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類的光

    政治有時就像一個黑洞,一旦你被它吸引,就將終生無法擺脫,直到被看不見盡頭的權力鬥爭所吞沒。這個黑洞不但可以吞沒空間,甚至可以吞沒時間。

    在中國,許多家族千百年來累世的命運就是從事政治,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肩負家族的使命投入王朝的興衰更替。他們創造歷史,同時也被歷史碾壓而過。

    歷史上最有名的政治家族是隴西李氏。秦國大將李信是這個家族的佼佼者,之後這個家族在1000多年的時間裡人才輩出,從未退出過歷史的中心舞臺。家族成員身上蘊藏著漢民族的勇氣基因,李廣、李敢、李陵祖孫三代名將,皆縱橫塞北。李廣一生冒險無數,匈奴聞之色變;李陵率步兵5000,敢挑戰單于8萬騎兵。

    隴西李氏在李淵和李世民時代終於達到輝煌頂點,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大唐王朝。但同時盛極而衰,開始走向覆亡。以軍功為傳統的李氏家族的剋星是一個女人,無數李氏皇族子孫死於其手。我們至今還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這個叱吒風雲,但胸部會被剪掉的女性形象。李氏最終隨大唐王朝的傾覆而灰飛煙滅。

    如果把世家理解為豪強,那就把他們看簡單了。這些家族以政治為業,其教育傳統、經濟條件和禮法門風使得讀書子弟成為治華人才,練武者躋身帝國主將。以各個世家大族為核心,還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官僚派系。而在地方,宗族祠堂擔負了比中世紀歐洲教堂更多的功能。包括慈善、信仰、司法、教育,甚至還有經濟管理,深具社會自治的價值。世家的影響不但行於廟堂之上,也及於江湖之遠。

    此種情形與中世紀英國的貴族制多有類似。而且,和貴族為榮譽而戰的傳統一樣,士族階層也不惜為其名教理念而殉身。明末的山東新城王氏在明朝滅亡時,家族精英幾乎全部殉難。這頗類似於波旁王朝被法國大革命傾覆後,巴黎貴族紛紛輸誠,真正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的都是來自布列塔尼這些經濟不發達,但卻保留了更多傳統的貴族世家。

    歷史上強悍如隴西李氏、剛烈如新城王氏的家族不勝列舉,兩漢、三國、兩晉時期這些世家趁亂世成為歷史的主角。晉皇族司馬氏避難江東,就是因得到江東豪族顧氏和北方豪族王氏的支援,才能建立東晉政權。皇帝司馬睿甚至真誠地拉著王導一起接受大臣的朝拜,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東漢劉秀能夠統一天下,所依靠的最堅強後盾,正是透過聯姻、鄉誼而結為一體的南陽豪族集團。其所加封的“雲臺二十八將”中南陽人多達11人。

    如此強悍的世家大族既是皇權統治的支柱,也是其威脅。兩漢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均為這些家族所把持。有些家族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歸屬。至於霸有天下而稱帝的家族也不勝列舉。西漢就亡於外戚兼王氏家族的掌門人王莽。不過,也正是從東漢政權消滅王莽後,皇權開始了大規模的收權行動。

    在專制制度下,因為最高權力的唯一性,皇權與世家之間形成了死結。所謂死結就是不死不休的權力鬥爭。在皇權與世家大族的千年鬥爭中,除少數時期達到了兩者的平衡外,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從西漢開始,凡掌權的人君必殺士族,而士族坐大也會架空皇權。一直到帝制滅亡,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不過,總體上的趨勢是:世家的力量不斷趨向衰微,而皇權則逐步加強,直到全面專制的降臨。

    這當然是歷代皇室努力的結果。歷史上皇權向政治世家收權的方式大致有三種:屠戮、科舉、“秘書小組”。

    政治世家往往演變為家族式的結黨營私,因此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會嚴厲地防範政治家族的挑戰。通常的情況下,皇帝不會孤軍作戰,而是尋找有力的奧援替代這些“專業治國”者。在缺乏自信的皇帝那裡,宦官常常是最佳的選擇。東漢士族在十常侍發起的黨錮之禍中損失慘烈;明朝的東林黨人也因與魏忠賢為敵而多罹滅族之禍。當然,宦官專權甚至比世家篡權為禍更烈,但為政治鬥爭計,皇帝就是離不開宦官。以宦官、外戚為工具對高階官員的殺戮和滅族,未嘗間斷。至於那些主動參與政治鬥爭的家族,必須在政治圈投下賭注,同時承擔巨大的風險。雍正、乾隆時期文字獄興起,呂留良等一代大儒及其家族都是受害者;因與政治走得太近,明清大族長洲申氏,太倉王氏,海寧陳氏、查氏,都在政治鬥爭中不斷被絞殺。即使被傳為美談的“杯酒釋兵權”也是以皇帝武力為後盾,並非哥們義氣的結果。

