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渭北農人甲
-
2 # 家族財富密碼
首先要向江夢南同學祝賀,人生從一個臺階走上又一個新的臺階。身殘志堅,個人努力奮鬥取得成就的人不在少數,而且他們的成就也更為大家所見。失聰女孩考上清華博士,算是扼住命運的咽喉,挺上了人生的一個高峰。在這背後,是很多人的付出和支援。講一個我同學的真實故事:
她父親是一線城市的知情,返城潮中,這位“父親”拋棄妻子和兩個女兒,自己消失了。同學母親帶著兩個女兒相依為命,生活很艱辛,但是依舊供著兩個女兒讀書,省吃儉用,打好幾份工攢錢。同學和妹妹從小就很懂事,讀書也很好強。還有一個影響同學學習的問題,是同學的手是殘疾,鞋子很費勁。但是她就是堅持著,堅持著,不僅好好學習,還要帶著妹妹幫家裡做事情。高考上了一本,然後繼續讀研進了985高校,博士在中科院。現在在全國排名前十的高校當老師,已經評上教授。妹妹在她的影響下,也讀了一本院校的研究生。兩個女兒都已經成長起來,同學母親還是在那麼勤勞,支援同學和她妹妹的學業和工作。
相反,當年中學有很多家庭條件很好的同學,讀書吊兒郎當,遊手好閒,現在都走向社會,雖然生活在當地也還過得去,但是也時常為生活事情苦惱。
人的命運真的是靠自己去改變。首先,是家庭的教育。每個孩子的成長,家長的付出都是第一位的。何況是有一些殘疾的孩子取得非凡的成就,更是傾注了父母的血汗。父母是孩子的啟明燈,其實更是堅強的鋪路石和牆角石,如果父母沒有遠見和持續的任勞任怨,就是資質好的孩子也會隨大流平凡度過一生。
其次,感謝社會環境的包容和支援,如果社會沒有為江夢南等人創造適應的條件,家長再怎麼支援和付出,也只能是家裡的小花,難以成為社會上的大樹。社會是個人成才的平臺機會,包容的環境,社會的進步,才能讓更多人發揮出來。
當然,個人的毅力是挑戰命運和改變命運的決定因素。但凡身殘志堅的人做出成就,無一不是付出比常人多出數倍甚至百倍的努力和汗水。他們首先要克服自己的缺陷,爭取和常人一樣的機會,其次才是更加優秀的表現。在這個過程中,遭遇的挫折,心靈的刺激,都是常人的很多倍,辛苦自知。
祝福所有的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勤奮有收穫。
-
3 # 大洋網
可以看看這個女孩和她的家人是怎麼說的。
“人比山高,腳比路長”,江夢南在湖南宜章分享自己成長故事後,為年輕的同學寫下了如是寄語。
半歲時,江夢南因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左耳損失大於105分貝,右耳聽力完全喪失。從此,她就一直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經過父母的努力,她學會了發音,並透過讀懂唇語,與其他人正常交流。
初中開始,知道“遲早都得離開父母,適應外面的世界要越早越好”的江夢南,便一直寄宿住校,獨立學習和生活。高考時她以615分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順利完成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全部課程。在校期間,她獲得了吉林大學自強自立大學生標兵、白求恩醫學獎學金、東榮獎學金等榮譽。
近日,她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錄取為博士研究生。9月,她將逐夢清華園,繼續用眼睛讀懂人生。
江夢南
江夢南始終記得,小時候每到週末,父母都會騎著單車帶她到一片茶場,一家人在那裡一“玩”就是一天。但隨著自己慢慢長大,她才知道,原來那是父母的工作,“我當時一直以為是去玩的”。
在江夢南的家中,父母坐在她身旁,每當有人問江夢南,父親或母親就會用手輕觸一下她,提醒她別人正在與她講話。之後,江夢南就會轉過頭,睜著大眼睛看著對方,讀唇語,理解對方的講話。
不敢相信女兒聾了1992年,江夢南出生在宜章莽山瑤族鄉,父母是當地民族中學的老師。“我是瑤族,我姓江,父親姓趙,爺爺姓宋,我們那裡子女隨母姓的多。”江夢南說。
“女兒是不幸的。在她半歲時,一場大病(持續高燒二十幾天)之後,出現了聽力障礙。”江夢南的父親趙長軍說,由於住在窮山溝裡,加上工作太忙,女兒的病情當時一直沒有確診。直到1993年暑假,他和妻子帶女兒從鄉醫院到縣醫院,再到市醫院、省醫院,最後一直到了北京,幾乎跑遍了中國最好的耳科醫院和耳科研究所。
