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孤獨的現代社會,寵物成為很多人的知心陪伴。其實,不只是今人,古人也養寵物,這一篇咱們就聊聊古代比較常見的寵物。
最先陪伴古人的寵物,是忠心耿耿的“汪星人”——狗。狗的祖先是狼,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距今已有上萬年了。有研究表明,中國南方是最早馴化狗的地方。狗是從中國奔向全世界的,可以說中國是狗的“故鄉”。先秦時期,狗和馬、牛、羊、雞、豬合稱六畜,還有專門負責養狗的官,稱為“犬人”,就是“狗官”的意思。
但華人最初養狗的目的不是當寵物,而是為了打獵和吃肉。漢初名將樊噲,就是屠狗出身,可以看出直到漢朝初年,華人還保留著吃狗的習慣。到了唐宋時期,養寵物狗成為風尚,狗還在唐朝名畫《簪花仕女圖》中成功搶鏡。
△寵物狗(出自《簪花仕女圖》)附圖一
△寵物貓(出自周文矩《仕女圖》)附圖二
慈禧是歷史上有名的愛狗人士,她在皇宮裡設立了養狗處,養了許多京巴,還配有四個太監專門伺候。這些狗吃的是牛肉、鹿肉,喝的是雞鴨魚湯。慈禧愛狗,甚於愛人。正所謂“慈禧的小京巴,大姐的小奶狗,說人不人,說狗不狗”。
貓在古代也被當作寵物來養,但其馴化歷史比狗短很多。普遍認為,三四千年前的埃及人開始馴化貓。貓在埃及最初是被當作神來看待的。在古代中國,貓的地位也很高,甚至祭祀的時候還是主角之一。《禮記》中記載:天子每年臘月的祭天儀式中有個“迎貓”環節。之所以這麼看重貓,可能是其目光神秘迷離,被認為能通神。另外,貓能抓老鼠,“迎貓”也有祈求滅鼠的意味。莊重嚴肅的祭天儀式中,眾目睽睽之下,“喵星人”被抬著出場,那畫面想想就有喜感。
到了宋朝,文人愛養貓,陸游的詩裡就稱貓為“狸奴”。現在的文人似乎也更偏愛貓,也許是因為貓比狗安靜的緣故。宋朝的貓還登上過政治舞臺,上演了“狸貓換太子”事件。明朝嘉靖皇帝是個有名的貓奴,其養的愛貓死了,讓大臣寫詞紀念,並厚葬景山北面,稱“虯龍冢”,立碑祭祀。儘管人類很愛貓,但貓對人類卻始終高冷。有人說貓很薄情,還說貓不懂感恩,以至於人類在它面前更像奴隸,所以人才是“貓奴”。其實這是和貓半馴化的特性有關的。狗是完全馴化了,所以跟人更親近。但是科研人員透過對比野貓和家貓的基因組後發現,家貓仍然只是停留在“半馴化”狀態。與其說是人類馴化了貓,不如說是貓選擇了和人類一起生活並馴化了人類。
除了阿貓阿狗,古人也馴養其他寵物。比如說養鶴,《簪花仕女圖》中,貴婦人在逗弄小狗的時候,邊上還站著一隻仙鶴。仙鶴在古代象徵吉祥長壽,所以受到古人的喜愛,成為寵物。
還有個長壽的動物古人也很愛養,那就是烏龜。古人養烏龜的歷史很久遠,《論語·公冶長》中就講到魯國貴族看到烏龜長壽,便將烏龜視為靈物,為烏龜建了很奢華的屋子。烏龜在古代一直象徵吉祥如意,甚至人們起名字時都帶“龜”字。比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個好朋友叫李龜年,我們上學時都學過杜甫的那首《江南逢李龜年》。今天,烏龜的地位則一落千丈,帶上了貶義色彩,出現了縮頭烏龜、龜公之類的說法。
養烏龜在古代還有個作用,就是用來檢測水質。據說古人打井後,多會在井裡投放一隻烏龜。如果烏龜活著,就說明水質安全;如果烏龜死了,就說明這水有問題,甚至可能是有人投毒。所以,烏龜在古代不光是寵物,還是水質檢測員。抖音上有人直播在野外荒廢的水井裡下網,說老井裡能捕上來烏龜。我當時看了還質疑,水井裡哪來的烏龜?後來看到古人養烏龜的原因,我就恍然大悟了。也許那個人抓的烏龜,就是自己的祖輩投放的“水質檢測員”,或者是它的後代。