    不過,真正造成士族沒落的,還不是皇權借宦官或錦衣衛手起刀落,而是庶族借科舉崛起。科舉的本意就是皇帝藉以培植自己的“專業治國”勢力。無論是唐太宗說的“天下士皆入吾嗀中”,還是後來殿試製度形成的“天子門生”傳統,都表明皇家要直接控制科舉取士的態度。靠科舉而不是裙帶舉薦而出仕的文官,衝破了以往士族壟斷仕途、“專業治國”的局面,但他們隨即又形成新的家族勢力。清初禁止結社,人們更加依賴血緣紐帶,科舉家族為了自保,也多透過聯姻鞏固勢力。康熙年間,科舉文官集團開始結黨,各擁皇子。興盛一時的江南曹家,就因跟錯了主子,被雍正目為八哥黨而抄家。

    更直接的打擊家族參政的方式是借“秘書小組”奪權。康熙設立南書房,雍正設立軍機處,都是以皇帝的秘書班子替代和削弱內閣大臣會議或八王議政,從滿洲貴族、高階漢臣手中收回權力。皇帝借直接辦事機構架空六部和地方的傳統,甚至影響到了民國時期的黨國政體。

    從政治家族興起的角度來看,古代中國和中世紀英國頗有相似之處,但結局不同。在英國是貴族壓制了王權,並以《大憲章》作為二者權力的邊界,從而確立了共和與法治的根基。共和意味著天下是大家的,不是某一個家族的,即使是皇族;法治則意味著,國王不過是所有貴族中最高貴的一個,但也必須服從一個更高的法律權威。來自共和與法治的力量,在革命劇變中同時保全了王室和貴族,直到今天。

    而在中國,從歷史上看,皇權與世家之間的死結一直沒有開啟。皇權在大多數時候能夠主動收權的原因是,中國的世家、士族等只不過是一個鬆散的統稱,他們之間從未像英國的貴族那樣形成自己明確的政治主張。士族取得權威後通常是篡位,而不是逼皇帝籤什麼《大憲章》;而皇帝則透過屠戮、科舉和“秘書小組”,不斷地消滅士族。

    但問題是,作為中央和地方唯一成形、具有組織能力的政治家族,實際上在皇朝社會中具有政治支柱作用(和英國貴族在政治上的功能是一樣的)。這就不難理解,皇朝的中央集權會因消除異己的成功反而喪失了活力。當皇權的正統地位不斷強化,到清朝甚至形成了絕對專制統治時,政權的核心實際上已被掏空,而皇權與世家兩者相互殉葬的命運就不可避免了。

  • 2 # 美濟風光

    中國歷史上世家政治與士族統治的明顯分界在武周時期,是武則天用酷吏、揚科舉、抑世族的舉措大大加強了皇帝的統治基礎,自此以後,世家衰落,士人秉政。

    秦亡漢興,六國貴族死灰復燃,漢文無為而治,經濟復甦的同時,豪強也趁勢而起。在地方則為豪強,兼併田地;在中央則成世族,世襲政治。武帝后期,危害日盛,任用郅都、江充等酷吏打擊,終妥協任之。至光武時,因建政賴豪族支援,大家世族在東漢一朝獲得蓬勃發展,如袁紹家族曾四世三公。曹操宦官義子之後,豪奢不顯,廣納寒微人才,統一北方。曹丕獲世族支援,以魏代漢,確立九品中正制,開啟了魏晉南北朝世族風流的巔峰,世族弄玄學,王謝盡豪奢。往後,崛起於北魏八柱國的隋唐,雖有煬帝力推科舉選士,也始終沒能擺脫世族的影響。至女皇帝,才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 3 # 小樓閱東風

    皇帝和大臣本來就是對立統一的集體,這裡說的大臣就是世家,像司馬懿不只是因為他一人有智謀,因為他背後有一個司馬氏家族,司馬氏和其他世家、其他官吏和士族有這千絲萬縷聯絡。

    在中國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結構,氏族觀念雖然近年被弱化,但是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大家都需要報團取暖,有什麼比血緣關係組成的團體更天然的聯盟。

    皇帝是皇室代表,他背後的是黃族和外戚氏族,所以從根本上說皇帝和大臣世家爭奪,就是氏族之間的較量,是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的平衡。

    這樣的較量比較著名的有:

    1、暴力手段誅殺型:劉邦和韓信還有諸多異性王,在和項羽的戰爭時期,劉邦要廣泛團結各種力量,發揮各方面人才的能動性,自然把權力和爵位分發給個個功臣。

    和平時期這些人確實造反和叛亂的隱患,找機會殺掉,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逼他們作亂,再不行就莫須有吧,總之幹掉就好。

