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山易學堂

    你好,家長朋友,您說的這種情況在現在這代的孩子中並不少見,有的孩子在家調皮任性,為所欲為,不服管教,在校卻文靜守紀,表現良好;有的孩子在家活潑外向,在校卻沉靜內向;有的孩子在家熱情開放,在校卻孤獨自卑……目前,在中國的獨生子女中,存在諸如此類的在家在校兩種截然不同表現的現象較為普遍。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家庭兩種不同的育人環境所致。由於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中備受關愛。到學校後,孩子由家庭的核心變成了眾多學生中的普通一員,失去了特別的關心和照顧,一部分孩子由於心理調適與平衡能力較差,便容易出現這種在家在校截然不同的性格差異。

    對此,家庭和學校都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積極地加以解決。 建立平等家庭關係 首先,家庭應改變溺愛的教育方式。家長若過分地溺愛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眾星捧月”的家庭關係,使孩子成為家庭的核心,導致孩子變得自大、自私和任性。因此,家長應改變教育模式,對孩子要愛嚴相濟,透過良好的交流溝通,變孩子在家庭中的核心支配地位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員的地位。

    這種平等健康的家庭關係,有利於孩子較快適應由個體家庭環境向集體環境的過渡。 暢通家校溝通渠道 其次,家庭與學校應建立一個暢通無阻的溝通渠道。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出現兩種不同的表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家長與老師的溝通不夠,以至老師和家長彼此都不瞭解孩子在對方環境中的各種習性和表現。

    在與老師加強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家長應採取積極態度,不僅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更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思想、言行和人際關係等等。如發現孩子在校、在家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就應立即與老師配合,努力探尋孩子兩種不同表現產生的原因,積極幫助孩子調適心理,使孩子的兩種不同表現逐漸接近並最終接軌融合。

    提高孩子抗壓能力 其三,培養孩子的心理除錯與平衡能力,幫助孩子渡過接軌期。對於表現出自卑、孤僻、抑鬱、任性、焦慮等心理問題的孩子,學校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指導,給學生更多的關心,以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家長與老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承受各種壓力的心理素質,培養孩子的心理調適和平衡能力,多為孩子創造自主自立的機會,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還應積極為孩子創造群體環境,使孩子有機會與同齡人交往,培養孩子的集體認同感。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應區別對待,該拒絕的應以適當方式加以拒絕,並說明理由,以免孩子產生優越感,養成任性、倔強的性格。 另外孩子發脾氣的問題家長也需要正確對待。

    媽媽可以就以下一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1、 這樣的孩子切忌在家庭中溺愛,會加劇他的硬脾氣:尤其是隔代的親人(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會比較容易寵愛孩子,在他發脾氣的時候順著他、依從他;但是孩子需要明白,他的要求不可能被無條件滿足,他也需要從大人的反饋中獲知並且取得這樣的經驗,他的哪些做法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是不可被接受的,在他不應該強硬的時候過於強硬,家長這個時候也要堅持不讓步,這樣的反饋會促使孩子進行一些自我調節;

    2、 給孩子相應的反饋,在適當的時候表達你的情緒和想法,也可以使用“行為後果法”: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對待事情和他人過於強硬的話,不會被別人接受,也不會得到別人愉快情緒的反饋;“你就得買那件玩具給我”、“我就是不聽你的”“我玩這個玩具的方法最對,你的方法不好,我不聽”等等,這個時候您也應該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是不可以的”、“你這麼做我也會不高興”,同時表達自己的情緒,如生氣、傷心等;如果是你無法容忍和不接受的行為,您可以堅決的表達制止,同時跟孩子規定(要事先規定),如果還採用這樣的做法,可能就會失去做他喜歡做的某事的機會(規定好有限的一兩次),“如果你一定要邊吃飯邊玩兒那個玩具的話,那這個玩具我就要收起來了,今天都不能再玩兒了”。

    並且您要說到做到。這種方法不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又有效的規範了他的行為。早期家庭生活中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會對孩子進入幼兒園、學校時對其他人採用更被接受的方式有極大的幫助,媽媽可以在這上面多下點功夫。

    3、 教給孩子相應的方法,令其學會讓步,懂得采納更合理的想法和做法:配合(2、)來使用,“別人說完之後,你可以先想一下,再來想怎麼辦”,您可以跟孩子一起約定一些方法和儀式,比如一個暫停的手勢,一個“兩手合攏,表示給自己一點空間”的手勢,或是家裡一個貼有醒目大圖示(可以是一隻小烏龜這樣表示安靜的動物)的小空間,當孩子急躁和強硬的時候要求他到裡面待一下平靜一會兒。