“差不多一歲的時候,我們在長沙的湘雅醫院確診了她的病情。”趙長軍回憶說,當時湘雅醫院的診斷結論是:“無聽力(135分貝未引出反應波),系極重度神經性耳聾。”醫生說,他們無能為力。
“肯定是機子出了問題!”這是江夢南母親的第一反應。“沒有再做檢查的必要了,長大送到聾啞學校是最好的打算。”當時醫生這樣告訴江夢南的父母。
江夢南的母親說,醫生也是好心,一次檢查費就要近300元,相當於當時他們家兩個月的工資。但她和丈夫都不信,要求再做一次檢查。醫生動了惻隱之心,免費為江夢南做了第二次檢查,但檢查的結果仍然是極重度神經性耳聾。
“女兒失聰了!”趙長軍說,當時揣著檢查報告,他和妻子漫無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七月的長沙酷暑難熬,但我們感受不到炎熱,雖然Sunny燦爛,而我們的眼前卻一片灰暗。”
打“哇哇”讓我們心滴血第二天,不甘心的趙長軍與妻子想到了“助聽器”,但醫生則告訴他們:“助聽器只是適合聽力損失小於95分貝的,你們的女兒135分貝都沒有引出反應波,言語康復的希望很渺茫。”
“我們又失去了理智,為了那一絲絲希望,固執地要求醫生賣一副助聽器給我們。”趙長軍說,在醫生的一再勸導下,他們買了一副價值300元的中國產盒式助聽器。
一歲多的女兒已會玩玩具,助聽器在她的眼中就是一個“玩具”。“不到半天,耳機線掙斷了,耳機也被送進了嘴裡……再後來,玩膩了,拿到手裡就摔。”為了讓女兒適應助聽器,父母會在女兒睡著後給她戴上,然後就在耳邊放火車、汽車、動物聲音的磁帶。“聲音就像是站在鐵路旁聽火車經過那麼大,但女兒連眼皮都沒動一下。”
有件事讓趙長軍至今印象深刻:跟女兒同齡的孩子都會玩打“哇哇”的遊戲,他和妻子教女兒學打“哇哇”時,女兒卻只有動作,沒有聲音,“打‘哇哇’時,她覺得好玩,她在笑,我們的心卻在滴血。”趙長軍說。
“我們常想3歲的她會怎麼樣?6歲的她又會怎麼樣?那時,別人的孩子進幼兒園、進小學了,她行嗎?也就是這個無聲的動作,更堅定了我們為女兒康復的決心。”趙長軍說,之後,夫妻倆一直沒有放棄教女兒做言語訓練。
一句“媽媽”1994年1月,他和妻子帶著行囊來到了北京為女兒尋醫。當時是北京最寒冷的季節,氣溫將近零下20℃。一家三口從未到過北方,對這樣的寒冷雖有準備,但還是難以忍受。“一到北京我們就把替換的衣服全部穿上,穿得像三個布袋子一樣,但還覺得冷。”趙長軍說,一家子跑遍解放軍總醫院、協和醫院、同仁醫院、中日友好醫院……但所有的檢查結果幾乎都是一致的:器官發育正常,染色體正常,系高燒所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
帶著失望,趙長軍一家即將結束北京之行。就在坐車趕回湖南的前一晚,“女兒扶著床沿自顧自地玩著,不知是玩具掉了還是什麼原因,分明聽到女兒在向我們發出求援的聲音。”趙長軍說,當時他和妻子像觸電一樣,突然意識到這是他們半年來努力進行言語訓練的結果。之後,他們就圍著女兒,誘她叫“媽媽”,女兒用異樣的目光看著父母,做出了叫媽媽的口形,但沒有聲音。妻子把女兒的小手拿過來放到自己的脖子上,讓她體會到聲音的振動,一遍又一遍地說“媽媽”。
終於,一段含混不清但又有意識的聲音從女兒的口中發了出來:“媽~媽”。“女兒也好像要哄我們開心似的,一聲比一聲清晰地叫著。”隨後,他們又以同樣的方式要女兒喊“爸爸”,女兒又喊了,只是沒有“媽媽”喊得那樣準確。
“一個晚上,我們就這樣不知疲倦地爭著要她喊‘爸爸’‘媽媽’,懂事的女兒也好像要把以前沒叫出來的‘爸爸’‘媽媽’全部補回來一樣,不知疲倦地叫個不停。”
江夢南和父母
閱讀速度超過常人“女兒的語言是康復了,但上學讀書還存在困難,聽不清老師講課,怎麼辦?”趙長軍說,當時他們就決定提高女兒的自學能力,還要訓練女兒的“讀唇”能力。
為此,他和妻子找來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以及聾兒康復方面的書進行學習。在突出自學的前提下指導女兒讀書學習,並訓練她如何識別他人的口唇變化,每天定期讓女兒看帶字幕的電視節目。
漸漸地,江夢南能從別人說話時口唇的變化分辨出對方在說什麼。她的閱讀速度有了驚人的提高。“比如我們看一篇文章要3分鐘,她只要2分鐘,這是看字幕電視訓練的結果。”
