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霸道獅子
-
2 # 李建秋的世界
不是“是否”會走向衰退,是“已經走向衰退”。
2018年四季度,德國GDP增長率為零。
2019年,德國經濟顧問委員會已經把經濟增長預測從1.5%砍到1%,然後又砍到0.5%。
而同時,德國的就業市場比較穩定,失業率比較低,這基本上就意味著德國經濟增長已經沒有多少潛力可挖了。
從2018年三季度開始,德國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增長率下跌了。
2019年4月18日的新聞,我翻譯一下:
昨天,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政府將2019年增長預測下調到0.5%,這是自2013年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以來最慢的年增長率,去年德國GDP增長了1.4%
儘管在高就業率的推動下,國內需求相對強勁,但仍有許多外部因素影響德國經濟,作為主要出口國,德國受到美國保護主義政策引發的貿易放緩的打擊,特別是對中國。德國製造業正處於深度衰退中,排放標準的變化給汽車行業額外的打擊。
今天釋出了更壞的訊息,衡量工廠活動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4月為44.5,連續四個月低於50,這表示收縮。製造業新訂單的進一步急劇下降。
businessinsider也發出了警告,現在歐洲的問題是,一方面面對到來的貿易戰,一方面面臨英國脫歐,這兩個都是不確定的炸彈。
歐洲問題是不平衡的問題,德國作為一個歐盟一員,出口太多,而德國的出口大多數都在歐盟內部進行了的俄,一方面德國利用歐盟統一的貨幣政策以及消除關稅壁壘來對歐洲相對不發達的國家進行傾銷,另外一方面,德國對於在對歐盟內部其他相對不發達的國家的財政支付轉移太少,導致現在的情況是相當多的國家對於德國是貿易逆差,引發了相當多歐盟內部成員的不滿,外加上難民問題處理不妥當,導致相當多的歐盟成員中國產生很強的離心力。
-
3 # 第十經濟觀察室
怒答一波。
經濟競爭,歷來都不是單個國家的競爭,而是區域經濟體的競爭。
縱觀歷史,一個國家的崛起勢必是區域經濟體眾多國家眾星捧月的結果,而這個國家的技術革命又會反過來外溢周邊國家,帶來整體區域的繁榮。
正如亞當斯密所說,區域經濟體國家由於文化、地理、民族的相近性,非常容易形成分工協作和產業鏈合作,而分工越精細,專業化程度越高,經濟越繁榮。如果區域經濟體之間又可以放棄貿易壁壘,勢必形成規模效應和虹吸效應,聯合收割其他低層次區域經濟體。
所以區域經濟體的衰落,從來不是一個國家的衰落,而是整體的衰落。
正所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每一次,某個超級區域經濟體的衰落,都是世界經濟重心的一次大遷移。
如圖,從公元前200年-至今,全球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經濟重心轉移。
公元前200年-1840年,世界經濟的重心是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以及印度,直到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GDP規模依然佔據全球的33%,如果不是大英帝國透過軍事擊敗清朝,搞不平等貿易,東亞的經濟重心將會停留至更長時間。
公元1500-1900年左右,世界的經濟重心是以英法德為核心的歐洲;1500年,世界經濟重心開始向歐洲傾斜,歐洲的年科技創新數量開始超越東亞,但經濟實力仍相差很遠。歐洲最終透過1770年-1890年二次工業革命,在生產效率和科技水平上實現對東亞的代差,才最終取代東亞,成為世界經濟的最重心。
但好景不長,由於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火併,經濟被戰爭打成廢墟,大量科學家、工程師移民北美,最終在1940之後,北美地區(以美國為核心)成為新的世界經濟重心,美國又以90年代的第三次資訊科技革命,大幅拉開與歐洲的距離,成為至今世界經濟的霸主。
儘管直到今天,以美國為核心的北美地區,科技、軍事、文化實力依然領先全球,但如果純以經濟計算,最大的區域經濟體已經轉移至以中日韓為核心的環西太區經濟區,這裡有著世界最大的市場,最大的製造業工廠,最多的人口規模。特別是中國在第三次資訊科技革命中,抓住機遇,突飛猛進,提高到與美國齊飛的高度,並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潛在的爆發產業密集佈局,緊追美國,如今的世界重心,精準來說:是以美國西海岸(矽谷)和中國東海岸,在加上日韓兩個島嶼的環太平洋區域。並在時間的推動下,向環西太平洋區域傾斜。
如果我們把全球區域經濟體劃分為三個區域(基於文化、地理、民族接近,且屬於自由貿易區)。
那麼目前全球就是三個經濟體的三國爭霸。
1.以美國為核心,包含加拿大+墨西哥的北美經濟區。
2.以中國為核心,包含日本+南韓+東盟十國的環西太經濟區。
3.以德國為核心,包含歐洲28國的歐盟經濟區。
德國未來經濟的走向,取決於三個經濟區博弈、競合的結果。
那麼未來三個經濟區走向是如何呢?我們可以做一個評估。
上圖是2015-2017年,環西太經濟區/北美經濟區/歐盟經濟區GDP規模對比。
我們可以看到,2017年,環西太經濟區正式超越北美經濟區,成為第一大經濟區。
環西太經濟區/北美經濟區都是>20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歐盟經濟區還未超過18萬億美元。2015-2017年,環西太經濟區GDP增速保持在6%左右;北美經濟區保持在3-4%之間,而歐盟經濟區只有可憐的1%左右。
也就是說,可預見的未來,歐盟經濟區和西太經濟區/北美經濟區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多,甚至被30年內被南亞經濟區超越。作為歐盟經濟發動機的德國,未來的經濟增長也不被看喜。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歐盟或者說德國經濟的未來堪憂呢?
