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宗講藝
-
2 # 子衿書法
行楷書的美感產生於它的結構靈活,點畫的走向與承接有明確的交待。字形的觀感富有流動性。就是通常說的字寫的活。
行楷書是介於行書與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的特點是生動活潑,易於識別而又書寫流暢。趙孟頫楷書就是這種書體的代表人物。古人稱為翰牘書。今人稱為手寫體。與碑版楷書不同的是,碑版楷書嚴謹工整,碑版楷書以唐代最盛。唐代各大家都是碑版楷書的傑出代表。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的碑版楷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趙孟頫的翰牘書體,在工整上弱於碑版楷書而勝在靈巧。用筆變化豐富,筆勢流暢,結構舒朗,格調清新。氣韻幽雅。是學習行楷書的朋友們最好的臨習物件。
-
3 # 山城木子1
謝邀。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因為篇幅限制講不請楚。下面就簡要的談談我的粗淺著法:首先要把楷書寫好。把結構,筆畫寫精到,打好基礎;其次要掌握好行楷的特點。行楷是介於楷,行之間的一種字型,特別實用的字型。行楷字由於連帶,快捷的書寫特點,導致其筆畫的種類名稱與楷書完全不同。是把楷書筆畫連帶,省簡,變形的一種字型。必須掌握與楷書同和異的特點,加強行楷筆畫練習,使之爛熟於胸,俗話說熟能生巧;再次提高書法欣賞水平。一個人的書法水平如何,取決你的視野,和高度。平常要多讀帖,特別是古人的行書優秀法帖。以擴大視野,胸懷,學其精華。又次功夫在字外。多讀一些唐詩,守詞,精華文章,做到腹有詩氣書自華,能在字中增加韻味。
-
4 # 木土練字
當然,不同時代、階級、民族和地域的人,所產生的美感固然不同(比如:文化修養、個性特徵等)。
書法結構,也叫做“結字和結體”,簡單的說就是每個字點劃間的安排與形式的佈置,從而產生變化,就會讓人有美感。
趙孟頫說過“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可以說結構同樣重要,一副作品的空間結構美,古人云:“書法無他秘、唯有用筆與結字耳”。可見結構在書法中的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清代書法家梁巘說過:“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這也是從書法結構中體現了各時代的風格。
孫過庭在書譜裡說過:“初學分佈,但求平正”,從字形各字的重心體現書法的結構美,透過線條與結構佈置的融合,從而讓觀賞者產生思想情感的共鳴、美感。
-
5 # 翰墨書道
要讓書法的結構產生美感的方法非常多,主要有線條形質方面的和結構的一般布白規律、特殊布白技法巧妙的經營佈置。
形質是點畫線條造型處理呈現出的意韻和質感。
結構方面的變化處理技法非常多。古代的如蔡邕《九勢》、《智果心成頌》、《歐陽詢三十六法》等專門講書法結構布白技巧的。
現代人總結結構方法的通用規律主要有:獨體字、左右及左中右、上下及上中下、全包圍和半包圍等結構規律的布白處理方法。還有就是如主筆突出、均衡穩正、上下對等、天覆地載、若斷還連、似斜反正、變形減省、奇正相生、計白當黑等結構布白技巧。
涉及到具體的書法布白技巧,如排疊,就是“排之以疏其勢,疊之以密其間”。就是按照每個字的具體情況,在點畫、長短、疏密等方面進行協調處理,使其疏密長短得宜,點畫到位,和諧統一。
還有突出主筆的方法。透過疏密對比和筆畫的長短對比使得字的結構有主有輔,各得其宜。如“在”的撇。還有如下面的“寂”字的上疏下密的處理。密以得老氣,疏以見神采。
-
6 # 晉風
大家知道,書法字型基本上分篆、隸、楷、行、草五個類別。而行楷書正是介於行書與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其最大特徵是在楷書的基礎上融入行書的連帶筆法。改端莊方正為活潑跳動,書寫時雖有牽絲,但筆劃要劃劃完整到位,並不象行書過於省簡。傳世的精典作品,象王羲之的《蘭亭敘》,米芾的《蜀素帖》,趙孟頫的《赤壁賦》等,限於篇幅,恕不一一列舉。
