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
2 # 漫長的潞
個人意見,
第一要紀律嚴明,令行禁止。步兵相對騎兵比,心理壓力更大,需要非常強有力的紀律意識,指揮員有極強的凝聚力,方能臨陣不亂,萬馬奔騰的場面帶給步兵的震撼,當代人很少體會,那種壓力,需要扛得住。才能在騎兵反覆衝擊騷擾下不亂。
第二是裝備精良,搭配合理,步兵需要面對的不光是騎兵的衝擊,往往還需要面對蒙古騎兵這樣的騎射,因此需要在防護和兵器搭配他,長短結合,兼顧遠中近。
第三是保障有力,勿涉險地。騎兵機動能力強,往往能迂迴數百里階段後勤補給,使軍陣崩潰混亂。步兵往往陷入救與不救兩難。所以選擇作戰地域就近應有堅固支撐點,土木堡慘敗就是水源有失造成大軍崩潰。險地更是步軍噩夢,步軍遠距離奔襲,平原曠野遇敵,李陵這樣的名將在敵人越聚越多的騎兵優勢兵力下也無力迴天。機動能力差跑不回來。
-
3 # 靜說歷史
在古代騎兵是一個重要的兵種,特別是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騎兵更是他們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主要的攻擊力量。特別騎兵和步兵面對面交鋒的時候,他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往往以騎兵碾壓的方式獲得勝利。接下來我們來說說騎兵的優勢。
第一騎兵,就是騎在馬上計程車兵。因為馬的緣故,他們的速度大大提高了,這就給他們在作戰中,增加了突擊能力和和速度的提升。和步兵相比較騎兵,它的速度和突擊能力都是步兵望塵莫及的。
第二點作為騎兵,它的機動性相比於步兵大大提高了。速度的優勢,使他們往往可以配合起來,打快速的殲滅戰形成圍合之勢。
第三點騎在馬上他們佔據了高度的優勢,他們就可以居高臨下。這樣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攻擊範圍。
最後騎兵可以打戰術突襲的戰術,他們可以從敵人薄弱的環節快速突圍出去,然後攻擊敵方的後方,這樣就給敵方形成了包夾之勢,頗有甕中捉鱉的氣勢。
當然騎兵也是有劣勢的。
第一點騎兵受地理環境的限制,騎兵作戰它有苛刻的地理環境的要求,他需要在平坦開闊的地帶作戰。如果遇到崎嶇的地形環境,甚至很有可能寸步難行。在樹林裡,在沼澤地。遇到了湖泊水域,他們都無法前行作戰,甚至在丘陵地帶也無法去參加戰鬥。
第二點騎兵在戰場上的陣型是比較散亂的,它很難形成固定了陣型。遇到了步兵比較固定的陣型的,與步兵相比這就是劣勢了。
第三點如果步兵在作戰中遇到弓箭,他們的馬匹受傷,就很有可能給後面的戰友造成了衝擊。
總的來說騎兵和步兵交戰,還是佔有很大的優勢的,騎兵總是能夠以少勝多,騎兵的勝率上也是領先於步兵,歷史交鋒中騎兵多勝。
在歷史上也有一些,步兵戰勝騎兵的經典案例。如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的班諾克本會戰。以及著名的拜占庭與哥特人的吉塔會戰。這兩場戰役都是步兵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拜占庭與哥特人的塔奇納會戰中。主帥充分發揮了步兵的防禦優勢,他下令所有騎兵全部下馬改成步兵(八千騎兵)。
哥特人向這個步兵陣營發起了攻擊,結果他的整裝待發的步兵被拜占庭人的長矛阻擋,無法向前,隊伍混亂,而兩翼的騎兵又被弓箭手射翻。最終,拜占庭獲得了巨大的勝利。
在班諾克本戰役中,主將考慮了步兵的優勢與騎兵的劣勢,獨闢蹊徑,用步兵正面迎敵直接攻擊對方的騎兵,然後又讓重騎兵(只有幾百)發揮機動優勢,趁其不備果斷出擊,一舉殲滅弓箭手,將對方徹底擊潰。
-
4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這個問題涉及的可能性有很多種,比如自身部隊中步兵的比例和遠端兵種的配置比例,以及面對的是強大沖擊力的重騎兵還是靈敏機動的弓騎兵。
同時也要注意這假設是處在哪種發展時期。隨著馬鐙和高橋馬鞍的發明,人類對馬匹的運用更加得心應手,騎兵相對於步兵的優勢也就慢慢顯現出來了。
歷史早期的騎兵部隊優勢不大。雖然能夠憑藉馬匹的衝擊力沖垮包括步兵密集陣營在內的強大敵人,但是沒有馬鐙的騎兵難以解放雙手,因此很難同時操控坐騎和使用武器。再加上騎兵的隊形相對更加鬆散,面對敵陣步兵集團時會帶來心理壓迫。訓練成本和時間也遠遠超出普通的步兵。此時由於無馬鐙,所以只能用具裝化的建設來增強騎兵防禦力,集中推進,進而衝擊重步兵方陣。否則輕量化的騎兵只能配合步兵去衝擊敵軍陣線,擾亂陣營,以及負責追擊。