    孩子們都喜歡這樣的做法,這也會達到給孩子一些約束的目的。這是適合孩子的“暫停法”,會緩解孩子強硬急躁的情緒。

    4、 同時在另一方面要給孩子自主的可以為自己負責的空間,釋放他的自主性和決斷力:尋找一些可以適當放手讓孩子自行決定的方面,如,週末可以到哪裡去玩兒(你可以提供幾個選擇)、晚餐吃什麼(也可以提供幾個選擇)、一天準備做什麼(什麼時候下樓玩兒、什麼時候看動畫片、什麼時候搭積木、什麼時候玩兒汽車)等等。

    應該給孩子這樣的機會,讓他有發揮自己責任感和自主性的空間。這樣就把他的自主意識引導到了合適的方面,隨著他年齡慢慢變大,也要配合放寬相應領域讓他自主決斷的範圍;

    5、 讚揚和鼓勵他的同感(同理心)行為:就像您所說的,他知道您生氣的時候會說:媽媽,不生氣,我愛你。

    這個時候,你可以向他表達,雖然你剛才的做法確實讓我生氣,但是我很高興你能理解媽媽的感覺,如果你能下次不這麼做(可以補充描述“你是怎麼怎麼做的”給孩子聽),不讓我生氣,我就更喜歡了。給予孩子一個合理的反饋,實際上就是教孩子道理,這比單純說教,來的更有效!如果他在生活中有其他能夠覺察別人情緒情感的行為和語言,也可以鼓勵讚揚他,這也有助於改掉孩子脾氣硬的行為方式。

  • 2 # 彥群姐姐

    我相信這也是大多數家長想問的問題,能怎麼辦?現在孩子太難管了,我們家這閨女也是,在外面溫順得像只貓,在家裡就像只野猴子,這個比喻是我老公天天說的一點都不假,每天放學回來就抱著手機,要麼盯著電視,你叫她寫作業,她還頂你:寫寫寫,天天就知道叫寫作業!老師說回家要幫爸媽做點家務,答應得怪好聽,回來你讓她洗個碗她會跟你吵半天,還討價還價半天,就連洗頭洗澡也得催,你不叫她洗,她就不洗,冬天你不叫她洗頭洗澡她半個月都不洗一次,有一點時間都是盯著手機盯著電視。鞋子從來都是穿一次性的,穿髒了就扔了,從來沒想過要洗洗在穿,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因為家裡窮,爸媽買雙新鞋我穿著特別小心,生怕弄髒了,每週到週日都會把自己的鞋子洗得乾乾淨淨,每天放學回家還幫大人做好多活,哪像現在的孩子根本叫不動,有時候生氣了想打回肚子裡重新來過,而且還特挑食,這樣不吃那樣不吃,光吃肉,不吃菜,天天要零花錢,不給就偷偷拿,唉!說起就來氣

  • 3 # 北漂結束的老杜

    如果小孩在學校表現很好,在家裡又很愛發脾氣,其實應該引起注意,大致有以下三點:

    一,在學校表現好是“偽裝”

    多跟孩子談談心,不要一味的指責:

    為什麼在學校表現好,回來發脾氣!

    有本事你去學校鬧啊,在學校膽小,回來膽大?

    你耗子扛槍窩裡橫啊!

    ……

    這種情形,是因為孩子的社交焦慮導致的,在學校進入新的環境後,孩子要適應新的生活法則,與別人平等社交,有些孩子很快適應,但很多內向的孩子處理社交感的時候力不從心,又不願意,不會表達情緒。從表面上看,孩子成為了家長或者老師眼中的“表現好”。

    在家中的時候,是孩子情緒的港灣,是孩子心理安全的最後避風港。但是因為家長的誤解,使孩子最後的港灣也感覺烏雲密佈。就會在最後他認為的安全裡尋找自我的位置:發脾氣以引起注意。

    解決方案:

    多跟孩子聊天,與孩子交朋友,而非家長式教育。多尊重孩子的人格。鼓勵幫助他交朋友。要相信雛鳥總要飛上天去自己的天空。

    二,孩子比大人會“察言觀色”

    不乏爺爺奶奶輩的溺愛,導致一些家裡的小霸王無法無天,脾氣是嬌縱起來的。而學校是平等式的社交,所以在學校孩子會“表現好”,因為沒人嬌慣他的脾氣。

    解決方案:

    立規矩!並非簡單的語言,肢體暴力訓斥,這些可能孩子當時會因為無法反抗而妥協。缺點是孩子沒有實際“傷害”。但是有實際“好處”,就是爺爺奶奶的疼愛。久而久之就會無所謂簡單的暴力訓斥。

    又當孩子長大到可以獨立的年齡,對於父母的訓斥更加無所謂的年紀,還會導致家庭關係緊張,有些嚴重的會離家出走。

    所以立規矩要“看得見摸得著”,又要“善巧方便”,對症而非暴力。例如孩子不寫作業,有的家長會罰玩具,罰時間,這些對孩子來說沒有特別的感受,因為時間感孩子沒有家長感覺強烈,玩具會招致孩子的憤怒。

