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八目魚
-
2 # 真空妙有無量壽
眾生無不以自我為中心考量一切,起貪慾執著心,但最終又無不以事與願違,一切無著的苦、空煩惱為結局。在慾念生起,慾念破滅的無休止惡性迴圈中度過生生世世而不覺悟。
佛陀證悟以後,宣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告訴我們「苦,空,無常,無我」才是事實。讓我們也去證得,從執著有我的困境裡解脫出來。
「我」,真正能主宰,能永恆地當家作主,說了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我」。然而不然,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八苦交煎,一生一世,哪裡有我當家主權說了算的?普通人的名權利,連萬歲皇爺的萬里江山,無不都是過眼空花,最後都被無常奪去,空手而來空手而歸。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我」。凡夫眾生處處都想把我放進去,多分紅利多佔便宜,從來不考慮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事實結局。
只有懂得了這個真理,眾生才有捨棄放下的思想基礎。
-
3 # 之子於瑰
無我的意思是沒有一個絕對存在的我。拿我們自己來說,我們是為了方便交流和溝通,才說我和自己的,其實我們是找不到一個固有的實存的心,如果說肉體是我,那麼減肥之後呢,我是不是就不完整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有一部分我去哪裡了?實際上,減肥之後,我們覺得自己當然還是原來的自己,不但沒有缺損,反而更加地完美,肉體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我們都會認為那是我,既然如此,那麼我就是可變的,可變的事物不具有永恆性,既然我時時刻刻在變,哪裡還有一個實存的我呢?可見身體不是我,如果身體不是我的話,剎那變化的心就更不可能是我了。這就是無我的意思了。
-
4 # 懿清歡
關於“無我”,大多人會想到與佛教相關的內容。這個問題的範圍實在廣泛,提到這兩個字自是各有感觸,有人不屑一顧,有人深受其擾,很久一段時間筆者也陷入其中思索而不能掙脫。最近在讀與具身認知相關的書籍,便從這一方面切入來簡單談談所思所感。
在談“無我”之前,想先談談“無常”。經驗是無常的,我們所體驗的經歷,所擁有的回憶甚至是正在活著的當下是無常的。“無常”不僅僅是所有人都熟悉的樹葉飄零、美人遲暮、英雄末路(傳統上稱為粗無常),而是個人心智活動無所不在的無常,每時每刻新的經驗生起又消逝,就好像我們的意識變遷的急流。而這樣的變遷,這樣的生起又幻滅的不僅僅是我們知覺的物件,還包含知覺者。也就是說連我們這個意識的主體都是不穩定的,始終在變。經驗的物件、經驗者、經驗沒有一個立足的平臺。以上這個真實的無家園的體驗就是“無我”。
生活中每一刻我們都在體驗著進行著,我們正在聽、看、聞、思考,我們高興、恐懼。我能感受到我正在被我自己的情緒控制著,別人表揚我會驕傲,批評使我沮喪。那麼這個波動著的看起來如此恆常卻又如此脆弱,如此熟悉又飄忽的自我是什麼呢?這個中心是什麼呢?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相信我們的同一性:我們有人格、記憶和回憶。所有這些似乎都凝結在一種連貫的視點中,凝在一箇中心,以此為基點我們面向世界。
可以說以上的明晰心態便是“我執”。我們想要在變化無常中抓住一個恆常的根以此來確證自己是活著的,是存在的。若沒有這樣的同一性我們就會焦慮,會虛幻,會陷入無目的的自毀。這樣的執著、焦慮、渴望便是“苦”。習俗中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一個固定的自我存在而理所當然。其實這樣的“自我感”是不存在的。
如何解決這樣“無根基”式的困境,如何學會在無常、無我的現實生活中去生活?也許我們總是仰望夢想,祈求在外部世界坐落自己的豐碑,留下存在過的痕跡,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自我的最根本的、最踏實的存在——身體被視而不見。身體是一個“牢固”的存在,是唯一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可以信賴和依靠的。有人會問,身體就是我們的自我嗎?身體就不會改變嗎?會的,在人之中生理性的身體是最為脆弱、孤獨、不穩定的,它的損壞常常發生。然而身體又是穩定的,我們生氣、沮喪,體驗著人情冷暖,而這些感覺的落腳點就是身體。思維、意識、心智的發生、漫遊,最終都渴望回到同一的身體。
既然經驗著的我們和我們正經驗的物件是“無常”的,抓住過去或是理解未來都無法讓我們在當下獲得踏實的穩定感,唯一的方法是覺知當下。注意當下我們具身的情景,對正在作用於我們感官的知覺體驗進行自我意識的反思,感受著變化流也接受著變化流從而漸漸進入靜心的佳境。這樣的正念/覺知打破俗世的我執而真切珍惜、體驗當下自我的存在。
的確,我們總是誤解佛教中的一些觀念,或是洋洋自得於領悟了它的精髓。無論是信奉或是漠視,不可否認佛教正在漸漸救贖著人的生存困境,以獨特有力的進路穿破凡塵的迷霧。
-
5 # 荷爾蒙不紊亂
“無我”有個對應,“真我”!問問題希望不要半解,想到什麼問什麼,自己問之前思考下“問題本身的知識”!這也是“塵世”的修為,當代,佛道之門不是“避難所”!塵世之人塵世修為不足,不夠,是入不了佛道之門的。喜歡佛道,就像小孩學文化知識一樣,知一才能解二……這半截的問題如同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一樣,是在尋找你媽呢還是尋找你爸?
-
6 # 符亞強69294701
無我,並非是真的沒有我,而是這個我是不真實的存在。我執與無我,一個著了色相,一個著了空相。阿彌陀佛!!!
