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730333321998

    亞伯林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馬斯洛(1908-1970),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其心理學理論核心是人透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高峰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完美人格。他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歸屬與愛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理論: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這些需要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具體地說,按照重要性和層次性排序,七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主要指: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慾望、自由的慾望、防禦的實力的慾望。社交需求: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係,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慾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認知需要:對周圍事物變化理解的需要。審美需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有對周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賞。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往往會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獲得成就感。馬斯洛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的人處於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覺。但是,一般說來,平時講到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時,往往只說到五種,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結論兩類需要:馬斯洛認為,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稱為低階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階需要。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高峰體驗: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人格特徵(1)全面和準確地知覺現實. 自我實現者對世界的知覺是客觀的、全面的和準確的,因為他們在感知世界時,不會摻雜自己的主觀願望和成見,或帶有自我防禦,而是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去反映。與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則是以自己的主觀方式去知覺世界的,他們試圖使世界與自己的主觀願望、焦慮和擔心相吻合。(2)接納自然、自己與他人。自我實現者能夠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與缺陷,而不會為這些缺陷而憂心忡忡。當然,對於可以改造或可以調整的不足與缺陷,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而對那些不可改變的不足與缺陷,他們能順其自然,不會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過不去。(3)對人自發、坦率和真實。在人際交往中,自我實現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實感情的傾向,他們不會裝假或做作,他們的行為坦誠、自然。一般而言,他們都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這就使得他們足以真實地表現自己。(4)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實現者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獻身於某種事業或使命,並能全力以赴。與常人相比,他們工作起來更刻苦、更專注。對他們來說,工作並非真正的勞苦,因為快樂恰恰寓於工作之中。(5)具有超然於世和獨處的需要。自我實現者以自己的價值和感情指導生活,不依靠別人來求得安全和滿足,他們依靠的只是自己。他們一般都喜歡安靜獨處.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害怕別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現實,而是為了在減少干擾的條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較,以便去尋求更為合理的解決問題方案。他們平靜安詳,保持冷靜,安然地度過或頂住各種災難和不幸。(6)具有自主性,在環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自我實現者行為的動力主要來自於自身內部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即B一驅動),而不是來自於因缺少某種物質或精神上的東西需要外部的補充(D一驅動),因而他們更多依賴自己而不是外部環境,能夠抵制外部環境和文化的壓力,獨立自主地發揮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賞力。自我實現者能夠對周圍現實保持奇特而經久不衰的欣賞力,充分地體驗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東西。他們不會因事物的重複出現而習以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們對每一個新生兒、每一次日出或黃昏,都像第一次見到時那樣新鮮,那麼美妙。(8)具有難以形容的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人感受到的一種強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緒體驗。當它到來時,人會感覺到無限的美好,具有極大的力量、自信和決斷意向,甚至連平凡的日常活動,也可以被提升為壓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動。馬斯洛認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體驗的潛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實現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這種體驗。(9)對人充滿愛心。自我實現者所關心的不僅侷限於他們的朋友、親屬,而是擴及全人類。他們把幫助窮困受苦的人視為自己的天職,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難的強烈意識,千方百計為他人著想。