日益孤獨的現代社會,寵物成為很多人的知心陪伴。其實,不只是今人,古人也養寵物,這一篇咱們就聊聊古代比較常見的寵物。
最先陪伴古人的寵物,是忠心耿耿的“汪星人”——狗。狗的祖先是狼,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距今已有上萬年了。有研究表明,中國南方是最早馴化狗的地方。狗是從中國奔向全世界的,可以說中國是狗的“故鄉”。先秦時期,狗和馬、牛、羊、雞、豬合稱六畜,還有專門負責養狗的官,稱為“犬人”,就是“狗官”的意思。
但華人最初養狗的目的不是當寵物,而是為了打獵和吃肉。漢初名將樊噲,就是屠狗出身,可以看出直到漢朝初年,華人還保留著吃狗的習慣。到了唐宋時期,養寵物狗成為風尚,狗還在唐朝名畫《簪花仕女圖》中成功搶鏡。
△寵物狗(出自《簪花仕女圖》)附圖一
△寵物貓(出自周文矩《仕女圖》)附圖二
慈禧是歷史上有名的愛狗人士,她在皇宮裡設立了養狗處,養了許多京巴,還配有四個太監專門伺候。這些狗吃的是牛肉、鹿肉,喝的是雞鴨魚湯。慈禧愛狗,甚於愛人。正所謂“慈禧的小京巴,大姐的小奶狗,說人不人,說狗不狗”。
貓在古代也被當作寵物來養,但其馴化歷史比狗短很多。普遍認為,三四千年前的埃及人開始馴化貓。貓在埃及最初是被當作神來看待的。在古代中國,貓的地位也很高,甚至祭祀的時候還是主角之一。《禮記》中記載:天子每年臘月的祭天儀式中有個“迎貓”環節。之所以這麼看重貓,可能是其目光神秘迷離,被認為能通神。另外,貓能抓老鼠,“迎貓”也有祈求滅鼠的意味。莊重嚴肅的祭天儀式中,眾目睽睽之下,“喵星人”被抬著出場,那畫面想想就有喜感。
到了宋朝,文人愛養貓,陸游的詩裡就稱貓為“狸奴”。現在的文人似乎也更偏愛貓,也許是因為貓比狗安靜的緣故。宋朝的貓還登上過政治舞臺,上演了“狸貓換太子”事件。明朝嘉靖皇帝是個有名的貓奴,其養的愛貓死了,讓大臣寫詞紀念,並厚葬景山北面,稱“虯龍冢”,立碑祭祀。儘管人類很愛貓,但貓對人類卻始終高冷。有人說貓很薄情,還說貓不懂感恩,以至於人類在它面前更像奴隸,所以人才是“貓奴”。其實這是和貓半馴化的特性有關的。狗是完全馴化了,所以跟人更親近。但是科研人員透過對比野貓和家貓的基因組後發現,家貓仍然只是停留在“半馴化”狀態。與其說是人類馴化了貓,不如說是貓選擇了和人類一起生活並馴化了人類。
除了阿貓阿狗,古人也馴養其他寵物。比如說養鶴,《簪花仕女圖》中,貴婦人在逗弄小狗的時候,邊上還站著一隻仙鶴。仙鶴在古代象徵吉祥長壽,所以受到古人的喜愛,成為寵物。
還有個長壽的動物古人也很愛養,那就是烏龜。古人養烏龜的歷史很久遠,《論語·公冶長》中就講到魯國貴族看到烏龜長壽,便將烏龜視為靈物,為烏龜建了很奢華的屋子。烏龜在古代一直象徵吉祥如意,甚至人們起名字時都帶“龜”字。比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個好朋友叫李龜年,我們上學時都學過杜甫的那首《江南逢李龜年》。今天,烏龜的地位則一落千丈,帶上了貶義色彩,出現了縮頭烏龜、龜公之類的說法。
養烏龜在古代還有個作用,就是用來檢測水質。據說古人打井後,多會在井裡投放一隻烏龜。如果烏龜活著,就說明水質安全;如果烏龜死了,就說明這水有問題,甚至可能是有人投毒。所以,烏龜在古代不光是寵物,還是水質檢測員。抖音上有人直播在野外荒廢的水井裡下網,說老井裡能捕上來烏龜。我當時看了還質疑,水井裡哪來的烏龜?後來看到古人養烏龜的原因,我就恍然大悟了。也許那個人抓的烏龜,就是自己的祖輩投放的“水質檢測員”,或者是它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