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處】宋·蘇轍《盛南仲知衡州》 【講解】正:使端正。意思是:從來沒有過自身品德行為不端正卻能使別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出處】《禮記·中庸》 【講解】塗: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處事不偏不倚、不過頭也無不及的原則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會停止自己前進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聖學。 【出處】明·高拱《本語》卷三 【講解】去除一點利己的私心,就等於從聖人身上學得一點好品質。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出處】《論語·季氏》 【講解】患:憂慮,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出處】《國語·越語上》 【講解】古代賢明的君主,不擔心他統治的人民數量不多,而擔心他們的心志行為缺少羞恥。說明統治者必須重視提高華人的思想品德素質。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講解】摩:通"磨"。倜儻(ti tǎng):卓異。意思是:古時發財做官而名譽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異才能的人才能被後人稱頌 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根,學人言語。 【出處】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 【講解】意謂人要有人格,要有獨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趨,人云亦云。 寧可清貧,不可濁富。 【出處】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三回 【講解】濁:渾濁,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寧可一生清白貧窮,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處】《論語·子路》 【講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意謂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為人表率。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處】宋·蘇轍《盛南仲知衡州》 【講解】正:使端正。意思是:從來沒有過自身品德行為不端正卻能使別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出處】《禮記·中庸》 【講解】塗: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處事不偏不倚、不過頭也無不及的原則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會停止自己前進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聖學。 【出處】明·高拱《本語》卷三 【講解】去除一點利己的私心,就等於從聖人身上學得一點好品質。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出處】《論語·季氏》 【講解】患:憂慮,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出處】《國語·越語上》 【講解】古代賢明的君主,不擔心他統治的人民數量不多,而擔心他們的心志行為缺少羞恥。說明統治者必須重視提高華人的思想品德素質。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講解】摩:通"磨"。倜儻(ti tǎng):卓異。意思是:古時發財做官而名譽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異才能的人才能被後人稱頌 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根,學人言語。 【出處】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 【講解】意謂人要有人格,要有獨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趨,人云亦云。 寧可清貧,不可濁富。 【出處】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三回 【講解】濁:渾濁,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寧可一生清白貧窮,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處】《論語·子路》 【講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意謂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為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