我認為就是兩條:01固有的產業增長乏力,被中日韓高烈度擠壓;02錯失了第三次資訊科技革命的機遇,沒有形成相關的新產業;同時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潛在的產業爆發點上佈局落後,遠遠落後於北美經濟區和環西太經濟區。
如果把德國看做是歐盟的一個縮影,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德國還在吃第一次工業(蒸汽)革命,第二次工業(電器)革命的老本,奮200年工業革命之餘烈,表面上烈火烹油,繁花似錦,內裡卻暗流湧動,潛藏著巨大危機。
我們再看上圖,由於德國受益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直接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目前德國大部分產業集中在這兩次工業革命的遺產,如汽車產業、工程機械、高階機床等等,並且依然在全球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例如,德國最為驕傲的汽車製造產業,賓士、大眾、寶馬等品牌依然是汽車領域的統治者,在世界佔有最大的份額,如今年初,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驕傲的宣佈 :2018年,德國汽車製造在華市場份額已達23.6%,在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佔據最大的份額,江湖老大地步牢不可破。
同時以博朗、拜耳為代表的德國中小製造企業,在全球披荊斬棘,是專業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和NO.1.
這些是德國經濟的中堅,是德國全球競爭力的王牌,是德華人民的驕傲。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德國在高階製造的成功讓他們沉迷,同時也讓他們失去了對新產業敏銳度,以及佈局的速度。
我們來看,2018年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的TOP20,美國11家,中國9家,德國沒有1家,歐盟國家也全軍覆沒,德國和歐盟,完美的錯過了第三次資訊科技革命的佈局和發展紅利,也是目前德國和歐盟經濟熄火,增速乏力的核心所在。
而以網際網路+製造的工業製造4.0,是德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大戰略,但缺少網際網路基因的德國,發展工業製造4.0,猶如無源之水,個人非常的不看好,反而是中國的工業製造2025,更有實施潛力。
完美的錯過了第三次資訊科技革命,那麼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佈局呢,德國依然是後知後覺。
如上圖,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最有可能突破的人工智慧領域,根據權威機構釋出的人工智慧最有價值的TOP100公司,北美經濟區獨佔60多家,環西太經濟區30多家(中國27家,絕對核心),歐盟經濟區只有7家(德國入選1家,英國4家),差距相當明顯。
可控核聚變方面,世界核電技術是中美加俄法五國爭雄,歐盟勉強有法國1家入局。
在量子通訊領域,2016年,中國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對量子通訊進行實踐研究,美國開始大力追趕,歐盟或者德國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生物技術方面,無論是種子革命還是基因技術,只有中美算是參賽選手,其他只能叫行走的觀眾。
清潔能源方面,中國太陽能多晶矽產業世界第一,德國也是應用大國,光伏技術先進,是未來德國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可能唯一可以抗衡中美的產業佈局。
更為可怕的是,德國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危機和歐盟經濟區崩解的可能性。