等到馬鐙和高橋馬鞍發明出來後,以及諸如馬槊,環首刀,釘頭錘,這樣的利於騎兵使用的馬上破甲類武器的相繼問世,騎兵的優勢就相對越來越明顯了。同時輕量化密集陣營的騎射手也越來越難以對付,因為他們馬上射擊的精確度和靈敏度變高了。
地形是個關鍵的因素。拜占庭人在和突厥馬弓手的長年作戰中總結出了一堆經驗。對於步兵為主的軍隊而言,要做到以下幾點。突厥人是典型的帕提亞戰術的繼承人,鐵甲騎兵和弓騎兵相互配合,鐵甲騎兵傾向於以小單位發動多次連續衝擊,為己方騎射手進攻創造機會,或是在削弱敵軍陣營後發動決定性的衝擊。
第一,步兵的數量必須充足而且堅韌。很明顯,步兵在面對弓騎兵軍團時前期肯定是相對背動的,面對敵人的鋪天箭雨沒有強大的定力會對陣型造成損失,從而被敵人切割開來。(阿爾蘇夫會戰中,理查約束士兵忍受了薩拉丁的襲擾)。同時必須保持一定數量的遠端武器配置。因為重灌弩手對弓騎兵的傷害遠遠超過弓騎兵對己方重灌步兵和騎士的傷害。
第二,必須在軍隊周圍精心設定哨所和哨兵,以免遭到奇襲。眾所周知,騎兵的突襲經常被用作撕開敵人陣線的常用手段,無論是突襲還是誘敵都可能讓完整的防禦陣型毀於士兵的魯莽追擊或者崩潰下。
第三,避免在無法觀察到敵軍部署情況下的破碎地形上交戰。
第四,保持足夠數量的預備隊和側衛,同時必須為營地設防。
第五,作戰時儘量保證背後有類似河流,沼澤,懸崖這樣的天然障礙物掩護。
第六,絕不能魯莽追擊敵軍,不能讓步兵和騎兵脫節。遊牧民族作戰時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潰散的部隊很容易在首領的號召下重新集中起來。
-
5 # 彼得堡的肥天鵝
其實在馬鐙沒有出現之前,騎兵的作用並不是很大,戰場上的主力還是重灌步兵。大多數情況下騎兵只能起到在側翼襲擾的作用(沒辦法,靠雙腿夾著操縱馬匹的騎士表示不但心累、身體還很累,而且時間久了蛋蛋也表示很憂傷)。而馬鐙發明以後,不但訓練的時間大幅度減少,而且最關鍵的是雙手被解放出來了,可以使用更為犀利的武器(弓箭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了),自此騎兵在對陣步兵時的優勢便逐漸增大了。很多時候步兵方陣一旦被騎兵破陣,接下來簡直是如煉獄般的一邊倒的屠殺。
那麼步兵在什麼情況下能夠戰勝衝擊力和戰鬥力強大的騎兵呢?
1.其實中國古代很早就發明了剋制騎兵的工具——拒馬。這種被動防禦武器在步兵事先做好準備的情況下,能夠抑制騎兵的衝擊。
2.事先掘溝立起柵欄再配合遠端投射兵種,在對付騎兵時也是比較有效的辦法。
3.由於騎兵的使用很依賴於地形,因此,步兵在地形狹窄的地段佈陣,再在遠端投射兵種的配合下,還是能夠戰勝強大的騎兵的。
當然上述情況都屬於冷兵器時代的辦法。
當人類戰爭進入熱兵器時代後,步兵戰勝騎兵的方法就更多樣化了。特別是在自動火器發明以後,步兵對騎兵更是發生了逆轉,第一次世界大戰便是鮮活的例子,馬克沁機槍對騎兵可是大殺器,大家不妨看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戰馬》,其中就有描述二德子用馬克沁屠殺英國佬的騎兵的鏡頭。所以一戰過後,騎兵這一統治戰場千年的兵種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關於步兵對陣騎兵的電影,2003年上映的電影《最後的武士》也有精彩的描述。
電影前期,明治政府派去平叛的火槍部隊被使用大刀長矛的武士騎兵集團一邊倒的屠殺,而在電影尾聲,視死如歸向對方發動最後衝鋒的武士集團騎兵隊,向配備大炮的步兵方陣發起決死衝鋒,最後悉數倒在了機槍火力下,可謂是十分悲壯,也預示著一個兵種時代的落幕。
各位看官如果覺得肥鵝回答得還行,不妨順手點個“贊”,肥鵝保證絕不會讓您吃虧。
-
6 # 火器工坊
其實步兵能夠戰勝騎兵的方法也是不少,古今中外一直都有實際的案例證明了騎兵並非傳說中的那樣無敵。
相比於騎兵,步兵一直都是戰場上真正的主力,而騎兵相對於步兵的優勢,是機動性更強、更加高大和更強的破壞能力,所以步兵只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一般就足以遏制騎兵的威力了。