在自我實現者看來,他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他們已經把自己從滿足自身狹隘需求的牢籠中解放了出來。(10)具有深厚的友情。自我實現者注重與朋友間的友誼,他們交友的數目雖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實。就對愛的理解來說,他們認為愛應當是全然無私的,至少應當是給予愛和得到愛同等重要。他們能夠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所愛者的成長與發展。(11)具備民主的精神。自我實現者謙虛待人,尊重別人的權利和個性,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對他們來說,社會階層、受教育程式、宗教信仰、種族或膚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掌握真理。自我實現者極少偏見,願意向一切值得學習的人學習。(12)區分手段與目的。自我實現者的行為幾乎總是表現出手段與目的界限。一般說來,他們強調目的,而手段必須從屬於目的。自我實現者常常將普通人看成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動經歷當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體驗到活動本身的樂趣。(l3)富於創造性。這是馬斯洛研究的所有物件共同的特徵之一,他們每個人都在某個方面顯示出獨到之處和創造性。雖然、他們中某些人並不一定是作家、藝術家或發明家,但他們具有同兒童天真想象相類似的能力,具有獨創、發明和追求創新的特點。(14)處事幽默、風趣。自我實現者善於觀察人世間的荒誕和不協調現象,並能夠以一種詼諧、風趣的方式將其恰當地表現出來。但他們絕不把這種本領用之於有缺陷的人。他們對不幸者總是寄予同情。(15)反對盲目遵從。自我實現者對隨意應和他人的觀點和行為十分反感,他們認為人必須具有自己的主見,認定的事情就應堅持去做,而不應顧及傳統的力量或輿論的壓力。他們這種反對盲目遵從的傾向,顯然不是對文化傳統或輿論的有意輕視,而是他們自立、自強的人格的反映。作為人本主義運動最傑出的代表人物,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最為系統的研究。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興趣起始於大學時代對其兩位導師即本尼迪克特和魏特海默的愛戴。他發現這兩位導師的身體外貌、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有許多心理特徵是相同的。他們的心理都很健康,在學術上都很有成就,其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按馬斯洛的話來說就是達到了自我實現。馬斯洛覺得從這兩位導師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心理行為模式或許可以作為一般人學習和追尋的樣板。為此,馬斯洛採用了自由聯想、心理測驗和人物傳記等多種方法去探討"自我實現者"的心理行為模式。他從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和身邊的學生和熟人中選擇出了48人作進一步研究,這些人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他稱之為"案例",即基本符合他所設想的"自我實現者"要求的人,這些人包括林肯(A.Lincoln)、傑弗遜(T.Jefferson)、羅斯福(T.ROOsevelt) 、斯賓諾沙(B.SPinoza)、詹姆斯和赫胥黎(T.H.HUxley)等12人:第二類有10人,他稱之為"不完全的案例",或"部分的"自我實現者,與所設想的標準有一定的距離;第三類有26人,他稱之為"潛在的或可能的案例",其中既包括現實生活中朝著自我實現方向發展的年輕人;也包括歷史上一些有一定貢獻的人物。在研究中,馬斯洛發現真正達到自我實現的人,一般都處於中年或老年,年輕的人通常很難達到自我實現。這是因為年輕人還有許多較低層次的需要,如安全、愛、自尊等等還沒有得到適當程度的滿足,沒有形成持久的價值觀、智慧、意志力及穩定的愛情關係,也未明確選擇自己要為之終身奮鬥的事業。不過,年輕人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他們透過積極努力,是可以逐漸接近這一水平或目標的。超越特徵在《Z理論》中,馬斯洛區分了僅僅健康型的自我實現與超越型的自我實現。僅僅健康型的自我實現是指個人意義上的自我實現,它是這樣一種過程:不斷地實現潛能,完成天職、命運或稟性,承認個人的內在天性,在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一、整合。這種人是更實際、更現實、更入世、更能幹和更凡俗的人,他們更多地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超越型自我實現則是指超個人意義上的自我實現。這種人更多地意識到存在的王國,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或內在價值水平,更明顯地受超越性動機支配,經常有統一的意識或高原體驗(plateau experiences),也曾經有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s),並伴隨著啟示或對宇宙人生的領悟。因此,在馬斯洛看來,有兩種不同水平的自我實現者,一種是個人水平上的,另一種是超個人水平上的,前者主要是人本心理學的研究物件,後者主要是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物件。馬斯洛對超越水平上的自我實現者(以下簡稱超越者)的人格特徵的描述,是他為超個人心理學所做的奠基性工作之一。馬斯洛發現,超越者不僅存在於宗教界人士、詩人、知識界人士、音樂家之中,而且也存在於企業家、事業家、經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他詳細訪談和觀察過三、四十人,對另外一、二百人也進行了一般的交談和研究。他承認,他對超越者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接觸而不是審慎的、最後的研究,不一定合乎正規印證的科學的要求。其樣本也只集中於他所認為的最好的樣本上,不一定有很高的代表性。故而其研究結果只能算作前科學的。但他強調,他的每一個論點都是可以加以驗證的。兩種水平的自我實現者均具有前述自我實現者的全部描述特徵。不同的是,高峰體驗、高原體驗與存在認知在超越者身上存在著或較多地存在著,而在個人水平的自我實現者身上則不存在或只有較少的存在。除此以外,超越者還較多地具有下列特徵:(1)對於超越者,高峰體驗和高原體驗成為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制高點,是生命的見證和生活的最寶貴的方面。(2)超越者生活在存在水平,能自如、自然地說出存在語言。能較好地理解寓言、修辭手段、悖論、音樂、藝術、非語言交流和溝通等。(3)超越者能在實際的、日常的缺失水平上觀察事物的同時,也看到一切事物中神聖的一面,能隨意地使每一件事物神聖化,即從永恆的方面觀察事物。(4)超越者更自覺地和有意識地受超越性動機的支配。存在價值,如真理、完善、美、善良、統一、二歧超越等是他們的主要或動機。等等。馬斯洛共列舉了23種特徵。⑤在馬斯洛看來,人具有一種積極的、以生物學為基礎的、在精神上自我實現的本性。精神具有自然主義的意義,無需任何宗教的或形而上學的假設。馬斯洛的工作和生命歷程本身就是人本心理學如何向超個人心理學自然發展的見證。馬斯洛以研究成為一個充分發展的人(fully human)意味著什麼開始,以探索超個人問題結束。關注人的充分發展是人本心理學的靈魂,而超個人正是人性充分發展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種間的相互作用有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