    朱元璋對付拿著功臣也是這樣的手段,透過肅殺除去勳貴。

    2、和平談判型:趙匡胤做了皇帝,可是他是陳橋兵變得位不正,怕別的大臣也會學他,就搞了杯酒釋兵權,大家都有了面子,開開心心吃火鍋唱這歌。

    3、扶持新貴型:漢武帝當政,太皇太后一死,竇英被殺,王太后的弟弟田蚡封喉拜相,王氏大權獨攬。武帝放手親征,重用外戚衛青也是同一個道理。

    4、重臣必死型:一些大臣名望過大,皇帝一旦親政,大臣必死,比如張居正,如果他不死皇帝事事必須請教他,還有他的一堆門生舊友更是指揮不動,那還叫什麼皇帝。

    5、平衡處置型:武則天採用酷吏處置對他有謂詞的人,各種誅殺李姓相關氏族,重用武家氏族,但是對於忠於李氏集團的大臣不趕緊殺絕,用來平衡政權,維護統治,最後也就是這股力量推翻武氏,復立李唐天下。

  • 4 # 嘟嘟讀讀

    老美一直羨慕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其原因就在於我兔碰到任何問題,翻開二十四史都能找到相似的案例借鑑。漢文帝、漢宣帝兩個就給我們提供了教科書級的示範。

    古代帝王收回政治世家的權力,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搞不好自己會把自己玩死了,權力還沒收回來,皇帝的墳頭草都已經長起來了。

    總結來說:要低調,要做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坐山觀虎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首先要隱藏自己的實力,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不逞強不耍牛逼,不要過於招搖,千萬不要讓大佬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就好比電影裡的黑幫剛上任的幫主,要慫恿大哥們打起來,給打架的雙方一個送刀子,一個送錘子……等到大哥們打的進去了,嫂子就是你的了。

    政治世家基本上都是盤根錯結的,不單單是某一個人,而是某一大群人的利益。要想扳倒政治世家,就要理清楚這一大群人的利益關係,在這個時候帝王一般採取讓另一幫人來對付削弱政治世家,自己坐山觀虎鬥。例如康熙殺鰲拜,首先用了索尼來削弱鰲拜,後面扳倒索爾圖就用他的死對頭明珠來審。

    也有削弱政治世家失敗的,例如崇禎皇帝、光緒皇帝等人。

  • 5 # 正史風雲

    古代帝王收回“政治世家”權力的幾種情況分析

    這裡沒有說明朝代,也沒有說為何要收回權力。華夏名族在上古時期,帝王只是眾多部落聯盟的首領,其實,權力有限。後來,實行分封制,各個諸侯國家獨立享有治理權和軍權,天子享受諸侯們的進貢,還有就是有大事發生時,可以要求諸侯派兵相助,至秦始皇開始,帝王將權力集中到中央,實行高度集權,一直延續兩千年。

    帝王治理國家,需要集權,也需要放權,給予大臣一定的權力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權力太集中於某一位大臣,就容易尾大不掉,威脅帝王統治,收回權力,應該是針對某個“政治世家”權力過大而採取的措施,那麼,如何收回呢?

    一、帝王弱而世家強

    當帝王弱而世家強時,必須要講究策略,弄不好會逼著世家造反,禍及帝王。這時候,首先要隱藏自己的意圖,不能公開收取權力,應該團結身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暗中積蓄力量,尋找機會剷除世家中的一位或幾位核心人物,群龍無首後,再將其掌握的權力收回分散給比較信任的大臣。比如康熙除鰲拜。

    二、帝王強而世家弱

    也就是說帝王可以直接一紙詔書收回世家的權力,而不會有風險。那麼帝王就要利用身邊比較信任的人,給這個世家找一個罪名,名正言順的收其權力即可。比如秦王直接罷免呂不韋,還寫信逼其自殺。

    三、帝王與世家實力差不多

    這種情況主要是指世家有兵權,而且實力比較強勁,但是和帝王比起來,還是要差一些。此時,要收回權力,也需要從長計議,可以透過打擊世家圈子裡的重要人物、或者將帝王信任的人安排到世家管轄的範圍任職,一點一點的削弱他們的實力,也可以暴力鎮壓,但是,暴力正壓風險比較大,對國家的消耗也比較大,這是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的策略。比如康熙平三藩。

    四、防止權力旁落的頂層設計

    1.完善制度

    在制度體系中將權力分散開,不要讓某個職位的權力過大,無法避免的,設立監察職位實行監督,或是設立定期輪換制度,避免權力長期過大造成風險。

    2.集中軍權

    任何權力都比不上軍權,只要軍權在手,就不怕其它權力旁落,因為帝王有生殺大權,其它權力再大,只要帝王一句話就可以剝奪,但是手握兵權的,就不是那麼好控制的了,因此,兵權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或是親近信任的人之手,對於將領,即使再信任,也要定期輪換,並設人監督,確保軍權始終在掌控之中。

    3.依法治理

    要實行法治,而不是人治,法治能夠使整個社會按照統一的規範和程式高效運作,即使換了人,只要按照法律辦事,依然能把事情辦好,而人治更多的依賴執政者的能力,能力好一點,國家就治理的好一點,能力差,就會逼民造反,所以,法治能夠為權力的輪換提供保障,不會出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話中所有位列仙班的神有誰?具體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