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ace愛book
-
2 # 日本二三事
日本核洩漏已經過去多年,但是對於核汙染物來說只是彈指一揮間而已。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少人關注日本核洩漏的處理問題,但是這並不代表問題不存在,這篇文章我就講一講,日本是如何處理核汙染物質的吧。
放射性物質的分類日本核電站洩漏以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核汙染,這些核汙染物質在日本被稱為“放射性廢棄物”。日本將放射性廢棄物,按照廢棄物的種類以及放射性濃度,進行了區分管理。大致分為下記兩類:
低程度放射性廢棄物:發出放射能較低的物質
高程度放射性廢棄物:殘留放射能較高的物質
在日本的相關網站上,可以查到下記的分類資訊:
這裡我們專講放射性廢棄物,低等級的放射性廢棄物中,還分為了三類:
發電所廢棄物:分為極低、較低和偏高三種;
鈾廢棄物;
TRU廢棄物(含有超鈾元素的放射性廢棄物)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同樣由於核電發電站洩露造成的廢棄物中,日本將某些廢棄物當作一般廢棄物以及產業廢棄物進行處理。
各種廢棄物的量根據日本官方釋出的資料顯示,一般廢棄物和產業廢棄物是佔據了廢棄物的大比例,放射廢棄物產生的數量不多,但是依然不容小覷,特別時每天1.4t的高放射性廢棄物,對於這部分的處理至關重要。
日本是如何處理的?在處理流程方面,日本有著嚴格的規定,對於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日本採取的是“掩埋”的方式,根據放射能量的不同,掩埋的深度有著不同的劃分。
鈾廢棄物埋在100m以上的地層;
TRU物質,根據其能量,掩埋地層也不同,有些在300m以上,有些需要在300m以下進行掩埋;
高放射性物質,掩埋在300m以下地層;
低放射能廢棄物具體的處理方式低放射能廢棄物質,分為三類,三類的處理方式也不相同。
氣體狀廢棄物
氣體狀廢棄物需要讓其放射能進行快速的衰減,日本將其放置在衰減箱內,採用活性炭進行吸收,然後加上過濾網,最終確定放射能安全以後,直接排出到大氣中。日本每時每刻都在關注排氣孔中的放射能濃度,同時也在各個電力公司的網站上進行公佈。
液體狀廢棄物
液體狀廢棄物處理要比氣體狀廢棄物過程多,需要先進行蒸發濃縮同時進行脫鹽處理。對於可以利用的部分,進行再利用,剩餘的殘渣會進行放射能確認,確認安全以後,排向大海。對於蒸發濃縮的廢棄物也有兩種處理方式,脫鹽以後確認放射能程度,安全的東西直接排向大海。對於普遍較高放射能的物質會存放在特製的罐子中,然後進行掩埋處理。
固體狀廢棄物
固體狀廢棄物的處理也有多種方式,比如再利用等。但是較多的還是採用掩埋的方式進行處理,對於金屬以及水泥等固體,含有較少的放射能,進行較淺的掩埋處理。對於紙以及布等物品,焚燒以後裝入特製的罐子中,進行掩埋處理。對於放射性金屬以及原子爐中的東西,在特定區域進行保管,然後埋在地下深70m左右的地方。高放射能廢棄物具體的處理方式對於高放射能的廢棄物,日本也沒有太好的處理方式,也是採取掩埋。
我們都知道,放射能是可以衰減的,但是衰減的週期非常的長,特別是高放射能物體,從取出到在處理就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所以在日本的核汙染廢棄物處理場地,能夠看到大大小小的包裹或者儲藏罐,那就是在等到合適的時間進行掩埋的高放射能廢棄物。然而,即便如此,掩埋以後還需要大概100萬年的衰減。世界各國其實也進行各種檢討,如處理核廢棄物,有些國家提出深埋海洋,也有國家提出運到宇宙,日本採取的方式就是地層掩埋。
上圖是日本提出的掩埋計劃概念圖,將高放射能廢棄物固化以後,放置30~50年用來冷卻,然後搬入地下儲藏設施當中,深埋地下300m左右的位置,讓其遠離人類環境。
當然,僅僅是掩埋,是無法達到讓其遠離人類居住環境的目的的,因此日本也提出了“多重隔板”的方案,比如在第一層加上金屬容器,然後外部加上緩衝材質,在用岩石進行封口,最後放在距離地表300m的地方進行儲藏。當時話說回來了,這種方式只是一個構想,至於能夠達到什麼水平,現在沒有人能夠說清楚。
結束語上圖是放置在某地的放射能物質,還未進行掩埋。題主所講的未經處理的汙染物,其實也包含這些在內,現在並未掩埋,依然能夠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危害。至於那些沒有任何人處理的東西,其實都是隨著大氣、河流匯聚到海洋當中了而已!
《日本教授眼中的“中國留學生”:優秀的“可怕”》
《 日本人“太可怕”!細節,已經完勝我們》
《日本70後“孤獨死”:孤立與絕望的現場》
回覆列表
事故發生後,東京電力公司為了促使核反應堆降低氣壓而將堆內氣體排放到大氣層,為了冷卻核反應堆而向堆內注入大量冷卻水,之後又排放入大海。福島核事故因此而導致在全世界都測量到微量輻射性物質,包括碘-131、銫-137(半衰期為30年)在內。大量放射性同位素因此核事故釋入太平洋。
事故發生後第二天,遠在福島核電站200 km以外的高崎市的CTBTO監測站最先偵測到放射性物質。事故發生後第三天,放射性物質已散佈到俄國東部,兩天之後,更飛越太平洋抵達美國西海岸。到第十五日,整個北半球都可偵測到微量放射性物質。事故發生後一個月後,位於南半球的CTBTO監測站,例如,澳洲、斐濟、馬來西亞、巴巴新幾內亞,也偵測到放射性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