自1989兩德統一之後,其生育率就一直徘徊在1.4左右,最低的年份甚至只有1.25,經過一系列政策的刺激,2016年才勉強回升到1.59.但對於巨大的用工需求,仍然是杯水車薪。
當然了,作為歐盟的絕對經濟核心和最發達的歐盟國家,德國可以引進歐盟國家甚至是東歐、阿拉伯的廉價勞動力作為後援。但是這又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
2013年 德國有350萬俄羅斯人和300萬波蘭人 65萬羅馬尼亞人 50萬塞爾維亞人 40萬希臘人 35萬克羅埃西亞人 30萬阿爾巴尼亞人 23萬烏克蘭人 22萬保加利亞人 15萬波黑人 15萬匈牙利人因為德國和歐盟是一個經濟聯合體,而不是完全的政治聯合體,歐盟實現了貨幣統一,高度貿易自由,但政治程序一直緩慢,與東歐國家連經濟自貿區都不是。這樣就導致一個嚴重問題:德國獲得了歐盟區以及東歐國家的勞動力和市場,摧毀了希臘、義大利等工業弱小國家的工業,收入了鉅額利潤,卻沒有轉移支付。
我們知道,如果是一個統一國家,一個地域讓出了市場,奉獻了大量勞動力,那麼中央政府為了平衡地方差距,讓各個地域可以均衡發展,必須搞轉移支付。例如中國每年轉移支付給中西部省份的金額高達6.22萬億元。讓中西部身份,在勞動力大量出走的情況下,可以獲得一定資金支援本省發展,維持本地人的福利。
而歐盟不是統一國家,東歐和南歐在工業被摧毀,勞動力大量流失,本國經濟被德法大量吸食的情況下,又得不到德國轉移支付,造成民眾福利難以為繼,政府破產,希臘就是最慘痛的一例。希臘甚至透過公投,拒絕還德國銀行貸款,來表達德國對希臘無情傾銷的憤慨。而這種情況,以後也陸續在東歐、南歐等小國發生,造成歐盟更大的經濟危機。
綜合以上分析,由於錯過第三次資訊科技革命以及第四次科技革命佈局的不足,德國未來經濟增長並不會太快,但由於德國是歐盟經濟的核心,擁有歐盟、東歐甚至西亞的巨大自由貿易市場,這個優勢中美均無法比擬,所以德國未來的經濟也不會壞到哪裡去,至少在歐盟這個一畝三分地裡,還是可以自給自足的。
至於說,以後能否超越中美,重現1900左右年代德意志帝國的輝煌,就看德國的造化了。
回覆列表
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德國一直保持製造業在國家經濟中的核心地位。
在100多年裡,德國在高階製造業領域一直是世界第一強國,無論是備戰、戰後重建,還是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德國始終依賴著製造業。
欣賞德國嚴謹、精益求精的國家性格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指出,德國循規蹈矩的固執與保守。
微電子發展時,德國的起步落後於美國日本,進入全球資訊化時代,德國又落後於潮流,德國總是習慣埋頭做事而不看前方,這使得在全球金融化的現在,德國全民工人化的對製造業的熱衷與支援已經成為德國經濟發展的束縛,而其不夠冒險不夠開放的民族基因則是問題的根源。
德國注重壯大中小企業規模,限制大企業的優勢,這鼓勵了發明創造;
德國擁有大規模系統化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了龐大高素質產業工人;
德國技術工人有穩定優厚的薪酬體系,使得全民以從事製造業為榮;
德國長期抑制房價,有嚴厲政策抑制房價上漲和投機行為,確保資源配置於製造業,給製造業帶來長期制度紅利······
製造業獨大,德國經濟資源過分配置於製造業,這就是德國問題所在,製造業已經成為德國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但是老齡化社會所需要的龐大養老金僅僅依靠製造業是不能夠滿足的。
德國的工業與農業都可謂是得天獨厚,但是卻缺少現代成規模的資訊產業與金融業來引領經濟發展。
同時德國處於歐元區,當德國經濟獲取歐元區大量貿易盈餘的時候,必然出現其他經濟體陷入大量貿易赤字的困局,這使得德國必須陷入歐元區的結構性經濟問題。
因此,德國要維持其經濟地位,就要深刻到認識到全球一體化和全球金融化的情況,做一個能力突出卻不願服從一體化的成員終究會被拋棄,現在全球經濟形勢並不是很樂觀,因此正是一個做出改變的好時機。
從歷史上來看,每次德國經濟衰退落後時,總能夠在短時期內重新崛起,因此從個人出發,我還是對未來的德國經濟有信心的。