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指出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在領導幹部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工作能否讓人民滿意關鍵在領導幹部。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幹部。”
一、明確責任
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人禍,是人的不當行為造成的。領導幹部作為一個地方重大事項的決策者,對生態環境負有重大責任。習近平指出:“要落實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認真貫徹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明確各級領導幹部責任追究情形。”
落實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當前,因短期政績需要,少數領導幹部為任一方,要“金山”不要“青山”,違背科學發展要求盲目決策,導致生態環境問題多發。這些問題的潛伏期隱蔽而漫長,在領導幹部離任多年後才可能顯現。能否找到責之所在,使之有責可追?對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建立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完善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及問責制度。”官員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可能面臨終身追責,調離也不是免責金牌,這相當於給官員上了一道生態文明緊箍咒,意味著官員依靠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短期政績,撈到升遷資本就拍屁股走人的短視政績觀失去了市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指出:“要堅持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圍繞落實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的要求,針對決策、執行、監管中的責任,明確各級領導幹部責任追究情形。”
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對各級黨政領導幹部任期內所轄區域內的自然資源資產變化情況進行審計,對幹部任期內的自然資源保護情況作出綜合評價,是保護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措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會議指出:“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主要目標是探索並逐步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符合實際的審計規範,明確審計物件、審計內容、審計評價標準、審計責任界定、審計結果運用等,推動領導幹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促進自然資源資產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安全。”
二、嚴肅追責
對生態環境損害行為嚴肅追責是生態文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提高生態治理水平的重要舉措。習近平指出:“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必須嚴肅追責。”
建立最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追究目的是為了負責,只有幹部樹立起強烈的生態意識、責任意識,才能保護好生態。習近平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嚴格責任追究,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實行終身追責,不得轉任重要職務或提拔使用,已經調離的也要問責。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不力的,要及時誡勉談話;對不顧資源和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領導責任;對履職不力、監管不嚴、失職瀆職的,要依紀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監管責任。”
將生態指標納入領導幹部考核評價體系。最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再好也是“事後諸葛亮”,生態環境保護更需要“事前諸葛亮”。要建立科學的領導幹部生態考核評價體系,將生態文明指標納入領導幹部考核評價體系,並作為一項重要權重指標。習近平指出:“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一定要徹底轉變觀念,再不以GDP增長率論英雄。如果生態環境指標很差,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表面成績再好看也不行,不說一票否決,但這一票一定要佔很大的權重。”
2016年3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華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的審議,習近平提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三、形成合力
“人心齊,泰山移。”“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偉大事業,建設美麗中國,創造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要靠大家的齊心協力才能實現。習近平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重視、加強領導,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和政府有關監管部門要各盡其責、形成合力。”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資源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問題,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系統工程,與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個環節密切相關,與所有領域都有關係,任何部門、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因此,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必須具備大局意識與合作意識,引領全社會轉變生產生活理念,樹立強烈的生態保護意識,採取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建良好生態。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唯有形成合力,我們才能完成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贏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對本地的生態文明建設負總責,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將生態文明的成效作為衡量現代化質量的重要指標、判斷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負總責,要建立協調機制,形成有利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格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落實好生態環境保護,讓人民群眾眼見綠水青山、鼻嗅新鮮空氣,是最為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執政黨的重大責任。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習近平指出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在領導幹部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工作能否讓人民滿意關鍵在領導幹部。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幹部。”
一、明確責任
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人禍,是人的不當行為造成的。領導幹部作為一個地方重大事項的決策者,對生態環境負有重大責任。習近平指出:“要落實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認真貫徹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明確各級領導幹部責任追究情形。”
落實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當前,因短期政績需要,少數領導幹部為任一方,要“金山”不要“青山”,違背科學發展要求盲目決策,導致生態環境問題多發。這些問題的潛伏期隱蔽而漫長,在領導幹部離任多年後才可能顯現。能否找到責之所在,使之有責可追?對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建立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完善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及問責制度。”官員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可能面臨終身追責,調離也不是免責金牌,這相當於給官員上了一道生態文明緊箍咒,意味著官員依靠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短期政績,撈到升遷資本就拍屁股走人的短視政績觀失去了市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指出:“要堅持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圍繞落實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的要求,針對決策、執行、監管中的責任,明確各級領導幹部責任追究情形。”
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對各級黨政領導幹部任期內所轄區域內的自然資源資產變化情況進行審計,對幹部任期內的自然資源保護情況作出綜合評價,是保護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措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會議指出:“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主要目標是探索並逐步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符合實際的審計規範,明確審計物件、審計內容、審計評價標準、審計責任界定、審計結果運用等,推動領導幹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促進自然資源資產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安全。”
二、嚴肅追責
對生態環境損害行為嚴肅追責是生態文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提高生態治理水平的重要舉措。習近平指出:“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必須嚴肅追責。”
建立最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追究目的是為了負責,只有幹部樹立起強烈的生態意識、責任意識,才能保護好生態。習近平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嚴格責任追究,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實行終身追責,不得轉任重要職務或提拔使用,已經調離的也要問責。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不力的,要及時誡勉談話;對不顧資源和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領導責任;對履職不力、監管不嚴、失職瀆職的,要依紀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監管責任。”
將生態指標納入領導幹部考核評價體系。最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再好也是“事後諸葛亮”,生態環境保護更需要“事前諸葛亮”。要建立科學的領導幹部生態考核評價體系,將生態文明指標納入領導幹部考核評價體系,並作為一項重要權重指標。習近平指出:“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一定要徹底轉變觀念,再不以GDP增長率論英雄。如果生態環境指標很差,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表面成績再好看也不行,不說一票否決,但這一票一定要佔很大的權重。”
2016年3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華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的審議,習近平提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三、形成合力
“人心齊,泰山移。”“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偉大事業,建設美麗中國,創造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要靠大家的齊心協力才能實現。習近平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重視、加強領導,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和政府有關監管部門要各盡其責、形成合力。”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資源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問題,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系統工程,與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個環節密切相關,與所有領域都有關係,任何部門、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因此,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必須具備大局意識與合作意識,引領全社會轉變生產生活理念,樹立強烈的生態保護意識,採取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建良好生態。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唯有形成合力,我們才能完成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贏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對本地的生態文明建設負總責,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將生態文明的成效作為衡量現代化質量的重要指標、判斷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負總責,要建立協調機制,形成有利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格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落實好生態環境保護,讓人民群眾眼見綠水青山、鼻嗅新鮮空氣,是最為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執政黨的重大責任。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