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卡爾

    思想是意識形態,是由客觀物質世界存在決定的。若在一個社會里,達到思想的共鳴,必須有社會共同存在的物質基礎才能共鳴。那麼什麼是物質共同基礎?這就涉及到物資料生產的生產方式了,也就是生產力與生關係問題了。這不我所能解釋的問題了,請經濟專家了,我只提出論點就夠了。

  • 2 # 劉老107409131

    人類思想產生共嗚就是利益,因為利益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那麼美華人競選總統時總是批評社會,有那些是多麼的事是損害人們的利益,我將修訂那些問題給人們帶來那些利益,如果人們產生了共嗚就會推選它當總統。

  • 3 # 華繼善

    有句話是:

    洗心……方可革面嗎?難道諸君沒聽……說過?

    …………

    其實:

    千法.萬法、終歸於一,是為.各自反省.而自然歸向(整體)之法!

    只有顧全大局而眾心合一,才能天下和諧生旺、而人心自安;

    假使(眾心)渙散難安,各私自營奇巧、其敗之自然矣。

  • 4 # 使用者918110063116君

    即聯合國權威的決對性!

    聯合國的成立標誌著人類志立於世界和平決心,但並未標誌和平理念的統一性。

    和平的首要條件在於擺正自已的位置。任何人只是人類的一員,沒有傷害別人的一絲權力,沒有組建新仇的義務。

    簡言之,只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為全民就業服務,為世界的平衡發展服務,為人民的快樂健康幸福服務,這就是新時代人類政治統一的使命!

  • 5 # 智慧575

    人類思想的共鳴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在生命本質真理的指導下才能實現。現代人類的對生命錯誤的認識下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

  • 6 # 使用者4958387678377

    思想共鳴的方式方法沒有窮盡,在一個人因為經歷過感受過並深陷其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好有壞的糾結。

    如果當自己是局外人,把別人的思想放在自己現在的處境中能有收穫或多或少的引導事件發展的可預估的結果就會不知不覺產生共鳴,談不上對與錯,但在迷茫與糾纏中會有方向和前行的動力。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跳出了局外,切入了其情其景,再從舊有的經驗中尋找破局的思想就會讓大家產生共鳴,從毛主席的個人的人生經歷中其思想的產生因為有周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對馬列主義的認知產生共鳴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眾多仁人志仕及全華人民的共鳴才有了長征有了聯國抗戰有了新中國的建立至今還影響世界被華人推崇認可。

    思想共鳴是黑暗中的另類思維,是迷途中的燈塔,是成功中有力的支撐產生了共鳴,認可了共鳴,推開了結果導向的預期,甚至被引用被廣為流傳。

  • 7 # 手機使用者探深

    思想,沒有共鳴,只有利益上的配合,然後創造出更大的思想者,與大思想者配合出來的行為能行走於每個小思想者的空間,能在哪個空間行為,就能在哪個空間生活,快樂與痛苦就是為空間的變化轉化的結果,都為取物,然而取物的方法是換,想是對物的索取,思是對物的栽培,思和想是讓物流動起來讓自然有一種生態平衡,使宇宙少一些災難,配合上出現的問題就是人類擔當的問題,也是我們的共鳴之處,不,是配合之處?

  • 8 # 愚翁良知

    人類個體之間的思想共鳴比較容易,他是由個人的情趣愛好利益為基礎的,以原生文化影響為最大。

    人類群體之間的思想共鳴就比較複雜。在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比較容易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間,是由於好奇而吸引,因為互相學習和借鑑而產生共鳴。

    當今世界以歐洲文明為主導,各個國家都在向西方學習。意識形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思想自身就有排他性,這是多種文明得以儲存的前提。現代歐洲文明以基督教文明為代表。它的傳播是以強權為後盾,以基督教傳播為先鋒開展的。

    文明的傳播有兩種方式,以中國為例。佛教傳入是以和平的方式進行的,其間也充滿了爭鬥。佛教和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發生過嚴重的對抗。佛教最終以融入中國文化得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就包括儒釋道三家,就是很好的證明。另一種傳播方式就是強力介入。西方文化傳入中國是以鴉片戰爭為開端的。各種文化的傳播都充滿了血淚史。讚歌是由勝利者高唱的。

    所以談論思想共鳴,要區分個體,群體和文化派別。交流傳播共鳴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 9 # 張春龍

    人類要獲得思想的共鳴,其主要方式有:①抓住慘痛教訓。如對於世界和平的共鳴,就是抓住了世界兩次大戰的慘通教訓。再如對於維護優美生態環境的共鳴,就是抓住了自然災害危害的教訓。②展望美好前景。人類命運息息相關,展望美好前景,才會引起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共鳴,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後就是抓住宣傳教育,透過書刊影視等文化宣傳,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警醒人類,省悟自身,獲得共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論述需要層次理論對管理實踐有哪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