    聰明的家長會限制孩子寫作業的時間,超過時間不讓寫,孩子懼怕老師,所以必定不敢不寫作業。

    三,沒有興趣愛好導致焦慮

    這是一種焦慮,尤其在大孩子面前,我們可能有一種經歷,當身邊人都談戀愛的時候,而自己單身,就會無比失落,空虛。

    沒有興趣愛好也雷同,當其他人都忙於愛好的時候,自己無事可做,不是空閒,是折磨。無處宣洩的時間和焦慮機會引起家庭矛盾。

    解決方案:

    陪伴!陪伴!陪伴!

    陪伴孩子發現興趣,因為大人對於社會的瞭解選大於孩子,大人透過自己的渠道去發現興趣介紹給孩子。

    但要循循善誘,而非強加,相信誰都不想要強加的興趣愛好吧。推己及人,孩子也是單獨的個體。

  • 4 # 吉老師

    孩子原來在家庭中或者是在幼兒園中。他的生活性質和在學校的生活性質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在家庭中的時候,他一個人能獨享家庭成員的全部寵愛。即使是在學齡初期,在家庭中或者是在幼兒園中的學習,比如說背古詩文,數數。也就是在遊戲的氛圍下進行的。上學以後。各種活動都變得嚴肅起來,上課得規規矩矩的坐著,必須專心聽老師講課,回家得按規定寫作業,還得參加實打實的考試。所以許多孩子在這種生活本質上的轉變,遇到了調整的困難。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從生活和活動的範圍來說,他自從上學以後,他的活動重心已經由家庭擴充套件到了社會。除了日趨嚴重的學習壓力之外,他還要開始面對除了家人以外的複雜的人際關係。比如班上可能會有喜歡欺負人的同學,可能會有喜歡跟老師打小報告的同學,可能會有愛表現爭強好勝的同學,因此許多孩子在學校裡的行為表現會和在家裡截然不同。在學校他可能是一個守紀律,溫順的好孩子。這是因為在學校有競爭。有老師作為他們的評判者。而在家裡,他這沒有這方面的壓力,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孩子,他都能獨享爸爸媽媽對他的寵愛。

    因此在這個階段,爸爸媽媽如果覺察到孩子在學校和在家庭中有截然不同的表現。要留心觀察孩子在學校裡和同學之間是不是有互動上的困難。或者是在和同學,老師的交往過程當中。有沒有承受一些什麼挫折?給他帶來了這方面的心理,或者是情緒的障礙。家長一定要多和孩子溝通和交流。疏導孩子內心的情緒。因為你要明白孩子的情緒,語言行為他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他背後肯定是有這方面的原因的。家裡家外都是一個Sunny,活潑可愛的孩子,才是我們所想要的。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們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做好和孩子溝通和交流。和孩子聊天的時候要注意從小事聊起,例如每天放學接到孩子。不要問今天上的什麼課?有沒有不會的?你問這樣的問題,孩子一兩個字就給你打發了,而且不願意再往下細談。要挑選一些細節的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問他,你們班最受女生歡迎的男生是什麼呀?你們班最近男孩兒都喜歡玩什麼遊戲呀?相對來說,孩子對這類話題比較感興趣,而且容易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和孩子進行交流。很可能在交流的過程當中,孩子就會把自己的想法說給你聽。

    第二,建議你多參加班級裡的活動,做一個有心的家長。如果班級裡有什麼集體活動,你可以家長的身份來多幫助,班級裡會做工作工作。一來可以和班裡同學多交流接觸,瞭解孩子們的真實的在學校的真實的生活狀態,二來可以和班主任多接觸交流。當你和老師和孩子們。見面交流次數多了。為班級活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孩子也會以你為榮。我們班有一個孩子,很內向的一個小女孩兒,她的媽媽很熱心。每次集體活動,他總是第一個跑在前頭。六一開聯歡活動的時候。他主動提前去幫助同學們一塊兒佈置教室。幫孩子們整理服裝,化妝。幫女生扎小辮子。孩子們都非常開心的阿姨長阿姨短地叫,小女孩兒雖然是一個很內向的孩子,當他媽媽來幫班級做事的時候,他的眼睛熠熠的閃著光彩,閃著喜悅、驕傲的光彩。

    做父母的。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只要是心無旁騖,把精力,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身上,回答他的問題,聆聽他的苦惱,迴應他的情緒,分享他的歡樂。陪伴孩子度過一段。愉快的親子時光就可足以幫助他。獲得足夠的自信和安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絃很多都彈不響,而且按的手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