其次要使行楷書的結構變化產生美感,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書法的結構美。古人帶著他們對天地自然的認識及形成的書寫審美,對漢字結構法則早有總結和規範,最著名的是唐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和清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林林總總,洋洋灑灑,例字加註文,把漢字的結構美研究了個通天透。順手拿來,對我們學好書法既實用,還能學到很多審美知識。在這裡建議大家到新華書店或網上購買一套黃自元的九十二法,然後認真地閱讀和領會,這對大家學好行楷書技法,特別是如何使行楷書結構產生美感,會有莫大的幫助。
上述所談,我們介紹了行楷書的概念及屬性,那麼,我們在學習寫它的時侯就不能按寫楷書的方法去寫,也不能把它寫成純行書,這裡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在此基礎上,我又給大家支招,學習和領會黃自元的結構九十二法。如果結構美的法則大家心中明確了。剩下的問題,就是每個人在現有的基礎上,按照行楷書的要求和規則,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已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在苦練書寫技法的同時,還要多方面修為,不僅要學習古代書法理論,還要汲取現代有關寫好行楷書的研究成果。不僅要學好書法範圍內的書寫技法和知識,還要從其它藝術門類如詩詞、音樂、舞蹈等方面汲取營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水平,從而提升自己的的書法審美境界,待以經年,不愁你的行楷書透過結構變化,而越來越有美感!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
7 # 不二齋
行楷書在本質上是屬於楷書的,他是由楷書發展而來,是楷書的一種快寫。
相對於楷書來說它增加了書寫的連貫性,筆畫和筆畫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了,不像楷書那樣一筆一畫的去書寫了。
相對於行書,它的筆畫是完整的,沒有行書裡面的筆畫的簡省。
行書為了書寫的速度和連貫性,會把很多筆畫複雜的字簡化掉,甚至直接用草書的符號去代替,而行楷書的筆畫和結構和楷書裡面的筆畫和結構基本上是一樣的,沒有太大的區別。
所以我說行楷書本質上屬於楷書,它的結構沒有簡省,結構十分平正,也最適合我們日常書寫,事實上我們平時所書寫的字型一般都是行楷書。用楷書寫實在是太慢了。
也正是由於行楷書的楷書的特性,它的結構都是有具體規範單位,很難去變化,也不用去變化,楷書本身就有美感。
要想獲得變化的美感,就去學習行書和草書。學習書法,方向的選擇很重要。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
8 # 麓風軒
(《聖教序》“極”字變化形態)
1、明確結構變化的重要性寫書法的朋友要明白行書不是簡單地把筆畫相連,電腦字型檔中也有行書,但那種只是一種印刷體,寫出來千篇一律,從書法的角度來說毫無美感。寫行書書法,一定要打破常規字型結構,產生一種新的變化,使其不那麼平正、呆板、枯燥。
(《聖教序》“哲”字變化形態)
2、如何進行結構變化這種結構變化技巧,不是我們憑空臆造,首先得向經典的法帖學習,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靈活應用。
當然,當書法水平達到一定成俗的時候,也可以自己構造出很多新的變化出來。下面就舉幾個王羲之《聖教序》中的例項來分析說明:
(《聖教序》“庭”字變化形態)
(1)“極”字,將左右結構變化成了上下結構,突出最後一筆橫畫,整個字姿態優美,又挺拔有力;
(2)“哲”字由於“口”字的位移,使原本的上下結構,變成了左右結構,令人耳目一新;
(3)“庭”字更是打破常規,將“走之底”從“廣字頭”內部移到了外部,並在廣字頭下面形成一大塊空白,非常空靈;
(4)“制”字變化非常高明,上下結構變成了穿插結構,形成位移,有一種參差美感;特別是“衣”字共用上面的一個點作為首點,非常簡潔奇特,也形成了一種緊密的穿插之態!
