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義氣的名人名言 1.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 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3.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5.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6.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7.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8. 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9.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0.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11. 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1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3.視死如歸。——《管子·小匡》 14.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 .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16.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7.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1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9.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20.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21.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22. 講義氣的人,他們彼此建立友誼,是非常容易的;要他破壞已有的友誼,卻是一件難事。 23. 正如黃金的器皿一樣,是不容易破碎的;倘若破壞了,要修補它,使它恢復原狀,卻是最容易的事。 ——伊本·穆加發 關於仁義名人名言 1.仁義值千金 2.仁義長,財義段 3.仁義廉士,窮不改節 4.仁義之師,秋毫無犯 5.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6.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7.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 8.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9.平日若無真義氣,臨事休說生死交。——(明)施耐庵 10.仁義盡從貧處斷,世情偏看有錢家 1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陳毅) 12.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1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1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列傳》 15.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註>卷二》 16.初生之犢不懼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回
重義氣的名人名言 1.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 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3.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5.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6.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7.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8. 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9.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0.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11. 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1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3.視死如歸。——《管子·小匡》 14.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 .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16.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7.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1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9.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20.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21.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22. 講義氣的人,他們彼此建立友誼,是非常容易的;要他破壞已有的友誼,卻是一件難事。 23. 正如黃金的器皿一樣,是不容易破碎的;倘若破壞了,要修補它,使它恢復原狀,卻是最容易的事。 ——伊本·穆加發 關於仁義名人名言 1.仁義值千金 2.仁義長,財義段 3.仁義廉士,窮不改節 4.仁義之師,秋毫無犯 5.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6.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7.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 8.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9.平日若無真義氣,臨事休說生死交。——(明)施耐庵 10.仁義盡從貧處斷,世情偏看有錢家 1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陳毅) 12.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1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1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列傳》 15.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註>卷二》 16.初生之犢不懼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