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32358694760
-
2 # 使用者7595661284440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對周圍的一切都有某種感覺;如果人對自己的某種感覺特別注意,該感覺就會變得很敏感;這種敏感又會反過來強化注意力,而強化後的注意力又會使感覺變得更加敏感。
如此迴圈,就形成了精神的互動作用。精神的互動作用加上人的暗示作用,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奇異的感覺。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人想到什麼就會認為是什麼,而這些認為往往是非客觀的。此惡性迴圈反覆的過程中,產生不安恐怖,引起植物神經系統的失調,即產生所謂的精神身體症狀,精神互動作用又常常導致症狀的固定,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
神經症患者主訴的症狀,沒有類似經歷的人很難理解,因為在別人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當事人卻深陷在內心矛盾中。你不說,別人是很難知道的。
你假裝快樂,因為你認為自己不應該是這樣的,你無法接受自己的瑕疵,包括這種負面的狀態。你賦予症狀的意義,給它貼上的標籤,這種劣等感與羞恥,不允許你袒露自己的脆弱。
當你置身恐懼的情景中時,巨大的精神衝突導致你無法清晰地看見內心的的原貌,固化的症狀和慌亂,會讓你下意識的掩蓋和牴觸症狀,一邊極力的控制,一邊不斷地鞭笞自己。
當你告訴別人你的痛苦和困擾時,不瞭解的人會認為你想多了,讓你開心點,想開點。你又何嘗不想,但是你越努力,就越無法掙脫神經症的枷鎖。
人都渴望愛,但即便在一段關係裡,神經質的人還是將大部分的精力用來排除和掩飾症狀。當你陷在這種困擾中,關係有可能帶給你的是困擾,因為你有可能會竭力留給對方完美的印象,疲於應付不讓對方發現你所謂的“真實面目”,而忽略關係真正的甜美。
我上面說的這段話,不知你是否覺的似曾相識。如果是,請你讀完我下面所寫的內容。如果不是,直接退出,我的建議對你可能沒有用。
神經症者無法坦然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有兩層,一個是最初的內向,不善言談,拘謹的性格,另一個是固化後的症狀,帶有焦慮和強迫性質的情緒或行為。不論是基於患者的完美標準,還是內心的脆弱。內心深處無法接受,實際生活中無法袒露。
這其中有很深的思想矛盾,一個是認為自己不應該是實際表現出來的樣子,講話不應該結巴,女性面前不應該害羞,公眾面前不應該緊張。明明自己是膽小而乖巧的人,卻要裝出開朗而健談,符合主流文化或完美預期的人。
另一個思想矛盾,是關於症狀的。當自己第一次捕捉到一個細微的不悅或念頭,想讓這個東西不要再出現,但是越是排除,越是緊隨。總想總思維的力量排除主觀的感覺和念頭,當然會無功而返。因為,人的情感、念頭、思維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所以,神經症患者慣用的頭腦的分析、思維的控制、主觀的排斥牴觸,對於症狀的改善並沒有任何的幫助,反而,會加重預期恐怖、症狀和思想矛盾的惡性迴圈,成為固化的症狀。
而神經症的發病,自身性格素質中,內向精神指向和疑病素質是基礎,事件只是一個小小的導火索,精神互動作用是症狀產生的機制。瞭解這些東西,會為你解答關於症狀的疑惑和背景。因為這些在森田療法中有大篇的論述,這裡不在一一介紹。(具體可參照森田正馬的著作,《自覺與領悟之路》,《神經質的實質與治療》)。
你可能很著急,想立馬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這是人自然的內心想法。但是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得做好知道,行動,持久行動的準備。因為,我太習慣於對抗和逃避痛苦,從來沒有看看它到底是什麼模樣,就想逃之夭夭。
真正的改善,首先就是面對自己,面對問題。基於兩點原因,一,負面的情感、思維和念頭,靠人為的主觀努力無法控制,這是客觀事實,如果無視這個事實,就會演變為思想矛盾,矛盾越深,精神衝突越大,痛苦也越大。二,經過固化的症狀,已不是單純的恐懼或擔心,而是經過精神互動作用固化後的症狀,但靠理智的認識已無法改變。因為你已經處於思想矛盾中,很難清晰客觀的看到問題。
上述內容,是有關症狀的背景和常識。對如何應對症狀,展開正確行動,需明確3件事:
1、治療的邏輯並非在思想層面想明白,然後才治癒。回看神經症者對待症狀的態度,總試圖控制、掩蓋和逃避症狀帶來的影響,反而陷入窮思竭慮、自我分析的怪圈。所以,以往想透過想明白來解決問題的方式,固然是行不通的。
2、離開生活談治療,沒有意義。因自身的敏感性格和疑病素質,患者往往將悉數平常的身心狀態視為異常,在思想矛盾下固成自我實現路上的障礙。本來一心求發展的人,卻慢慢對現實的成就變的漠不關心,生活的目的也變的似是而非。因痛苦而痛苦,為排除痛苦而生活。所以,治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沒有這個中心,就是捨本逐末的行為。
3、治療,並非直接去消除症狀,而治癒,也不只是症狀的簡單消失。人們常用的手法,都是直奔症狀而去,但基本沒啥用。因為神經的根本原因,還是患者自身的內在素質,還有一系列的思想矛盾,所以治療的關注點放在兩方面,第一,透過不帶好惡的內在覺察,去發現內心的虛假和迷惑,陶冶自身的神經質性格;第二,順應本心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讓內在情感和情緒因應外接環境和內在規律而活動,打破膠著的精神束縛。所以,神經症痊癒後,是內在根本性的改變,而非簡答的症狀消失,自身的神經質氣質會發生極大轉變。
如何改善症狀,具體分兩方面:
第一,順其自然。順應情緒的自然,順應症狀的自然。症狀的產生是因為患者將念頭或感覺視為異常,並竭力去排除,但並不會奏效。因為人的情緒和念頭,有其自然的律動,人為的干涉,反而會強化。
順應自然,並非沒有心悅誠服的接納,是順應一切人的內心的自然情感,對於痛苦的牴觸,對於生的慾望,死的恐懼。順其自然,並不是受恐懼的驅使,放任自流。是嘗試去接納症狀和痛苦,或者接納自己對於痛苦的牴觸和排斥。總之,就是放棄一切主觀的刻意努力,放棄人為地試圖去籌措和操縱內心感覺或念頭的努力。
第二,為所當為。這個是關行動的,說白了,就是再痛苦,再難受,也要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主要目的有兩個:1、症狀的固化是神經互動機制作用的結果,思想籌措並不能改善,行動時候,人的精神活動趨於自然,同時能夠有效的阻隔思維的干擾,可在這種思想的間隙中打破神經互動作用,破除精神束縛。
2、究其神經症症狀背後本來的慾望,多半是想要獲得正向的發展,出人頭地。與其說是完美主義,倒不如說是夢想顛倒,內心深處不願接受任何質疑和負面的評價,甚至無傷大雅的事他們也無法妥協,屬於在思想和心理上不會轉彎的一類人。主觀並不符合客觀,就是心理的矛盾和迷惑, 而行動,也是從本心出發的活動。
綜上,一個是向內尋回的過程,透過覺察與接納自己的內在,去不斷髮現內心的迷惑和虛假,慢慢迴歸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另一個,是向外拓展的過程,透過忍受痛苦和迷惑,堅定不移地去行動,在束手無策的內心矛盾中打破精神束縛。整個過程,說白了,就是發現、認識、接收和袒露自己本來面目的過程,就是祛除一切人為的造作和刻意的內心籌措,迴歸到普通人不受思想矛盾束縛的自由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