戰車這裡說的戰車,並非那種古典時代的馬拉戰車,而是兩輪或者四輪的偏廂車。偏廂車在中西方都曾經是步兵抗擊騎兵的重要殺器。比如南朝宋武帝劉裕,就有有偏廂車和強弩組成的卻月陣來專門對抗騎兵。明代戚繼光的薊州車陣,還有15世紀初期歐洲的胡斯車堡,都是專門用來剋制騎兵而開創的戰法。根據歷史史實來看,偏廂車對於對抗騎兵非常有效果。以戰車作為可以移動的保護壁壘,同時發揮步兵的遠端武器優勢,戰車周圍的長槍兵和刀盾兵還會以散兵戰和小方陣的形式掩護戰車作戰。可以說只要是敵人主動出擊,偏廂車組成的陣地十有六七是可以擋住敵人的衝擊的。
步兵方陣應該說,重步兵方陣是步兵對抗騎兵最直接的手段。從古典時代一直到近代,軍人們都會採用重步兵方陣去抵抗重騎兵的衝鋒。不管是馬其頓方陣、羅馬重步兵方陣,還是西班牙方陣、莫里斯方陣、古斯塔夫方陣,再或者環形四方陣,以及東方中國的各種陣法。多少都有剋制騎兵進攻的效果,不過這些方陣用來剋制騎兵的共同點也是如出一致,都是長槍長矛或者刺刀,憑藉密集的長槍方陣,讓馬匹膽寒也好,還是直接把他們串成肉串也罷,總之這些戰術都是非常有效果的。不過對於士兵的勇氣和戰鬥意志也是一種考驗。
壕溝和拒馬如果人數不夠無法結陣,或者沒條件做戰車,那麼挖個壕溝或是安置拒馬也是不錯的選擇。
壕溝可以確保散兵躲在裡面不收騎兵的掃蕩,縱然騎兵跳進壕溝,散兵也可以翻出壕溝,抹殺掉騎兵的機動性和高大性優勢。
拒馬同樣也是一種有效的手段,這種用尖木捆紮成的的防禦設施,可以阻擋騎兵的衝鋒。只要騎兵跑不起來,那就是步兵的主場,弓弩射殺也好,或者衝過去砍馬腿,把敵人從馬背上拽下來,總之怎麼打就看散兵發揮了。
不過總的來說,步兵對騎兵只能是以防守為主,因為機動性的差距,步兵很難做到追上騎兵然後還能體力充沛的和騎兵決戰取勝。所以說要徹底在運動戰中打敗騎兵,還是得依靠己方強大的騎兵。
回覆列表
歷史上有戰例,但單純的步兵肯定不行。
一、袁紹殲滅公孫瓚“白馬義從”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聲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
袁紹用的是弩兵,將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引入狹窄的地形,以強弩箭雨進行覆蓋式打擊。
二、東晉劉裕對付南燕鐵騎
【令諸軍步行,以車四千兩,分車為兩翼,方軌徐行,車悉張幔,御者執槊,又以輕騎為遊軍。軍令嚴肅,行伍齊整。】
劉裕用的是“卻月陣”,這種陣法已經失傳,據分析,對地形的要求非常高。
三、唐朝李嗣業破回紇鐵騎
【嗣業謂子儀曰:“今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即袒持長刀,大撥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歸仁匿兵營左,覘軍勢,王分回紇銳兵擊其伏,嗣業出賊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斬首六萬級,填澗壑死幾半,賊東走,遂平長安。】
這就是著名的“陌刀陣”,以重灌步兵集團對付騎兵部隊。
四、拓跋珪抵禦鐵弗騎兵
【太祖乃以車為方營,並戰並前,大破之於鐵岐山南,直力鞮單騎而走……獲牛羊二十餘萬。】
這是用車陣來應對,類似於裝甲集團,效果也不錯。
五、南宋吳璘破金軍鐵騎
【金人有四長,我有四短,當反我之短,制彼之長。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吾集蕃漢所長,兼收而並用之,以分隊制其騎兵;以番休迭戰制其堅忍;制其重甲,則勁弓強弩;制其弓矢,則以遠克近,以強制弱。佈陣之法,則以步軍為陣心、左右翼,以馬軍為左右肋,拒馬布兩肋之間;至帖撥增損之不同,則系乎臨機。知兵者取焉。】
這是兩翼騎兵,中央步兵集團對戰。也是透過實戰總結出來的戰術。
六、南宋岳飛破金兀朮鐵浮圖
【或角其前,或掎其側,用能使敵人之強,不得逞志於我】
【尋遣發背嵬、遊奕馬軍,自申時後,與賊戰鬥。將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賊手拽廝劈。鏖戰數十合,殺死賊兵滿野,不計其數。】
岳飛這個戰術比較靈活實用,多種部隊混合配置,效果相當不錯。
綜上所述,步兵對付騎兵,必須採取相適應的裝備和戰術,單純的步兵是難以取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