如今,江夢南房間的牆上仍貼滿了獎狀,大部分是“三好學生”,另外還有“好兒童”“優秀少先隊員”“作文比賽一等獎”等。2003年9月,江夢南主動要求從四年級跳到了六年級,當時她有了新的想法:進最好的中學,上一流的大學。
“她初中時就住校,已經獨立生活了14年,比和我們在一起的時間還要長。”江夢南的母親頗為感慨地說,當時他們原打算把女兒留在身邊讀初中,但女兒有她自己的想法,還反覆做起了父母的思想工作。
2004年8月,江夢南參加了郴州市六中的入學考試,以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
讀唇語要有適應期從上初中開始,江夢南就一直在學校住校生活。慢慢地,她逐漸適應了這種生活。
“剛開始會有些不習慣,有些事也不太明白,需要我慢慢去適應。”江夢南迴憶,在那段需要適應的時間裡,她會特別想家。她能夠很輕鬆地讀懂父母的話,但對於陌生人,她往往一時間很難明白。
江夢南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困難的當屬英語聽力部分了,為了能夠讓她“看到”英語的聲音,2007年中考時,當地教育局臨時決定為她設定“獨立考場”。而高考時,她也透過“折算”的方式,進行了英語聽力的考試。
2010年高考,江夢南考了573分,雖已超出一本線兩分,但她覺得自己沒有發揮好,堅決要求復讀一年,2011年,她終於以615分的成績被吉林大學藥學院錄取。
曾想當一名記者“因為聽力的原因,我的語音語調可能讓大家不習慣,請多多包涵。”在今年吉林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江夢南向臺下的同學和老師說道。由於聽不到聲音,江夢南的聲音總是無法達到標準,因此也有些“外國腔”,江夢南曾因此經常被誤認為是南韓人。江夢南將左耳前的長髮撥到耳後,露出了掛在耳背上的助聽器。
她戴助聽器其實聽不到聲音,她只是用來感受助聽器的震動頻率,用以判斷對方聲音的大小,以及自己講話聲音的大小。“有的人耳背聽不清,也會以為別人聽不清,就會用很大聲音去講話。”
江夢南說,每當克服困難,最終解決問題的時候,她就會有成就感,也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當在實驗室,研究人員不得不戴上口罩進行實驗時,江夢南則只能靠“猜”來儘量去理解別人的眼神,“實在不行,就只能靠紙筆來進行交流了。”
但這並沒影響江夢南的學術熱情。讀碩士期間,為完成研究,她師從吉林大學教授鄭清川,學習國內外的最新理論,學習程式語言,最終發表了影響因子為3.123的SCI論文。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江夢南始終在向著自己規劃的“路”一直走下去。
在讀碩士、博士期間,江夢南感受到,她進入到一個“微型的社會”中,需要不斷磨鍊自己的情商和智商,所以,對於之後進入社會她還是有著一定的信心的。
江夢南喜歡看電影、看英文原著、健身、游泳,更是“審美高手”,讓她在學術研究之外的生活非常豐富。“我一週至少有四天是在健身房健身的,所以當我看到清華大學宿舍旁的健身房時,特別高興。”江夢南說,作為“審美高手”,她負責一個宿舍同學的穿衣打扮問題,“她們都會問我怎麼穿才好看。”
當問及是否有男友時,江夢南則怔了一下,然後“認真”地說,“這也是我下階段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坐在身旁的趙長軍則對女兒的回答並不滿意,同樣很“認真”地說:“如果今年過年還沒有,就不要回家過年了。”
在父親的“重壓”下,江夢南還是服軟地嘀咕道:“男朋友哪能是說找就找著的。”
江夢南說,其實已經適應了一個人的狀態,“人,生來就是孤獨的”。
回覆列表
這樣有一定身殘的人在某方面取得常人難以取得的成績,很多。這是個人智力尤其是意志力到了一般人難到地步的體現。為了不被別人恥笑,他們往往付出比常人要多好幾倍的精力、體力、和時間,來完成別人難完成的工作。這樣,命運就改變了,從一個可能人人會恥笑的人,變成人人敬仰羨慕的人士。這是對命運的挑戰,又是對自己一種嚴格的要求。從此,命運之神的幸運花環,又再度降臨。改變,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時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