-
7 # 慈音1
什麼是無我?
什麼叫無我?就是說世間成物都是因緣和合。沒有一個常住,獨立,自在,主宰的實體或者自性的我。佛法中,無我思想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 就是人無我,法無我。一方面什麼是人無我(人空)?是從有情眾生體來說。我,依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組成。因緣的離散則為五蘊滅了。無實體存在。另一個方面,什麼是法無我(法空)?法無我是從世間萬法來說的,就是一切法由因緣生。又從因緣而滅。就是沒有實體的存在。由此可見,人無我謂我空,法無我謂法空。人是有色法,名法構成的。世間沒有永恆的我,也沒有靈魂組成的人,這些極其微妙的色,我不過是無數細胞於流變不息的心,組成了一個暫住的存在體,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善與惡的種子。實際上。有我也好,無我也好,都不要執著於我的相的存在,法的存在,《金剛經》的核心就是離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金剛經》對無我的最好詮釋。一切有為法,似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我乃是人為的符號,或者是一個代名詞而己。
-
8 # 醉墨客一、儒學的無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相對而言,儒學中的無我,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在現實中的關係,它比較側重社會群體性。它的無我是透過彼此的合作,整體的協調而達到雙贏的格局,它既有社會的政通人和,又有人自身的道德圓滿。
儒學中自無我思想,先決條件不是自私為出發點,而是利他之後,再來成就自身。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經典的儒學無我思想。這種無我思想實際上就是去掉自私的前提,大公無私地去成就人的仁義禮智信,也達到社會的和諧、昌盛。
二、道學的無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學的無我,側重於人自身的精神性解脫,像老子的這句話,就認為人的這個肉身,成了解脫的束縛、羈絆。他之所以說人的肉身是大患,是因為人身體的眼睛總想看到美景美色,耳朵聽好話,鼻子聞香氣,舌頭嘗美味,身子想舒適,意識思虛榮。
它的無我,強調的是去掉人餘冗的慾望,不讓慾望來禁錮自己的思想,以達到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道學的無我側重點在於人的肉身與精神,它與儒學的無我是人與人,人與社會有著區別。雖然它們都強調道德圓滿,但是道學的無我還上升到生與死的思考,如莊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說明了有我的束縛,只有無我才能了結這生死迴圈。
三、佛學的無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學的無我,相對內容豐富許多,它論述的角度也是多維的。先是人的肉身上,佛學認為它是地、水、火、風的假合,人之死亡,僅是這四大的敗壞,這是肉體上的無我。接而它進一步從肉身上升到意念論述:無人相。無人相,就是人的貪、嗔、痴、慢、疑造成的一切現象,都是假象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意念上的無我。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前兩者的繼續深入論述:“能所”而造成眾生六道輪迴,“能所”造成有時間、空間存在的假象,所以要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所”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的起因是一念無明,這個需要一定的佛學知識才能理解了。
總而言之,佛學的無我,就是無常迅速中,達到絕對的無我所執,真正的我,只有一個,就是真如本性,也有經典稱之為圓覺自性、如來藏、本來面目等等。
-
9 # 夢動心動行動
無我就是忘我,忘了小我,只記得大我。要秉持一顆公心,跳出個人喜怒憎惡利益,甚至身家性命,要一往無前地做事,要百折不撓地為國家為大眾謀福祉,因天下而憂,為天下而樂。不管前方几多艱難險阻,無論未來多少狂風暴雨,都無怨無悔,選擇了遠方選擇了前行,開弓沒有回頭箭,是精衛也好,是夸父也好,是愚公也好,是大禹也好,是悟空也好,是唐僧也好,是失敗者也好,是勝利者也好,走下去,為了大我的赤膽忠心得以回報人民,堅定不移地一步步走下去,不問小我,就當小我都全數供奉給了大我。為國為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畢生獻給神聖的祖國,綿薄之力傾盡於自己的民族,為這樣的信仰而生,為這樣的信念而活,只有這樣才覺得值得。
-
10 # David張87338154
無我就是如來,也就是無處不在。無常就是沒有常常是這個樣子,也就是一直在變化。無無常就是沒有一直在變化,也就是固定不變。
回覆列表
無我是引於佛家,但為儒家,基督,伊斯蘭教和所有宗教與政治信仰共同提倡的修為境界。
宏觀上無我是講自身的個體同宇宙所有萬物聯絡起來,講自身的心態包括一切行為融入因果輪迴中。其生命形態可比作一滴水,一片葉,甚至一顆塵埃。生命介於存與不存間,生命之縹緲虛幻,萬事不過過眼雲煙,宇宙萬物的輪迴不由個體的幻滅而改變其執行的規則,四大皆空是最好的詮釋。
微觀上無我是講自身的個體乃宇宙萬物的總括。自身就是宇宙萬物的載體,個體存在就是萬物之存在,個體是一面鏡子,世界就是鏡子裡照見的映象,鏡子決定世界,個體的修為決定周邊世界的景象。通俗易懂的說法就是:你的內心好壞決定世間事物的好壞,你所面臨的境遇就是自身內心世界的印照。人死燈滅,一花一世界就是無我的微觀詮釋。
總之,無我的修為即是從宏觀上縮小個體的地位,微觀上削弱世界對個體的作用。其目的就是正確認識人生的意義,修為內心改造焦慮不安的心態,善待生命的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內心深處的潔淨來自宏觀無我的定位,改變欲求的方向,內心深處的和善來自於微觀無我的理解,改變個體給予世間的情懷。
歸結一句話:明鏡亦非臺,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