(《聖教序》“制”字變化形態)
-
9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單就行楷字型而言,其美感集中反映在筆法、字法這兩個要素上。如果展開說,想把某種行楷字型寫得美妙絕倫,必需得懂書法美學基本原理,最好有點兒字外功。例如:
書法美感=形制感+法則感+節奏感+力度感+韻律感+氣勢感+情趣感+訴求感+其他元素
此外,必須多學幾種不同風格的字型,只要技法元素掌握多了,自然就有了融會貫通能力,寫出來的字形可以千變萬化。單純專工一種字型是絕對不行的! 例如歐陽詢、柳公權,他們在行楷、行書方面是弱項。相比之下,王羲之、李邕、趙孟頫、成親王……比歐、柳等更勝一籌。這個現象說明,一個書家的綜合素質與技術藝能力尤為重要。
提到行楷,大多數人都會自然想到,行楷是在楷書基礎上,適當的加快書寫速度,於是,筆畫略有變化,並且顧盼呼應、筆勢連承的狀態非常突出。這是毫無疑問的。
我們常見的大眾化行楷字型,多是宗法二王一路的比較多。如圖:
如果,按照題主說的,“如何讓行楷書的結構變化產生美感”,我的理解是,主要指字法方面,如何變化? 使其即有個性,儘量脫俗,又不違背藝術倫理,具有較好的意境。這個問題特別有意義,仔細想想,不是普通的話題了,可以作為書法字型如何演繹,這樣一個大課題廣泛進行探討研究了。因為,行楷的基本準則是:
楷書結體+行書筆法=行楷字型。主要特點是不缺少筆畫,書寫速度快,追求自然美。例如:
由此可以確認,行楷具有實用性、藝術性兼顧的一大特點。應根據適用場合及用意,酌情考慮怎麼處理結構佈局。比如,如果傾向於實用性,那就寫的相對整潔麗雅一點兒,倘若側重於藝術性,則可以適當的對字形作一些誇張,個性突出一些,但變化尺度必須把握好。
依此邏輯思維,是否可以作出如下推理呢? 不妨試試看。
魏碑結體+行書筆法=行楷……對不對? 如圖:
其實,如果對魏楷有一點兒研究,不難看出,宋朝米芾,唐代褚遂良,當代楊再春,他們的書法,主要取法魏碑。可惜,很多人看不懂也不喜歡……隸書結體+行書筆法=行隸……對不對?如圖:
顯然,這樣的寫法是遵守法度的,決不是肆意妄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創新,雖然字型形態變了,但是,大部分筆法源於傳統,符合規範。
那麼,其他書體、字型,是否也可以用這個指導思想去寫呢? 我認為完全可以,這是符合書法藝術美學原理的。
但是,真正去進行實驗性書寫的時候,必須注意一點,那就是,在突出個性追求藝術美的同時,千萬不能忘了高雅情調、唯美至上,這是主旋律。否則,很容易跑到醜書領域那邊兒去。
據我所知,在歷代書法家當中,比較擅長行楷書,而且寫的很美的,當屬元代趙孟頫,他寫的行楷書裡面,有漢、魏、晉、唐各種元素,這個特色在楷書中更為突出。
所以,我覺得,要想深入研究怎麼寫好行楷字型,必須多讀、多臨趙孟頫的行楷字帖,從中能發現許多線索。可以說,趙孟頫是真正的書宗二王的傑出代表人物,也是熔古鑄今的優秀典範……
後附: 趙孟頫行楷帖。需要提醒一下,當中有少數字是行書,是為了活躍通篇章法有意加進去的‘調料“,不要誤以為是行楷,真正純行楷字極少。如圖:
-
10 # 千年蘭亭
有書法家說,寫字如同疊羅漢,不但要整齊,還要疊出花樣。而這些花樣是有一定的譜的,不是自出心裁,要照規矩疊。
漢字的結構變化有其基本方法:
1、改變角度,破除平齊。
凡斜畫緊結型別的字切忌朝一個方向斜,凡同樣筆畫並列或重疊一起時宜合或開,以破除平齊。角度的變化愈微妙愈佳,幅度不可太大。
2、黃金分割法。
即三七開或四六開,使字形呈一種不對稱的結構,讓字形的姿態卜土動起來。如寫寶蓋頭,上面一點可偏右三七處或四六處。
3、轉左側右法。即改變左右結構的平直體勢,微轉其角度,從而產生險絕的姿態。
4、轉上側下法。即撥轉上下結構的角度,使結構產生變化。但切記這是一種微妙的變化,不可太誇張。
5、挪移法。即改變偏旁部首原來的正常位置,透過拔動挪移的手法來增強字形奇險的姿態。
以上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事實上遠不止這些。
回覆列表
我在日常書法中將行楷書的結構分為字形結構和意造結構。
字形結構屬於字的自然組成,比如包圍、半包圍,左右、上下等筆畫組成方式。初學者只要比例均衡、筆畫粗細合理,即可得之。
意造結構,是書法學習者經過學習、感悟、認知的過程之後,不滿足於字形組成的常用結構方式,透過自身的審美、透過對經典書法作品的深刻學習,對結構行程有意的重新組合,這是書法藝術的開始。但也是意境差別的開始,也是考驗創作者水準的開始。用時髦的話說,就是從普遍審美到個性審美,再由個性審美引領大眾審美對個性審美欣賞的一種高層次。
是醜書之所以勝過二田之流的真諦所在,是醜書之所以容易走偏的根源,是醜書能代表時代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