣評價李鴻章: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晚清在內憂外患下風雨飄搖了幾十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李鴻章支撐著,李鴻章自稱為“大清糊裱匠”。“糊裱匠”一詞既有李鴻章對自己延續大清王朝數十年命運的艱難,也有李鴻章對自己懷有大才,卻生不逢時的痛惜。

    其實李鴻章是不想推翻清王朝的,首先江南文人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對於皇權正統有著清晰的認識。其次儘管李鴻章深受外國勢力支援,尤其是美國,李鴻章訪美期間,美華人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但李鴻章一旦推翻清王朝,美國是否會寄予幫助,這又很難說。

    暢讀文研院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李鴻章自知年事已高,就算推翻清王朝又如何,自己百年之後,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選,也許中國將會陷入更嚴重的動亂,這罪名李鴻章是承擔不起的。

    說個小細節,1900年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十一國同時宣戰,李鴻章時任兩廣總督,聞此訊,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此一電報也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時局日益糜爛,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李鴻章自然清楚其中的道道。辛丑時,李鴻章雖與張之洞共擔危局,但面對老政敵,李鴻章已經沒有任何力氣再與他爭辯,更多的是息事寧人。他說,“香濤(張之洞)作官數十年,猶是書生之見耳”。張之洞反唇相譏:“少荃(李鴻章)議和二三次,遂以前輩自居乎?”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簽定《辛丑條約》,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17日他把八國聯軍送出城,10月6日終於把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迎回宮,11月17日撒手人寰了,李鴻章死後追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晚清四大名臣,要說推翻清王朝,每個人都可以。

    一下子出來四個中興名臣,就推翻不了了。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晚清政府知道漢族官僚勢力膨脹是一個無解的局,就開始有意拉一派,打一派,深得權術之精妙。湘軍勢大,清朝就扶持淮軍起來。淮軍難制,清朝還有左宗棠的楚軍。至於八旗軍,則一直留守在各地要衝,也沒有人們想象中的不堪一擊。紈絝子弟只是京城中的浪蕩公子哥兒,地方上的八旗軍,仍有戰鬥力。在京官中,朝廷又扶持起來一個清流團體,所謂的帝黨,後黨等,每一個政治團體都能對李鴻章進行掣肘。甲午戰爭的失敗,就與這些自命清流的人從中阻撓有關。

    除了讓漢族官僚互相制衡,清朝還保持了一支機動兵力。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大隊一直在江淮附近駐守,隨時準備撲滅可能繼起的叛亂。實際上,清朝在全國一直保有60萬人以上的軍隊,淮軍盛時7萬人,駐守於各地,各有附近清軍監視,難有動作。

    清王朝雖然不得不依靠漢族團練來鎮壓太平天國,但還沒昏聵到不懂制衡之術的地步,所謂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晚清四大名臣,在清王朝的這種權術的制約下,一門心思只想著能在百年之後朝廷能賜一個好聽的諡號。如曾國藩的文正,乃是文官第一等。李鴻章的文忠,是文官第二等。至於張之洞,一生自命清流,最後的諡號是文襄,排名在八名之後。這些晚清名臣的最大期望,不過是獲得朝廷賜給一個名號,光宗耀祖。

    清朝晚期,因為連年累月的戰爭,國內一貧如洗。1901年的《辛丑條約》,一開始列強開價10億兩,最後實在沒錢,改價到4.5億兩,而且還要分39年還清。1871年的普法戰爭,法國賠款50億法郎,約合7.6億兩,法國用了三年就還完,然後悶頭準備報仇。於此,可見清朝末年的財力枯竭到何種地步。

    李鴻章如果起事,假設沒有他的同僚制約,尤其是沒有左宗棠,要知道他們一直在鬥。假設左宗棠他們都保持了善意的中立,李鴻章的軍餉從何而來?江南一帶早已打成了一片丘墟,西北也被回民起義折騰一空,清政府能在後期勉勵支撐,乃是抵押了國家的關稅收入,還有修路權等國家主權做抵押借貸而來的。如果李鴻章起事,國家處於戰亂,關稅和修路權抵押就不具備可操作性。民力已竭!

    到了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在完全可以滅了清政府的情況下選擇了談判議和,列強已經清楚的知道,清王朝已經失去了合法性,革命黨的運動如火如荼。但是,帝國主義列強需要的是一個腐敗的,脆弱的清政府,而不是一個革命的,激進的,民族主義的革命黨政府。

    所以,李鴻章,就和他的老師曾國藩一樣,他們都有考慮過起事謀反的問題,但是他們無一例外的都選擇了效忠清政府。真正讓清政府倒臺的,還是清政府自己出臺的皇族內閣,大失立憲派人心,袁世凱趁機逼宮,清帝遜位,清朝結束。

  • 8 # 歷史神秘人

    想推翻軟弱無能的滿清首先得幹掉陰險無比禍害天下的老妖婆慈禧,其實李鴻章是有機會幹掉慈禧的,自己掌控朝政,就看李鴻章夠不夠心狠手辣了!

    李鴻章幹掉慈禧掌握政權的最好機會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慈禧跟光緒皇帝逃難到西安這個時間段最好下手了!如果平時李鴻章起兵推翻清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李鴻章有自己的北洋水師和北洋陸軍,攻擊包圍北京城是應該沒問題的,問題是肯定被其他有兵的封疆大吏反對,聯合起來對抗李鴻章,這一起兵打成了內亂了,到最後誰能贏就是問題了,李鴻章還真不能冒險!所以和平時候還真不行,可是老天給了李鴻章最好的一個機會,1900年慈禧發瘋向所有列強宣戰,結果被八國聯軍攻入京城,慈禧和光緒倉惶出逃,慈禧還向李鴻章等東南封疆大吏發出勤王救駕的命令,結果李鴻章等人鳥都不鳥慈禧,還和列強搞個“東南五省互保”的條約。李鴻章打著好算盤啊,希望列強把慈禧和光緒給一窩端了,慈禧和光緒完蛋了,實力最強的李鴻章自然就順利成為國家最大的掌控者了,當時五省的大佬們也是一致推薦李鴻章當國家的執政者,前提是慈禧光緒被列強給殺掉了!

    只是列強並沒有追殺慈禧,而慈禧和光緒就一直逃到了西安,李鴻章想借列強的手幹掉慈禧的算盤泡湯了,不過李鴻章還有最後的機會的,就是自己親自下手幹掉慈禧就行了,只要李鴻章心狠手辣去做,成為國家的掌控人是沒問題的!列強不殺慈禧,你李鴻章暗地裡派出殺手在慈禧逃難過程中幹掉慈禧就行了嘛,反正逃難過程中,被土匪強盜殺人劫財也是會發生的嘛,就算大家懷疑你李鴻章,你也可以有藉口推脫的嘛!殺掉了慈禧後,李鴻章就可以扮做好人去救光緒了,光緒皇帝是不能殺的,畢竟他名聲還好,殺了他,大家就懷疑李鴻章了,再者李鴻章還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呢,有光緒在手,李鴻章就可以順利成為清朝最大權力的官了,就像曹操那樣,之後可以慢慢的逼光緒退位也是可以的啊!

    只是李鴻章還是沒有下黑手,這樣的機會白白錯過了,也許李鴻章是有那個心思的,只不過李鴻章老了,他已經病了,感覺活不了幾年啦,就算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功,也撐不了幾年,他死了後保不準國家又亂了,李鴻章已經死心了,不想折騰了,也許他年輕的時候可以幹,老了就沒有那個心思了,或者奴才當久了,血性和骨氣都沒了,真是悲哀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董其昌能算是一流書法大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